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有別於傳統教師講授課程,而是以知識翻新作為教學設計,輔助知識 論壇作為學習工具,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中,進行課文理解的討論活動。透 過知識翻新教學,學生主動學習,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想法的交流,逐步建 構出更完整的課文理解。經由 18 週的實驗課程,發現學生在平台上的閱讀理解 的討論品質有所提升,對於課文能進行更深層的閱讀理解,而非僅著墨於文本基 本訊息的理解。除此之外,學生與同儕共同參與閱讀理解討論活動,與閱讀動機 的提升也具有正相關性。為此,本研究將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教學現場之建 議,並反省研究疏漏之處,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壹、對閱讀理解教學之建議

一、課本即教材

現今知識經濟時代,閱讀為最快速掌握知識的方式,教師擔心學生的知識量 不足,時常額外尋找和設計補充教材,企圖讓學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教師卻 忽略知識日新月異,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全部吸收完成,故教師於教學上,應有所 改變,轉而致力於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畢業後,仍可以運用閱讀理 解獲取重要知識,達到終身的學習。故教師應以現行學校教科書為文本,一方面 課文內容多是符合各階段學生能力的文本,另一方面則可以減少時間於蒐集大量 補充教材,將其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課文內容的討論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為達到教材的學習目標,多以講述法進行授課,

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認為會干擾教學進度;或者有師生互動,多是教師提出問 題,而後點名學生回答或直接說出答案的情形,上述課堂情境皆顯示出教師幾乎 不讓學生有自主提問或思考的空間,在如此壓抑思考的教學下,學生很可能成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猛抄課堂筆記,不進行主動思考的學習機器。然而,本研究透過知識翻新教學,

營造一個民主的空間,使學生能自由發表想法而不受批評。在閱讀課文後,學生 從提出自己有興趣或疑問的問題出發,主動與他人進行想法的互動探索,一方面,

可以使學生問題得到解答,對於課文有更深層的理解;另一方面,藉由同儕分享 多元的想法,得以從不同面向閱讀課文,從而加廣課文內容的理解。此外,也因 討論主題是個人感興趣之議題,更願意投入更多心力於閱讀上,以解決問題,並 且享受同儕間共同閱讀課文與分享討論的學習過程,從而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和 主動探索理解知識之意願。

由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未來閱讀理解教學上,教師應創造一個自由分 享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分享想法、提出問題,並與同儕展開合作討論,讓學生 能夠主動思考課文欲傳遞之深意,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而非被動的吸收者。在此 教學設計下,學生從提出自己有興趣或疑問的問題出發,主動與他人進行互動探 索,逐步建立對於課文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藉由彼此之間的互動分享,願 意投入更多時間於閱讀文本尋求其意義理解,因而提升其閱讀動機。綜言之,教 師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主動者,主動針對課文進行討論學習,給予開放對話的空 間和時間,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良好閱讀動機和閱讀理解之學習者。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設計

(一)閱讀理解測驗取材

本研究在實驗過程中所採用的教材為配合學校國文課程之三年級課文,在知 識論壇中討論的課文包含多種文體,但礙於 PIRLS 閱讀理解測驗僅有故事體和 說明文,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他文體之文章,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在 閱讀理解測驗的文體選材多樣化,以探討不同文體之間的閱讀理解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二)探討學習保留效果

本研究於施測部分,僅進行前後測,並未針對追蹤保留效果加以研究,故研 究者認為後續相關研究可加入追蹤後測的研究,以進一步研究知識翻新教學是否 對於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具有學習保留,以瞭解其教學對於學生是否 能有較為長遠的影響。

(三)延長討論時間

研究者發現學生瀏覽他人訊息和相互討論的時間,受限於電腦基礎能力,需 花在打字時間較長,使得討論時間十分緊湊。此外,學生對於知識論壇的操作不 熟悉,雖在實驗前一週進行使用說明及親自讓學生操作,但真正實施過程中,學 生事前練習時間仍不足,偶爾仍會發生操作方面的技術問題,須尋求教師和研究 者協助。因此,研究者建議宜加長討論時間,以及在實驗前指導學生更加熟悉電 腦,讓學生可以擁有更多時間於課文理解的想法互動交流,以瞭解時間長短是否 影響實驗對象之表現。

(四)修正閱讀動機量表

研究者發現該閱讀動機量表無法準確反映學生實際情形,推測該題目描述較 無法呈現與實驗相關之動機情形,或是以四點量表方式無法準確區辨學童的閱讀 動機,故建議調整或開發閱讀動機問卷,以更能準確反映學生閱讀動機之變化,

進而分析在不同教學下,兩組學生閱讀動機的差異。

(五)平台功能之訓練

本研究發現即使於實驗前進行一堂課的教學和操作練習,學生仍然對於平台 功能和鷹架不是非常熟悉,推測此是讓平台討論無法持續深入討論原因之一,故 研究者建議於後續研究可加強平台功能進行指導和訓練,減少錯誤使用的情形發 生。針對鷹架的使用,教師可在平台討論課程前 5 分鐘時,帶領學生閱讀或示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其鷹架正確使用之貼文,讓學生可以更清楚地掌握鷹架所提供之協助,於平台上 展開持續且深入之討論。

(六)平台系統之調整

針對學生受限於打字能力或鷹架使用之問題,研究者提供另一方向之建議,

針對平台本身系統進行調整,在學生打字能力方面,可以修改平台上僅能以打字 呈現想法之方式,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童,可以調整成以錄音的方式呈現想法於平 台上,增加學生討論的時間。另外,針對鷹架使用問題,研究者則建議於貼文介 面上的鷹架旁,進行文字的提示,提醒每一個鷹架之不同功能,使學生在分享想 法時,能清楚知道每個鷹架的功能,進行正確的使用,產生更深層的討論。

二、研究分析

由於研究人力和時間之限制,本研究僅就分析全體研究對象之表現,並未進 行個案的資料分析,缺乏深入分析每位研究對象之轉變歷程,故研究者建議未來 研究中,可針對個別對象進行個案分析,以深入探討個案之閱讀動機和閱讀理解 之轉變歷程。再者,本研究僅針對每週一堂的平台閱讀理解討論活動進行分析,

並未取得學生與教師於教室中互動記錄,故分析結果無法瞭解教室內教學活動對 其依變項影響之程度,不宜將本研究結果進行過度推論。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在 分析時,可增加教室內教學活動之分析,以及與每位同學進行訪談,藉由多面向 的資料蒐集,建立更完整的研究分析。最後,本研究僅分析學生表現,但教學乃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教師對於知識翻新教學的想法或反思,故建議未來 研究可將研究對象轉為觀察教師,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探討教師的想 法在進行知識翻新教學設計與活動過程是否有所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26-132。

江美滿(2010)。借鏡日本:閱讀教育就是心的教育。親子天下,16,143-145。

李素足(1999)。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 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1),47-52。

李燕妮(2006)。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 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南市。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 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

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玫伶(2004)。校園閱讀的「天花」與「種花」~深耕閱讀的理念與實際。教 師天地,129,50-52。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 S. Goodman)。臺北:心理出版 社。(原著出版年,1996)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 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柯華葳(1993)。臺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 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6 頁)。嘉義,臺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

柯華葳(1993)。臺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 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31-76 頁)。嘉義,臺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