•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建議

本 研 究 乃 是 針 對 員 工 所 取 得 之 薪 酬 與 可 享 有 獎 酬 之 公 平 認 知、滿足知覺,及其與工作態度關聯性之影響做探討,在資料處 理及分析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在此對研究對象之管理者提出以 下幾項建議:

一、重視個別員工的薪酬及獎酬公平認知 (一)個別員工的薪酬公平認知方面

研 究 資 料 顯 示 研 究 對 象 的 職 務 種 類 與 職 務 名 稱 在 薪 酬分配公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且職務種類在薪酬程序公平 上亦存在顯著差異。

以職務種類而言,發現營運支援類的員工比研究發展 類及工程技術類的員工具有較高的薪酬分配公平認知,且

在薪酬程序公平上,亦較研究發展類的員工具有較高度的 認知,表示職務種類的不同會影響薪酬公平的認知程度。

在實務上,通常技術工作者的薪酬級距,會因為專業技能 程度的不同,而在薪酬水準上有較大的差異化,故較一般 後勤支援單位的薪酬級距為大;且因為一般薪酬制度以外 之薪酬政策多為特殊技術工作者而設計,因而有差異化之 認知,或許因為此因素,而影響研究發展類及工程技術類 員工對薪酬公平的認知程度,建議研究對象之管理者,以 較多元化、透明化之薪酬設計制度,設法提升這兩類型員 工 對 薪 酬 制 度 的 瞭 解 , 以 增 加 他 們 在 薪 酬 公 平 方 面 的 認 知。

以職務名稱而言,發現(副)處長、資深處長層級之員 工對薪酬分配公平的認知程度較低,而(專案)經理層級的 員工認知程度較高。由於高階管理者為公司領導者與員工 間的橋樑,如能強化(副)處長、資深處長層級之高階主管 在薪酬分配上的公平認知,則能使其上下齊心為公司的永 續經營而努力。

(二)個別員工的獎酬公平認知方面

研究資料顯示研究對象的員工性別、教育程度、工作 年資與職務種類在獎酬分配公平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員工性別而言,女性在獎酬分配公平的認知上高於 男性;以教育程度而言,碩士畢業的員工比高中(職)含以

下 的 員 工 具 有 較 高 的 獎 酬 分 配 公 平 認 知 ; 就 工 作 年 資 而 言,工作三年以下及工作六~八年的員工,較工作八年以 上 之 員 工 , 對 獎 酬 分 配 公 平 的 認 知 較 高 ; 就 職 務 種 類 而 言,研究發展類的員工對獎酬分配公平認知程度較差。

綜上,建議研究對象之管理者未來在獎酬分配上,能 考量這幾類型員工:男性、教育程度較低、工作年資較高 及研究發展類的分配公平,以具激勵性的獎酬制度,讓這 些 類 型 員 工 能 因 為 瞭 解 獎 酬 分 配 制 度 而 擁 有 較 高 的 獎 酬 公平認知,進而產生滿足,對組織有較高度的承諾感。

二、考量薪酬及獎酬分配之公平性

研究資料顯示:「薪酬公平認知」受到員工對「薪酬分 配公平」的影響,遠超過「薪酬程序公平」的因素;「獎酬 公平認知」受到員工對「獎酬分配公平」的影響,遠超過「獎 酬程序公平」的因素;工作態度構面下的「工作滿足」與「組 織承諾」受到「薪酬滿足」與「獎酬滿足」的影響;建議研 究對象之管理者可以從薪酬及獎酬水準著手,於薪酬及獎酬 分配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員工的薪酬及獎酬水準建議充份衡量外部就業市場的價 值。

(二)員工的薪酬及獎酬水準建議充份反應員工的工作責任、

困難度與所需具備之知識、技能等。

(三)員工的薪酬及獎酬水準建議充份反應員工的工作績效和

努力程度。

綜 上 , 研 究 對 象 若 能 妥 善 設 計 與 分 配 均 衡 合 理 的 薪 酬 及 獎 酬,不斷適度修正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相信可增進薪酬及獎酬 公平的認知程度,進而提昇工作滿足程度及對組織的承諾。

參考文獻

1. 王怡堯,製造業員工薪酬制度、薪酬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 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所(1998)。

2. 李德玲,企業員工對薪酬制度反應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1992)。

3. 吳秉恩,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1993)。

4. 吳美蓮、林俊毅,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1999)。

5.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 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41 期,第 61-74 頁(1980)。

6. 何永福、楊國安,人力資源策略管 理,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2001)。

7. 林淑姬,薪酬公平、程序公平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 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992)。

8. 林淑姬、樊景立、吳靜吉、司徒達賢,薪酬公平、程序公正 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管理評論,第 13 卷,

第 2 期,第 87-107 頁(1994)。

9. 林詩典,績效評估、薪酬公平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

以高雄地區大型綜合醫院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 理研究所(2006)。

10. 林長毅,印刷業員工對薪酬制度滿意度及工作投入之研究,

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管理,第 31 期,第 97-103 頁 (2000)。

11. 所 得 稅 法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一 月 二 日 總 統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09600179021 號令修訂(2008)。

12. 洪麗雯,總額預算、薪資公平與薪 資滿足對醫師工作態度之 相關性影響與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2005 春季號,第 5 卷,

第 1 期,第 135- 161 頁(2005)。

13. 許 士 軍 , 工 作 滿 足 個 人 特 徵 與 組 織 氣 候 文 獻 檢 討 及 實 證 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35 期:第 13-56 頁(1977)。

14. 許哲源,員工獎金及升遷激勵誘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 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95)。

