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田耐青 博士. 國小幼女童軍社團 服務-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 鄧涵方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一年 七 月. 0.

(2) 誌 謝 感謝東吳大學給我的社團歷練,讓我有機會進入師大公領所學務組,這段 日子,在充滿歡笑與活力的氣氛中,拓展視野,學習成長,豐富人生。 論文撰寫的日子裡,承蒙恩師 田耐青博士,悉心指導,敦勉督促,使我在 論文撰寫期間,學習學問之道以及處事態度。同時感謝口試委員 楊宗仁教授、 劉若蘭教授,提出的寶貴建議,使論文更臻完善,由衷感激。 感謝資源班的小姿老師與媛媛老師,讓我能對資源班的孩子,有更深的認 識,才能實踐服務互惠的宗旨。感謝幼女童軍團長小慧老師一路的支持與協助, 因為有你,服務才能順利進行,我也才能在研究中看見自己的不足,以此修正, 祝福你未來的日子也要很幸福。感謝可愛的幼女童軍們,在服務中貼心且善良的 表現,相信妳們一定會將服務的熱忱持續下去。感謝資源班孩子,在服務中熱情 的回應與表現,相信你們的天真與直率,能讓你們有永遠的好心情。因為你們的 互動,更讓老師在服務-學習中,有更多的成長與學習。 碩士生的日子裡,感謝研究所同學上萱、珮華、佩蘭、蕙文的陪伴,因為有 彼此鼓勵與加油打氣,我才能給自己兩年內完成任務的勇氣,我相信,我們都可 以,很開心遇見可以給我滿滿能量的你們,衷心感謝。 最後,感謝一路相伴的家人,在求學之路的體諒與支持,除了學業,加上教 師甄試,曾經害怕自己會一無所有,但是,因為身邊的每個人,給我前進的動力, 讓我能完成學業,實踐夢想。 我知道,學習之路無止境,期許自己不斷精進,在教育之路貢獻所長,將服 務-學習持續推動,讓孩子擁有服務他人的柔軟心。 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愛的人,與愛我的每個人,與大家一同分享喜悅。. 涵方 謹致於師大 民國一百零一年 七月 I.

(3) 摘要 本研究以助人國小(化名)幼女童軍社團為研究對象,透過「小『資』女『童』」 服務-學習方案,進行對同校資源班學生的社交技巧服務,目的在探討服務者在 實施服務-學習方案後的學習成效,以及被服務者在接受服務-學習教方案後的學 習成效。並且紀錄研究者在發展服務-學習方案後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向,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就是行動者,研究者透過不斷的 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再計畫的過程,不斷聚焦問題,進而解決問題。透過質 性研究中的訪談、觀察紀錄、省思札記與量化之社交技巧檢核表等資料,以暸解並 分析服務者、受服務者與研究者之改變。期待透過行動研究,提升教師個人與專業 上的成就,增進教學職能,改善課程與教學上缺失,解決實務教育問題。. 本服務學習方案與幼女童軍社團活動相結合,在團集會的時間,引導幼女童 軍將這些能力轉化於服務資源班學生的服務-學習中,並透過這些服務-學習的體 驗活動,引導被服務者幼女童軍在服務中學習公民取向行動能力,在學習中服 務,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省思內容,轉化產生個人意義,產生公民行動。並同時 提升被服務者資源班學生的社交技巧能力。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從準備期的確立行動研究主題、分析學生特性與需求, 到發展期的發展評量工具、「小『資』女『童』」服務-學習方案,至行動期計 畫、行動、觀察與反省、慶賀與延伸,彙整期撰寫研究結果、歸納結論提出建議。 研究發現,國小發展服務-學習方案,可採行「賦權型」服務-學習方案發展 模式。經服務-學習方案實施後,幼女童軍展現認知、情意與技能及公民行動力 學習成效。經服務-學習方案實施後,特殊生在社交技巧上獲提升。經服務-學習 方案後,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交流,學習服務-學習專業知能,受幼 女童軍的服務行動而感動,並學會以同理心實踐服務內涵,持續推動社團式服務 -學習。基於研究發現,研究者在教育現場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服務-學習、社交技巧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girl scou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study subject and designed a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for girl scouts to extend social skill practice services to the resource class in the same school.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both service-providers and service-receiver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were studied. The reflection and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during the study was also recorded. This study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was the agent..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plans, taking actions,. observation, reflection, and making plans again, the researcher kept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and attempting to solve it. In order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change experienced by the service-provider, the service-receiver and the researcher, qualitative interviews, observation records, reflection journals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generated from the social skill checklist were used to gather data. It was the researcher’s hope that the action research may be beneficial in terms of increasing 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achievement and solving practical educational issues. This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was integrated into girl scout club activities . During the assembly time, girl scouts were taught the concept of service-learning and were encouraged to help students of resource classes. In the activities of service-learning, these girl scouts were inspired to learn civic action when serving others. Moreover, they were required to reflect their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to make the learning III.

(5) meaningful. While the service-receivers obtaine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their social skills. There were four phases in this study: preparation, development, action and compilation. The preparation phase was concerning the decis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pic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analysis, while the development phase was concerning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tool and the creation of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Moreover, the action phase was concerning making plans, taking action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celebration and extension, while the compilation phase was about drafting the study result, conclusion,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Study found that, to develop a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in elementary school, one can use the “empowering” service-learning model. After the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girl scouts show improvement in cognitive, affective, skill and civic action domains. The students of resource class improved their social skills as well. Researcher gain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service-learning. The researcher was deeply moved by this service-learning experience, and learned to use empathy to practice service. She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service-learning in her future teacher career.Based up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Service-Learning, social skills. I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服務-學習理論與運用……………………………………………...15 第二節 社交技巧之探討……………………………………………………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取向之選擇與理由……………………………………………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5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63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68.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73 第一節 發展服務-學習方案……………………………………………......73 第二節 幼女童軍學習成效………………………………………………..101 第三節 特殊生學習成效…………………………………………….…….111 第四節 研究者的成長與省思……………………………………….…….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29 V.

(7) 參考文獻……………………………………………………………133 一、中文書目…………………………………………………………………..130 二、西文書目…………………………………………………………………..139. 附錄………………………………………………………………..143 附錄一:資源班家長同意書…………………………………………………..143 附錄二:幼女童軍家長同意書………………………………………………..144 附錄三:幼女童軍班級導師同意書………………………………………......145 附錄四:資源班學生班級導師同意書……………………………………......146 附錄五:「小『資』女『童』」服務-學習方案………….…………………147 附錄六:「小『資』女『童』」服務-學習方案服務手冊…………………161. VI.

