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 對欲實施服務-學習教師之建議

一、 教師需提升服務-學習專業知能

研究者透過閱讀相關理論與實務研究,以及服務-學習經驗以發展本次 服務-學習方案,過程中亦發現學理基礎與實務經驗有助於帶領反思,以及 引導幼女童軍的主動思考與探究的能力。建議未來教師在發展服務-學習方 案前,能參考表 4-13 相關資源增強相關知能,以提升服務-學習品質,也能 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互惠成長。

二、 教師與服務者應積極了解被服務對象需求

服務前的準備期,讓服務者瞭解被服務對象,能夠讓服務者擁有專業 的知能以進行服務。不只是教師與被服務者間的接洽與聯繫,更該讓服務 者在充足的準備之下進行服務,過程中才不會造成雙方傷害,而服務者也 能從行動中,將先備認知轉化為執行力,正向的完成服務,並有所成長。

建議教師在擇定被服務對象後,應將被服務對象的背景,向服務者做 深入的介紹與相關知能的增進,才能達到互惠的成效。

三、 教師需提供服務者增權賦能的準備及服務行動

服務者的角色不該只是擔任學生,僅被動接收教師的訊息而已,教師 應給與服務者主動思考與行動的機會,在準備期的過程中,服務者能主動 蒐集資料使自己增能;服務行動的歷程中,服務者亦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為自己的行動做修正,教師擔任引導的角色,給與服務者增權賦能的行動 力,能在服務-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公民行動力。

建議教師在服務-方案的規畫中,給與服務者更多的主動性,引導服務 者反思與討論的機會,使服務者在服務-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

130

四、 教師應透過協同合作使服務-學習有效推動

本次研究,因為有資源班教師向研究者說明特殊生背景,使研究者能 針對特殊生的需求,給予適切的活動設計。資源班教師並在服務過程中,

觀察並提出建議,使服務更符合特教知能。更有團長小慧老師從準備期到 行動期、慶賀期以及延伸活動,每次的活動都能指出研究者看不見的盲點,

提供最即時的回饋與建議,使得服務-學習能夠不斷修正與調整,更臻完美。

建議教師在進行服務-學習時,協同教師專業合作,使服務-學習的面向 更為完整,且教師間專業亦能共同成長。

貳、 對國小學校社團活動之建議

一、 服務-學習方案應規畫長期且持續性服務

在設定服務-學習計畫時,確定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間的關係後,學校社 團應規劃短、中、長期目標,服務-學習不該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涉入,亦不 該在服務結束後的突然抽離,造成關係上的傷害。服務-學習應該是長期持 續性的關係建立,並且達成雙方互惠的成效。

建議學校社團在規劃服務-學習方案時,可再進一步思考,服務結束之 後的下一個目標歷程,該如何去實踐。

二、 學校社團應嘗試發展服務-學習方案

在國小推動服務-學習的社團,多數僅只於服務性社團,如童軍團或研 究者所帶領的幼女童軍。然而,學生參與社團除了學習一技之長的興趣之 外,可以有更多的意義存在。

建議學校的其他性質社團,可嘗試發展服務-學習方案,針對社團的專 業領域,與被服務者的需求適切的配合下,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發展成為 助人的工具,必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亦能讓被服務者的需求達到滿足。

如音樂性質的社團,若能帶領需進行小團體輔導的學生,進行音樂節奏 的活動,也可以讓這些被服務者學會放鬆情緒與調整心情。

131

三、 學校行政單位應給予服務-學習足夠的支持與聯絡

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學校內場地的選擇以及資源的運用上,學校行政單 位給予相當足夠的支援,正向鼓勵研究者的研究動機,且全程參與的幼女童 軍更得到學校的榮譽:獎狀與學校榮譽卡。在這樣的環境脈絡下,使得服務 -學習能有效推動。

建議校內行政單位,給予推動服務-學習的教師支持,無論是硬體上的 提供,也包括軟體上的協助,以及心靈上的依靠,使得教師在推動上更有力 量。

參、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以「賦權型」服務-學習方案發展階段進行服務-學習研究

