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之相關研究分析

壹、組織慣性的相關研究分析

在企業界,對於組織慣性的研究,大多是在探討哪些組織因素,會影響組織的 慣性強度,以較負面的角度去做探討,期望能降低組織的慣性,以提供組織的績效。

Kelly 與 Amburgey(1991)以美國的民營航空公司為事件歷史研究分析的對 象,在 1938-1978 年間美國航空局實施總量及價格控管,1978 年後撤銷管制,此一

改 革 合 理 性

凝 聚 認 同

增 加 成 員 能 力

成 果 與 榮 耀

學 習 團 隊

溝通、參與

轉變可被定義為環境的突發改變,直接影響航空業的競爭環境。此項研究綜合了慣 性與自主調適研究變項如下:1.組織年齡 2.組織規模 3.策略轉變(自主調適)的累 積性改變次數:意指服務項目的複雜度,由單一服務項目改變為多元服務取向,或 反之。4.週邊結構改變的累積性次數 5.組織的專業化程度。研究結果發現:環境變 動的發生並不能增加組織在自主調適方面的變革。另外,組織年齡愈大愈能增加組 織在自主調適方面的變革,這與組織慣性的假定不同。最後,組織先前的改革經驗 有助於往後改革推動的說法獲得支持。

Oliver(1988)的研究針對 Singh、House 與 Tucker 在 1986 年研究中的 389 個 社會性的服務機構進行「組織同型化」(isomorphism)之文件分析的研究,研究以 組織目標的多元複雜度(goalmulitplexity)、內部專門化(internal specialization)、

決策集中(decision -making centralization)及內部正式化(internal formalization)等 組織同型化的四項指標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是自主調適的說法得到支持,即組織擁 有相當程度的自由度,可以設計掌握本身的結構方式,同時環境也允許組織存在不 同的差異性,在面臨環境壓力之時,組織得以各自發展不同的因應之道。另外,群 體生態學之慣性說法並未獲得支持。

鄭仁偉(1995)的「組織自主改變、組織慣性與改變績效的關係」研究中,在 組織慣性的變項方面,包括組織年齡、組織規模及組織結構(正式化程度、集中化 程度及專業化程度)等,在研究當中組織年齡、組織規模既是組織的背景變項,也 是組織慣性的變項內容。研究結果在組織成立歷史(組織年齡)、組織規模(員工 人數)等背景變項與組織慣性的相關分析方面,組織年齡與組織規模、組織正式化 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專業化程度的呈正相關,能符合組織慣性的理論說法;而組織 規模與組織正式化程度、集中化程度的相關未達顯著水準,而與「專業化程度」呈 負相關,則與組織慣性的理論說法並不相符。

王美玲(1997)的研究以「產業環境、組織特性、組織慣性與組織病症之探討」

為題,係針對國內公私立企業組織主管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組織環境因素及組織背

景因素對組織慣性及組織病態徵候的影響情形。在研究的變項方面,組織背景因素 包括組織規模、組織年齡、組織結構(標準化、正式化及民主化)、過去績效、組 織積極性、所處產業、資金來源及組織結構類型等;組織病態徵候,指組織在面臨 衰退時所可能表現出來的徵候,又分為「計畫」、「組織」、「領導」、「用人」、

「控制」及「整體」等六方面的影響。研究發現,在組織背景因素方面,組織規模、

組織年齡、組織結構正式化程度、民主化程度、對組織慣性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其 次,組織慣性與組織經營氣候的各分變項均有顯著之正相關。另外,組織結構標準 化程度愈高,組織慣性愈小;組織過去績效愈好,組織慣性愈小;組織積極性愈高,

組織慣性愈小。除組織積極性以外,其餘因素均無法支持組織慣性的理論假設,組 織結構標準化程度及組織過去績效甚至與組織慣性的理論相反。

黃榮志(1997)的研究以「公共組織慣性之實証研究」為題,對中央行政機關 的組織慣性特性進行研究,探討組織的環境因素與公共組織本身因素,對公共組織 慣性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行政機關內部的組織目標愈明顯一致,偏好於既有的 組織目標與組織策略,規律化、慣例化的行政作為愈多,內部的溝通調協系統不佳,

組織結構愈穩定,偏好現行的組織架構,則其組織慣性的力量就愈強烈;而組織的 基本屬性,如成立時間愈久,內部單位數愈多、法定員額數愈多、附屬機關數愈多,

亦是組織慣性成形的重要因素,其結果與組織慣性的基本假定頗為一致。

根據以上企業上的研究,發現組織慣性的假定不完全得到驗證。而將組織慣性 的研究引入學校組織中,其研究發現如下:

