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結果比較分析與探討

壹、內容分析之研究結果

本研究研究時間為 100 年 1 月至 100 年 12 月,只要是此期間《中國時報》

和《蘋果日報》刊載之非行少年的事件,皆為本研究之研究樣本。本研究共取得 353 個樣本,其中《中國時報》有 72 個樣本,《蘋果日報》有 281 個樣本。

經過綜合比較,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報紙新聞字數

在報紙新聞字數,500 字以內與 500 至 1000 字之間的報導比例最多。而蘋果 日報在報導的總則數上明顯多於《中國時報》,比例約為 4:1。,然而《蘋果日 報》多是在 500 字以下的報導;《中國時報》則數較少但以較大的篇幅來報導非 行少年的事件。由此可知,《蘋果日報》較重視社會新聞,報導篇幅並不長,且 文字敘述並不若《中國時報》來的繁雜,對讀者而言文字負擔並不重。

二、受害者之人口特質

受害者在性別比上男女比例約是相同。而受害者之年齡多未提及,若有提 起則是多集中於 12~18 歲。另外,受害者的身份兩報均是以就讀於國中或是高 中職的學生為主。

三、非行少年之人口特質

非行少年在性別比上男大於女。二大報多未提及非行少年者之年齡,若有 提起則是多集中於 16 至 18 歲。而非行少年的身份兩報均是以國中及高中職學生 為主。

由受害者與非行少年人口特質相關統計資料來看,二大報並不重視受害者與非 行少年性別、教育程度等人口特質。

四、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方面,不論《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對於非行少年的消息來源

多是以警察的敘述為主。可見新聞媒體關於少年非行行為新聞消息來源,仍高 度依賴警方。

五、少年非行行為類型

少年非行行為報導類型主要表現在暴力型非行行為,其次為性犯罪及與其 相關之非行行為,尤以《蘋果日報》在性犯罪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的報導多於

《中國時報》,而《中國時報》則是暴力型非行行為與非暴力型非行行為報導比 例略多於《蘋果日報》。

由上述研究發現可知,媒體報導少年非行行為之種類與法務部相關統計資 料有所差異。換言之,對《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而言,暴力型非行行為及 性犯罪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這類新聞,因較具有戲劇張力及不尋常,尤其是 有關性的新聞向來是新聞賣座題材,因而這類新聞題材比一般通常之少年非行 行為更具「新聞價值」。

六、報導階段

少年非行行為報導階段以偵查階段較多,而在新聞內容要素方面,有描述 新聞過程者,高達 76.2%,可見報紙報導少年非行行為注重是新聞爆發力與即時 性,而且較重視新聞發生過程。

貳、文本詮釋之研究結果

本研究依所取得之樣本,其中就《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重複樣本,進 行文本詮釋,研究發現如下:

一、就圖像方面

(一)就《中國時報》而言

本研究依所取得之樣本研究,發現《中國時報》在圖像表現上有下列數點特 色:

1、在圖像上以照片居多:

《中國時報》的照片內容上多以人物為居多,其主要功能為說明新聞事實,

輔助閱聽人了解事實真相。且《中國時報》刊載之照片,對未成年人部份都加以 處理,使其容貌或相關特徵不易加以辨識。

2、鮮少有圖表或模擬圖:

在挑選樣本中,唯一使用圖表者為 2011 年 2 月 24 日「國三生行竊滅口 製 造性侵假象」此則新聞,而無任何樣本使用模擬示意圖。鮮少由假人、繪圖、模 擬動畫等方式來輔助新聞文字

(二)就《蘋果日報》而言

1、圖片與圖表是新聞呈現的主力

《蘋果日報》新聞呈現為「圖像化」,「圖像化」是《蘋果日報》的優點也 是最令人詬病之處。例如二月十一日「國三未婚媽媽殺女」之模擬圖,不僅用模 擬示意圖模擬少女丟嬰經過,最後一張竟是血淋淋的嬰兒照片,消費讀者之痛 苦、驚懼,且模擬示意圖對少女丟嬰過程描述詳細,恐引發潛在加害人模仿效 應。而二月二十四日「十五歲少年殺人、行竊」之案件,也用模擬圖,模擬少年 殺人上網咖之情形,圖片中模擬少年之容貌如惡魔般猙獰與恐怖,恐招致對非 行少年有負面標籤之嫌。「五女生打一人」這則新聞的模擬圖,其模擬圖上之文 字說明對犯罪手法描述則過於詳細。「十五歲少年開淫窟」這則新聞,以其中之 ㄧ被警方逮捕少女為頭條照片,照片佔了頭條將近二分之ㄧ版面,被逮捕少女 穿著清涼,雖為側面無法辨識臉孔,然仍足以引起讀者好奇,而多有聯想,這 種渲染式的特寫鏡頭,有刻意消費兒少身體之嫌。

2、在圖像表現上呈現多元、熱鬧與震撼

所謂多元意指《蘋果日報》除一般平面媒體傳統使用的照片外,亦大量使用 模擬圖、圖表。如同研究者在內容分析中分析的結果一樣,《蘋果日報》使用大 量圖像來補足其文字之不足。其圖表功能多元,有的提供與案件相關生活資 訊,有的則是把少年非行事件經過情形加以整理,或把類似案例整理表列出 來。在模擬圖方面,《蘋果日報》通常使用模擬圖,藉由假人、繪圖等方式表現