(8) 表. 次. 表 2-1 美國服務-學習組織發展歷程…………………………………………15 表 2-2 美國學者與機構對服務-學習之定義…………………………………25 表 2-3 「服務-學習」之關連類型……………………………………………26 表 2-4 與國小結合的服務-學習論文研究分析……………………………... 34 表 2-5 社交技巧內涵………………………………………………………….37 表 2-6 國小特殊教育領域社交技巧相關實徵研究…..…...…………….…...45 表 3-1 幼女童軍服務經驗資料………………………………………………53 表 3-2 被服務者背景資料……………………………………………………55 表 3-3 協同研究者參與過程…………..……………………………………...62 表 3-4 六年級蔓蔓社交技巧檢核表…..……………………………………..63 表 3-5 五年級阿翼社交技巧檢核表………………..………………………..64 表 3-6 一年級小勇社交技巧檢核表………………..………………………..64 表 3-7 二年級小裕社交技巧檢核表…………………..……………………..65 表 3-8 幼女童軍行動紀錄表…………………………………………………66 表 3-9 待答問題與資料蒐集一覽表…………………………………….…...69 表 3-10 資料編碼與編碼說明..…………………………..…………………...71 表 4-1 特殊生對應社交技巧目標………………………………………….…76 表 4-2 準備期訓練課程……………………………………………………....81 表 4-3 行動期服務活動………………………………………………………84 表 4-4 評量慶賀期服務活動…………………………………………………89 表 4-5 賦權期活動……………………………………………………………91 表 4-6 幼女童軍參與人數紀錄…………………………………………….....93 表 4-7 幼女童軍缺席一覽表…………………………………………………95 表 4-8 服務-學習方案分組名單…………………………………………......96 VII.

(9) 表 4-9 服務活動調整…………..……………………………………….……97 表 4-10 幼女童軍訪談特殊生紀錄……………………………………….....99 表 4-11 幼女童軍學習成效達成率…………………………………………110 表 4-12 服務內容任務…………...…………………………………………111 表 4-13 特殊生社交技巧目標達成率…………………………………...…118 表 4-14 服務-學習相關資源……………………………………………….120. VIII.

(10) 圖. 次. 圖 2-1 Kolb 經驗學習週期……………………………………….………….....21 圖 2-2 Dale 經驗塔………………………………………………………….….23 圖 2-3 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發展實施階段…………………….………...…....31 圖 3-1 助人國小平面圖……………………………………………………....50 圖 3-2 研究架構………………………………………………….……………58 圖 3-3 研究流程……………………………………………….……………...59 圖 4-1 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發展階段…………………….………….....74 圖 4-2 幼女童軍設計邀請卡片-1……………………………….…...…….....77 圖 4-3 幼女童軍設計邀請卡片-2……………………………….……...….....78 圖 4-4 單手萬能活動…………...……………………………….…...…….....82 圖 4-5 拼拼湊湊在一起…………...………………………………………….86 圖 4-6 五顏六色小組作品.…...……………………………….……...…........87 圖 4-7 服務成果海報.…...…………………………………….……...…........92 圖 4-8 幼女童軍合力完成海報張貼.……...………………….……...…........92 圖 4-9 幼女童軍行動轉化歷程……………………………………...…….....98 圖 4-10 研究者規畫「賦權型」服務-學習方案發展實施階段………......124 圖 4-11 服務-學習歷程師生參與程度轉變………………………….……..124.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應用於國小幼女童軍社團之歷程。本章節共分成 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是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中 相關名詞釋義,第四節敘述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學校教育隨著開放及多元的社會發展趨勢,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教學計 畫,引導學生擴展學習視野。國內政府積極推動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強 調期待學生多元發展、尊重個別差異,並肯定學生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 侷限教科書的知識與課堂的學業表現,教育趨勢已從認知導向轉向為認知、 情意與技能同時學習的能力導向,而這些能力,將從生活體驗、省思與實踐 中成為學生的價值。. (一) 志願服務行動成為國際及時代的潮流 趨勢專家 Faith Popcorn 曾預言:「21 世紀將是志願服務的新世紀,美 國未來將出現一種自我犧牲的新思潮,百分之五十的成人每週至少會抽出三 小時從事公共服務。」聯合國 2001 年「國際志願服務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IYV)的「全球志工宣言」指出: 「現在是志工和公民社會的年 代」。各國響應志願服務的情況如下。 澳洲國民志工發動的世界清潔日。1989 年,一位名叫 Ian Kiernan 的澳 洲人參與環球帆船比賽,卻發現海洋充滿各類垃圾,拖鞋、膠桶、尿布、牙 膏,甚至大量膠袋隨處都是。眼見地球污染日趨嚴重,他回到澳洲悉尼後, 便在朋友圈中發起「清潔悉尼港日」(Clean Up Sydney Harbour Day),首 年便有四萬名悉尼市民一同清理海港。「清潔日」這概念便由此而生,並在 1990 年擴展至「澳洲清潔日」,吸引了三十萬名義工參與。這位 Kiernan 先 1.

(12) 生更將此活動推廣至全世界,甚至得到聯合國支持,在 1993 年開始「世界 清潔日」。在 2001 年,全球超過 128 個國家,共 3,750 萬名市民參與此活 動。透過讓全世界居民在同一天清理垃圾,聯合國希望喚起社會上不同年 齡、階層、種族及文化的人關注自己的社區,以及整個地球的環境。 另外,由比利時志工中心發起的歐洲志工中心(Centre European Du Volontariat) 簡稱 CEV 成立於 1990 年,扮演歐洲區域推動志願服務的領導 地位。同時 CEV 也表達了將發揮最大力量促進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簡稱 EU)之 2010 年政策目標的實現,將可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 體,擁有永續的經濟成長,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良好的社會融洽。歐洲志工中 心設立之宗旨為:(1)為歐洲的志願服務發聲;(2)加強歐洲各國推動志 願服務之基礎建設及環境;(3)促進歐洲志願服務發展及成效。 在蘇格蘭(Scotland)有一個很強大之志工組織網絡,他們服務無家可 歸之青年人,志工與無依青少年住在一起,在專業社工師之指導下提供服 務。有的志工服務可從事於自然生態之環境保護,或是為倫敦大學考古研究 所提供志願服務,該研究所每年都召募許多志工及專業者到一千多個著名之 歷史古蹟地點,從事歷史文物之考古研究。 德國亦相當重視志願服務,以十四歲至廿七歲之青年暫時離開校園或工 作崗位六至十二個月,而投身社會或環保,參加者在服務之同時亦可接受教 育輔導,加強對該領域之認識。另外,參加者也可獲得社會保險等方面之優 惠獎勵。在德國所有年青人在中學畢業後,要入伍服兵役或參與社區服務之 志願工作(新北市志工季刊,2009)。 除了各國推動的志願服務外,更有國際性的服務組織成立--AIESEC 的 核心價值在培養青年人領導力、國際觀以及跨文化的團隊工作能力,透過多 元學習機會使青年能發展自我潛能,使其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其中包含部 門專業、國際實習、海外成長以及國際性學習平台。AIESEC 的願景為「世 2.

