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再次築起產業進入的高牆

整合並凝聚現有供應鏈體系、學習進入競爭市場,與讓現有煉製結構產 能最佳化、暢通所有產品之出海口、極大化整個供應鏈的總體效益等兩個重 要目標,才有能耐競逐世界市場。

為達成此一目標必需藉由融入體系內廠商之營運活動、從產品策略地圖 中尋找商機、研究主要競爭對手與標竿企業的成長策略來深化公司的創新能 耐。且須以營造溝通互信為基石、建立共利的產銷規劃平台,與以體認同為 生命共同體之意涵凝聚體系內共識。再以合資作為起點,尋求技術突破達成 資源整合。

第二節 建議

「不要蓋在我家後院」是大家共同的期待,發電廠、焚化爐、煉油與石 化廠最好都不要在我的後院,但我們卻難割捨這些對生活與經濟所帶來的福 祉。所以政府需有一套公開透明的環保、產業、與國土規劃政策。

政府在石化國際化布局上提出「質的提升在台灣,量的擴充在海外」之 基本思考策略,期望協助業者透過參股或併購國際石化廠之方式,拓展海外 石化產業據點;另輔以租稅優惠或科技專案獎勵,媒合台灣廠商與國際廠商 進行研發合作。對政府的建議簡述如下(細節請詳見附錄二):

一、 完整且明確的「國家產業與國土政策」

新加坡同樣缺乏天然資源,同樣不具備發展石化工業的先天條件。但星 國政府卻不吝於調整其產業與國土政策,在 M2000 計畫中,以填海連接西 南海域七座小島之方式,規劃出一座完善的裕廊島石化園區,做為該國發展 世界級化學工業聚落之基地,石化發展腳步遠勝於台灣,為該國經濟注入強 大的成長動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1 年 911 事件之後,星國政府更將裕廊島列為警戒保護區,以維安理 由要求員工、訪客都須通過嚴格的安檢程序始得進入園區,區內禁止攝影、

錄像。「劃定石化專區確保園區維安」正是國內石化業者夢寐以求之奢望。

二、 嚴格但清楚的投資申請流程

整合產業之目的主管機關與環保部門,簡化申請行政流程和修訂「環境 影響評估法」,使石化產業開發案在兼顧「環境、經濟及社會」的永續發展 前提下,能適度核准設廠營運。業者期望政府可以參考美國及新加坡訂定一 個明確的環評標準,讓企業可以事先評估再決定要不要進一步投資。

新加坡政府對於裕廊島石化廠商的環境評估項目是以定量風險評估

(QRA)和環境管理系統(PCS)為主。以我國在該地投資的長春石化新加 坡廠說明,星國政府對該廠之定量風險評估僅花費三個月即完成,環境管理 系統於兩週內通過,空氣污染與水污染管理則是採取個案審查方式。另外,

政府在與業者之間設置一個稱為”Qualified Person”之溝通管道,功能是指導 業者遵守政府法規以減少投資時的犯錯機率,可引為政府之參考。

三、 建立石化產業新形象

「外部成本內部化」,仿效美國為石化工業訂一個 Golden Rules,讓業 者在做投資計畫時把這些外部成本計算在內。石化業長期被認為是一項高污 染性產業,雖是眾多產業之支柱、產品在生活中亦如影隨形仍難扭轉形象。

我國環保法規大都是仿效先進國家,採取極的高要求標準,政府應將此視為 建立台灣產業形象之利基,「能在台灣存在的石化廠都是符合世界級環保標 準的現代化工廠」。輔導業者引進更先端環保技術,配合國內石化大廠正積 極朝向低耗能、低排放與高值化改造之契機,在雙線努力下共同建立台灣石 化產業的新形象,為進軍先進市場起加分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自由貿易協定

我國與大陸在 2010 年簽訂 ECAF 但後續進展卻十分遲緩,至今大宗石 化產品都尚未被納入免關稅範圍。而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和日本已於 2013 年 3 月 26 日正式和中國展開第一回合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若讓他們後 來居上,進入大陸市場平均 6.5%的大宗石化產品關稅,將對我國產生極大衝 擊。又美國與在亞太地區籌組具「圍堵中國」態勢的 TPP 與中國推動的 RCEP,兩個組織初期規劃之成員國都不包含台灣。台灣長期處於外交和經貿 困境,需努力爭取加入 TPP 以突破孤立。若我們無法順利加入前述自由貿易 組織,台灣的石化業將被迫淡出亞太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Daniel Yergin 原著,薛詢譯,石油世紀,時報出版,2011 年。

2. Daniel Yergin 原著,劉道捷譯,能源大探索-石油即將枯竭,時報出版,

2012 年。

3. Michael Porter 原著,競爭優勢,天下文化出版,2010 年。

4. 吳思華,策略九說,臉譜出版,2000 年。

5.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智勝出版。2011 年。

6. 蕭瑞麟,不用樹的研究,培生教育出版,2007 年。

7. 曹明,國營事業組織變革之研究,中山大學 EMBA 碩士論文,2002 年。

8. 鄭至成,中國石化產業發展與跨國石化業的角色,中山大學大陸研所碩 士論文,2006 年。

9. 范振誠等,石油產業年鑑 2013,工業技術研究院,2013 年。

10. 潘文炎,石化產業國際化與高值化,中技社,2013 年。

11. 林國權,發展石化高值化企業應有之新思維,工研院 IEK,2011 年。

12. 林國權,陶氏化學發展高值化之途徑,工研院 IEK,2011 年。

13. 曾繁銘,BASF 公司的轉型和成長策略,工研院 IEK,2011 年。

14. 范振誠,泰國在生質塑膠的發展規劃,工研院 IEK,2011 年。

15. 劉致中,我國石化產業高值化的國際發展策略,工研院 IEK,2011 年。

16. 林國權,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市場發展趨勢,工研院 IEK,2012 年。

