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論之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個案學校未來發展之 建議,或類似型態學校、上級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一、對學校經營策略的建議 (一)加強內部行銷

內部行銷才是關鍵,當內部所有老師能夠認同,才能有後續的任何行銷 行為。而困難在於怎麼讓教職員工,全體認同,不光是老師而已,而是全部 學校的同仁都能認同。解決策略就在日常處事的每一項細節,盡其在我,以 身作則。當能為大家謀福利,有進步,就應該積極去做。而大家有所鬆懈,

心態不同,也必須有所警惕。

1. 教師兼任行政工作意願低,6 班以下小型學校編制小,行政人員配課 6 至 10 節,

平日還要肩負行政業務,寒暑假留在學校處理計畫核結工作及準備新學期規劃,

教學行政兩頭燒,因此行政人員常因工作分配勞逸不均,工作壓力過大,而影響 工作校能,降低工作滿意度。

2. 個案學校活動多為計劃型活動,並未納入學校總體課程做規劃,學校各項資源 無法與活動作結合,活動辦理越頻繁,不但影響學校課務正常進行,校內人力資 源分配及調度常捉襟見軸,當狀況發生時,只能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方 式做危機處理。

3. 行政平行溝通常因活動準備不足,人力分配為做好協調,而造成教務處調代課 的困難,一直無法找到解決方法,久之造成處室及同仁之間的嫌隙。

4. 辦理活動準備期不足,在凝聚共識與認同的部分,常因時間的緊迫而未做充分 的溝通,多以交付任務的方式進行,從學生的挑選、行前的訓練、課程的實施到 計畫的成果核結,都略顯倉促,不夠周延,除了增加風險,學生學習成效差,承 辦及協助活動的夥伴成就感低與期待有明顯的落差。

5. 教師流動率大,為讓學農均衡學習,彌補各領域師資不足,但在偏鄉要找到符 合資格的人才較市區困難,故外聘教師素質常不符合學校的期待,教學成效上也 受到影響。

6. 個案學校發展許多課程,都是藉由專案型計畫的申請來推動,然計畫多屬年度 計畫,計畫可能因政策而生變,在經費籌措困難的偏鄉小校,每年都要為資源不 足的問題傷腦筋。

(二)減少外部行銷

成也家長,敗也家長,家長支持是學校成敗的關鍵,如何取得絕大多數 沉默的家長支持,而將少數聲音特別大生的家長,爭取其支持將是關鍵,就 看學校的每一項互動行銷,能夠讓家長認同,這就是一種改變。

家長的聲音,需要聽進去,因此每學期的家庭訪問,也要落實,從電話 訪問、到家庭訪問,代表學校對家庭的重視,也代表學校能否先一步取得家 長的認同,這就是關鍵。

1. 在偏鄉的家長,多數因工作性質的因素,鮮少參與學校事務及活動,對學校的 瞭解,僅能從社區親友的口耳相傳及網路媒體的消息得知,這種間接的互動,常 造成認知上的差異。

2. 這些年個案學校在各項競賽及特色課程中,都有亮眼的成績,如原住民歌舞社 及合唱團站上國際舞台、創造發明作品享譽國際、體育團隊逐年進步體操項目獲 全中運殊榮、辦理全縣性探索活動、整合體育資源辦理寒暑假營隊、技藝教育向 下扎根、生活美學教育的推動,一個偏鄉小型學校有如此蓬勃的發展,相較於過 去,的確令人感到好奇,於是社區家長開始關注學校的發展,也開始關心學生的 教育。

3. 學校只有這麼大、學生只有這麼多,時間卻是公平的,莫非是三頭六臂或能人 異士,學校呈現出的辦學績效,背後學校師生的努力,想必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績效導向作為外部行銷的同時,過度績效導向,容 易忘卻學習的根本及快樂,常看見學生對學習有了選擇性上課的情形,對比賽成 績得失心過重,影響正式課程的學習。

4.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推動學校的課程及活動,除公部門的經常性補助及競爭型 計畫,也向外界民間團體爭取經費,然,許多民間團體,打著公益口號卻另有其 意圖,美其名為贊助或合作,有時更像是利用,常會要求學校必須配合該單位的 各項活動作展演,影響學校自主,學生商品化成了活廣告,無形間造成價值觀扭

曲,常聽到家長抱怨,有些活動跟學習好像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應該把重點放 在教與學的基礎上,扎根後再加深加廣的延伸學習,每一項活動都有其目標及預 期效益,活動辦完後應該做檢視,以作為下一次活動辦理的參考,才不致發生辦 活動流於形式的窘境。

