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所歸納的結論,研究者將對於學校單位、輔導人員以 及大學生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諮商輔導實務研究工作之參考。

壹、學校行政方面

一、學校配合憂鬱宣導

本研究發現有 28%之大學生具有憂鬱徵兆,21%的學生有憂鬱症狀,不可 輕忽此現象,因此,如何預防憂鬱以及尋求協助顯得更為重要,為達此目的,

學校可編製相關文宣,除了介紹憂鬱情緒、憂鬱症症狀及原因之外,在預防方 面,亦可從認知、情緒、行為三方面加以切入,加強學生情緒因應之能力,包 括:(1)覺察及瞭解情緒之相關知識,(2)具備同理他人之能力,(3)以及求 助管道與自我檢測之方式。此外,學校的校內通識課程,亦可多開與情緒探索 或是情緒管理之相關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與瞭解情緒因應之道。

二、加強教師對於憂鬱傾向學生之處遇

本研究中發現不安全依附傾向(逃避依附、焦慮依附)有較高的憂鬱傾向,

男性較女性有較高的憂鬱情況,此外,大學生亦有 21%有較明顯的憂鬱症狀。

學校的教師往往與學生接觸最密切,學校應該需要提供教師長期的諮詢與教育 課程,協助老師相關的教育或是諮詢,包括:(1 ) 提供老師相關的知識訓練,

包含不安全依附傾向者之特質,憂鬱情緒與憂鬱症因應與防治等; ( 2)提供 老師相關的諮詢資訊,協助教師遇到不安全依附傾向或是憂鬱傾向之學生,能 夠具有辨識及提供資源的協助。

三、學務處舉辦人際探索週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與社交自我效能皆能有 效預測憂鬱,因此,安全依附傾向與社交自我效能愈高,憂鬱傾向愈低,焦慮 依附與逃避依附愈高,則憂鬱傾向愈高,因此,協助大學瞭解自己的依附傾向,

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是很重要的,建議學校之學務處舉辦人際探索週,

83

舉辦各類自我探索的活動,透過人際探索一系列的活動,增進學生瞭解自己的 依附傾向,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與他人互動、建立和維持關係時所持有信念。

貳、輔導人員方面

一、加強對大一新生關懷輔導

由本研究可知,大一學生焦慮依附較其他年級高,針對大一新生,可由導師 或是各科老師,轉介對自己看法較負向,傾向認為自己是比較沒價值的,擔心別 人不喜歡自己等情形之學生,進行心理諮商和輔導,多給予關心和協助,並持續 追蹤,協助降低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不安與焦慮。

二、舉辦情緒相關輔導活動或課程加強學生對於情緒覺察

本研究顯示,依附會與憂鬱有關,尤以焦慮依附、逃避依附、排除依附與 憂鬱呈現負相關,此外,男性較女性有較高頻率出現憂鬱徵狀,因此輔導重點 應該放在協助學生情緒之覺察。情緒是不容易被他人察覺的,透過舉辦情緒管 理、情緒覺察相關講座或輔導活動,教導學生覺察自己的情緒,面對或是瞭解 自己的感覺,讓學生充分了解情緒的型態,負向情緒的處理,兩性在情緒上的 表達差異,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之辨別,增進學生瞭解自己與他人互動之方式和 情緒之關聯,協助其對於自身情緒之覺察而能及早尋求協助。

三、透過工作坊或是社交自我效能訓練增進學生社交自我效能

本研究發現,社交自我效能較不佳的大學生,較易感到憂鬱,顯示社交自我 效能的重要,而社交自我效能影響個人是否有能力與他人互動,以及與他人互動 後是否有好結果的預期,建議輔導人員可以社交自我效能訓練課程或工作坊著 手,經由觀念的導正、釐清,技巧的演練,協助學生在人際關係中增進其社交交 自我效能感,對於社交互動較有自信,並且能成功的與他人建立關係;尤以大一 新生其焦慮依附較其他年級的學生來得強,而焦慮依附傾向強者又欠缺社交自我 效能,故針對新生,應加強其社交自我效能的訓練。