(13) 界和平與發展人類潛能」,透過國際人才實習計畫、海外成長計畫、領導實 作機會以及國際性的學習平台交換各國青年促進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 經濟體系間的深度交流,減少誤解帶來的衝突,並且培育這些有國際觀的青 年成為未來領導者,進一步促進全球的和平、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 (AIESEC,取自:http://www.aiesec.org.tw/page.aspx?no=21720 )。 分析現代各先進國家之志願服務現況,即便國情歷史與文化傳統不同, 但均對於志願服務的重要性有共同觀點。強調鼓勵青年參與志工服務,透過 活動,發展個人人格、學習技能,更可開闊視野,降低民族自我中心主義, 學習自省與自覺,這些經驗遠比服務價值更重要。綜上論述,志願服務的發 展,已是自助互助的時代趨勢及民主社會表現。. (二) 台灣志願服務理念正在生根發芽 服務的觀念早在五十年代的台灣,就存在於社區及學校中,當時稱為勞 動服務,舉凡掃馬路、清水溝、割野草都是服務的項目,只要老師、村長一 聲令下,所有人就是捲起袖子、拉起褲管,努力的作,雖然辛苦,但也因為 這樣的付出,使每個人對社區、學校都有著一份歸屬和認同(林振春,1996) 。 1995 年 6 月,內政部訂頒「廣結志工拓展社會福利工作—祥和計畫」, 激勵社會大眾秉持「施必受更有福,予比取更快樂」的理念,發揮「助人為 樂,服務為榮」的精神;擁抱「志工情」,展現「天使心」,胸懷燃燒自己、 照亮別人之德操,踴躍投入志願服務行列,積極散播志願服務種子,共同為 協助拓展社會福利工作及增進社會祥和而奉獻心力(林勝義,2009)。 新世紀開始,志願服務法於 2001 年 1 月 20 日奉 總統頒布,確立了志 願服務法規,並將志願服務(volunteerism)定義為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 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著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 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 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自此志願服務者將可獲得更多的保障與協助,也為 3.

(14) 志願服務立下新的里程碑。施行至今,至 2007 年 12 月底止,中央各目的事 業主管機關,含文化、教育、環保、醫療、衛生、財政、經濟、農業、體育、 科學、國防、消防、警政、社會福利……等各領域登記有案之志願服務團隊 數已達 1 萬 1,544 隊,志工人數達 49 萬 6,276 人,2007 年總服務人次達 8,927 萬 4,347 人次,服務時數達 4,318 萬 4,433 小時(內政部志願服務資訊網, 2011)。像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的佛教慈濟基金會;為顏損 及燒傷者重建環境、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維護其尊嚴與人權的陽光社會福 利基金會;透過專責募款的機構,有效的集結社會資源,並合理統籌分配給 需要的社福團體的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智能障礙、自閉症、唐氏 症、腦性麻痺或其他伴隨有智能障礙之多重障礙者為服務對象的心路基金 會……等,都是台灣現階段志願服務的非營利機構。 由上述資料顯示,台灣對於志願服務的重視,民眾透過從事志願服務, 塑造人文關懷的態度,並使臺灣志願服務逐步與全球思潮接軌。. (三) 國民教育政策支持推動服務-學習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提出「教育改革總諮 議報告書」,將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列為建議事項之一,其中在達成學習社會 的發展目標中,明確指出學校校園及教室不應被視為唯一的教學場所,學校 應根據課程目標、科目性質及學生興趣,精心設計各種校外教學活動,加強 與社區中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及文化中心等終身學習機構合作,學校 應透過社區服務或建教合作,加強學生終身學習的培養,增進學校教育與世 界的聯繫(教育部,1998)。 近年來,國內青年輔導委員會更將服務-學習推廣到中等學校,希望藉 由有組織、有計畫及有方向方式,營造學生投入志工環境,透過學校教育和 社會生活連結,培養學生肯定自我價值,並成為具有人文關懷的新公民。當 前更積極推廣將服務-學習擴及到國小校園,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模式, 4.

(15) 將學習模式轉化為動態的體驗,提升到服務社會的公益層次,讓學生不僅奉 獻更多,成長學習也更豐富。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於 2008 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對於綜合活動領 域的微調,提及綜合活動領域要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心智及 行為運作活動,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在基本理念上,定義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的範圍包含各項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體驗、省思與實踐,並能驗 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包括符合綜合活動理念之輔導活動、童軍活動、家政 活動、團體活動、服務-學習活動,以及需要跨越學習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 活動(教育部,2008)。新增服務-學習活動,也可見服務-學習透過政策, 落實於教育制度中。新北市教育局也在 2005 年積極投入品德教育,營造新 世紀高品格學生為願景,更將助人視為品德教育的十大核心價值之一,助人 並非口號,透過服務-學習的具體行動,是教學現場該努力的方向。 此外,教育部更於 2010 學年度舉辦國中小服務-學習試辦計畫,組成國 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諮詢團隊,訪視各校,並整理成果與他校交流分享,更 從試辦學校分享可知,學生從服務中的成長。由此可見,透過將服務-學習 列入小學課程,喚醒學生關懷社群的良善面,期許透過人際關係間的互動與 服務,為未來營造和諧氛圍。服務-學習更該紮根在國小階段的基礎教育, 期待學生能發展出終身服務的倫理觀念(教育部,2010)。綜上所述,足以 可見,教育政策期許學童透過服務活動參與,培養關懷社會的態度與行動力。. 二、 研究動機 教育部於 2010 學年度試辦國中小服務-學習計畫,開始推廣服務-學習 融入國中小課程。透過多元參與、統整融合、合作互惠與從做中學,四項目 標中設計課程方案,讓學生從服務中成長。然而在成果發表中,發現教學現 場在方案的設計中,服務過程多定位在以自己的能力來助人的小善,卻未能 探討被服務者方之改變,及有效深化服務的價值,提升服務者的社會公民意 5.

(16) 識,從助人服務者晉身為社會監督者。以此,觸動研究者意欲透過進行服務 -學習方案的行動研究。. (一) 服務-學習推廣過程產生的缺失 當服務-學習已成為教學上的一股風潮時,對學生而言,學習的意涵更 該被重視。推動服務-學習的目的在於期望學生能拋棄個人主義,走出冷漠、 被動及自私自利的心態,學習關心社會,並與社區互動及服務(陳金貴, 2000)。因此,服務是一種理念與態度的實踐。而學校的教育應該配合社會 發展的脈動,引領學生在服務時能獲得學習效果,而不只以「做善事」或「積 陰德」的想法,僅偏個人道德目標的實踐。在不夠尊重被服務者需求的服務 下,學生也只有付出卻沒有因為服務而帶來學習。在未對服務-學習的意涵 有深層的瞭解下,使服務流於勞動形式,甚至造成社會大眾的負面觀感,相 當可惜。服務-學習是學習與服務並重,並藉由反思以為相互增強的教學法。 透過反思的歷程,使學生可以將服務活動與專業或任何知識的學習進行整合 (尹美琪,2002)。所以,服務-學習更需要計畫性的連結,促使雙方互惠、 省思,才能達到服務-學習的真義。. (二) 公民教育在教學運用的侷限 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教育目的,可分成兩種主張:一是社會適應觀,一為 社會改造觀;前者認為教育在協助受教者適應社會,後者則力主教育在培養 學生改造社會的能力(黃光雄,楊龍立 2000)。而台灣教育偏向培養學生 適應社會之能力,少觸及社會探究與批判思維。隨著課程改革趨向,公民意 識受到重視,課程設計更該以學生為主體,透過置身的社區、到社會的探究, 使其關心、認同到參與,進而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即是公民教育的核心 主張。美國賢哲 Thomas Jefferson 於 1820 年,也曾對公民教育有過一段註 解:「社會至高無上的權力,最安全的保管處所,應該就是人民自己,在也 沒有甚麼地方比這兒更安全的了;假如我們認為人民的聰明才智還不足以良 6.

