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組織慣性

組織是人們為達成共同的目標,結合而成的有機體,藉著「人員」與「結構」

的適當配置、互動及對環境的調適,來完成其任務(謝文全,1991),因此,組織 領導人不僅要對組織中成員行為與心態深入了解,應該還要進一步探究組織中各部 門的互動關係,以利於掌握整個組織的運作與推展,適時因應環境變遷,進而成功 地推動變革。

一般而言,組織變革理論可大致區分成兩大學派:組織內部調適學派與結構慣 性學派(鄭仁偉,1995)。前者較具代表性的學者有Cyert與March(1963)、Thompson

(1967)、Pfeffer與Salancik(1978)等人,其理論認為組織具備自主改變的理性,

組織可以因應環境變化,適時調整其結構,以利於維持生存;而結構慣性學派則以 Hannan與Freeman(1989)、Singh與Lumsden(1990)等人為代表,其理論則以組 織慣性來說明,其認為組織在面對環境變動時,並不易調整結構以因應改變的現 象。鄭仁偉(1995)認為,現行有關組織變革的研究文獻,基本上大部份是以自主 調適的理論觀點來解釋,相對地,組織慣性的觀點則是對理性調適觀點理論的反 動,認為並非所有組織皆具有自主改變的能力,還是有不易改變的行為存在。因此,

本研究擬由以組織慣性的觀點,探究國民小學組織的運作方式,而本節旨在探討組 織慣性之意義、成因,接著分述影響組織慣性力量大小的相關因素,再探討組織慣 性的內涵,最後提出組織慣性對組織的影響。

壹、組織慣性的意義與特性

一、組織慣性的意義

「慣性」(inertia)原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引自牛頓兩大運動定律,

係指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靜止的物體恆靜,運動的物體恆動(鄭錫鍇,1993)。

物體運動的改變與外力成正比,且以外力所加的方向做直線運動的觀點來說 明,則可發現物體保持靜止或運動的力量,將成為想要改變其原始狀態的抗拒 力量(黃榮志,1997)。

近幾年來,慣性的觀念漸漸被引用到不同的領域上,例如品牌慣性、價格 慣性、消費慣性、通路建立慣性、需求慣性、組織慣性等等,而且有愈來愈被 廣泛應用的趨勢(陳家聲、鄭仁偉,1999)。慣性一詞為社會學者所引借,常用 以解釋人類社會組織現象,藉由物理學上的概念,以隱喻(metaphor)的方式,

來研究組織結構不易變遷的原因(鄭錫鍇,1993)。

而組織慣性的意義,國外學者引用物理學的觀點,將組織慣性視為一種遵 循以往習性的行為。Nelson 與 Winter(1982)指出其組織慣性是組織經常依據 以往的作業習性,來引導其未來的行為;Amburgey 與 Miner(1992)指出組織 慣性意涵可界定為不管環境的變化程度如何,一特定組織實體系統仍維持著持 續靜止與穩定的狀態,或保持一致方向、速度的行動狀態;Gresov、Haveman 與 Oliva(1993)則認為組織慣性是指組織系統偏好停留在靜止或保持其直線 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出現,否則不會改變運動方向;Miller 與 Chen(1994)以 為組織慣性是組織內部常有遵循過去作法的特性,以尋求組織能夠持續穩定的 發展。

國內有學者(黃榮志,1997;鄭錫鍇,1993)則認為組織慣性是一種官僚、

無法適時回應需求的病態(pathology)行為。鄭錫鍇(1993)提出組織的結構

慣性是經由歷史經驗的累積和時間的延續,層層加諸於組織的限制。在客觀上,

它呈現一種不易隨著環境變遷而做適時調整的現象,表現在外者是一種保守作 風;在人民主觀上,是一種不能適時回應需求的病態;而黃榮志(1997)的解 釋是組織結構因為受到過去的種種限制,例如:以往的組織策略、組織結構、

作業程序、管理行為等,以至於呈現出一種不易隨著環境變遷而做適時調整的 現象,表現在外的是一種「保守」、「怠慢」與「遲緩」的作風,而造成民眾 的需求無法適時獲得回應與解決的病態狀況。

另外,有些學者(鄭仁偉,1995;鍾邦友,2002)則將組織慣性視為是 面臨環境變化時,組織偏好過去管理策略,維持組織現狀,無法有效因應甚至 產生抗拒的力量。鄭仁偉(1995)的說法是組織在面臨外部環境變化時,很少 善用管理者對於外部環境變化的敏感知覺,而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致使其組 織結構、策略及內部作業程序等行為會傾向於延續過去或維持現狀;鍾邦友

(2002)將組織慣性定義為由於時間及經驗的累積,組織經常偏好過去的管理 行為,採取穩定的運作方式,當面臨外在環境的改變衝擊之時,往往無法有效 因應,甚至出現抗拒變革的情況。

綜合分析上述學者的觀點,所謂組織慣性就是穩定發展的組織在面對外在 環境的變化時,會遵循以往的經營模式,以尋求組織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一種 運作現象,但卻無法適時因應環境變遷做有效的調整,甚至傾向於抗拒變革。

