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實施媒體素養是公民教育必然趨勢

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早已被各種資訊媒體 包圍。媒體資訊進入我們的所有感官和心靈。先進國家早已覺察到認識媒體 的重要性,像英國、澳洲與加拿大,已在教育政策與學習綱要上加以明定,

並有在各級學校實施媒體教育的多年經驗。

英國自 1980 年代便將媒介素養納入正式教育體系中。鄰近國家如香港、日 本也分別在 1997 年和 2001 年開始推動媒體教育(王錦雀,2008)。日本於 2001 年在中小學課程中,納入了媒體教育單元,並透過正規教育與成人教育實踐媒體 教育(Suzuki,2000)。而我國教育部也於 2002 年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 書》,正式開始推動媒體教育。因資訊傳播的多樣化、快速化,任何一個公民不 能置身於媒體傳播之外,媒體就如政治經濟一樣,深深緊扣著現代人的生活,

但我們必須承認媒體充斥的各種訊息中,並不等然是優質,是客觀呈現事實。

因此實施媒體教育,使閱聽人具有批判媒體能力,甚而讓公民監督、制衡媒體,

在今日大眾媒體迅速傳播及變化的年代,更顯為日益重要。

二、台灣報業之現況

台灣傳播媒體自解嚴後 不論在媒體種類上與數量上都呈現驚人的發展。惟 報業在發展上,因電子媒體的興起,閱報人數與比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報社 經營也較過去困難。

過去台灣傳統主流大報一直抱持著文人辦報精神,也秉持著把報紙當「社會 公器」,要擔起「社會責任」的身段與抱負,再加上報禁限張政策下,台灣報業

覺化素材,照片多以人物為主,圖表使用率相當低,而以簡單的插圖為主,版 面與人感鷽相當素雅單調。 即使自報禁解除,報業市場因自由競爭結果,國內 報業日益重視新聞與圖像搭配整合,並大量增加照片圖象與圖表比例,(林思 平,2008;孟淑華,2004;張卉穎,2004)然而當 2003 年真正面臨《蘋果日報》

的登台時,台灣本土報社除需面對時代變遷閱報人數不斷下降的生存威脅外,

更面臨一家擁有著龐大資金且在經營手法上完全不同於本土報業之挑戰。

蘋果登台後,相關研究者針對蘋果所帶來的效應,稱為「蘋果化」,蘋果印 刷精美、版面全彩,彩色、圖片多、資訊豐富是蘋果日報的特色,而內容方面,

它的生活資訊、娛樂價值、即時性是其優點,其報導內容超脫統獨與藍綠,許 多議題相對公正,而且報導文字淺顯易懂,搭配圖表說明,相對其他台灣主流 大報,它更能貼近一般市井小民,也吸引了新的年輕閱報群。但相對而言,蘋 果日報其八卦、爆料報導手法是否正當,報導內容上「羶色腥」的部份和「屍體 加裸體」的照片或其虛擬示意圖是否符合專業倫理與教育功能,往往引起社會大 眾相當的議論。

縱然如此,2010 年 5 月 4 日「Yahoo!奇摩理想媒體大調查」結果顯示,報紙 類閱報率排名蘋果日報拿了第一。台灣本土報業在娛樂和生活資訊掛帥的媒體 環境下,在生存競爭壓力下,似乎也不得不走向服務導向與娛樂導向之報業經 營方式。綜合性報紙應以新聞功能為主,大家爭相娛樂掛帥,以強調性、犯罪、

醜聞等議題,而以誇張、聳動的語言、相片來刺激讀者感觀而增加銷售量的「小 報化」的經營方式,也為台灣社會帶來一串新聞倫理之辯證。而這些辯證,也是 長久以來存在於新聞倫理已久之議題,例如名人生活與隱私權的採訪界線,兒 童、少年之傳播權與一般民眾知的權利若是相衝突,新聞又該如何選取?

媒體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新聞要更有品質,新聞媒體本身要自律。然而 台灣媒體素養概念要覺醒,藉著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使公民能分析、近用、批判 媒體,讓每個人成為一個「媒體公民」,才能制衡商業流弊叢生的大眾媒體,我 們才能享有高品質的媒體環境。媒體素養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貳、研究動機

一、對實施媒體素養是公民教育必然趨勢之認識

教育部在 2008 年新的高中課綱中增加了媒體素養新課程,新的課程中,雖 然編排上理論論述比較多,但相較於過往,公民媒體教育仍往前跨進了一步。

而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中,雖無專門章節專教媒體素養,然在現今資訊快速流 通世代,媒體影響青少年甚深甚廣,公民媒體教育在國中此一階段仍顯得迫切與 重要。

