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過程中,課程進行所拍攝之「創造性戲劇教學融入品德教育影片」,亦 以網際網路與其他的教學者分享。將此教材提供給其他的教學者,作為在進行品德 教育課程設計時的參考及應用。分享網址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L17zE0PLLU。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歸納研究發現與結果。並根據研究結果 提供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供政府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

茲分述如下:

一、對「創造性戲劇教學融入品德教育」之方案的建議

(一)以融入的方式實施方案,讓方案更具彈性

在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品德教育並未單獨設科教學,只有在學期課程中 的彈性節數中,自行安排設計品德教育課程,採隨機將品德教育融入課程教學 與活動中的方式進行。本研究是以彈性節數及導師時間來進行品德教育,但品 德教育應不只是如此而已,亦可融入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各科的學習領域。

各科的教學都可隨機加入有關品德教育的議題,且每位教師都應具備此觀念,

運用一些彈性時間,讓方案與時事、生活事件相呼應,而使活動探討能更深入。

(二)設計課程必須深入核心,讓課程具體可行

研究者在設計本研究實驗方案教學時是依據創作性戲劇教學活動程序:計 畫、解說與規範、暖身活動、引導活動、戲劇活動內容方式的討論與演練、評 論、複演、結論,作為課程實施的步驟與原則。來發展創造性戲劇教學的教學 活動,並利用創造性戲劇教學策略提昇學習者的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

1. 選擇適當的題材,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中發現適當的題材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並在探討議題時,能順 利進行。選擇適當的題材,不只要留意故事內容是否符合探討的議題及貼切學 生生活經驗或配合社會好人好事,同時也需考量題材的張力及能否造成兩難及 思辯的部份。

2. 注重知識涵養外,亦要兼顧生活行動力

本研究在利社會行為表現和利社會行為傾向的層面成效顯著,顯示教師未 來在進行這兩層面的課程實施時,可再加深、加廣內容的向度。進行課程設計 與發展時,不可僅注意到表面,而是要真正落實到核心,讓課程能深化,品格 教育才得以落實;不僅要注意覺知的認知知識部份,更要注意將探究與行動的 精神落實到生活上,讓學生在學習時,能更注意到不僅要有知識的涵養,更重 要的是能夠進行探究,最後能真正落實到生活行動上,以培養具備高品德的現 代國民。

(三)採用多元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效

研究者在進行方案教學前,師生就已共同訂定戲劇契約,並轉化成具體可行的 規範。在方案教學時,所採之教學方式以即興表演、角色扮演、說故事、偶劇、面 具、戲劇扮演、老師入戲、道德兩難、價值澄清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童作更高層次 的思考,讓學童說出自己的想法。

本研究中,研究者運用「老師入戲」來帶領學生建立情境,認識及認同角色,

進而探討與體驗主題。從學生的回饋和研究觀察發現,學生有極高昂的參與度,課 程進行也更流暢度。或許有許多老師對演出沒自信或擔心自己出糗,所以不敢嘗試

「老師入戲」,但是老師參與演出有其必要性,因為可以引導學生的參與度及增進 教學的成效。讓學童在多元、有趣的教學方式下,留下深刻印象,以提升品德教育 的教學效果。

(四)以小組合作營造班級關懷氣氛與友善校園環境

由小組合作進而全班共同進行活動,共同營造關懷環境,建立關懷關係,有助 培養學生關懷能力。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會激起學生起而力行、幫助別人的自信 心。所以學生能經由實驗方案培養主動關心與關懷的情懷,涵養良好的品格基礎。

(五)結合家長力量,建立教育夥伴之合作關係

品德教育方案教學時,教師可利用親職講座、親師會訊、學校刊物或班級網頁 等管道,充分提供資訊並清楚說明,讓家長瞭解品德教育實施的重要性,以爭取家 長的信任與支持。培養家長正確觀念,也讓家長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活動,才能配合 教師進行教學。

