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發想來自緒論裡筆者反思自身經驗,然而經驗得以反 思,是筆者接觸 Foucault 的主體與權力論述後,認知到主體是在權力 關係中形塑而成,經驗亦是在社會權力關係中被構成,而權力的運作 是細微而無所不在,也因此當筆者以新的經驗觀點進行反思,對自身 經驗召喚出更多刻畫自日常生活、細節而微小的經驗。這些經驗的提 取環繞著筆者感興趣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為主題,是筆者自身認為有 意義的時刻或事件,再與 Foucault 的體與權力論述激盪,進行對話與 分析後,最後反饋於筆者自身的意義。

在上述經驗的反思歷程裡,筆者既是研究者、同時也是被研究 者,理論的體會、經驗的提取都因為瞭解而顯得理所當然,但當被研 究者成了他人,要用怎樣的研究方法才可以提取出 Foucault 的主體與 權力論所發想的構成性經驗?又或者筆者從反思中所經驗到的刻畫 自日常生活、細節而微小的經驗?這些經驗還必須環繞著研究主題學 校本位課程發展而被提取。另外,過去相關主題的研究裡,教師經驗 表現出高度的相似性與理論可預測性,刺激筆者思索有沒有其他的研 究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觀看教師經驗,釋放其細節又複雜的經驗 特性?這樣的研究疑惑讓筆者接觸到德國社會學者 Fritz Schütze 所發 展的敘述訪談法,也開啟本研究的運作的可能。

壹、敘述訪談法(narrative interview)

56

一、讓 Schütze 與 Foucault 相遇:敘述訪談法具體化傅柯式探究的經

Schütze 於 1977 年開始介紹敘述訪談法(Flick, 2002:96),而 Foucault 於 1970 年代開始被認為研究興趣出現重要的轉向,從考古學 轉變為系譜學,關注於權力關係和主體形構,上述本研究所欲結合兩 位學者的思想,恰巧出現在相去不遠的時間脈絡。兩位學者在 1970 年代是否曾經進行學術性的交流筆者不得而知,但在 40 年後的今天,

筆者在分別接觸兩位學者的思想,「直覺」認為 Schütze 的敘述訪談法 可以將 Foucault 所謂權力關係中構成性的經驗具象化,使之成為研究 的資料文本以利進一步分析與討論,使本研究受理論召喚的研究想像 成為具體可行。將兩位學者思想牽線的「直覺」,並非絕對的神秘與 不可說明,其背後隱藏著兩者在理論上的可結合之處。底下筆者嘗試 說明兩位學者思想結合的可能性,並藉以說明敘述訪談法何以實現本 研究對經驗進行傅柯式探究。

(一)個體主題式的歷史性經驗

Foucault 認為個體是在文化中以不同的客體化模式被形塑成主 體,然而如何檢視個體如何成為當前的主體,必須進入個體自身的歷 史當中,需要拉長個體經驗的時間脈絡來進行檢視。這種歷史性檢視 的觀點可以在 Foucault 的作品中看到,他也曾說明他的作品就是要處 理人類被客體化成為主體的歷史。他也曾指出傳記式敘說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像信件呈現自我對自己與對他人的關 係,可以檢視某人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他認為傳記可說是主體化 的歷程(Mclaren, 2002:150-152)。換言之,要瞭解個體如何形塑成今 日的主體,必須置放在一段較長時間的個體經驗中檢視,而個體的傳 記式敘說是可以著手的途徑。

敘述訪談法會促發報導人產出自傳式即興敘述(autobiographical extempore narration),符合上述傅柯式探究的經驗特質。Schütze

(1984:289)認為一個成功的敘述訪談,報導人會放任自身於再次經 驗其既有經驗的敘事流之中,沒有預先準備的故事或為某種合理化目

57

的,產出個體所經歷的生命進程之即興敘述。敘說中報導人透過代表 性內容與陳述的形式將扼要重述不同生命階段的經驗流。在這樣的敘 述裡,會以一種聯結狀態建構過去的經驗,站在現在回憶過去事件發 展的潮流會被描述出來,其資料的基本特色為:首先概述最初始的狀 況(「事情如何開始?」);接著,從一整群的經驗中選擇與該次敘說 相關的事件,並呈現該事件前後融貫的發展進程(「事情如何發 展?」);最後,呈現發展終點的情況(「變成什麼?」)(倪鳴香譯,

2001)。易言之,透過敘述訪談法,個體將以自身的認知重構過去所 經歷的經驗世界,為什麼講這件事、又怎麼樣去講,都呈現出個體自 身的觀點與意義,建立起個體自身的歷史,而歷史的敘述是以故事的 形式呈現。

而敘述訪談法是以起始句開啟報導人的敘說,兼具訪談與敘說的 特性,透過提供一個生命經驗的一般範圍,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特殊 性,使受訪者能針對研究的特定興趣領域進行敘說,可以是對整個生 命歷程的探問,也可以是對生命某特定階段的邀請。因此可以提供研 究個體主題式的歷史性經驗。