(17) 好、且能慎重地運用這些權力,那麼,補救之道,並非剝奪她們的權力,而 是告訴他們所想有的充分行動,以及必須謹慎行事的理由。」(單文經譯, 1996) 然而在教學場域中,公民行動的教學僅止於課程上的知能傳遞,未能有 透過社團的方式,實踐公民行動。以此,研究者欲透過這次服務-學習方案, 讓學生能瞭解、服務並行動。. (三) 培養幼女童軍服務態度的不足 中國童子軍與中華民國女童軍在其重要童軍精神之諾言、規律、銘言 中,揭示了服務與行善之重要性。並於訓練進程中要求服務的實踐與身體力 行,不僅是強調服務精神,更要求童軍要有服務人群與回饋社會的行動。一 提到服務,眾人便會想起童軍。 現階段國內小學中,幼女童軍屬於學校常設社團之一,以學生自願性參 與,每週固定一次團集會,利用課餘時間運作與訓練。而研究者在學校社團 推展過程遭遇許多困境,除了在童軍課程的安排上僅只於團康、歌唱遊戲與 生活技能學習,缺乏系統性課程規劃,更常會遇到幼女童軍服務過程,心中 產生質疑,不能瞭解服務的價值,也因為未能考慮到服務者的學習層面,即 被服務者的需求能面,不明白該如何透過服務歷程,來讓自己學習成長,常 常流於勞力的提供或是遊戲的藉口,扼殺了身為幼女童軍的服務美德。在服 務-學習的推動下,更該有系統的設計服務方案連結服務概念,讓幼女童軍 在社團活動中,能感受到「為人服務,樂於學習」的成就感。 本研究期待透過有系統及有規劃的服務-學習方案,帶領國小幼女童軍 進行服務-學習活動,透過與資源班學生的互動,從瞭解彼此、建立關係到 服務互惠的過程,從中去省思與收穫成長。使參與後的幼女童軍的自我價值 感能提升,更能與童軍服務精神結合,發揮幼女童軍社團本質的功能。. 7.

(18) (四) 服務-學習的札根應從小做起 在美國致力發展的服務-學習,引進國內後,最初起源於國內大學服務學習。從 1955 年東海大學創校時實施之校園環境勞動服務,直至目前為止, 約有 70 餘所大專院校推動與響應。服務-學習計畫,使學校創新教學,讓學 生投入服務成長與學習。然而服務的概念,更該深化擴及到國中小學,將這 樣的服務素養,從小培養,播下種子,從生活經驗中去感受服務的精神,發 展學生正向思考的自我概念與反思批判能力,從學習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 探索者。. (五) 國小服務-學習方案相關行動研究的缺乏 國內在服務-學習相關研究,僅針對大學生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以及高 中生服務-學習與公民科教育的結合,或者是社會人士的服務-學習經驗之相 關研究,較少關注執行國中小服務-學習方案的實施與成效探討,致使文獻 探討十分有限。為能有效推動國中小服務-學習方案,研究者期待透過教育 現場的行動研究,實際掌握推展的過程與遭遇困境時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 有效的實施方法,以供參考。 文獻檢閱中,針對國小學童設計的服務-學習所作之行動研究,僅有許 書維(2004)之「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劉淑 惠(2009)之「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陳建德 (2010)「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更可發現, 目前在國小階段,融入服務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的缺乏。而在課程之外,如 何透過社團的形式,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凝聚社團共識,並與社團成員共同自 願性的參與服務的歷程,更是志願服務所定義出於自由意志,以不獲取報酬 來增進社會公益的服務的更高層次。 結合童軍活動經由實際體驗過程、動手操作學習,獲取生活經驗與成 長,促進學生發展建全身心、多元智識和合作群性等情操的需求,與服務8.

(19) 學習之特質:合作、互惠、多元與以學習為基礎和以社會正義為焦點的目標。 故期待在本次的行動研究中探究服務-學習應用於幼女童軍社團所激起的火 花。.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節旨在敘說本研究的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設計應用於國小幼女童軍社團的服務-學習方案,並進行教學。 (二) 探討服務者在實施服務-學習方案後的學習成效。 (三) 探討被服務者在接受服務-學習方案後的學習成效。 (四) 紀錄研究者在發展服務-學習方案後的反思與成長。. 二、 待答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 教師如何依據服務-學習理念發展出服務-學習方案的幼女童軍社團 課程?在方案設計中所遭遇的困境為何?如何解決? (二) 服務者在實施服務-學習方案後,其對於特殊教育的認知、情意及技 能層面的改變為何? (三) 被服務者在接受服務-學習方案後,其社交技巧的改變為何? (四) 研究者在發展服務-學習方案後,對於課程設計及教學上的反思與成 長為何?. 9.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名詞釋義包含服務-學習、「小『資』女『童』」服務-學習方案、 公民行動、學習成效。. 一、 服務-學習 Jacoby 於 1996 年指出,服務-學習以反思與互惠為中心要素,透過有 計畫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經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才能使經驗產生學 習發展,以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發展。在服務 -學習的歷程中,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皆是教導者也是學習者(引自黃玉, 2001)。 本研究中,服務-學習係指國小幼女童軍社團對資源班學生進行社交 技巧活動的服務內涵,並從中學習特教相關認知、情意與技能的能力,且 擁有公民行動力。資源班學生也能從服務-學習方案中,提升社交技巧能 力,彼此在服務-學習中都能互惠成長。. 二、 「小『資』女『童』」服務-學習方案 本行動研究方案著重認知、情意、技能、與公民行動力,發展學生服 務的精神與實踐。幼女童軍透過與國小資源班學生互動關心、了解需求並 發想服務的內涵,具體行動的過程,更透過服務中不斷省思的歷程,轉化 個人價值,深度思考,從制度與政策面,增強社會行動意識。並設計讓被 服務者手作小物給服務者,以增加被服務者人際互動機會,提升其社交能 力。. 三、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用來了解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也是教學品質評估中最 主要的項目之一。學習成效是指個人在學業上實際所能為者,亦即個人目 前在學習行為上所能實際表現的心理能力(張春興,1996)。 10.

(21) 在本研究中,學習成效,則是針對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在服務-學習方 案中,有認知、情意及技能與公民行動力四層面的改變。. (一) 服務者 分成認知、情意及技能與公民行動力四層面;認知層面指的是對智能 障礙、肢體障礙與自閉症的認知與瞭解;在情意層面係指對被服務者有更 包容與關懷的心態;在技能層面上,則是奠基在認知與情意的知能上,展 現擁有提升被服務者社交技巧的互動,進而擁有公民行動力。. (二) 被服務者 被服務者在服務-學習方案的服務歷程中,透過活動安排與進行,與 服務者的互動過程,達到社交技巧中基本互動技巧、交朋友以及與他人合 作的改變。. 11.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和限制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學習領域三大面向 本次研究的學習領域目標,主要係透過公民行動取向服務-學習方案 設計,將學生認知知能、情意層面、動作技能三面向的能力同時提升,並 透過服務-學習的反思回饋,引導學生公民行動的參與意識。 同時研究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在服務-學習方案的歷程中,互惠成長的 歷程。. (二) 研究對象 1. 服務者:服務者為國小幼女童軍團員 15 人。 2. 被服務者:被服務者為同校資源班學生 4 人。. (三)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步驟分為以下三階段 1. 服務前準備階段 時間 2011 學年度上學期,利用幼女童軍團集會時間,進行為期 7 週關於資源班學生的背景介紹,進行服務前的課程準備。 2. 服務過程階段 時間 2012 學年度下學期,利用周四中午午休靜息時間,進行服務 -學習活動,為期 7 週,並於服務結束之後,進行 1 週的評量評量 慶賀期。 3. 服務後延伸活動階段 服務結束後,進行 2 週環境議題討論,以及成果紀錄分享,最後 並進行服務方案後訪談。 12.

