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藉此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並對本 研究的相關名詞作明確的界定。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2010)指出憂鬱

(depression)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患,常以情緒低落,喪失興趣或樂趣,感受 有罪或低自我價值,睡眠不安,食慾不振,低能量,注意力不集中呈現,憂鬱 症在 2000 年時已是全球疾病中第四大疾病,影響之年齡層包括 15 歲至 4 4 歲 男女之生活功能及生命年數,預估到 2020 年,憂鬱症預計將成為全球疾病第二 位;此外,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ACHA])

於 2008 年進行全國大學健康評估顯示,30.6%大學生自陳他們感到憂鬱導致生 活功能上有某些困難;美國相關新聞調查顯示超過 2,200 位大學生中有 13%的 大學生有輕度的憂鬱症(引自 Chung, Klein & Greenberg, 2010)。國內方面,董 氏基金會(2008)所做的「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之相關性調查」發現受 訪大學生中,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的比例達 25.7%,與過去 2 年調查結果 24.1%與 24.3%相比,大學生憂鬱程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由國內外的調查數 據可發現,應思考的大學生心理適應與健康狀況,尤以大學生憂鬱情形需要關 注。

Bowlby(1969)提出了依附(attachment)理論,爾後 Ainsworth(1989)

將其衍伸為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型態;Bowlby(1988)的依附理論提及早 年與雙親的照顧經驗影響個體與同儕親密互動之發展,不安全依附與憂鬱有關

(Main & Heese, 1990)。在 80 年代,依附關係研究重點從嬰兒依附的概念轉向 對成人,依附的研究應用到成人與成人的關係(Fraley, 2010)。Rice 與 Whaley

2

(1994)年指出要了解依附關係對發展與適應的重要性,大學生是最佳的研究 對象,因大學生多數第一次離家,面臨許多發展議題與適應的挑戰,此時依附 關係更扮演重要角色。Liu、Nagata、Shono 與 Kitamura(2009)針對日本 437 位大學生研究成人依附關係類型、生活壓力與每日憂鬱之關係,結果顯示不安 全的依附關係及對生活壓力之覺察與其每日憂鬱情緒有關;此外,使用多元迴 歸與結構方程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 SEM)分析顯示依附風格和生活壓 力覺察可預測憂鬱,大學生憂鬱不僅是受生活壓力的影響,不安全型依附者較 安全依附者更容易受到生活壓力的衝擊而導致憂鬱。Kenny 於 1992 年針對大學 生依附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若具有良好的依附關係,其自我肯定、生涯 成熟度與學業上的適應,都有較佳的發展與展現(引自陳斐虹,1986)。佘金玲

(2005)以台北縣市 761 名大專院校學生為樣本,測量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

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呈 負向關聯;李靜如(2007)以台灣 11 所大學 805 位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逃避依附會間接影響憂鬱。由上述研 究,可知大學生依附風格影響其生活及發展甚大,尤其不安全依附者,在情緒、

心理健康與生涯發展上易產生許多困擾;因此,探討大學生依附風格可以更了 解大學生的依附特質,提供可行之介入策略。

除了大學生依附風格與憂鬱有關之外,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social self-efficacy)亦扮演重要的角色,Bandura(1977)發現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強 調個人對自我效能的經驗除了會表現在特定的情境中,同時也會將此一信念轉 化表現在其他行為上,Nezlek(2001)與 Riggio(1990)皆指出社交能力、社 會技能和社交自我效能通常是描述社會互動的滿足,特別是創造、促使或是維 持成功的關係。Solberg、O’Bnen、Villareal、Kennel 與 Davis(1993)指出許 多新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常面臨的問題為低社交自我效能,低社交自我效能者 在大學環境中,較難與同儕或教師成功的互動,對於大學生活之適應影響甚大。

Smith 與 Betz(2002)以及 Stroiney(2002)皆指出社交自我效能感和憂鬱症

3

狀之間有相關,當個人具有較佳的社交自我效能感,其憂鬱症狀則較少。陳俊 伶(2006)指出,若將自我效能設定在社交層面上,即表示社交自我效能對個 人的社交行為付諸與否、努力程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當個人的社交 自我效能愈高時,願意表現更多的社交行為,參與更多的社交活動,也較能夠 適應團體生活的。社交自我效能亦與心理健康有關,增加社交自我效能感可以 提高自尊,減少憂鬱程度和寂寞感(Hermann, 2005)。因此,社交自我效能影 響大學生能否與他人建立與維持穩定之關係,以及對於人際關係願意投入之程 度;然而,國內對於大學生社交自我效能研究不多,研究者想探究國內大學生 社交自我效能之現況。

此外,在性別差異之研究,許瑞蘭(2002)發現女生比男生更重視依附關 係,楊雅惠(2004)亦發現男生的逃避依附明顯高於女生,而夏媺婷(2009)

研究發現男大學生較多矛盾依附,女大學生則有較多逃避依附,而 Wei 等人

(2005)發現大一新生之性別在社交自我效能上並無明顯差異,Hazler 與 Mellin

(2004)指出憂鬱的盛行率普遍存在女多於男的情形,男女的憂鬱比高達 1:2;

在憂鬱特徵上,Nolan 與 Willson(1994)表示男性大學生的憂鬱特徵比較屬於 內在化與思考性的,女性大學生則易以難做決定和生理狀況做反應。在年級差 異上之研究,李靜如(2007)研究顯示大一焦慮依附傾向較大三、大四的學生 來得強,但年級在社交自我效能上並無明顯差異,而江逢維(2005)則發現大 四學生與大一學生的憂鬱程度明顯高於大二學生,Pullen 與 Modrcin-McCarthy

(2000)的研究指出,憂鬱程度的增加與年齡兩者存在正相關,亦即憂鬱會隨 著年齡而加劇;可知性別與年級在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及憂鬱上有關係,

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研究者在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期間,曾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團體諮商 研究、發展心理學研究、測驗與診斷實務、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特殊個 案心理諮商、心理測驗與衡鑑、諮商實習等等的課程,並在臺中教育大學學生 輔導中心及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實習經驗中,發現人際困擾是大學生多尋求協助

4

的問題之一,由於與人互動不佳而感到情緒低落,若無法尋求適切的協助,將 更難調適。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大學生其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之關 係與影響,期能透過研究結果提供學校與輔導工作人員擬定方案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為了能深入瞭解大學生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與憂 鬱現象,以進一步提出策略供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大學生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的大學生在依附風格、社交自我效能以 及憂鬱的差異。

三、瞭解大學生不同的依附風格與社交自我效能與憂鬱的相關。

四、瞭解大學生不同的依附風格與社交自我效能對於憂鬱的與預測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