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閱讀動機

壹、閱讀動機定義和理論

閱讀主要是以識字為基礎,並配合理解,將作者欲傳達的意義轉化成為讀者 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張毓仁等人,2011)。故閱讀最終目標在於理解,但在進行 閱讀活動時,需要具有閱讀動機,學習者才會主動且願意進一步與文本材料之間 進行互動,進而達到閱讀理解(Lerner, 2000)。換言之,閱讀動機是影響讀者選 擇閱讀與否的關鍵,而具有閱讀動機方能喚起學習者對於文本的重視,也才進一 步有閱讀理解的歷程。因此,Gambrell(1996)認為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 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使學生能夠長期沉浸於閱讀活動。國內學者張春興

(1989)將動機界定為引起並維持個體的活動,及引導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的 內在歷程,亦即個體散發強大的能量,指導並維持該活動朝向某一特定的目的與 行為的內在過程(王文科,1991)。林建平(1995)和李素足(1999)皆引申張 春興對於動機之定義,進而指出閱讀動機為引發並維持學生的閱讀活動,及引導 該閱讀活動趨向閱讀理解目標所進行一段的內在心理歷程。由此可知,閱讀動機 能夠驅使個體維持長期閱讀行為,並朝向閱讀理解的目標前進,是影響閱讀理解 的重要因素。

Wigfield 和 Guthrie 根據理論文獻分析、晤談與長期教室觀察等方式,提出 閱讀動機由多種面向所組合而成(Baker & Wigfield, 1999; Wigfield, 1997;

Wigfield & Guthrie, 1995, 1997),並非單一因素可以清楚說明閱讀動機。Wigfield

(1997)則進一步提出分類,將 11 個因素分類成 3 類,以下分別敘述各類之意 涵:

一、能力和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

(1)閱讀效能(reading efficacy):對能成功閱讀的信念、能控制閱讀的勝 任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閱讀挑戰(reading challenge):喜歡或願意接受較複雜、有難度的書籍。

(3)避免閱讀工作(reading work avoidance):不喜歡閱讀字詞艱難,或是 內容複雜的文本,會採取避免投入閱讀工作的態度。

二、成就價值與目標(achievement values and goals)

(1)閱讀的好奇心(reading curiosity):對有興趣之閱讀主題的渴望。

(2)閱讀投入(reading involvement):經歷不同文體或文本訊息的享受而 忘我地投入閱讀當中,甚至忘記時間。

(3)閱讀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reading):主觀的視閱讀為最重要的工作 價值,即為個人對於成為一位好讀者的重視。

(4)閱讀中的競爭(competition in reading ):在閱讀中勝過別人的渴望。

(5)為認可而閱讀(recognition for reading):以獲得實際的認可為成功閱 讀的報酬。

(6)為成績而閱讀(reading for grades):希望被視為好學生或是得到好成 績而閱讀。

三、社會(social aspects)

(1)閱讀的社會理由(social reasons for reading):透過與同儕、朋友及家 人等分享閱讀獲得意義的一種過程。

(2)順從(compliance): 為符合外在目標或他人命令而閱讀。

Wigfield 和 Guthrie(1997)以其理論發展之閱讀動量表研究閱讀動機,確認 閱讀動機包含多面向因素建構而成,且大部分因素之間具有低度至中度正相關,

僅避免閱讀工作與其他多數因素之間呈現負相關。近年來國內也多有研究翻譯並 運用此量表進行閱讀動機相關之研究(宋曜廷、劉佩雲和簡馨瑩,2003;林士郁,

2002),其分析結果亦表示與 Wigfield 等人之閱讀動機理念包含多元構念之觀點 具有一致性(Baker & Wigfield, 1999; Wigfield, Guthrie & McGrough, 199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由上述可得知,閱讀動機包含多面向,非單一行為可以解釋,而 Baker 和 Wigfield(1999)認為其理論發展之閱讀動機量表可以廣泛測量閱讀動機可能層 面,亦相較於其他測量工具容易理解。故本研究擬以 Wigfield 與 Guthrie 的閱讀 動機理論作為分析的基礎架構,使用由林士郁(2002)連同吳靜吉和林偉文參考 Wigfield 等人(1996)所編製的閱讀動機量表(Motivation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MRQ),以多元面向之閱讀動機,瞭解在國文課程中融入知識翻新教學後,其國 小學生閱讀動機之變化情形。

貳、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

21 世紀為知識經濟時代,面對龐大紛雜的知識訊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目 標乃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但在閱讀時,也須具備有閱讀動機,因為學生內 心存在著閱讀動機,方能喚醒對書籍的重視,並進一步開始有閱讀理解歷程,故 閱讀動機為影響學生選擇閱讀與否的主要因素(Guthrie, 1991; Kush & Watkins, 1996)。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設計不同之教學內容,探討是否能夠提升學生閱讀動 機,以進行主動閱讀。