(23) 二、 研究限制 (一) 方案時間限制 本研究之服務-學習方案,僅有每週一次午間靜息時間的服務,每次 時間 40 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訓練與服務時間內,審慎規劃服務-學習 方案,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都能有所獲益成長,並能進行反思與回饋,更 是設計與教學上的挑戰。. (二) 研究方法限制 本次研究採用行動研究取向,研究者即教學設計者,以及現場教學 者。在研究觀察時,研究者與教育工作的角色衝突、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 言效果,均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誤。故本研究加入研究參與者的觀察記錄, 降低研究者主觀與偏見之影響。. 13.

(24) 1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二節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先探討服務-學習理論與運用,第二節 則是社交技巧的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理論與運用. 從大專院校到國民中小學,持續推動服務-學習,培養學生多元思考與社會 關懷能力,透過反思帶領,發展公民責任,讓學生付出行動,實際體驗價值與幸 福。本節將探討服務-學習概念。. 一、 服務-學習發展歷程 (一) 美國服務-學習發展歷程 美國致力推展服務-學習,在聯邦政府與各級學校透過法案與政策訂 立,鼓勵青年參與服務,以下,整理美國服務-學習組織發展歷程之內容 如表 2-1。 表 2-1 美國服務-學習組織發展歷程 時期. 時間. 服. 組織發展歷程. 特色. William Jame 提倡「道德平等之役」 引起社會重視服 1900 年. 務.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War). 務的價值. 他 Roosevelt 總統執政,國會首次通過公 人. 人民投入服務他 1933 年. 民保護團(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時. 人傳統與熱忱 Corps)的立法. 期 以服務達成人際 Kennedy 總 統 推 動 「 和 平 工 作 團 」 1961 年. 瞭解,促進世界 (Peace Corps) 和平. 15.

(26) 服 務 理. Johnson 總統設立「美國志願服務團」 促使許多青年學 1964 年. 想. ( VISTA , Volunteer In Service To 生加入志願服務 工作. America). 時 期. 1966-1967 年 “Service-learning”一詞被提出 全國學生志願服務學程(The National Student Volunteer Program)改名為全國 1969 年 學 生 服 務 - 學 習 中 心 (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tudent Learning) 持續推動校園服 1971 年. 全國服務-學習中心併入聯邦行動署 務-學習工作 為國內青年增加 Bush 總統致力推動,國會正式通過「國 服務機會,公民 家與社區服務法案」 ,而該法案成立「國. 1990 年. 教育好方法,並. 社. 家與社區服務委員會」 (Commission on. 區.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且委員會規劃出 全國服務方案 服 該法案提供高等 務 國會修正通過「國家與社區服務信託法 教育學生以服務 教 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供作抵免助學貸 育 Trust Act)。而國家與社區服務委員會 款 時. 1993 年 結合行動署,成為「國家與社區服務組 中 小 學 服 務 - 學. 期 織 」 的 法 人 機 構 ( Corporation for 習有法令依據,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成為美國重要的 教育政策. 16.

(27) 規定各項公民服 2002 年. 國會通過「公民服務原則與改革法」. 務經費的補助及 方針. 資料來源: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Stanton,T.K.,1999, Service-Learning: A Movement’s Pioneers Reflect on Its Origins, Practice, and Future. 1990 年代開始,為提升學習效果,從傳統的社會服務(community service),積極轉型走向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透過潛在效能強 大的教學方式,提供連結學術與現實生活的橋樑。學生在將課堂知識融入 服務經驗的過程中,同時達到服務與學習雙重目標。而透過強調合作、民 主公民素養與道德責任,高等教育與廣大社會有了連結,也幫助學生為滿 足社會迫切需求做好準備(Astin, Vogelgesang, Ikeda & Yee,2001)。 服務-學習在美國發展至今,已前進到非常低的年齡層,將服務-學習 視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教學策略。其中 1990 年通過「國家與社區服務法 案」、成立「國家與社區服務委員會」、提升「國家服務倫理」、通過「公 民服務原則與改革法」等,讓社區服務成為教育主張。 (二) 台灣服務-學習發展歷程 政府和學校相關單位將「服務」與「學習」作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 知識在服務中具體實踐,並領會知識的本質並創造出新的感受,透過反思 去觀察、體會自己實際經驗,透過生活體驗,達到服務者、被服務者與學 校三贏局面,落實均衡的全人教育。學校實施服務-學習活動,學生以社 區為學習或實驗場所,可以瞭解社會的情形,獲得實際生活的知能。另一 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研究實際生活問題,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瞭 17.

(28) 解社區的情形,以便將來能夠適應社區生活,並進而改善社區生活。最終 目的,期望學生在服務-學習的工作中,養成服務社會,犧牲小我的精神 (郭芳妙,1996)。 在中小學,除了配合節慶零星的社區掃街活動或才藝表演活動,直至 90 年代在「學校社區化」觀念的推動下,才逐漸有學校有組織的推展社 區服務工作,2007 年教育部函頒「大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鼓勵各大 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規劃服務-學習課程,使大專學生之學 習能與社會結合,也藉由服務-學習,促使大專青年結合專業學術知識與 服務,使學生與社會雙方互益,並深化學習的內涵與價值。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是一門「互惠」的哲學, 故服務-學習課程是透過有計畫的規劃設計,以「互惠」及「反思」為核 心要素,強調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且對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的目 標完成互相有加強效果。2010 年推動「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試辦計畫」, 讓各國民中小學辦理之服務-學習能以課程為基礎進行發展,並落實服務學習之理念,期使未來服務-學習在台灣真正成為新的教育策略,有效培 育能投入社區、會關懷社群、具社會正義的公民(教育部,2010)。 綜上觀之,在國民中小學持續推動服務-學習的基礎下,本研究透過 國小社團,來發展服務-學習,期許能讓服務者有意義的反思成長,更能 從服務角度,達到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互惠的真義。. 二、 服務-學習理論基礎 (一) Dewey 進步主義教育 Dewey 是進步主義的教育者,中心思想為「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as Growth)、「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as Life)、「教育是經驗的改 造」、「教育活動是『做中學』」、「教育必須是活動的」。. 18.