二、組織慣性的特性

一般學者傾向將組織慣性解釋為組織守舊、官僚的保守心態,其後的研究 則著重在對於組織變革的抗拒力上。一般組織慣性的特性,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鄭仁偉,1995;鍾邦友,2002;Ginsberg & Buchholtz, 1990;Hannan & Freeman, 1984;Miller &Chen, 1994;Romanelli & Tushman, 1985;Starbuck, Greve &

Hedberg, 1978):

(一)停滯

組織慣性是一種組織停滯不前的現象。組織系統在經營一段期間

後,因過去成功行為的成就並形成作業習慣,進而延續經營特性,在其 產品、產方法及政策上的一種過度的穩定或再製的情形。

(二)反應緩慢

組織十分缺乏彈性,且對環境變動所帶來的機會與威脅反應極慢,

具有慣性特徵的組織並不是完全不改革,只是其從事的改革,總是在原 有的核心目標不變的前提之下,進行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從而導致發生 組織改變速度將是相對慢於競爭者或環境改變速度的現象。

(三)變革抗拒

一般組織的結構可以分為核心(core)的部分及週邊(peripheral)

的部分,與週邊結構相較之下,核心結構變革的限制力量相當強大,牽 涉太廣,所以一般對週邊的改革的接受度高於核心的改革。因此組織慣 性是針對核心改變的抗拒而言,說明組織在再製、穩定狀態特徵下,走 向官僚化與慣例化,將導致人員對組織政策改變,產生抗拒的現象。

另外,有學者認為組織慣性具有正面的功能,鄭錫鍇(1993)便指出組織 慣性的優點為降低事物處理上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應環境突發變動的穩定功 能、維持傳統與特定的價值、重視組織文化的具體表現。而鄭仁偉(1997)認 為組織慣性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弔詭論點:一方面其指明高慣性是成功存活下來 組織的充分條件,另一方面則認為慣性是未來長期生存的累贅。

然而如同在物理學上,將慣性視為是物體對抗改變其運動狀態的一種屬 性。對於公共組織而言,鄭錫鍇(1993)認為公共組織的結構也有這種抗拒改 變原來狀態的特性,亦即除非有外力影響,否則組織不容易做結構上的改變,

鍾邦友(2002)認為就公共組織的功能性而言,由於其必須回應外界需求,對 大眾提供公共服務,如果服務品質無法因應外界需求的改變,則定遭受質疑,

則從這一點來說,結構慣性便大多是一種病態或是官僚體系所形成的負功能。

對於學校組織而言更是如此,目前外在環境變動劇烈,面對教改浪潮與民 眾的期待,學校在慣性力長期的影響下,依照已立的慣例運作,但是,不變的

結構常無法適應新環境進行變革,而呈現出慣性負面的影響,成為革新的絆腳 石,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組織慣性弊大於利。

總之,組織慣性理論的核心論點認為:組織在面對環境變遷時,組織自主 調適的力量並非想像中大,這是因為組織有慣性存在,其將慣性視為是使組織 無法適時因應環境變化的阻力,具有使組織運作停滯、反應遲緩與抗拒變革的 特性。

壹、 組織慣性的形成因素

要探討組織慣性的成因之前,必須先了解什麼型態的組織會具有慣性特性呢?

根據 Hannan 和 Freeman(1984)的說法,具有可信賴性(reliability)及可責性

(accountability)兩項特徵的組織才得以永續生存。而此二特徵必須是在一個高度 可再製性結構(reproduciblestructure)內才會發生,但是一個具備高度可再製能力 的組織將會產生高度的慣性力,其理論觀念如 2-1 圖所示(鄭仁偉,1997)。

所謂可信賴性,是指一般顧客對產品的需求,往往是穩定性重於品質的要求,

例如能夠即時交貨,或許品質不一定最好,但卻是可以帶給顧客穩定的安全感

(Hannan & Freeman, 1984)。而組織結構的再製程度高,相對便為組織帶來高穩定,

因此在結構上出現不易改變的慣性壓力(Singh, House & Tucker, 1986)。

而可責性意指組織管理及運作是否正常,能否承擔應有的責任。在組織成立之 初,對這項特性的要求尤其殷切(Kelly & Amburgey, 1991),因為組織的成員會擔 心他們所投入的時間及對組織的承諾是否是白費的,投資者也是一樣,所以組織的 運作是否合理正常,是他們所關心的事項。所以,組織能夠對產品的生產運作(如 原料的投入、產品的產出、資源的分配及組織的行動)擁有一套完善及合理的管理 制度,擁有這兩項特性的組織,在競爭的環境下較佔優勢(Kelly & Amburgey, 1991)。

圖 2-1 組織慣性理論圖

資料來源:出自鄭仁偉(1997:195)。

然而,擁有以上兩樣特徵的一個高度可複製性結構組織,一方面將組織的運作 制度化,經營管理方式不斷延續傳承,讓組織成員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另一方面 由於一再複製經營模式,卻也形成了結構慣性,由於習於固定的決策方式、工作流 程、溝通型態等,一旦進行組織的變革,成員對於未來產生不確定感,便會產生抗

然而,擁有以上兩樣特徵的一個高度可複製性結構組織,一方面將組織的運作 制度化,經營管理方式不斷延續傳承,讓組織成員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另一方面 由於一再複製經營模式,卻也形成了結構慣性,由於習於固定的決策方式、工作流 程、溝通型態等,一旦進行組織的變革,成員對於未來產生不確定感,便會產生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