Gambrell(1996)以訪談的方式探討影響學生閱讀動機之重要因素,其研究 發現「閱讀書本的機會」、「豐富書籍的班級環境」、「學生自主選擇書本」以及「他 人互動討論」此四個因素乃是影響學生閱讀動機之重要因素,此研究顯示出學生 擁有越多閱讀書籍機會,閱讀動機越高,而教室提供越豐富的書籍,讓學生可自 主選擇閱讀書本,其閱讀動機也會越高。此外,學生常與同儕進行閱讀討論,或 者獲得他人的鼓勵,能夠擁有較高的閱讀動機。Guthrie 與 McCann(1997)則是 探究影響國小不同年級學生之閱讀動機的因素,其研究結果顯示,當三年級學生 碰到閱讀困難時,教師給予較多閱讀的支持與協助,可提升其閱讀動機;而五年 級學生則是在閱讀上,教師給予更多自主權,讓學生可以掌握個人閱讀進度、選 擇書籍權利等,有助於提升其閱讀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Miller 和 Meece(1997)調整教學和閱讀作業,探究學生閱讀動機是否有 所轉變。研究發現統整的課程設計,亦即同一課程結合聽說讀寫四項不同之語言 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內在閱讀動機。此外,此研究還指出在真實生活中多給予讀 寫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學習溝通表達的能力,並且主動建構意義,成為學習的主 動者,乃是引起動機最有效的方法。而 Wigfield、Guthrie、Tonks 與 Perencevich

(2004)則發現學生若能知覺到個人對於閱讀活動內容能夠自主掌控,而非僅單 方面接受既定課程與學習內容,以及有較多機會與同儕、師長進行互動討論、分 享閱讀心得,能夠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與內在動機。

林秀娟(2001)設計 11 週之閱讀討論教學課程,在量化分析部分,學生後 測閱讀動機顯著優於前測閱讀動機,顯示同儕之間分享討論,能有效提升學生之 閱讀動機;在質性部分,訪談動機改變最高和最低之學生,發現動機改變最多學 生相較於動機改變最少學生擁有較佳的表達能力、較喜愛閱讀、閱讀討論後其閱 讀量增加、選書興趣廣泛,結果顯示喜愛閱讀、閱讀討論、廣泛選擇書籍可能為 影響閱讀動機之因素,但因訪談人數較少,可能無法推論至所有學生。

趙維玲(2001)和楊麗秋、黃秀霜與陳慧萍(2009)都以國小學生作為研究 對象,實施故事討論(booktalk)教學,教師以口頭或小廣告介紹書籍,吸引學 生對於書籍的好奇心,而後在教師引導及鼓勵下,學生進行文本討論以及分享心 得,藉此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對學生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實施 booktalk 教學有助於增進學生之閱讀動機。但楊麗秋等人(2009)也發現討論過程中,仍 多是教師主導討論,故建議若能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學生發表的意願或許能更加 強烈。

莊佩玲(2002)探討以小組討論教學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動機之影響,

分為三組進行:一組接受小組討論,一組實施靜讀教學,另一組則無閱讀活動。

其研究結果顯示,在閱讀動機總分中,接受小組討論教學學生在閱讀動機總分中 顯著優於無任何閱讀活動學生。針對內在動機部分,小組討論組其內在動機顯著 高於未接受閱讀組;而外在動機部分,小組討論實驗組其外在動機顯著高於其他 兩組。該研究者推論,學生藉由小組討論之互動,過程中產生競爭、為獲得他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認可等動機因素,因而促使增進其外在動機。另外,透過問卷方式,學生認為小 組討論最大優點為同儕相互討論,可以進行腦力激盪,故藉由閱讀討論可提升學 生的閱讀動機。

郭翠秀(2007)整理國內外研究發現透過閱讀後的提問與討論,可以促進學 生閱讀理解能力,此外,藉由與同儕的互動,還能激發學生閱讀動機,進而主動 投入理解文本意義的學習。McKeown 和 Beck(2004)亦提到在閱讀過程中,教 師先進行示範,而後引導學生討論,逐漸釋放責任給學生,讓其練習運用質問作 者方式,針對文本內容進行提問,引發對文本之好奇心,進而與同儕和教師相互 分享討論文本和挑戰不同觀點,建立文章完整之意涵,而非僅擷取表面的資訊。

此教學以學生質問作者的方式,協助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動建構完整豐富的意涵,

使自己成為主動的閱讀者,提升學生投入文本、挑戰複雜艱深文本之意願,也讓 學生透過提問能維持主動建構知識,降低逃避閱讀工作的態度,符合 Wigfield 等人(1997)提出的效能、挑戰和避免閱讀工作等閱讀動機之因素;除此之外,

藉由同儕想法互動交流,追求文本意義並挑戰不同觀點,並且逐步修正與精益個 人原有觀點,亦符合 Wigfield 等人(1997)認為影響閱讀動機的社會、挑戰等因 素(蔡宜芳,2009)。

統整上述研究,閱讀動機能驅使學習者進行長期閱讀並樂在其中,因此教學 中最重要的便是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Gamebrell, 1996),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 時,也應努力朝提升學生閱讀動機之方向思考,以培養學生之閱讀動機,促使學 生能夠熱愛閱讀,進而更投入於閱讀活動。在整理各相關研究中,可發現以學生 為中心、營造社交互動的機會、設計統整性課程等,皆為提升學生閱讀動機之方

統整上述研究,閱讀動機能驅使學習者進行長期閱讀並樂在其中,因此教學 中最重要的便是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Gamebrell, 1996),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 時,也應努力朝提升學生閱讀動機之方向思考,以培養學生之閱讀動機,促使學 生能夠熱愛閱讀,進而更投入於閱讀活動。在整理各相關研究中,可發現以學生 為中心、營造社交互動的機會、設計統整性課程等,皆為提升學生閱讀動機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