(二)個體所經驗的社會關係

Foucault 認為個體的主體是在權力關係中形塑,而其所主張的權 力是細微而流動的,沒有形而上的存在,只有被實踐時才會存在,所 以必須關注權力發生的運作。Foucault 勾勒出個體所存在的社會關 係,同時也是一種權力關係,必須從個體實際發生了什麼,去觀察其 所存在的社會權力關係。而敘述訪談法可以提供個體所經驗的社會關 係資料。Schütze 對敘述訪談法的基本假設是將個體置放在社會關係 中,他曾指出報導人敘述經驗是有四條軸線可循,其中傳記的制度模 式過程(institutional model process of the biography)的概念,指生命 史/故事裡的制度、機構化的流動歷程,呈現一固定模式框架著傳記承 載者,其被周遭的伙伴期待包含在這個範圍,亦即社會期望(Schütze, 1984:306-307)。此一軸線所展開的個體與社會關係的互動經驗,將提 供個體所處社會關係的經驗資料。

58

而當敘說者置身於敘述訪談情境,為了讓訪談者明白、也為了完 成自身的敘說,他就會被捲入了特定、不由自主的約束中(三重的敘 說強制移動)。這些約束為:結束型態的約束、濃縮的約束,以及細 節化的約束。在面對這樣的壓力,敘說者反而比在其他採集方法中,

更容易提及一些令人尷尬或不便說出的主題或領域(Flick, 2002:

98-99; Schütze, 1984:292-293)。因此,敘述訪談法比其他方法更能提 供事件或經驗的豐富面向,可以支持檢視 Foucault 所謂的細微而流動 的權力運作。

基於前述的理論探究,敘述訪談法可以提供研究傅柯式探究的經 驗資料。報導人根據研究者給予的主題對自身歷史進行敘說,藉以瞭 解他如何成為今日的主體;而敘說裡存在的敘述軸線之一,描繪出其 所承載的社會關係,而且受敘說特質的驅動,報導人會完成敘說的整 全性、濃縮性以及細節化,提供豐富的經驗資料,以利檢視形塑個體 的社會權力關係之實踐。

二、敘述訪談法的特性

Schütze 所提出的敘述訪談法是從生命傳記研究領域發展而來,

可謂該領域典型的資料採集方法(倪鳴香,2004:26-27)。Schütze 曾 定義這個方法:

敘述訪談法是一種社會科學採集資料的方法,它讓報導人在研究 命題範疇內,將個人的事件發展及相關的經歷濃縮、細節化的即興敘 述。(引自倪鳴香,2004:29)

然而,敘述訪談法不僅是一個資料蒐集方法,同時也發展出一套 分析方法,透過受訪者敘說產出的資料形式,進行對個體經驗世界的 探究。筆者有鑑於在相關主題的研究中尚未見到敘述訪談法的運用,

接下來將說明敘述訪談法的特性,其中特別將它與普遍運用的訪談法 做比較。

(一)敘述訪談法是一種資料蒐集方法

59

1. 它是訪談的一種形式,但具備特殊溝通原則與開放原則

Marotzki(1999)在談論生命傳記研究的資料採集方法時,他將 敘述訪談法列為訪談法的一種形式,並稱之為開放的形式,認為「敘 述訪談法是一種非操作性的資料採集法,是一種敏感的資料採集法」

(倪鳴香譯,2001:7)。敘述訪談法與傳統訪談在訪談進行的形式上 有其相似性,都是針對某一經驗主題,都是由研究者提問、受訪者回 答,但深入瞭解其理論蘊含,它具有特殊溝通原則與開放原則,突破 傳統訪談中研究者主導的問答結構。敘述訪談法的敘述是在訪談者的 起始句中展開,目的在提供報導者敘說的能量,沒有事前的預備或結 構化大綱,過程中也沒有傳統訪談的引導提問,訪談者由主導者轉換 為傾聽者與支持者的角色,讓報導者即興地敘述個人生命經驗。待主 敘述結束,訪談者才能再度提出問題,其目的在於將最後細節化的敘 述片段再從記憶中喚出,再帶領報導人往前,激勵敘說再次啟動,使 敘說的潛能能再度擴充,讓故事更加完整。最後再請報導者作為自己 的專家或理論家,用一些概念或理論來描述或辯證自己的經驗。

從上述可得知,敘述訪談法的確是訪談的一種形式,因為它具備 了傳統訪談的問答形式,使之可聚焦某一主題經驗。但是敘述訪談法 是以報導者為主角,以不干擾敘說為原則,問答是為了推動報導人完 整自己的敘說,絕對有別於傳統訪談僅儲藏片段或偶然敘述的故事。

2. 它的資料特性是敘說,而且更加細節化與豐富化

敘述訪談法讓報導人開啟自我建構的經驗世界,其敘述是以故事 形式呈現,一方面具有潛藏經驗知識的能量以及將社會結構烙印的特 色,另一方面也會將人對世界經驗的意義表現出來(倪鳴香,2004:

29)。再者,敘述訪談法請求報導人在訪談者也參與的情況下,對自

29)。再者,敘述訪談法請求報導人在訪談者也參與的情況下,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