15. 張火燦,薪酬的相關理論及其模式,人事管理,第 33 卷,第 1 期,第 4-12 頁(1996)。

16. 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

17. 陳芝嫻,不同的薪酬制度下薪酬分配公平與工作價值觀對工作 滿意度之影響-以壽險業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保險 金融管理系(2005)。

18. 陳芳靖,臨床護理人員薪資滿足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綜合醫院 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94)。

19. 陳瑞坤,以價值基礎管理觀點檢視半導體產業之獎酬策略,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2002)。

20. 陳富祥,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探討─以金融 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84)。

21. 陳照明,行為科學與管理,台北大洋出版社(1984)。

22. 陳勝源,證券業務員對跨售業務之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薪酬 滿足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 理研究所(2005)。

23. 陳順宇,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2004)。

24. 郭正文,薪酬公平認知與工作態度相關之探討--以中部某醫學 中心之行政人員為例,碩士論文,中台醫護技術學院醫護管理 研究所(2004)。

25. 彭駕騂等,台灣工業結構改變中勞 工工作滿意度與員工輔導 之 研 究 , 台 灣 省 教 育 學 院 輔 導 學 系 輔 導 學 報 , 第 2 期 , 第 211-245 頁(1979)。

26. 黃仲毅,薪酬公平的認知與醫院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探討,碩 士論文,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2000)。

27. 黃英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1989)。

28. 黃超吾,薪酬設計公平對員工態度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 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2)。

29. 賀欣勇,公營企業獎酬制度之研究—以台灣港務局為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2002)。

30. 湛瑄宇,員工薪資滿足之前因後果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中 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0)。

31. 勞動基準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總統華總一義 字第 09100248770 號令修訂(2002)。

32. 廖素華,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足的 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76)。

33. 榮泰生,AMOS 與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2007)。。

34. 鄭文忠,台商高科技產業派外人員 薪酬管理之研究,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02)。

35. 蔡憲六,企業薪資管理,台北三民書局(1980)。

36. 諸承明,薪資設計要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組織特性與 任 務 特 性 為 情 境 變 數 , 博 士 論 文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商 學 研 究 所 (1995)。

37. 蔡玲玉,薪酬管理制度與勞資關係氣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989)。

38. 蔡木霖,公賣局獎酬結構改變對組織公平、組織承諾、工作滿 足 及 績 效 的 影 響 , 博 士 論 文 , 國 立 台 北 大 學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2001)。

39. 鍾振文,薪酬滿足知覺、薪酬設計原則對於員工工作態度與績 效 之 影 響 , 碩 士 論 文 ,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人 力 資 源 管 理 研 究 所 (2003)。

40. 顏沛逸,員工對組織績效評核之公平性認知及其對工作態度之 影響—以中部某醫學中心為對象,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 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4)。

41. 鐘金玉,公務人員績效考核公平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 政府所屬警察、醫療、稅務人員為對象,碩士論文,國立中山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0)。

42. Adams, J. 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22-436 (1963).

43. Adams. J. S.,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e(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267-29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5).

44. Alexander, S. & Ruderman, M.. “The role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June):177-198 (1987).

45. Becker, H. 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 32 (1960).

46. Blau, G.J. and Boal, K.B., “Conceptualizing how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ffect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2, No. 2, pp. 288-300(1987).

47. Blum, M. L. and Naylor. J. C., “Industrial Psychology : Its Theore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48. Buchanan, B.,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19, pp. 533-546 (1974).

49. Chruden, Herbert J. and Sherman, Arthur W., “Personnel

Management”.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50. Cribbin, J. J., “Effective managerial leadership”.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 (1972).

51. Crosby, F., “Relative depri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ds.). Staw, B.M., &

Cummings, L.L. 6:51-93.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4).

52. Folger, R., and Greenberg, J., Procedural justice: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ersonnel systems. In K. Rowland and G. Ferries (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3, 141-183,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85).

53. Greenberg, J., ”A Taxonomy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theor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9-22 (1987a).

54. Henderson, R.I.,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 Rewarding Performance, Reston”, Viginia: Reston Publishing Co. (1979).

55. Herzberg, F., B. Mausner & B.Snyderman,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Y. :John Wiely CO(1965).

56. Hodgetts, R. M. and Altman, 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B. Saunders Co (1979).

57. Homans, G. C.,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1).

58. Hoppock, R.,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35).

59. Kanter, R. M.,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pp. 499-517 (1968).

60. Kanungo, R. N., “Measurement of Job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7, pp.341-349 (1982).

61. Kraut, A. I. Predicting turnover of employees from measured job attitudes.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3, 233-243(1975).

62. Lawler, E. E. and Porter, L. W. “Perception regarding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Industrial relations (1963).

63. Lawler, III ,E. E., “Pay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1).

64. Lawler, Edward E., Ⅲ, “Pay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p.11-15. 65-69. 80-81 (1983).

65. Lawler, III, E. E., The design of effective reward systems. In Lorsch, J. W.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55-271 (1987).

66. Leventhal, G. S.,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K. Gergen, M (1980).

67. Lodahl, T. M. and Kejner, M.,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49, pp.24-33(1965).

68. Mackenzie, S. B., Podsakoff, P. M., and Fetter, R.,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n evaluations of salesperson performance ” .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57:70-80 (1993).

69. Martin, J., “ Relative deprivation: A theory of distributive injustice for an era of shrinking resources”. 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dited by Cummings, L.L., & Staw, B.M.

3:53-10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

1981)

.

70. Martin, C.L. & Bennett, N. “The role of justice judgment in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