關於媒體素養課程,根據許育典教授(2010)之研究認為媒體素養教育在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是過度強調學生基本資訊「技能」,而輕忽「解析」資訊的 能力,另一個缺點是:過於重視網路資訊的擁有。在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 要中,透過三節課時間,讓學生分別從「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 產生」、「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議題進行學習。

因此,國中九年一貫課程中,媒體素養相關課程不僅缺乏專門章節教授,更 缺乏教導學生如何批判媒體訊息之養成課程;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內容設 計偏重知識傳授,再加上授課時間限制,難以深入教導學生如何分析、批判媒 體訊息文本。因此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媒體素養教 育不足的地方亟需仰賴教師專業素養來填補。而教育部也在 2002 年教育部公布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宣示媒體素養教育重要性與及時性,因而體驗到 媒體素養教育是如此迫切與必然,認識媒體素養教育內涵,便為筆者研究動機之 ㄧ。

二、對新聞媒體與言論自由引發之新聞倫理之爭議

最近台灣社會發生幾件與媒體有關之新聞,其無明顯對與錯是與非之辯 論,也引發個人對媒體研究好奇。如民國九十九年底立法院完成「兒童及少年福 利法」一審修正案,此次修正案,站在新聞自由與維護兒少權益之間,行政機關

類新聞最好不要報導。惟行政機關此舉動不免帶來相關新聞從業者、專家學者 憂慮限縮新聞自由來達到增進兒少之權益,會不會帶來行政權無限膨脹而戕害 台灣新聞自由, 甚而違反憲法第十一條之規定。

而另一個也是新聞與兒少權益相關之新聞案例,即是蘋果日報推出動聞,

因為過度描述犯罪,遭到台北市政府以動新聞違反兒少法媒體分級規定,裁處 壹傳媒罰鍰五十萬元,甚而郝龍斌市長禁止蘋果進入校園。另外台灣媒體盛行 的八卦、狗仔、爆料之報導手段,也引發大法官針對新聞採訪自由與隱私權之 界線作成釋字六八九號解釋。

今日大眾傳媒競爭愈來愈激烈,愈來愈走向商業化,為了利潤,媒體取材 上不免逐漸「娛樂化」,運用豐富鮮豔的圖像,激情煽動的文字,來吸引消費者 注意,刺激銷售量。然而大眾傳媒在經營時是否應只考量市場因素而忽略了媒 體本質中既有的教育成份?基於新聞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在考慮市場因素時,

是否也應重新檢視新聞媒體承擔著社會公器這一部分的角色?新聞的傳播能否 僅為滿足人們窺視隱私、喜追逐八卦知心態,而以言論自由作為理由,卻侵犯相 關當事人之權利?

三、台灣媒體表現對兒少傳播權利之反思

拜科技之賜,電視網路等大眾傳播媒體興起發達後,因電子媒體其視覺傳 播的特性,使得五花八門的各種資訊娛樂,不僅輕易進入各個家庭,成為一般 大眾娛樂資訊來源,而且也深深擄獲兒童與青少年的注意。然而也因這些良莠 不齊的資訊或娛樂,正快速影響著兒童與青少年,尤其今日台灣大眾媒體現象 就如同《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2002)中提及的亂象一樣, 如: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缺乏深度與內涵、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缺乏文化教育 和社區新聞、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等等諸如此類,媒體的表現難免不令 教育人士家長甚至衛道人士憂心忡忡。而平日研究者本身喜歡大量讀報,在閱 報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若干報紙內容圖片,對研究者本身家裡小孩會引起一些

令家長深覺不妥的反應;甚而一些同事因深怕自己小孩受到不良影響,拒絕訂 閱某些報紙。這些現象不禁激起研究者思考:兒少眼中的媒體世界與成人眼中 的視域有何差異?如何使兒少們在眾多傳播資訊中,懂得選擇與批判媒體資 訊?

因此我們有責任避免兒少接觸不當媒體內容(暴力、色情、驚悚、刻板印 象、價值偏差等)。保護兒少免受商業意識形態的剝削。而媒體所呈現的的兒少 形象多具偏差與刻板印象(如不良青少年),我們應讓兒少形象有完整呈現於媒 體的權利(吳翠珍,2003),讓兒童與青少年對這些玲瑯滿目的媒體訊息能夠辨 別、批判,使他們在一個乾淨的媒體環境成長,建構少年身心發展需求之媒體閱 聽環境。

因此研究者即從個人讀報習慣為研究起點,以國內二種經營理念截然不同 之報紙為研究對象,從教學生活中接觸的青少年有關之報導著手,希冀從研究 過程中,能為教學增添更多活力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