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本節中,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結論及相關文獻,提出教師與輔導人員 在國小學童樂觀解釋風格的培養上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領域之工作者 做為參考。

一、對學校教師及輔導人員的建議

(一)強化樂觀解釋風格,以提升學童希望感、降低憂鬱情緒之風險

本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大致是傾向樂觀的解釋風格,面對正負向事件時 皆傾向採內在、暫時、特定及接納的歸因解釋。學童面對負向事件時能將其視為 暫時及特定事件,此種樂觀的解釋風格,能有效預防兒童憂鬱情緒之發展,且是 兒童在面對挫折時的復原因子。因此,當學生出現樂觀的解釋風格時,可以多給 予肯定及增強,促進其樂觀解釋風格之發展。但對於學童將正向事件視為暫時及 特定的悲觀歸因解釋,以長期來看較令人感到擔憂。學童會將好事視為暫時及特 定,或許與國人認為對於好事應該低調以對的教育方式有關。「福兮禍所伏」、

「滿招損、謙受益」許多文辭典故或俚語均一再告誡,認為對好事過度張揚會招 人嫉妒甚至引來禍害,並被視為彰顯出自己的過度自滿,因此對正向事件過度的 愉悅與期待似乎是不適宜的。但從學童將正向事件視為內在因素所致可看出,學 童對自我能力是具有自信的,因此,當學生對正向事件出現悲觀解釋風格時,老 師或輔導工作者,可引導學童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建構,當有好事發生時,對其他 好事可能也會同時發生抱持正向預期也無傷大雅,毋須太多的擔憂。

兒童解釋風格的養成始於兒童及青少年期,若能把握此時期,培養兒童之正 向解釋風格,強化原有對負向事件的樂觀解釋風格,再透過將正向事件往普遍及 穩定方向做解釋,促使個人對未來懷抱正向期待與希望,一方面提升其希望感,

同時也在另一方面降低了被憂鬱情緒影響的潛在威脅。

(二)培養學生建立正向解釋風格,提升自我概念及認同感

本研究發現課業表現優良及中等之學童,較課業表現不佳者,擁有較樂觀之 解釋風格,尤其是在「負向事件特定性」及「正向事件內在性」分層面。負向的 解釋風格會引發習得的無助,最終導致動機、認知及情感的失能(Maier &

Seligman, 1976)。當學童在各方面表現不佳時,就很容易陷入負向思考的危機

當中,並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雖然華人文化強調反求諸己,對於負向事件的發 生會先進行自我檢討,謙卑的認為是自我的過錯並找尋改善之道,適時的謙虛雖 是美德的表現,但若長期過度的自我貶抑,恐對自我概念之形成會有負面的影 響,且不利自我認同感的培養。因此教師平時應多關心學童對事件之解釋風格,

尤其是面對壓力或負向事件時更是如此,當發現學生產生錯誤及負向的自我歸因 時,適時給予引導及情緒上的支持,幫助學生停止負向內在歸因,改以正向解釋 風格取代,如此除了杜絕無助感的滋長,也增加了對未來抱持成功的期待,此對 學生自尊自信的建立是必要且不容忽視的。

樂觀解釋風格之建立與養成,對個人未來工作、學業成就、人際表現甚至生 理健康均有正面助益,因此,教育工作者當盡力培養兒童正向解釋風格以改變其 具摧毀力量的負向思考,提升學童積極行動力,提高自我信心以建立良好的自我 概念。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樣本係以台灣地區北、中、南三區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便利抽樣,並 非採隨機抽樣,且並未針對東部地區樣本進行抽樣,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 論上仍有其限制。未來研究可考慮全國隨機抽樣,增加外在效度,也可向下延伸 至中、低年級學童,並比較其在解釋風格上之差異。

(二)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文獻及華人特有文化背景而編製的國小學童樂觀解釋風 格量表,經由項目分析、因素分析等程序驗証量表之信度與效度,雖然本量表已 建立初步之信度、效度,結果尚稱良好,不過在使用上尚待進一步探究。研究者 建議為更充分了解兒童之解釋風格,未來研究可考慮加入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或

加入其他的評量工具,如:教師、家長及同儕評量表等,再進行分析探討,以獲 得更多元的資訊,使得評量更加周延。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在使用上較為方便,且較可以在短時間之內獲得 研究結果。然而量化研究無法深入瞭解受試者之想法,此為其限制。因此,研究 者建議未來研究者除了量化的問卷調查外,還可以進一步配合訪談、教室觀察或 使用質性歷程研究,以更深入了解國小學童樂觀解釋風格的形成過程,並找出可 能的影響因素,以作為學校教師及輔導工作者參考。此外,對學童解釋風格發展 之問題,亦可採用縱貫式的研究方法進行長期追踨調查,以了解學童解釋風格發 展的變化及可能影響之原因。

(四)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提出性別、年級、課業表現等背景變項,但對於國小學童樂觀解釋風 格的影響研究,是否還有其他因素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因此,研究者建議可以加 入其他個人背景因素或環境因素,例如:父母及家長的歸因方式、父母婚姻狀況 等,以進一步求得較完整與全面性的了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 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靖雯(2008)。國民小學教師解釋型態、實用智能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麗香(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朱嵐(1997)。論儒家的中庸苦樂觀。中國文化月刊,203,30-38。

余妙芬(2008)。國小學童的解釋型態、情緒調整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秋玉、黃俊仁(2004)。以認知理論應用於憂鬱症病患之經驗。安泰醫護雜誌,

10,141-151。

吳相儀、林耀南、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2008a)。樂觀就不悲觀嗎?樂觀與 悲觀的雙向度理論驗證及量表的發展。測驗學刊,55,559-589。

吳相儀、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許禕芳(2008b)。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 年級學童樂觀信念之影響研究。師大學報,53,193-221。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吳聰秀(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歸因型態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李佩珊(2003)。解釋型態與生活適應、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官校畢業生、

入伍生、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士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

台北。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台 北:心理。

李澄賢(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杜品儀(2006)。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緒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邱漢松(2008)。台灣資訊工作人員的樂觀程度研究-以某大型金控公司資訊部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施建彬(1994)。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 雄醫學院,高雄。

侯雪香(2007)。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原作者:M. E. P. Seligman)。台北:

遠流。(原著出版年:1990)

唐淑華(2004)。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行政院國 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2-2413-H-259-001)。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

唐淑華(2005)。希望感的提升—另一個進行情意教育的取向(II)。行政院國 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2-2413-H-259-002)。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

徐佩君(2000)。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徐晉偉(2008)。國小高年級兒童依附關係、樂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袁瓊瓊(1990)。簡單樂觀的人生信念--談黃明堅《青春筆記》。文訊,15,42-44。

高民凱(2001)。中學生解釋風格量表之編製及其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姿如、周桂如(2005)。憂鬱症患者非理 性信念、生活壓力及其憂鬱程度之關係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7,13-22。

常雅珍(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1,121-146。

張玉玲(2000)。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尊、

學業失敗忍受力予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高賓、戴嘉南、楊明仁、顏正芳(2006)。國內學齡兒童憂鬱症狀之分析研究。

諮商輔導學報,14,64-101。

陳玫菁(2008)。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 焦慮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秋虹(2002)。綜論莊子的快樂觀。正修學報,15,11-19。

陳楠(2008)。以個人背景探討員工之樂觀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

陳楠(2008)。以個人背景探討員工之樂觀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