(六)延長實施時程,並持續進行

本研究課程實施的時程為八週,課程內容有四個核心課程,時間安排緊湊,有 時會讓教學者覺得無法深入討論,成員亦覺得學習單太多,且學童往往需要時間多 做討論與分組活動的探討,時間常常不足,有意猶未盡之感。因此建議課程實施的 時程,可以再延長,將每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時間加以延長,讓學生有足夠時間討論、

做批判、思考、省思與行動。品格的改變並非短時間就能促成的,良好禮儀行為與 品格的涵養是需要時間慢慢內化,而不能急就章。故應於方案教學後做追蹤研究,

以瞭解品格教育的影響。

二、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舉辦品德教學的知能,以提升學童良好品德

當今品德教育的推動正如火如荼之際,教師必須加強品德教學的知能乃勢在必 行。因此,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也應謀求增進教師品德教學的知能,積極舉辦品德教 學相關議題的講座、研習與進修活動,或鼓勵教師赴師資培育機構在職進修,透過 多元的學習管道,讓教師嫻熟品德教學的知能,有效推動品德教學活動,使學生能 體察到教師品德教學的用心,逐步累積善行修養,孕育出優良的品格。

(二)學校應將品德教學納入友善校園的重點工作

目前教育當局正積極推行友善校園的工作,以塑造學校成為一個溫馨、祥和與 愛的友善校園為目標,而落實品德教育正是促進友善校園的最佳催化劑。建議學校 行政將品德教育納入友善校園的重點工作中,才能讓品德教育充分發揮功能與影 響,並結合師、生與家長的力量,真正落實於行動中。因此,學童良好品德的表現

情形,是落實品德教育與評估友善校園的重要指標,學校應將教師品德教學納入友 善校園的重點工作,鼓勵教師經常運用品德教學,有效引導學生行為,朝正向改變,

達成友善校園的目標。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範圍

品格教育需要向下紮根、向上發展。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限於新北市福氣國小

(化名)高年級學童,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有地域性的限制,建議未來的研究 可擴大研究對象之所在區域範圍,普及全臺灣地區的國小低年級和中年及學童。如 此不僅可以增加推論之範圍,亦可探討不同階段學生間的差異情形。

(二)主題可再加深加廣

本研究的主題只侷限於探討利社會行為中的「關照」、「救助」與「合作」。

目前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其中一項希望運用創新教學法,培養學生良好品 德及建立學校優質品德文化,建議以教育部公佈的六大品格支柱「公平正義」、「值 得信賴」、「責任」、「誠實」「尊重」等項再加以研究。

(三)進行行動研究法及個案研究法

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為主,以觀察為輔。課程是不斷發展的,品德教育除了 可延伸至其他領域,也可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建議今後研究者可採行動研究法。

以行動研究方式,透過計畫、省思、修正、實踐行動之循環歷程,從不同的角度進 一步探討品格教育課程的實施與發展情形。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

毛連溫(1994)。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市:心理。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昭(1979)。人格心裡學。台北市:三民。

沈六(1994)。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與道德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

53-68。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月刊,30(8),159-160。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宣俞(2006)。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何三本(1993)。語文教育論集──東師語文叢書(五)。台東市: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何碧霜(2006)。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瓊洳(1996)。盧梭自然主義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訓育研究,35(4),1-5。

林佳範(2006)。規範意識的變遷與道德教育的轉變~道德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嗎?課程與 教學,9(2),1-12。

林玫君編譯(1994)。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市:供學。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 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家政(2006)。國小品德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英雄故事題材融入 社會領域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邱皓政(2002)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7)。台東師院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載於何琦瑜、鄭一青(主編),品格決勝負─未 來人才的祕密(頁14-21)。台北市:天下雜誌。

洪碧伶(2009)。社會變遷中談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推動與實踐。臺灣教育,655,12-17。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 。台北市:遠流。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2001)。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市:培基。

陳木金(2002)。從共同演化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程中

陳木金(2002)。從共同演化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