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130

壹、回饋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動以及課程改革行動

一、相關課程競賽的推動違背學校本位的精神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講求的是由下而上的課程實踐,而且強調在地 精神與特色,但當前教育當局卻是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再推動,而且多 採取競賽的模式,這是本質極為矛盾的現象。打個比方,每個學校都 像是一個家庭,所擁有的資源大不相同,怎麼能夠要求三餐都供不起 的家庭,還要送小孩出國留學?但是競賽的本質就是鞏固單一價值與 標準,所以後來學校本位課程會興起模仿、抄襲風一點都不意外。

教育當局唯有落實國教輔導團的功能,不僅僅著重在各領域的課 程與教學,也應該要協助各校發揮自己的資源與特色,外來人員長期 駐點,用分享與共同成長的態度輔助學校發展,這樣才有可能落實學 校本位的精神。而當前也常採取研習模式,想增進教師專業知能以發 展學校課程,立意也算良好,但是目前觀察到研習都是有一搭沒一搭 的舉辦,也沒有體察學校脈絡而強行宣導,效果不彰可想而知。

二、期待更多的研究挖掘教育現場的課程改革力量

在用不同視角瞭解教師經驗後,筆者深切期盼,課程改革的推動 者、亦或是學術理論的研究者,不要再將學校當作是一張白紙,也不 要再將老師們當作是一群沒有理論的人,也許你們改革所要的力量,

教育現場早已存在,老師們會因為人情或樂見學生的表現等,願意做 一些改變,又或者早已默默做了很多改變。反而外在推動力量的不當 介入破壞原先穩定的改革力量,或破壞老師的自主性或自信心。

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是多做以教師經驗為主題的相關研究,但是 必須意識到權力的效應,多開拓不一樣的研究方法來看見不一樣的教 師經驗,借力使力,也許會收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之效。

貳、 未來研究的展望與可能

131

不論是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動或者大環境課程改革的推動,上 位者不能不清楚教師經驗是什麼,以及上對下的推動下,會引起怎麼 樣的權力效應,唯有對教育現場、教師經驗瞭解更多,才有可能事半 功倍,也才不會引起越改越糟的窘境。

筆者深切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可以投入教師經驗的研 究,或者可以探討不同位置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推動或者課程改革行 動脈絡下的不同經驗,例如校長的經驗與主任的經驗在本研究被發現 與基礎教師經驗不同,但資料甚未豐厚到足以提出強而有力的說明。

又或者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去發掘更好的研究教師經驗的方法,本研究 宣稱展現了完整的教師經驗,但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建構出夠好的研究 方法來貼近教師的教學生活。

132

13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2005)。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 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方慧琴(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發展的問題與 因應策略國教新知,46(1),35-42。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麗文。

王勇智、鄧明宇(譯)。C. K. Riessman 著。敘說分析。台北市:五南。

王瑞輝(2002)。學校本位的生活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誠 正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縣。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 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265-305)。高雄市:麗 文。

王慧玉(2002)。Spivak 再現理論及其對我國中學教師主體之蘊義。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德威(譯)(1993)。M. Foucault 著。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

卯靜儒(2003,9 月)。理論化女性基層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 程。論文發表於清華大學舉辦之「2003 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

意識‧認同‧實踐」,新竹市。

134

卯靜儒(2004)。重構女性教師的主體性研究:女性主義研究觀點的 探索。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 319-338)。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卯靜儒(2006)我們如何研究女性教師的性別經驗與意識─一種女性 主義觀點的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47: 68-79.