由鄭燿男(2000)的「中小學組織慣性與效能之研究」中,則進一步針對台南 市中小學組織慣性與效能進行研究,其根據鄭仁偉、陳家聲的微觀角度修正觀點,

指出學校組織慣性的因素可分為以下四項:「學校文化慣性」、「學校管理慣性」、

「組織自我防衛」及「組織溝通與作業流程慣性」。研究以中小學教師個人及學校 的為背景變項、探討學校組織慣性與學校效能之間的相關性,其中在教師背景變項

上,包括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教師職位、學校類型、校長年齡、校長在本校服 務年資、教師學歷、班級數及學校年齡等。研究結果發現,在教師個人及學校的背 景變項上,校長的年資與學校學組織慣性的差異達顯著水準;而教師學歷與學校組 織慣性上,學歷為碩士者,知覺學校組織慣性程度最高,而師專畢業的教師感覺學 校組織慣性最低;擔任行政職務上,主任及組長感覺組織慣性最低,導師則感覺最 高;學校成立年齡則在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慣性程度上有顯著差異,19-29 年的學校 組織慣性高於 30-39 年、40-49 年、50-59 年、60-69 年及 70 年以上的學校,此與組 織慣性的理論相左。另外,在組織慣性與學校效能上,由學校組織慣性對學校效能 的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學校組織慣性對學校校能的影響關係是負向的,即學校組織 慣性愈高,學校效能愈低,特別是在組織文化慣性上達到顯著。

另外,鍾邦友(2002)以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為變革案例,探討「組織慣性、

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之間的關係」,以轉型綜合高中的職業學校教師為問 卷調查對象,在訪談方面,選定組織變革效能較高、慣性較低及自主調適較高的六 所職業學校校長進行訪談。

研究中探討轉型綜合高中教師個人及學校的背景變項、學校組織慣性與自主調 適與變革效能之間的相關性,其中在背景變項上,包括其所在學校之公私立別、轉 型前已否設普通科、學校規模、學校成立時間、學校所在區域、轉型時間、轉型規 模, 及教師個人之年齡、學歷、職務、主要專長。而組織慣性內涵包括穩健管理、

保守文化、複雜結構、程序制式化等因素。組織自主調適變項包括變革需求確認、

全員投入程度、變革推動作業、結構與人員改變、成效評估與控制等內涵。最後,

變革效能的指標為學校聲望提升、權益保障滿意、轉型後適應、課程與教學改進等 四項。

研究結果發現:轉型綜合高中之職業學校的組織慣性並未偏高,在組織慣性的 知覺上,公私立別的教師在「保守抗革」方面,呈現公立學校高於私立學校,而「制

式表現」上則是公立學校低於私立學校。以學校規模來分析,其與「穩健與集權管 理」、「保守抗革」、「結構僵化」及組織慣性整體等層面呈現顯著負相關,但與

「制式表現」則呈現顯著正相關。

綜合以上相關文獻及實證研究的分析結果可發現,研究慣性內涵由之前組織年 齡、組織規模、組織的複雜度為向度,轉為管理性、文化、結構、程序等為慣性的 特徵,將之前的組織年齡及組織規模等,納入背景變項。促使組織慣性的相關研究 更加臻善。

其次,關於背景變項的的研究,在性別方面,有研究指出教師組織慣性知覺與 性別無關(鄭燿男,2000)。另外,有研究發現,女性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慣性普遍 高於男性教師(彭彬,2001)。是故,不同性別的教師組織慣性知覺目前是無一致 的研究結果存在。

在教師服務年資方面,有研究指出服務年資會造成組織慣性知覺的差異,有的 研究指出教師服務6-15年的年資組織慣性知覺最高(彭彬,2001)。亦有研究指出 組織慣性知覺與服務年資無關(鄭燿男,2000)。是故,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變革 接受度,仍無一致的研究結果。

再者,於教師學歷的背景變項部分,多數的研究指出學歷與組織慣性知覺程度 有關(彭彬,2001;鄭燿男,2000;鍾邦友,2002)。彭彬(2001)研究指出師院、

師大此組學歷的組織慣性知覺程度最高。而鄭燿男(2000)研究結果為碩士學歷的 慣性知覺最高,師專學歷慣性知覺最低。再者,鍾邦友(2002)認為師專、師範學 歷的教師慣性知覺程度最高。因此在教師學歷變項方面,其結果差異大,值得深入 作探究。

對於教師擔任的職務方面,大多數研究指出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包括組長與 主任,其組織慣性知覺程度低於未兼任行政工作的級任教師(彭彬,2001;鄭燿男,

2000;鍾邦友,2002)。是故,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組織慣性知覺程度結果頗為一

致。

另外,有關於學校背景變項的探討,在學校所處地區的變項中,大多數研究指 出城市學校教師的慣性知覺程度高於偏遠學校的教師(彭彬,2001)。另外,鍾邦 友(2002)指出院轄市與省轄市之教師慣性知覺程度高於一般縣市。是故,學校地 區與教師組織慣性知覺程度的結果頗為一致。

對於學校規模方面,有研究指出學校規模會造成教師組織慣性知覺程度的差

對於學校規模方面,有研究指出學校規模會造成教師組織慣性知覺程度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