(29) 教育在經驗中,經驗具有主動性,所以教育就是學生經驗不斷的正向 擴展,教育是經驗的改造與重組,使經驗更有意義,同時增加能力。教育 是「在經驗中」、「由於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教育必 須以經驗為基礎,從個人實際生活經驗中發展與擴大成長,學習者則從經 驗中,利用生活機會做中學。 杜威認為成功之教學,應該注重思想之訓練。教師在教學時,需啟發 思想,指導思維方法,使其遇到困難,處理任何問題,均有舉一反三,觸 類旁通之才智。由思考解決問題而興尋求知識與提示假說之慾望,進而由 問題獲得困難之解決與否,而驗證知識之效度。(高廣孚,1976)。 杜威的活動課程之觀念,教材資料居於次要地位,最重要者,係在活 動中養成自動自發之興趣,由情境中而激發之求知慾。如鼓勵學生隨時收 集原始資料,才有訓練思想培養致力之功效。而其目的需接近生活經驗, 學生才會有主動參與之興趣。並使學生能注意活動的全部知識,選擇適合 學生之程度,如果過於複雜,會使其迷亂;因此設計活動或作業之主要任 務,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如何親自動手工作,由工作中體會經驗,獲得 與生活密切有關之知識。此種學習方式,杜威稱之為「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高廣孚,1976)。 Dewey 進步教育所主張「生活歷程即教育歷程」,教材根據學生經驗 與需求來組織整合,以學生經驗為基礎,擴大其範圍。經驗其實就是從服 務-學習中的實際服務、操作的過程,獲得知識與經驗,與服務-學習之內 涵相符合。學生之間合作分工、意見溝通、付諸行動等,都能培養團隊精 神,也促使學生透過服務,達到社會團體生活歷程。 本研究的服務-學習,亦秉持從生活歷程中去拓展學習的內涵。而生 活經驗更結合服務以及團體合作的概念,讓服務者體驗從做中學的另一種 學習模式,有另一種獲得與成長。 19.

(30) (二) Kolb 經驗學習 Kolb 曾於 1984 年對經驗學習下定義,認為學習是一個透過經驗轉化 而增加的過程,經驗學習也以教育與工作為個人發展之基礎,工作場地為 學習環境,透過有意義的工作與職業發展,可以促進個人發展,經驗學習 結合個人發展、教育與工作的歷程,故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引自郭芳妙,1996)。Kolb 經驗學習特點簡要說明如下:1.學習是一種 歷程而不是結果。2.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3.學習過 程必須解決對立的衝突,以適應真實世界的環境。4.學習是一種適應世界 的完整互動過程。5.學習包括個人與環境的互動。6.學習是增加知識的過 程(引自郭芳妙,1996)。 然而,從實際服務體驗中,所獲得的學習與知識,到進而轉變成具 體的經驗,二者之間需要透過行動引導或思考轉換,才能助於適應生活的 行為模式產生,期中檢討與反思是一項重要的因子,故 Kolb 認為具體的 經驗是反思的基礎,而反省思考是形成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形成會導引成 實際行為,換言之具體經驗隊行動而言是基本的要素(林至善,2002)。 1984 年 Kolb 提出經驗學習週期(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可以 幫助學習者個人瞭解經驗是如何變成觀念,且再次將觀念用於新經驗選擇 的指引中。人們透過具體經驗感受(Concrete Experience),再經由反思 (Reflective Observation)去觀察、體會自己的經驗,並從反思過程中體 悟出新的原理(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觀念,最後,將應用新觀念 於具體經驗中(Active Experimentation)。經驗學習週期與服務-學習過程 中的準備、執行、反思、慶賀相似,其中,反思過程更是經驗學習最重要 的一環,也是服務-學習中對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如圖 2-1 所示。. 20.

(31) (What) 體驗:具體經驗 (Concrete Experience). (Now What) 應用: 實際運用新觀念於行動 (Active Experimentation). 省思:省思觀察 (Reflective Observation). (So What) 歸納: 抽象概念化 (Active Experimentation) 圖 2-1 Kolb 經驗學習週期圖(改寫自黃玉,2001) 從圖 2-1 中,可知 Kolb 所提出的經驗學習四階段循環模式,認為完 整、循環的學習,包含:具體經驗、反思觀察、產生新原則與觀念、實 際運用新觀念於新經驗等。而 Kolb 覺得,透過具體經驗,進行觀察與反 思,是形成新原則、觀念的重要項目,當帶領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活動時, 過程中的討論與反思,除了使學生成長,更連結服務與學習中的橋樑, 產生新原則、觀念,讓學生能夠運用於新的經驗中,創造有意義的學習 過程。 對本研究而言,服務-學習的歷程藉由經驗學習四階段的循環模式, 讓服務者從知能學習結合實際服務行動,省思觀察被服務者的需求,從 而能夠產生公民行動的意識,將新觀念應用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自我 價值。. 21.

(32) (三) Kilpatrick 完整的學習 Kilpatrick 主張完整的學習,他將學習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直接 的」(Direct)、「有意的」(Intentional)或基本的(Primary)學習;第 二類是「伴隨的」(Attendent)、「關聯的」(Associate)或附帶的 (Concomitant),因此所謂完整的學習是包括「主學習」(Primary learning)、「關聯的副學習」(Associate learning)與「附帶的學習」 (Concomitant learning)三種學習。 Kilpatrick 強調一個完整的學習應包括主學習、副學習及附學習三部 分。他特別強調附學習的重要性,因為他易被忽視;而且教育的目的在改 變人類的行為,培養完善的品格,而副學習更是人格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基 礎。 Kilpatrick 認為,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學習。人類的學習由經 驗活動開展,任何有意義的經驗獲得,都是生活週遭整理活動配合而成。 服務-學習也講求實際服務活動,從經驗中學習,無論是處事態度或人際 關係,都從自我反省思考中,建立適宜的行為模式。(黃昆輝,1968) 本研究將完整的學習概念融入服務-學習方案之中,讓服務者在服務 的學習上,除了認知上的提升外,更能培養擁有品格與態度,來面對未來 生活,成為其能帶著走的能力。. (四) Dale 經驗塔 美國教育學家 Degar Dale 提倡之經驗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 闡釋一般教育基本且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直接的學習經驗。Dale 認為學生 親自參與的直接經驗,學習動機與興趣會提高,因為學生從親身體驗的過 程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建構出知識與概念的替代經驗,循序漸進,從 具體學習朝向抽象學習發展,如下圖 2-2。. 22.

(33) 符號學習(文字 、圖、標誌) 視或聽的教材之一(圖 表、線畫草圖、錄音帶) 藉視聽器材獲得的經驗 (電影、錄影帶等). 有 效 的 學 習 方 式. 模型或設計而得的經驗(展覽、展示、模型) 觀察得到的經驗(觀看示範或操作表演) 直接、有目標而獲得的經驗(實際參與) 圖 2-2 Dale 經驗塔(轉摘自王鑫,1995) Dale 經驗塔,從底層強調學生自身經驗、直接感受及參與學習,屬 於「由做中學」;接著由觀察、操作表演、用感官學習及視聽教材應用, 學生可透過看展示、模型、電影或電視來學習,此屬於「由觀察中學」; 到最上層學生以透過視覺符號或口述符號來學習,更趨抽象的學習,屬於 「由思考中學」。 Dale 認為學生運用感官親身參與的直接經驗學習活動,不僅有很高 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可以運用其所得的學習經驗為基礎,繼續發展新的 學習(王鑫,1995)。 對於本研究,服務-學習方案設計,透過經驗塔的模式,讓服務者從 實際參與的過程中,產生學習動機與增加學習興趣,進而能持續發展公民 行動與社會正義的抽象概念,內化並實踐公民行動參與。. 23.