朱雅琪(1999)。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8

年 5 月 17 日 , 取 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all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2006)。Frederic Gros 著。傅柯考。

台北市:麥田。

吳清山(2005)。中小學教科書開放:部編本與民編本之拔河。師友,

460,37-41。

吳豐維(2007)。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載於錢永祥(主 編),台灣的七十年代(頁?-?)。台北市:聯經。

杜正勝(2008)。台灣教育改革與前瞻。2008 年 5 月 18 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blog/article.aspx?article_sn=122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林幸姿(1996)。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1),

117-150。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2007 年 6

135

月 24 日,取自

http://tinyurl.com/2qsbjk

邱小萍(1999)。從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來看教師角色的轉變。國 教輔導,38(4),25-30。

邱佩誼(2003)。國中藝術與人文教師實踐學校本位與統整課程之個 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一個批判性的導讀(上)。

當代,150,126-133。

洪小媚(2003)。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專業自主與校長權力之扞格。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倪鳴香(譯)(2001)。H. Hermanns 著。敘述訪談。未出版手稿,國 立政治大學幼教所,台北市。

倪鳴香(譯)(2001)。H. Krueger 和 W. Marotzki 著。教育學的傳記研 究之研究方法與方法論。未出版手稿,國立政治大學幼教所,台 北市。

倪鳴香(2003,4 月)。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論幼師角色的形成。

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舉辦之「童年沃野的變 遷與創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

倪鳴香(譯)(無日期)。F. Schütze 著。生命傳記研究與敘述訪談。未 出版手稿,國立政治大學幼教所,台北市。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書局。

柴成瑋(2005)。解構第四面牆:一位國小教師邁向轉化型知識份子 之敘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136

出版,台北市。

高宣揚(2005)。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雄市立各級學校教職員出勤差假管理自治條例(2001)

高新建(2006)。高瞻計畫(中山女中)-「新能源」課程發展研究

( Ⅱ ) 。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申 請 報 告

(NSC95-2514-S-003-002-GJ)。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系。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0)。

國 民 中 小 學 暫 行 課 程 綱 要 與 現 行 國 民 中 小 學 課 程 標 準 之 比 較

( 1999 ) 。 2008 年 5 月 17 日 , 取 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B0%EA%A5%C1%A4%A4%A4p%B E%C7%BC%C8%A6%E6%BD%D2%B5%7B%BA%F5%ADn%B BP%B2%7B%A6%E6%B0%EA%A5%C1%A4%A4%A4p%BE%C 7%BD%D2%B5%7B%BC%D0%B7%C7%A4%A7%A4%F1%B8%

FB890103.htm

國 立 編 譯 館 ( 2003 )。 課 程 綱 要 。 2008 年 5 月 17 日 , 取 自

http://trc.nict.gov.tw/gs/cframe.htm

張君玫(譯)(2000)。N. K. Denzin 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市:弘 智文化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縣:冠學文化。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總綱綱要。2008 年 5 月 17 日,取 自

http://www.isst.edu.tw/s5/cum-1.htm

教育部(2003)。「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

137

2008 年 4 月 10 日 , 取 自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085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概要內涵:修訂過程及特色。2008 年 4 月 24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年 5 月 17 日,

取 自

http://www.edu.tw/law_regulation.aspx?law_regulation_sn=279&pag es=0&keyword=%e4%b9%9d%e5%b9%b4%e4%b8%80%e8%b2%

ab

教育部(無日期)。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2007 年 6 月 24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郭至和(2000)。從鄉土教學活動到九年一貫課程。國教輔導,39(4), 11-17。

陳勇男(2005)。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實踐、對話與省思-一位國小資 深自然科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路。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添球(1988)。國民小學教師自主性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日常生 活世界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陳勝裕(2003)。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步道活動課程」

的設計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市。

陳麗莉(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 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蒨樺(2007)。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

138

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曾巧如(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 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祥榕、游家政(2001)。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 中小學鄉土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2,133-156。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

102,34-41。

湯瑞雪(200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 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甯應斌(1993)。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學哲學的一個主題。人文學報,

11,85-115。

黃心怡(2006)。敘述訪談。未出版手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台北市。

黃光雄(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 北市:遠流。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

黃惠珍(1997)。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

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市:作者。

139

馮朝霖(譯)(2001)。R. Kokemohr 著。質性方法中參照推論分析:

馮朝霖(譯)(2001)。R. Kokemohr 著。質性方法中參照推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