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新北市與高雄市國中音樂教師對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 結果,提出下列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對行政單位之建議

十二年國教在總體目標提及,希望國中能正常教學並五育有均衡之發展,然 而,許多現場音樂教師仍表示智育為重的問題仍無改善,導致五育難以均衡,教 學無法正常實施,因此行政單位應更多注重美育的重要性,並能有更具體政策的 推動。另外,美感教育範疇不限於音樂教育,更不限於藝術教育,因此如何運用 美感教育在各學科作跨領域教學,行政單位應予以現場教師更多相關知能,並在 教學的實際做法上,給與策略的指引,使各學科皆能推行美育。最後,期待行政 單位能舉辦更多美感教育相關的研習課程,使教師與行政人員等都能在美感領域 有更多增能,藉由對美感認知的深耕,將能更由心而發的推廣美感教育的理念與 目標。

二、對音樂教師之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近三年內七成以上的音樂教師從未或僅參加一至兩場的美感 教育相關研習,顯示教師們在相關認知的增能部分有缺乏,且參與度也不高,因 此建議教師們應更多參與美感教育相關進修課程,方能對美感教育有更多認識與 重視,並在實踐美感教育上更有明確之方針。另外,音樂教師在各類型之多元文 化音樂作品上,須有更深入的瞭解,針對各民族音樂美學的形式與內涵若尚感缺 乏,應要有終身學習、不斷進修增加自我專業能力的教育信念。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首先,在研究樣本方面,由於本研究僅以新北市、高雄市國中音樂教師為研 究樣本,研究結果的適用範圍僅限於說明新北市與高雄市的國中音樂教師,未來 的研究可將區域擴及至國內其他地區,以瞭解其他地區音樂教師對此議題的看法。

再者,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方式探究國中音樂教師對美感教育認知與實踐的情形,

雖問卷有給予教師填寫開放性回饋的空間,但仍無法深入理解個別教師之想法與 觀點,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質量並重之研究方式,增加個案訪談內容,針對 在教育現場實際有施行美感教育教學之教師,進行更深層之對話。最後,本研究 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問卷進行調查,在研究結果的分析過程中,發現在「認知與美 感教育理念策略」的解釋上有其困難,無法充分反應音樂教師認知與其美感教育 理念與策略的確切相關性。建議未來研究者在問卷設計上,能針對兩者關聯的呈 現方式再加以進行構思,以使研究結果在分析上有更周全的解釋。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于承平(2013)。學校推動美感教育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84,101-117。

天下編輯(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文建會第三處(2008)。文化與教育結合──培養美感從小做起。文建會電子報,

42。取自 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090612/p01.html。

井敏珠(2000)。美感教育思潮。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785/?index=91

王恩芳(2008)。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哲學專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麗琪(2004)。從美學價值觀探究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之專業素養及認知

----以臺中縣市音樂教師為例(已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朱光潛(1983)。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市:丹青圖書出版。

朱宗慶(2014)。美力時代的藝術教育。陳瓊花(主持人),亞太地區美感教育 論壇學術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育真(2008)。B. Reimer「美感教育」與D. J. 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育真(2014)。從 B. Reimer 的美學論談美感教育的生活實踐。慈濟通識教育

學刊,9,57-73。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 編),教育專業。臺北:師大書苑。

呂木琳(1994)。有效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因素簡析。臺北:師大書苑。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 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俊湖(2009)。美感教育與教學。研習資訊,26(4),1-2。

李雅婷(2011)。建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質性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 (2),1-28。

李鴻生(2012)。教育人員涵育美感素養之探尋。耕莘學報,10,74-84。

吳和堂(2001)。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量的研究。教育學刊,

17,65-84。

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5),74-84。

周淑卿(2012)。課程美學研究在台灣:議題與問題。教育學報,40(1),

31-44。

林小玉(2008)。從當代音樂教學哲學之發展論美感教育之定位與省思。教師

天地,153,29-35。

林小玉(2010)。音樂教育哲學之範疇與議題─音樂教師面對的挑戰。美育,174,

4-15。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第三版)。臺北:五南。

林逢祺(1998)。美感創造與教育藝術。教育研究集刊,40,51–72。

林逢祺(1999)。美學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頁 121-143)。

高雄:麗文。

洪懿妍(2002)。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新世紀世界向美走。臺北市:

天下雜誌。

洪詠善(2005)。以美感經驗轉化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8(2),25-40。

洪詠善(2010)。教學的美感經驗如何可能?。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理論建構與 應用學術論壇集。

洪萬隆(1996)。音樂與文化。高雄市:復文圖書。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性」、「開 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雙月刊,128,14-21。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燕、李金偉(譯)(2010)。席勒美學信簡。北京市:金城出版社。(F. Schiller, 1795)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五南出版,

臺北。

郭生玉(1993)。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廷俊(2012)。大專生參與藝文活動現況與其對美感教育之觀點(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郭為藩(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臺北:心理。

郭禎祥(1989)。藝術的視覺教育。臺北:文景書局。

郭禎祥譯(1991)。Elsner, E. W.著。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Elsner, E. W.著。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

設計與評鑑。臺北市:洪葉文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5)。「藝術與美感知能創新教案」學術研討會實施計劃。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高廣孚(1995)。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之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集刊,30,113-133。

宮芳辰(2006)。通識音樂教育的趨勢。通識學刊,1(1),127-150。

孫晉梅(2006)。運用流行音樂提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桑慧芬(2009)。從艾斯納教育想像探討學校課程美學之實踐。美學取向課程與 教學理論建構與應用學術論壇集。

教育部(1979)。國民教育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80)。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2)。國中藝能科教學訪視與教師座談會報告。臺北:教育部國

教司。

教育部(1994)。中華民國教育部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中等學校、國民小學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 及學分。2014年12月9日,取自:師資培育與藝術教育司網頁。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第 8 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a)。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教 育部。

教育部(2012b)。中等學校教師類組專業標準及專業表現指標(國中版草案)

24 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臺灣‧好美:美感從幼起、美力

終身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a)。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 年-107

年)。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b)。一〇三學年度各級學校名錄。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14c)。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d)。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總計劃。臺北:教育 部。

許雅涓(2001)。一位國小教師課程實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木金(1996)。美感經驗、美感活動對國小教師美育教學之影響研究。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2,177-209。

陳木金(1997)。從教師美育教學談情意教育。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研討會論文

集(頁41-54)。臺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

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22,25-28。

陳玉婷(2007)。美感教育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上之運用:一位音樂老師之 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113-136。

陳芷芸(2011)。國民中學音樂教師臺灣傳統音樂知能之研究--以臺北市與新北

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陳玲璋(2013)。全觀性美感體驗對學校教學意涵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25,

109-135。

陳郁秀、 吳 舜 文 、林 谷 芳 、 牛 效 華 (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

音樂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清溪(2007)。第106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彙編。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 院籌備處。

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32-41。

陳藝苑(2007)。應用流行音樂於美學之培育。屏東師院學報,28,91-104。

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教育特刊,5,112-114。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圖書。

張文嘉(2002)。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黃正鵠(主持人),學校美感教育國際 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究記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黃正鵠(主持人),學校美感教育國際 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究記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