未來在國小持續推動服務-學習方案時,建議可嘗試以「賦權型」服務-學習方案發展階段,規畫服務-學習方案,在服務-學習後,增加賦權期的延 伸活動,讓服務者增能後,持續反思與行動,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實踐公民行 動力,使服務-學習歷程能循環性的持續進行,更為完整。

二、 服務-學習應長期性規畫,進行研究並長期追蹤效果

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限於人力與時間無法長期追蹤,亦未能規畫長期 持續性的服務,被服務者的學習成效未能持續提升。未來服務-學習方案,建 議能針對被服務者,規畫短、中、長期目標,並繼續進行長期追蹤觀察,瞭 解全面且長期的效果。

132

13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欣宜(2006)。高職特教班社交技巧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王鑫(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3。

內政部志願學習服務網〔線上資訊〕。搜尋日期:2011 年 11 月 20 日,取 自 http://vol.moi.gov.tw。

尹美琪(2002)。專責單位主導之「服務—學習」課程—以輔仁大學為例。

通識教育。9(3),35-72。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Johnson ,A . P. (2005):

A Short Guide to Action Research。

江鈺琪(2003)。談特殊學生社交技巧中情緒處理的課題。屏師特殊教育,

7,10-16。

呂岡沛(2004)。融合教育理念之學習空間的建築計畫研究-以竹師實小 融合班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宗派(2009 年 7 月)。各國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趨勢(四)。新北市志 工,13,395-342。取自

http://vtc.org.tw/ch/modules/magbook/page.php?tbdsn=157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4),36-50。

吳秋燕(1998)。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 學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

吳芝儀(2005)。服務-學習融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現代教育論壇,13,463-497。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134

吳淑敏(2003)。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 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秀媛、高熏芳(2002)。跨科際領域的體驗學習─國小實施「服務-學習」

之探討。國民教育,43(2),85-91。

吳璇玉(2000)。多重障礙兒童學習社會技巧的具體方法。國小特殊教育,

29,11-16。

林振春(1996)。服務-學習與社區教育。社教,75,44。

林至善(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 ─ 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

學生輔導,81,82-93。

林佩琪(2000)。社會技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

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林勝義(2003)。GYSD 的意義與精神。社教,117,58-60。

林美修(2005)。重度與多重障礙兒童在融合式體育教學中的社會互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勝義(2009)。台灣開拓志願服務人力的策略、理論與實務。社區發展

,126,173-186。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台北:

心理。

孟瑛如、姚惠馨(2001)。學習障礙學生與社會技能訓練。國教世紀,197,

9-16。

施相如(1996)。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社會技能教學策略。特教園丁,

12(2),16-19。

135

洪儷瑜(1999)。少叫多教—談社會技巧訓練。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 會年刊,迎千禧談特教(211-232)。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編印。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5)。社會技巧訓練課程之實施〔線上資訊〕。搜尋日期:2007 年 10 月 25 日,取自 http://nflcr.im.knu.edu.tw/liyuhung/index.php。

洪櫻純(2004)生命的蛻變與成長:服務-學習。社教,59-64。

高廣孚(1976)。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徐明、林至善、邱筱琪、楊仕裕、楊昌裕、劉杏元、劉若蘭(2009)。從 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徐享良(2004)。中華適應行為量表—使用手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中心。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育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 做研究。臺北:遠流。

許書維(2004)。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民杰(2006)。服務-學習在師資培育應用之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 金 貴 (2000)。 我 國 大 學 院 校 推 動 服 務 學 習 方 案 的 檢 討 。 教 師 天 地 , 104, 6-15 。

陳秀英(2006)。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 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班,未出 版,臺北市。

陳建德(2010)。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36

陳昭銘、黃國庭(2002)。淺談輕度障礙學生社會技巧的課程與實務。障 礙者理解,2(1),29-36。

陳惠邦、李麗霞(2002)。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 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手冊。臺北:教育部。

單文經(1996)。課程統整的理念與作法。台北: 師大書苑。

曾瓊霞(1997)。國小回歸主流的聽覺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合作學習之成

曾瓊霞(1997)。國小回歸主流的聽覺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合作學習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