5. 個案學校多元團隊的發展,加上辦理及參加的活動頻繁,家長最常質疑學校是 否正常上課,各項大型比賽及展演,比賽期為了能爭取佳績,老師、教練及學生 犧牲假期密集訓練,到了正式比賽,比賽時間短則 3 天、長達 7 天,不論是訓練 或是帶隊比賽,辛苦自不在話下;但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路程花費的時間長,要克 服交通的困難確實不易,另比賽過多造成班級學生抽離嚴重,班級教學進度不易 掌握,部分學生進度落後,比賽期間課程教學的編排成了任課老師的難題,比賽 回來後學生要立刻調整心理狀態入班上課,老師必須額外排課做進度補救,教與 學兩方都面臨考驗,教學成效必受到影響,這就是家長最擔憂的部分。

(三)落實互動行銷

學校提供的服務品質及學校形象,透過各種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場合,達 到互動行銷的目的,學校在辦理校內活動的表面效度,可提升被服務者對學 校的好感度,為學校的形象加分,如校慶、畢業典禮或校際交流等活動。另 學校辦理校外教學活動,亦可提供服務做互動行銷,如辦理面山活動時,種 子學生擔任指導員或服務小隊;學生服務學習平日至社區打掃,或寒暑假辦理 服務學習圓夢計畫,由學生自行規畫要服務的對象及執行工作,培養學生關 懷弱勢的同理心。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主題

個案學校是研究者從事教職工作,所服務的第一所學校,因地緣的關係,

文化背景與研究者成長歷程相仿。求學過程的印象中,個案學校學生人數當 時達數百人,然進入學校服務時,發現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努力了幾年學生 人數卻未見起色,直至現任校長透過辦學經營策略,學生人數開始逐漸提升,

引起研究者想研究個案學校學生數變化的原因及校長辦學的經營策略,研究 者從「少子女化現象對個案學校的影響」、「影響學生就學人數流動的因素」、

「學校經營策略之探討」三個面向做探討,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從不同面向做 研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僅限於臺東縣某一國中之校長 1 位、行政人員 1 位、教師 1 位及家長 2 位。校長、教師及行政人員,皆在學校服務,擔任學校行政工作 要職,對於學校事務的推動及文化背景脈絡有一定的了解;至於家長部份,兩 位都是個案學校校友,住在不同的社區,以增加訪談資料蒐集的完整性,但 礙於時間的壓力,僅訪談 5 位受訪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增加訪談對象,

對於研究資料之蒐集更具客觀性及完整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針對臺東縣某一國中進行研究,利用訪談、觀 察及文件資料等蒐集,在資料蒐集過程中,常會因個人主觀意識影響,難以 較客觀及統觀的立場來看待問題,在研究過程中,然質性研究要討論的是問 題脈絡的複雜性,常因自身立場及質性研究的功能固著陷入迷惘,建議未來 研究可針對某一學校做長期而深入的學校行銷行動研究,相信會對研究的個 案學校,有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為國(2000)。國民中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 月刊,2015,17-29。

王文伶、鄭友泰、楊萬教(2009)。多元智能模式融入提早入學學生認知與情境輔導 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89-120。

王欽哲(2006)。國民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區劃分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嘉義市。

王友蘭(2012)。由學校領導促動組織學習以提升組織創造力,學校行政雙月刊,78,

141-156。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宋秋儀(2011)。少子化趨勢對教育影響之分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現況調查。教育 研究月刊,學術研究,209,97-109。

余欲弟譯(G.Terrill 原著)(2001)。服務行銷。台北:經典傳訊。(原著出版於 2000 年) 余孟甄(2011)。國民小學發展少子化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縣。

何金針(2003)。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幼獅。

周宜庭(2010)。國民小學學區畫分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汪芸譯(2010)。第五項修練 V-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 U 型理論(再版)。台北。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

李佩芬、張瀞文(2011 年 3 月)。15 個選校必知關鍵字。親子天下特刊,22,26-30。

李紅蓉(2009)。栽種夢想,耕耘希望:一位國小校長學校經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屏東縣。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譯自 M. Q. Patton 著Qualitative ev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清山、林天祐(2003b)。教師專業化。教育研究月刊。112,164。

吳清山、林天祐(2003a)。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

吳清山、林天祐(2005)。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1,155。

吳清山、林天祐(2005)。公共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