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藉由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相關性的探討,以瞭解目前國 民小學的現況。鑑於本研究所得的各項發現與結論,本節提出下列對教育行政機 關、學校行政、國民小學教師以及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

壹、學校規模以二十四班以下為原則,以提昇組織積極的活力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校組織慣性與學校的規模大小有關。規模二十五班以上 的學校組織慣性較高。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中,對於國民中小學之規劃,以不超 過四十八班為原則。但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國民小學應降低班級數,以二十四班 以下之規模較小的學校為原則,因為小規模學校官僚程度低,擁有較高的適應性,

比大型學校更具彈性,另外小規模學校組織結構較不龐大繁雜,內部次級單位較 少,組織結構利於改變或重組,活化學校經營方式,提高對外部環境改變的反應速 度。但現階段,考慮到國家經費問題,在短時間內朝向此目摽是有困難的,應該如 推動與進行,宜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貳、增加非行政職教師之行政決定參與機會,以凝聚共識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組織中,級任教師與科任教師對於學校組織慣性的 知覺大於有兼行政職務的教師,此反應著學校在推動業務時,行政主管可能因為時 間的急迫性或因行事的方便,即以慣例或傳統作為由上而下推動執行,而未兼行政 職教師對改革的意見受到忽視,較無表達的機會,無形中也增加了業務推動時的阻 力。基於教師法的規定,學校教師雖然沒有學校行政決定的決策權,但具有參與決 定的權力。此外,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年相繼修正國民教育法,其中第十條規 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由校長召集主持。校 務會議以校長、全體專任教師或教師代表、家長會代表、職工代表組成之。其成員 比例由設立學校之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這部分明定校務會議的參 與成員包括校長、教師、職工與家長。由此可見,教師法與國民教育法成為賦予教 師參與議決學校行政事務權力的重要法源。因此,更應擴大與落實非行政職教師參 與學校行政決定的機會,讓成員對學校的運作經營產生認同的情感,凝聚全校共 識,降低學校組織慣性的強度。

參、加強女性教師學校組織變革理念的宣導與溝通,提高認同感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的國小教師,在整體教師變革接受度上明顯低於男性 教師。因此,學校行政單位應該加強女性教師學校變革的宣導,積極辦理各項相關

研習活動,透過教育與溝通,幫助教師瞭解學校進行變革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進而 凝聚認同與共識,減少教師對於變革的不安與猜測,另外提昇教師專業能力,增加 參與決策的機會,讓其擁有面對變革的信心,並且分享變革所帶來的成果與榮耀,

進而形塑學校成為學習團隊,為下一波變革作準備,以符應學校追求卓越之趨勢。

肆、鼓勵專業進修,以掌握新的教學技術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具有研究所學歷的教師對於教學技術的變革接受度最高。

以往教師進修方式偏重於以學者專家演講方式的研習,在短時間內能廣泛的讓教師 瞭解新政策、新課程或新教學法,但是僅是依靠平時週三或週六、日的短期研習恐 怕無法滿足現實之需要,教師比較不能發展與建構自我的教學理論,對教育改革及 教學改進,成效有限;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更是鼓勵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使得 教師能不斷的自我學習改進教學品質。因此,為了因應教師進修的需要,教育機關 必須提供足夠的進修機會與配套制度,才能使教師專業發展具備可行性。教師的進 修不僅是教師的義務,但在教育場境中,教師的長期進修是需要校方支持的,而對 教師進修的權利,亦有建立配套制度的必要。相關教育單位與學校行政人員應增加 教師在職進修名額、提高公假進修時數與協助教師調整職務等相關配套措施,以鼓 勵教師參與專業進修,再者,在校園中提供專業發展的空間與協助,形塑學習團隊,

激勵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技術。

伍、以組織慣性觀點切入,適時調整學校組織,以利於變革的推動

當學校組織進行變革時,因為與傳統學校運作的理念有差異,所以在實施期 間,易產生抗拒的反應,形成變革的阻力。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學校組織慣性與教 師變革接受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學校組織慣性大的話,勢必會影