少年非行事發經過。

而《蘋果日報》的圖像通常給讀者的是視覺上的震撼,強烈的感官刺激。透 過相片或模擬圖,把死亡、屍體、驚悚、痛苦、性暗示等赤裸裸展現在讀者面 前。而《蘋果日報》也藉著相片或模擬圖,試著重新建構新聞事件,記者藉著這 些相片或模擬圖「說故事」給讀者,讀者也藉著這些記者「重新建構」之相片或 模擬圖明白新聞事實,甚而在相片或模擬圖的感官的刺激下,讓讀者彷彿有親 臨現場的逼真感。

二、就版面設計

就二大報版面設計比較,筆者發現在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中,《蘋果日 報》與《中國時報》就版面設計最大差異是在頭版設計上。

(一)《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之頭版設計

在頭版設計上,《蘋果日報》不時使用大幅、彩色、聳動圖像,輔以煽情驚 人的大標題,刺激讀者感官,創造視覺焦點,且《蘋果日報》頭條往往只刊登一 則新聞,圖像與標題即佔了二分之ㄧ版面。

但《中國時報》頭版版面設計上,不會只使用一則新聞,《中國時報》頭版 仍然以政治新聞為主,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往往只刊登在頭版之一隅。因而 因版面關係,《中國時報》頭版之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通常較注重文字敘 述,較無圖表,且發現因頭版版面限制,通常頭版之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其 相關評論或更深入報導,則選擇刊登在其他版面。

(二)《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其餘版面設計

筆者發現《蘋果日報》的少年非行行為報導若是只刊登在社會版面或地方 版面上,與《中國時報》並無太大差異,甚至文字字數上更少,因而對事情過程 描述更為簡短;即若有差異,也不是在版面大小或字數差異上,仍是在圖像 上,《蘋果日報》刊登在社會版面或地方版面上的少年非行行為報導,仍常常輔 以照片或模擬圖,但不似頭版版面如此強調圖像與標題之視覺刺激。

(三)圖表運用之差異

二大報另一個較大差異,應是圖表運用。《蘋果日報》擅長使用資訊圖表,

其資訊圖表的運用除提供讀者相關案件資訊外,另一個特點為常把過去類似少 年非行行為新聞案例羅列出來,或把案例主角事發經過一一詳列出來。但往往 羅列出來過去少年非行行為新聞案例,僅述及事件的事發經過,不僅過去之間 的案例無任何因果關係,與本案亦無任何直接關聯。

三、就新聞文本

本研究依所取得之重複樣本發現:

(一)二大報重複樣本不多

按筆者蒐集之樣本,《中國時報》有 72 個樣本,《蘋果日報》有 281 個樣 本,然而重複樣本只有 41 則新聞。在內容分析法中統計結果顯示,暴力新聞事 件居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之首位,同樣在重複樣本中,暴力新聞事件仍居報 導之首位。

(二)就文本方面 1、 就文字字數而言

就文字字數而言,筆者發現《蘋果日報》之字數並不比《中國時報》多。反 因《中國時報》字數較多,《中國時報》在報導上較詳細。用字遣詞上,《蘋果 日報》顯然比《中國時報》淺顯易懂、通俗,且蘋果日報內文中往往設置小標題,

方便讀者閱讀。因此顯然的《蘋果日報》報導語言著重簡明、口語化與生活化。

2、報導娛樂化與缺乏深度

不論《中國時報》或《蘋果日報》,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之描寫,總是報導 內容最顯著、不尋常部份,對事件經過描寫詳細,然缺乏對事件更深層反思之 相關評論。雖然《蘋果日報》通常會專訪多個有關專家學者或一般民眾,且往往 以專家學者之意見為文章之評論或報導之結語,然大多專家之專訪或民眾之心 聲只是簡短或節錄幾句結論,新聞內容零碎,且多以提供相關資訊為主,無法給

予讀者對事情全貌有更深層之了解、反思。報導層面上重視新聞張力、不尋常 性,以吸引讀者閱讀,這些顯示台灣報紙媒體,仍重視暴力、犯罪新聞,非行 少年新聞事件有娛樂化之趨勢。

3、新聞缺乏後續報導與偏差報導

大多數之少年非行行為新聞,二大報均缺乏後續報導,相關評論也缺乏客 觀、多元與深入。換言之,二大報在報導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均只重視非行行 為新聞發生時所帶給讀者之震撼效果。因此大多數報導階段只限於逮捕羈押,

或偵查階段,鮮少報導受審或其他階段。這點與內容分析結果相符合。

另外,二大報均出現對非行少年負面標籤之偏差報導,例如二月十一日「國 三未婚媽媽殺女」一案,二大報內文皆隱喻著非行少年必定伴隨著逃家、翹課、

另外,二大報均出現對非行少年負面標籤之偏差報導,例如二月十一日「國 三未婚媽媽殺女」一案,二大報內文皆隱喻著非行少年必定伴隨著逃家、翹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