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茲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歸納提出下列結論:

壹、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慣性為中低程度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國民小學教師在「行政管理慣性」、「組織保守文化」、「結 構僵化」與「作業流程慣性」四方面,在「作業流程慣性」層面的知覺屬於中高等 程度;在「行政管理慣性」、「組織保守文化」與「結構僵化」三方面,教師的組織 慣性知覺屬於中低程度。整體而言,現今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慣性屬於中低程度,對 於外界認為學校組織是僵化與保守,並未得到證實。學校組織是行政與教學兩大系 統所形成的鬆散結合體,在以往教育經費與師資來源穩定有保障,加上不用擔心顧 客來源,因而失去面臨生存競爭的警覺性,被認為是保守的養護組織,大多採用舊 有的行政模式,依循慣例推行教育事業,然而,社會變遷快速,隨著憲法對教科文 預算的保障底線取消,師資培育多元化、國小行政結構的變革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 動,教育環境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由研究結果顯示,學校組織慣性是不高的,意味

著國民小學的生態文化已有所改變,已經擁有對於環境變遷的警覺心,逐漸跳脫過 去行政的窠臼與官僚的印象,培養積極的行政觀念,面對外在環境變化,組織能調 整策略,活化成員的作為,因應環境變化的需求。

貳、 國民小學教師的變革接受度屬於高程度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國民小學教師在「行政結構變革」、「教學技術的變革」與

「成員行為模式的變革」三方面,教師的接受度屬於高等程度;惟有在「行政結構 的變革」方面,教師的接受度屬於中高程度。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教師變革接受度 屬於高等程度。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國民小學教師並非習於現狀、抗拒變革,面對 教育環境的改變、相關教育政策的推動,加上近幾年來,教師缺額縮減、流浪教師 增加、教育工作一位難求,教師對於自己的工作已有深刻的體認與珍惜,破除「鐵 飯碗」的觀念,現今的教師面對於教育工作的挑戰是積極正向的,支持學校組織與 時俱進彈性調整,也願意改變自己的心態與教學方式,使其更符合時代需求,對於 學校組織變革有高度的認同。

參、 未兼行政職務的教師之學校組織慣性知覺較高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級任教師與科任教師在組織慣性整體向度上的得分高於教 師兼組長與主任,換言之,未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組織慣性知覺是比較高的,尤其 在「行政管理慣性」、「結構僵化」與「作業流程慣性」,這顯示出,學校教學系統 的教師比起行政系統的教師對於組織的經營與運作上產生的慣性知覺較高。就雙重 系統理論而言,在學校組織中,教師和學校行政人員間的關係,經常是微弱而且鬆 散的,在教學工作上,教師保有一定的專業自主權,在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間的互 動機會方面,除了因業務需要和教師們接觸與溝通,或者教師為辦理各項人事業務

之外,其他方面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間的互動機會則較少。然而,在教師法的公布 施行後,強化了教師會在學校行政運作中的角色功能,也導引學校行政體制由傳統 科層組織模式蛻變成為參與式的行政歷程,因此如何增加非行政職教師參與學校行 政決策的機會與暢通校內行政溝通管道,以降低教師的組織慣性知覺,值得進一步 探究。

肆、 學校規模越大,組織越僵化保守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25 班以上的學校之教師慣性知覺較高,並且隨著學校班級 數增加,教師組織慣性知覺有越高的趨勢。而組織慣性理論中,影響組織慣性大小 的因素-規模,在本研究中也獲得證實。一般而言,大部分的組織會有科層體制的 特性,而學校組織也是具有明確的體制規範,從校長、主任、教師...等,存在著 權力階層。學校的行政工作有一定的流程,依分層負責而各司其職。整個學校行政 系統,從校長以下分設教務、訓導、總務與輔導等處室,教師則負責教學工作。因 此,學校組織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科層體制。當學校組織不斷的發展擴大,組織為了 使其運作程序保持流暢或便於管理,採行標準化、規格化的制度,經營方式趨向慣 例化,比起較小規模組織更有可能走向官僚化。另一方面,隨著學校規模擴大,內 部次級單位數量亦增多,使得較大規模的學校降低對環境改變的反應性,不易隨外 在變遷適度調整,以至於組織趨向守舊、僵化。

伍、 女性教師對於行政結構變革較不認同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男性教師在「行政結構的變革」與「整體向度」層面上之 接受度顯著高於女性教師。這是因為一般學校組織中女性教師為多數,擔任行政主 管的女性並不多,行政決策的參與機會較少,對於學校結構與行政運作模式方面的 資訊較為缺乏與不瞭解,導致較不易接受與認同。一般而言,變革的抗拒顯示出成

員對未來變革情境中的角色及行為存有不確定感,變革抗拒的本質是自我防衛的表 現。變革實施對成員現在行為、習慣改變越大,抗拒便會愈強;對學校的穩定性威 脅愈大,抗拒也愈強。由於教師對於現狀改變的後果未能預知,而懷有恐懼感,導 致抗拒變革的態度與行動。因此,當學校組織教師面對變革時,或多或少會有抗拒 的反應產生,此時,加強對教師的溝通與協調,了解教師的心態與想法,並且讓教 師瞭解變革的目的與內涵,如此,教師對於學校變革的態度較易有正向的觀點。

陸、 教師專業進修,有助於提高對教學技術變革的接受度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研究所學歷的教師對於教學技術的變革認同感最高。人是 高度複雜性的,不同的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可能開出各種不同的「教學處方」,

此更突顯出教學的難度,及迫切需要有教學專業的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下,

課程的發展與教學評量方式多元化的訴求,教師在面臨重大教學技術變革之際,本 身對教學變革的內涵及其推行措施有所瞭解,而且能夠及早調整與改變自我的教學 信念,進而培養充分的課程發展與教學的能力,不僅是整個教學變革的成敗關鍵,

也是教師能否勝任未來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由研究結果得知,研究所學歷的教師 比起其他學歷教師,對於教學技術的變革有較高的接受度。這顯示出教師繼續專業 進修者,其吸收新知的動機較為強烈,連帶也提昇對於教學技術變革的投入。因此 鼓勵教師專業進修,有助於接納教學工作創新與變革。

柒、 學校組織慣性愈低,有助於提昇教師對變革的接受程度

組織慣性知覺(行政管理慣性、組織保守文化、結構僵化、作業流程慣性專業 知能)透過一組典型因素可解釋教師變革接受度(行政結構的變革、教學技術的變 革、成員行為模式的變革)總變異量的 2.25﹪。因此組織慣性知覺對教師變革接受

度有部分的解釋力。大體來說,當教師所知覺的學校組織慣性不高時,學校行政管 理、結構與文化都能因應環境變遷,適時作調整時,進而影響組織內的成員對於學 校的變革產生正向、積極的態度。因此教師組織慣性知覺愈低,有助於提昇教師變 革接受度。

捌、學校組織結構僵化影響教師對於教學技術變革的認同度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得到,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愈僵化,教師較不願意在教學技術上有 所改變,不易引進新的教學技術來輔助教學。因為教師要使用或研發新的教學技 術,經常會運用學校教學的軟硬體設備,而教學設備的建置往往需要行政與經費的 資源。一旦學校組織運作僵化,將教師所從事的教學變革視為是非例行的業務,不 願意彈性變通,協助推動教學技術的精進,以致於教師對於使用新的教學技術興致 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