響變革的推動。因此,學校行政主管在推動業務時,必先對學校特性與教師心態有 所掌握,在組織運作方面,避免走向制式化、僵化,時時檢視相關的制度與作業流 程,保持對環境變化的警覺性。另一方面則深入探究教師保守心態,適時溝通與鼓 勵,並了解其抗拒改革的原因,加強宣導與溝通,取得共識與支持,以追求有效的 組織變革與成長。

陸、活化學校組織結構,給予推動教學技術變革最大空間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愈僵化,教師較不願意在教學技術上有 所改變。因此,學校相關單位應針對組織各層級單位之業務賦予更大的彈性空間,

適時調整結構以因應新的事務,並建立有效的整合機制與管道,對於教師從事教學 的研究與技術的運用,可以成立個別的研究專案,提供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技術 上經費、設備與獎勵制度等相關支援,以提高教師的意願,從事教學技術更新與研 發,並且在學校運作、課程、教材、教育資源與權限方面全面規劃,以「支援教學」

為原則,方能推動改革,促使教學專業與品質向上提昇。

柒、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限人力、時間,研究者僅以台灣中部四縣市公立學校教師做為研究 對象,未來研究可以將研究樣本擴大至其他縣市與私立小學,以比較不同性質 的國小教師其組織慣性知覺與變革接受度的差異情形。另外,組織慣性之調查,

向來都是以企業界為主。所以,對於運作結構、成員組成不同的學校而言,可 能有很大的差異,這是當值得去探討的。

二、 在研究變項方面

對於組織慣性的內涵,大多是由企業研究中藉引到教育場境中,因為組織 的特性並非完全相同,根據本研究典型相關的結果,「作業流程慣性」此層面,

納入學校組織慣性內涵中,與其他三層面「行政管理慣性」、「組織保守文化」、

「結構僵化」並不一致,也與變革接受度無相關存在,關於這一點,學校的組 織慣性是否還有其他層面尚未探討?在未來研究上,是值得再討論的。再者,

從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可以得知學校組織變革所涉及的層面很廣,舉凡政策、

因應策略、實施時程等,可以考慮的範圍很廣,本研究僅就行政結構、教學技 術與成員行為模式,以教師接受的心態上做調查,在整個學校組織變革中可說 是冰山一角。所以,在後續研究變項部分,可向更多的層面進行研究,以補本 研究的遺珠之憾。另外在背景變項方面,學校教師的在校服務年資也值得納入 研究,因為教師在服務的學校年資長短,對於該學校組織的運作了解情況不同,

所感受到的組織慣性知覺有可能會不同,因此未來相關研究中,應可將教師的 在校年資納入研究之中。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經由統計分析,而獲得有關國小教師組織慣性知覺 與變革接受度的訊息,但是問卷設計有其限制性,很難深入地去瞭解國小教師 組織慣性知覺與變革接受度形成的原因,因此,未來研究可兼採質性研究,透 過觀察、訪談等實際接觸的方式,進一步去探究教師的想法,如此一來,不但 可以能檢視問卷答案的真實性,同時也幫助研究者對國小教師組織慣性知覺與 變革接受度,有更清楚、更全面性的瞭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定一(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教育改革接受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小班教學精 神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美玲(1997)。產業環境、組織特性、組織慣性與組織病症關係之探討。國立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振鴻(1999)。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國雄、鄭燕祥(1993)。教師對學校變革態度之研究。教育學報,21(1),

3-14。

江志正(2002)。國民小學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變革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 為例。臺中師院學報,16,177-200。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秉恩(199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清山(1999)。三頭馬車跑不動,三輪馬車跑得快:建立學校行政、教師會與 家長會三者良性互動之探究。現代教育論壇,5,3-20。

吳清山、林天祐(1997)。解釋名詞: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吳清山、林天祐(2004)。名詞解釋:行動慣性,教育研究月刊,122,164。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辛俊德(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明地(1999)。學校革新成功的關鍵: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動力。教育研究,

林明地(1999)。學校革新成功的關鍵:永不滿足於現狀的學習動力。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