(34) 三、 服務-學習理念 (一) 服務-學習意涵 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的組合,強調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當中,能學習到解決問題、反思、與他人合作的技能(洪櫻純, 2004)。1967 年南方教育委員會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 (SREB)首先提出「服務-學習」一詞(Service-Learning),隨後服務學習有許多不同定義,最常引用的是 1990 年美國「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 的定義: 1. 學生藉由參與服務活動獲得學習與發展,此類服務活動是一種有組織的 服務經驗,由學校與服務機構互相協調,使服務能夠符合真正的需求。 2. 服務-學習融入課程,提供學生固定時間,讓學生針對服務活動中所見 所為,進行思考、討論與寫作。 3. 服務-學習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所學的新技能 與知識。 4. 服務-學習將學生學習的教室拓展至社會,有助於學生發展對他人的關 懷。之後,1999 年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界定服務-學習是以課程為基 礎的社區服務,必須:(1)配合學科或課程而安排,(2)清楚的學習目 標,(3)持續探討社區的需要,(4)定期的反思活動。 Waterman(1997)認為服務-學習則是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 導、省思及評量來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服務-學習」是「服務」與「課 程學習」的相互結合。Jacoby(1996)也指出服務-學習與其他服務最大不 同在於省思(reflection)與互惠(reciprocity)兩個關鍵要素。 除此之外,Berman(2006)、Billig(2002)、Boyle-Baise(2002)、 Kaye(2003)、Taylor(2002)、Thomsen(2006)……等學者與美國全 國青年領袖理事會(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簡稱 NYLC)均對 24.

(35) 服務-學習提出了相近的定義,茲就整理如表 2-2: 表 2-2 美國學者與機構對服務-學習之定義 學者(年代). 服務-學習定義 服務-學習是經驗教育的一種形式,透過一些刻意設計與建構 的機會,讓學生進行一些與社區需求結合的服務活動,來促. Kendall(1990) 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也讓社區的需求得到滿足(引自楊百 川,2004) 一種實驗性的教育,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將人性和社會需求 Jacoby(1996). 相結合,並利用這種架構來設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機 會,省思跟互惠是服務-學習的重要關鍵。(引自黃玉,2001) 服務與學習應同等重要,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可在服務-學習. Sigmon(1996) 中達成期望與目標,共創雙贏的願景。 服務-學習是「服務」與「課程學習」的相互結合,必須透過 Waterman 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來達成設定的學習 (1997) 目標。 運用後現代藝術教育的論點來分析服務-學習,他認為服務學習是一個後現代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服務-學習是一個藝 Taylor(2002). 術作品。服務-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加深學生的公民責任感, 同時提供在學術研究中體驗知識的機會,而服務-學習是有意 義且跨學科界限。 服務-學習可定義為一種教學方式,一種從指導上或者課堂上 深切地透過服務他人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提供相當的時間讓. Kaye(2003) 學生去深思反應他們在服務中得到的經驗,練習的技術,以 及獲得的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36) Sigmon(1996)針對服務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提出 4 個服務與學習模式,如表 2-3。 表 2-3 「服務-學習」之關連類型 「服務-學習」之關連類型 Service-LEARNING.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的成果次之. SERVICE-learning. 以服務的成果為主,學習的目標次之. 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彼此目標沒有相關聯. SERVICE-LEARNING. 服務-學習的目標並重,讓服務者與被 服務者的期望和目標都能達成。. (資料來源:Sigmon,1996) Sigmon(1996)強調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當中的「-」連 字號(hyphen)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象徵了服務與學習之間共生的關係, 包括實踐的反思和互惠的基本內容。最符合 Sigmon 理念的服務與學習並 重的「SERVICE- LEARNING」,必須是能連結課堂學習並且運用在服務 工作中,注重學術面向的學習,也重視個人的發展,以及社區的需求、發 展和增能,是服務和學習並重,重視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不但讓服務 和學習相結合、行動和學習受肯定,更能促進個人與社區的發展、學習和 增能(徐明、林至善、邱筱琪、楊仕裕、楊昌裕、劉杏元、劉若蘭,2009)。 綜上所述,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法(吳芝儀,2005;吳秀媛、高熏 芳,2002;徐明等,2009;張民杰,2006;楊百川,2004;謝攸青,2003; Eyler &Giles,1999; Glenn, 2009;Kaye,2003; Taylor,2002; Waterman,1997)也是一種經驗學習(林勝義,2003)更是一種學習方案 (徐明等,2009),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應同時兼顧服務與學習兩個關 鍵,並把握住「互惠」與「省思」的原則,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共創雙贏 的目標。. 26.

(37) 本研究將服務-學習定義為: 1. 是一種與社團活動結合的教學法。 2. 強調在服務中培養公民行動力,除了對特殊教育的知能提升外,且能透 過觀察的行動,擁有批判與反思的能力。 3. 重視「互惠」原則,促進服務者與被服務者良好互動,使被服務者在服 務歷程中,也能有社交技巧能力上的改變。 4. 運用「省思」方式,促進服務者自身成長。. (二) 服務-學習特質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學習,基於兩項原則,連續性法則(principle of continuity)與互動法則(principle of interaction),這些法則意味著生活 與教育經驗影響生活習慣,老師則必須提供學生去應用學習的機會。以 此,黃玉(2001)提出服務-學習五特質,說明如下(引自徐明等,2009)。 1. 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 學校(學生)與社區(機構)之間充分合作,使服務活動更有組織、 有計畫,比較容易達成預期目標,延續服務的成效(林義勝,2003)。 雙方是平等、互利之關係,雙方透過一起分享責任、權力,一起努力, 分享成果。 2. 互惠(Reciprocity) 服務者也是學習者,互惠指雙方共同努力,共享成果,彼此都是教導 者也是學習者,彼此由互動中相互學習。強調雙方互相教導、學習。 服務是互惠的,不但可以幫助別人心願,也可以完成幫助自己完成服 務的心願,因此基於合作原則之下的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雙方是共同努 力的,共享成果,兩者都是教導者或亦是學習者(Jacoby,1996)。. 27.

