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教師實踐美感教育之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音樂教師實踐美感教育之限制

近幾年來音樂教學所涵蓋的範圍逐漸增廣,為培育學生具備綜合的音樂能力,

音樂教師能力的需求不斷地提高,然而面對近年對美感教育的重視,音樂教師在 美感教育領域相關之專業成長愈顯重要。教育部(2013)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 劃書》中提出美感教育在推廣上所面臨的困境,包含以下四個方向的論述,茲列 點說明如下:

(一) 在教材方面:近年教科書廠商競爭激烈,為取得教師選用該版本的企圖,

盡其所能的發展並提供各式各樣的教學材料包,這樣的方便性,導致教 師逐漸減弱研發的熱情與能量,教學的創造性發展因此受到影響。

(二) 在資源支持方面:藝術與美感教育相關行政支援與資源分散、現有城鄉 社會資源未能充分運用,加上各縣市政府或因組織改造,或因相關法令 更替,使得藝術與美感教育之專責單位不明,亦無專款經費,造成美感 教育執行上無法進行整體一貫性之規劃,產生教育現場諸多的問題與困 難。

(三) 在研究累積方面:目前藝術與美感教育相關議題的研究呈現零散的分佈,

全國碩博士論文中與美感教育相關之藝術領域研究(表2-2-1),對於如 何實踐美感於音樂教學的研究僅四篇。其中,林于琳(2005)藉由測驗 方式探究小學孩童音樂美感能力的發展,並依據結果,設計以美感為中 心理念的音樂課程,以準實驗研究法與觀察法,探究不同方式課程對孩 童美感提昇的成效。其研究結果指出,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在提升學童 的音樂美感能力之成效,高於講述故事音樂欣賞之教學方式;其他三篇

(林翠玲,2013;陳郁欣,2010;孫晉梅,2006),則皆是以流行音樂

為美感教育研究內容之教學素材,以流行音樂為主,探究其對國小、國 中生在美感判斷力、美感素養與美感體驗的成效為何,研究結果皆顯示 以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流行音樂作為教學素材,對於促進美感教學有顯 著之成效。此四篇之外的美感相關研究論文,皆多偏重於理論或認知性 的範疇,這樣缺乏延續性或系統性的探討,使美感教育涉及師資、教材 及學生學習成效情況等現況資料付之闕如,且相關研究的整合及後設分 析不足,以致未能充分提供美感教育教學實踐面向有效而充足的訊息作 為政策擬訂、評析及教師專業成長前瞻規劃之參考。

表2-2-1 美感教育於藝術領域之相關碩博研究彙整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鄭淑萍 1999 古希臘羅馬哲學家之音樂美學及音樂教育觀 林青津 2002 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

王麗琪 2004 從美學價值觀探究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之專業素養及認 知--以臺中縣市音樂教師為例

林于琳 2005 律動化音樂欣賞教學對音樂美感影響之研究

孫晉梅 2006 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 羅心玫 2007 幼兒的美感教育-從戲劇賞析課程出發

游勝惠 2007 從美學價值觀探究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應具備之美感認 知--以臺北市藝術與人文教師為例

何育真 2008 B.Reimer 美感教育與 D.J.Elliott 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研究 許黎云 2009 互惠式教學策略應用在國小生活課程之研究—以美感經驗輔

助節奏樂器學習為例

陳郁欣 2010 以行動研究探討流行音樂歌唱教學對青少年美感經驗之影響 徐玉婷 2012 表演藝術課程對國中生美感教育影響之研究--以宜蘭縣羅東國

中舞蹈課程為例

郭俊廷 2012 大專生參與藝文活動現況與其對美感教育之觀點 葉自強 2012 音樂聆聽的認知與理解:美學與認知心理學取向 陳羿婷 2012 以節奏脈動、音響及美學觀點來探討自我學習歷程

林翠玲 2013 以實際教學經驗探討流行音樂教學對學習者美感體驗之影響 蕭如婷 2014 國小教師公共藝術美感教育認知與學生美感素養之研究

(四) 在社會風氣方面:藝術與美感教育受升學主義及功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以至於相關課程在教學未能正常化,且又因非考試科目,一直處於邊陲 地位,藝術學習不被鼓勵的情形,普遍深植於臺灣社會一般人的價值信 念,因此,成人對藝術的負面價值觀直接妨礙了藝術與美感教育之推動。

基於以上,社會價值觀對美感與藝術教育的不看重、美感教育相關政策規劃 不夠周全又資源分配不均及相關研究上的缺乏,致使音樂教師在美感教育的專業 成長產生困境。為改進如此現況,教育部(2013)建議可以採取藝術家、教育工 作者、研究者三者一身或三位一體的教師增能理論,教師是藝術家亦是研究者的 概念,可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尋與創造美感知識,並可學習在日常生活中 強化多元感知、想像、鑑賞與省思批判,萌發與蔓生多種的美感教育能量。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