84

四、開辦社交自我效能諮商小團體

本研究發現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風格其社交自我效能較差,因焦慮依附傾 向高者,其過度依賴親密關係來維持自己的自我,需要贊同,害怕被拒絕,常 煩惱不被他人喜歡;追求極端的親密,想全然的依賴別人,這樣的希望又常嚇 跑他人,而逃避依附傾向高者,雖然內心需要別人的接納,卻會害怕和別人親 近,逃避社會活動,以避免被拒絕或受傷害,因此,其在社交情境中,往往較 難與他人互動、建立和維持關係,多認為自己無能力與人交往或者是擔心難以 得到他人友善之回應,因而在人際關係上易感到困難。輔導人員可藉由社交自 我效能諮商小團體,藉由同儕的回饋與心得分享,使不安全依附風格之學生在 人際互動中提升自我社交自信心及團體互動能力,對於社交互動有更積極正向 之評價。

参、大學生方面

一、參與自我探索小團體,認識自己的依附傾向

本研究發現,不安全依附傾向愈高,其社交自我效能愈低,而自我效能愈 低者,易感到憂鬱,因此個人的依附傾向會影響個人與他人的互動方式,建議 大學生能在課餘的時間參與自我探索小團體或活動,認識與了解自己的依附特 質,覺察自己與他人如何互動,例如,逃避依附傾向強的人,了解自己之所以 怕親密、對他人採負向看法、與他人保持距離是怕自己受傷,這樣的行為其實 會被人誤認為冷漠,因此可以由增強自己與他人互動時多些分享與信心做起;

而焦慮依附傾向強的人,了解自己為何對自己採負向的看法、一再的要人陪伴、

需要別人保證是怕被拒絕與被遺棄,這樣的行為反而會讓人逃開,因此可以由 探索瞭解自己依附傾向開始,進而思考改變之道或尋求輔導人員協助。

二、閱讀人際及情緒相關書籍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傾向不快樂,對目前生活與未來感到無希望;此外,

社交自我效能低者較易感到憂鬱,建議大學生可透過閱讀情緒相關書籍、選修

85

情緒或人際相關課程等等管道,瞭解情緒之成因,如何與他人互動、建立和維 持關係,培養個人社交自信心和團體互動能力,在遇到人際挫折時,能嘗試努 力改善關係,藉以增加自己社交自我效能,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適當的情緒紓 解管道。

肆、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便利取樣方式抽取北、中、南、東地區(臺北市、桃園縣、新竹 市、台中市、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縣、宜蘭縣、花蓮縣)大一至大 四之學生,因此,未能考量各年級學生比例,形成在年級上推論之限制,未來 相關研究若是時間與經費許可,可以隨機抽樣的方式,並考量背景變項之抽樣 比例,以確保研究之嚴謹性。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僅探討大學生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之關係及其對於憂鬱影 響之研究,然而影響憂鬱之因素甚多,在本研究中未能全數加以探討,此外,本 研究發現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社交自我效能對憂鬱的解釋總變異量僅約 35% , 顯示除了依附風格與社交自我效能之外,可能仍有許多影響大學生憂鬱之變項未 在本研究中討論,未來研究可再繼續大學生憂鬱之相關因素的探討,並選自其他 因素著手(如:自尊、人際親密、生活壓力….等等),以獲得更完整的研究結 果。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大學生依附、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可能具有中介效果,

建議後續研究可再由此深入探討。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自編社交自我效能量表,經因素分析、信效度 考驗,應具有一定之可信度,但仍有賴未來研究之加以修訂,以期對大學生社交 自我效能有更加完整的掌握。另外,本研究採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探討 大學生憂鬱之情況,然而此量表截切點為16分,因此有可能高估憂鬱之情況,建 議未來研究可再參考其他憂鬱量表。

86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於研究方法上,採以問卷調查法,屬於量化研究,受到方法論之限制,

難以針對變項進行深究,故而所得結果可能與真實情況有所誤差,為了能對於大 學生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有更深入的認識,以獲得更接近事實的結 果,研究者建議未來之研究,除了量化資料之外,亦可輔以實際觀察、深度訪談 等,使研究更加地客觀而深入。

8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孔繁鐘、孔繁錦(譯)(1998)。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DSM-IV(原作。

者: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台北:合記。(原著出版年:1994)。

王亞民(2005)。成人依附行為與網路交友功能使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 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4PCCU0676009)。

王春展(2004)。台灣地區大學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策略 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 30,443-460。

王保嬋(2009)。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與同伴動物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8NHU05672003)

王淑鄉(2007)。青少年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HLTC464005)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7)。人際依附風格、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親密 能 力之評量。測驗年刊,44,2,63-78。

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

統編號094NCUE5316010)。

江逢維(2005)。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江逢維(2005)。台北市大學生休閒無聊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