(38) 3. 多元(Diversity) 多元,即服務-學習應包含各種多元的族群,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有機 會接觸與自己背景、經驗不同的人。因此,多元包括服務機構的選擇、 安排、服務方式、服務時間、服務完成等,讓學生可以多元選擇,使 學生可以適應不同的興趣、能力與需求,有彈性與適合,讓不同的人 充分應用其能力,發揮多元智慧。參加服務是出於個人自由意志,可 以多元選擇。這種自由選擇,也意味著獨立思考,知道自己有何專長 可以奉獻,也知道受助者需要何種服務(林勝義,2003)。 4. 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 服務-學習與傳統社區服務最大的不同,是強調學習與服務的連結,設 定具體學習目標,透過服務的具體經驗反思,來達到學習的目標。 只有實際服務經驗不一定能產生學習,還要透過反思才能產生學習, 故反思(reflection)是經驗學習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服務-學習中帶來 學習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5. 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 傳統社會服務以慈善為觀點,滿足被服務者的不足與需求,結果會讓 被服務者長期依賴別人的服務;社會正義為焦點的服務,則是讓被服 務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資產,看清問題癥結,賦予培力 (empowerment),大家一起站起來,解決問題,追求社會正義與改變, 這也是服務最終的目標。以學生居住或就讀的鄰近社區(機構)為服 務場所,並以弱勢者為優先服務的對象,以維護社會正義(林勝義, 2003)。 對本研究而言,服務-學習方案從準備階段服務者的入班觀察,以瞭 解被服務者需求,到服務階段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合作與交流,以符合協 同合作的特質。而服務過程除了重視服務者公民行動意識的覺醒外,更同 28.

(39) 樣關懷被服務者社交技巧的改變與成長,共同努力,共享成果以符應互惠 特質。此外,服務內容的多元設計,讓服務者自由選擇服務方式,以及獨 立思考自身所擁有的能力,來提供服務,切合多元的特質。本服務-學習 方案,設定公民行動具體目標的覺醒與實踐,在以學習為基礎的特質下, 讓服務者所擁有的新概念,對未來有所助益。最後,以社會正義為焦點的 特質,更是本次研究預計達到的目標,在公民行動取向的基礎下,透過本 次服務-學習方案後,被服務者能成為擁有轉化力的行動者,向社會發聲。. (三) 服務-學習功能 Fertman、White 與 White (1996) 特別指出透過服務-學習可以讓 青少年的角色改變,過去的青少年被認為是被動的資源使用者與服務的消 費者,而透過服務-學習的參與,青少年變成主動的資源提供者、學習者 及社會轉變中的領導者,這才是新世紀需要的未來公民。 歸納服務-學習對學生、學校及社區的功能包括(Conrad & Hedin, 1989): 1. 學生部分 (1)個人成長與發展 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責任感的增進,道德的發展及價值與信念的增 強,還可幫助其對新角色、個性與興趣的探索。 (2)智力發展與學業學習 可幫助基本技能如意見的表達、閱讀與計算能力的提昇,更可幫助促 成更高層的思考技巧,如問題解決與批判思考,同時可刺激學習,並 加強學習技能如觀察、詢問與知識的運用。 (3)社會成長與發展 培養社會責任與關懷他人的意識,促進政治功效及公民參與,並能瞭 解、評價與接觸各種不同背景及生活情境的人。 29.

(40) 2. 學校部分 (1)模式的變換:轉換教師角色為教練及助長者,而學生為自己學習負責。 (2)共同為學習環境而努力。 (3)刺激學習者忙碌於可信賴及有意義的工作。 (4)由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學生與社區成員共同做出合作的決定。 (5)創造積極、健康、關懷的學校風氣。 (6)在教育過程中加入社區參與、資源及支持。 3. 社區部分 (1)使服務能直接切入並配合人群、教育、健康與環境的需要。 (2)學校變為資源:使學校、教師、學生變為問題解決與社區發展的研究 者與資源。 (3)對社區實行的制度鼓勵其革新與改善。 (4)瞭解及評鑑差異:包括世代、文化、關係與能力的各種差異。. 四、 服務-學習方案規劃與實施 服務-學習方案或課程的設計,是將理念精神逐步具體化為行動的歷程, 規劃時要能掌握服務-學習經驗教育的本質,在活動中注入協同合作、互惠、多 元、以學習為基礎、以社會正義為焦點等五項特質,並將準備、服務、反思、評 量和慶賀等五階段的工作要項,都做系統化的計劃、實施與檢視,才能達成確保 服務-學習品質的目標(教育部,2010)。 本研究進行於小學校園中,以上所述,提出符合本次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功 能如下: 1. 對幼女童軍而言:透過服務-學習可以提升其特殊教育的認知、情意與 技能上之知能,並促進其公民行動的實踐力。 2. 對資源班學生而言:透過與人互動的機會,增加社交技巧的訓練。 3. 對學校而言:營造溫馨、關懷的同儕互動與校園氛圍。 30.

(41) (一) 服務-學習方案規劃 Geleta 和 Gilliam(2003)綜合「學習與服務美國」(Learn and Serve America) 、 「全國服務-學習組織」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Ser vicelearning) 與馬里蘭州師資培育機構發展服務-學習方案的經驗,提出師資培育機構 發展服務-學習的三階段主張(preparation、action、evaluation)(引自教 育部,2010)。如下圖 2-3,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發展實施階段圖。 準備期. 反思 評量慶賀期. 行動期. 圖 2-3 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發展實施階段圖(引自教育部,2010). 1. 準備期 準備即是將服務精神化為服務構想與方案。過程中透過連結服務學習內涵,擬定學習目標,並確立學習成效外,並設計方案,給予服務 者訓練。學生更應參與一切與服務相關計畫活動,讓學生明白需達成的 目標與學習內容,此階段主要的工作項目: (1)了解被服務者需求。 (2)結合學科知識,提供學生相關訓練以利服務的進行。 (3)考慮服務實施時運籌方面的程序。 (4)反思課程內容是否符合被服務者需求。. 31.

(42) 2. 行動期 行動代表將方案實施成為具體服務。過程中提供學生主導權,並適時 監督。旨在決定服務地點、方式與對象,進行雙方共同決定的服務活動, 此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 (1)設計多元的服務方式,提供多元的選擇。 (2)與被服務者建立夥伴或合作關係。 (3)進行先前共同同意的服務。 (4)反思服務經驗。 3. 評量慶賀期 評量慶賀期在於分享服務-學習成果及探討成效,主要工作包括: (1)報告服務-學習經驗的最終成果。 (2)反思服務-學習產生的影響,如對於增進智力與公民責任發展所需的知 識、技能及態度等等。 (3)評量服務對於被服務者的影響。 (4)與被服務者分享服務-學習成果。. (二) 服務-學習方案實施 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及進行可以有多種方式,如:單次或短期的服 務-學習、持續性的課外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方案與密集經 驗的服務-學習方案,選擇服務-學習課程的類型,將影響課程設計和執行 的架構與方向,以下介紹本次研究所選擇之持續性結合課外活動服務-學 習的類型,說明其設計與實施原則(徐明等,2009)。 1.課程的意義與目的 學生參加社團在課外的時間進行服務,通常較少制式的規定與要求, 是以往因缺乏結構化的反思而流於社區服務而非服務-學習。因此將社區服 務轉變成持續性的課外服務-學習方案的關鍵,在於能提供長期、持續的服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潮州就業中心、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就業服務台所服務之求職者平均希

1-1-2 結合外 展、據點人 力,強化機動 性、便利性服 務優勢,提供 各項在地求職 求才服務。..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邀請企業雇主、業務承辦人及身心障礙者職業重 建服務人員實地參訪特例子公司,推動該縣設立

界面活動 主體活動 界面活動 產品運送 運輸 顧客服務 排程 存貨管理 水準 廠房位置 訂單流程 通路規劃 採購作業 倉儲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生態探索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