17. 曾繁銘,中國正積極啟動 C5 化學工業工研院 IEK,2012 年。

18. 曾繁銘,由亞洲石化會議主題看頁岩氣的威脅和因應策略,工研院 IEK,

2013 年。

19. 曾繁銘,大陸煤化工發展和台灣石化業的策略,IEK,2013 年。

20. 陳明君,淺談美國頁岩氣對能源產業的影響,IEK,2013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范振城,新加坡石化產業發展動態,工研院 IEK,2014 年。

22. 中國十五規劃-石油工業、石化工業,中國「新華網」,2001 年。

23. 中國十一五規劃-石化工業,中國「新華網」,2006 年。

24. 中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烯烴工業,中國「人民網」,2011 年。

25. 長春石化縱向橫向研發引領石化技術本土化,技術尖兵 119 期 2004 年。

26. 蔡玲儀,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實務,環保署,2006 年。

二、英文部分

1. Eccles & Serafeim(2013), Dow Chemical: Innovating for Sustaina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 Esty & Lane(2013), Dow’s Bid for Rohm and Ha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七章 附錄一 全球標竿石化企業學習

一、 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

BASF 在 1865 年成立於 Ludwigshfn,以利用煤副產品生產甲基藍、茜 素、靛藍等染料起家,後逐漸擴充至肥料、石化、特定化學品,經歷近 140 年的成長,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擁有六座聯合體基地和其他 376 個生產基地。2012 年,營業額達 721.3 億歐元,稅前盈餘約 59.7 億歐元。BASF 重研發,視專利為公司之主要競爭優勢,2013 年研發經費 18.3 億歐元投入比 例為 2.4%,長期下來讓它成為全球石化業新產品開發的領先廠商。

(一) 見微知著:滿足市場需求缺口與專注研發 1. 合成染料(1865-1901)

1856 年,英國化學家 William Perkin 企圖從煤焦油中合成能抗瘧疾的奎 寧,卻意外製成第一個煤焦油染料,苯胺紫。當時紡織業正處於起步階段,

對染料需求殷切,傳統天然染料已供不應求。BASF 創辦人 Friedrich 看到這 個機會,1861 年,開始以煤焦油為原料生產販售。但他有一個更大的夢想,

要創立一家具備能從原料、先驅物、中間體、到染料成品等跨越整個生產流 程設施的公司。1865 年,實現夢想創立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公司。

早期焦油染料品質令人失望,會褪色且不耐光,因而激起 BASF 投入研 發之意志,大手筆成立研發實驗室。1869 年,成功合成全球首例的天然染料 --茜素,使它深受鼓舞,研發基因從此深植於組織文化之中。

2. 化學肥料(1902-1924)

在世紀之交,英國化學家 Crookes 爵士對英國科學協會做一個名為「小 麥問題」的講座,提到「小麥深刻依賴智利硝石,一種天然的定氮肥料,來 提高產量以供給更多的糧食給迅速增長的人口。但歐洲因農地受限、加上智 利硝石儲量亦在迅速耗盡。因此,氮將是一種迫切需要的植物營養素。」氮 大量存在於大氣,是種既非植物也非人類可以利用的惰性物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ilhelm Ostwald 是「催化現象」研究的開創者,曾提出一個為化學界 普遍接受的催化劑定義:「可以加快反應速度,但不是反應發生的誘因;在可 逆反應中,僅能加速反應平衡之到達,而不能改變平衡常數。」並把催化理 論迅速應用到工業化學項目,在 1902 年提出著名的「Ostwald 過程」,說明 氨氣通過鉑催化劑作用可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Haber 和 Bosch 兩人隨 後據此發展出著名的定氮程序,被稱為「哈柏法」用以生產合成氨。1913 年,

BASF 正式運作世界上的第一座合成氨氣廠,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大量生產化 學肥料而成為農業產品的供應商。

3. 合成塑膠(1925-1944)

一次大戰過後十年,德國經濟強勁復甦,其中成長需求最快的行業是建 築、汽車、工程和化學品。1929 年,BASF 成功合成苯乙烯正式迎來聚合物 時代。接下來幾年,一系列的聚合物被開發且規模量產,如:聚合丙烯酸類、

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異丁烯、聚乙烯醚、聚乙烯;隨後二次大戰爆發。

4. 石油化學年代(1945-1964)

二次大戰結束後,開始迎接經濟奇蹟和塑膠時代的來臨。1950 年代,

塑膠需求驚人成長,十年內在西德即超過三倍,BASF 在戰前研究成果的支 持下很快取得領先地位。1953 年,與殼牌合作建立德國第一家石化生產基 地,以石油取代煤作為原料,嶄露石油產品的優越獲利能力。BASF 逐步建 構煉油、石化和天然氣等項業務之規模,正式邁進石化產品年代。

5. 發展成跨國公司(1965-2006)

1965 年,BASF 成立一百週年標誌著一個新里程。公司開始向海外擴 張,到各工業先進國家建造生產基地,以便能更有效率的發揮市場影響力,

1965 年,BASF 成立一百週年標誌著一個新里程。公司開始向海外擴 張,到各工業先進國家建造生產基地,以便能更有效率的發揮市場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