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之研究。本章節共分為四節,

首先第一節先闡述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探討本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 節解釋重要名詞;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 21 世紀為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網路發達,知識和科技日新月異,在 資訊快速傳遞和目不暇給訊息的衝擊之下,人們對於知識的掌握與應用需要比以 往更加敏銳,方能立足於當前知識爆炸的社會,而閱讀便是最快速、有效掌握知 識的學習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獲得一切知識的基礎(江逸之,2007;齊若蘭,2003)。 閱讀是複雜的認知歷程,包含識字和理解兩部分,識字僅為基礎能力,其核心在 於理解,因為識字僅能順利進行閱讀,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目標(柯華葳,1993;

洪月女譯,1998;胡永崇,2008;Polloway & Patton, 1997)。故在閱讀過程中,

讀者需要透過「理解」來獲取重要知識,並進一步結合個人認知,進行詮釋和批 判的思考,使之順利地擷取、應用知識及解決問題。

早在 20 世紀末,各國便開始將注意力的重心從經濟、軍事轉移至教育與文 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2006)調查指出國家經濟、閱讀與國家者關係密不可分,

國家人民之閱讀能力越高,其經濟所得越高,而國家競爭力也會隨之提升。由此 可知,國民閱讀能力成為下一個國家實力的關鍵,於是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經費與 時間,推動一系列的閱讀計畫,培養下一代閱讀能力,以紮下厚實國家知識與競 爭力量之基礎。

在各國閱讀計畫中,美國於 1996 年開始陸續推動「美國閱讀挑戰」運動

(America Reads Challenge)及「閱讀優先」計畫(Reading First),指出閱讀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力為學習其他知識之基礎,期望學生於三年級時具備獨立閱讀之能力,以奠日後 學習其他知識之基礎(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7, 2001)。加拿大在 1997 年推動「培養閱讀人」計畫(Raise a Reader),提倡閱讀活動,特別是鼓勵孩童 及早培養閱讀習慣,享受閱讀樂趣(楊淑娟,2003)。除歐美國家外,還有其他 亞洲國家也陸續推動閱讀計畫,以鄰近國家日本為例,於 1988 年開始盛行學生 晨間閱讀活動,鼓勵學生每天安靜閱讀 10 分鐘書籍(江美滿,2010),引領日本 進行一場寧靜的閱讀革命。

而在國內,有感於其他先進國家積極開展閱讀運動,政府公布九年一貫課程 課綱之後,便將閱讀能力視為重要能力指標之一。教育部(2010),於 2001 年宣 布開始推動為期 3 年之「全國兒童閱讀計畫」;為延續其活動成效,於 2004 年針 對弱勢地區提出為期 4 年之「焦點 300─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提升其文 化資源不足地區之圖書資源,以縮短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於 2008 年更提 出「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提升計畫」,進行國中小學全面性的閱讀 推動。這些計畫多為在閱讀量上的推廣,其主要目的包含:充實學校圖書資源、

補助地方和民間團體辦理相關閱讀推廣活動、培訓種子教師等等,積極營造出一 個適合閱讀的優質環境。另外,在 2010 年在全國分區成立閱讀教學研發中心,

提供教師閱讀相關方面諮詢與課程(教育部,2012)。

為瞭解十幾年來臺灣學生閱讀理解力表現,我國這幾年積極參與國際性的評 比,包含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簡稱 PIRLS)和國際學生能力計畫(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等測驗。在 2012 年 PISA 測驗中(OECD, 2014),臺灣 15 歲學生在書面閱讀素養表現,平均數 523 分,高於國際平均數 496 分,但相 較於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及韓國之平均分數,仍有 13 分以上之差距,成 績並不十分理想。而在 2011 年 PIRLS(柯華葳、邱嘉慧、詹益綾、游婷雅、楊 芝瑜,2013)調查結果中顯示,近幾年在學校、圖書館和政府等多方努力下,臺 灣學生閱讀整體成績為 553 分,高於國際平均值 500 分,但距離香港、俄羅斯、

芬蘭和新加坡等領先國家仍差距達 14 分以上,且在高層次閱讀理解上仍有進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之空間。另外,該報告也指出臺灣學生普遍閱讀動機不高,其中具有高閱讀動機 的學生比例顯著低於國際平均值。綜合上述資料可知,目前國中小學推動的閱讀 活動,在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方面仍有進步之空間。

臺灣學生閱讀能力表現不佳之可能原因有二,第一,上述推動之閱讀計畫,

雖逐漸喚起學校及社會大眾對閱讀的重視,但許多學校在推行上利用兌換獎品來 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或是透過閱讀護照、閱讀小博士等活動設計,來推動閱讀教 育(林玫伶,2004),過於重視形式與產出。其次,PIRLS 報告(柯華葳、詹益 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指出國文課堂中,教師多半將重點放在生字詞教學,

花費解釋生字詞教學時間較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時間多,即顯示國文課堂中,教師 多半將注意力放在教導學生認識字詞,而非文本之探討,因而學生缺乏反思和批 判之能力。然而,閱讀的關鍵核心在於思考(柯華葳,2009),除了閱讀表面文 字訊息外,更重要的是進行思考和判斷,應該提供較多機會讓學生可以進行閱讀 後的思考,但傳統教室中,仍以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為主,少有機會讓學生進行 思考和討論。因此,如何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提升其閱讀理解 能力,乃值得探討的問題。

閱讀是複雜的歷程,需要學習者具有動機,爾後才能達到閱讀理解(張毓仁、

柯華葳、邱浩政、歐宗霖、溫福星,2011),PISA 報告亦重視閱讀動機,認為此 乃是影響學生閱讀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賓靜蓀,2010)。Gambrell(1996)認為 閱讀動機會使個體長期閱讀並樂在其中,教學中最重要目標在於激發學生的閱讀 動機。美國教育學者 Lerner 認為閱讀是一種建構過程,需要具有動機,更是終 身的追求(引自陸建國,2004)。亦即,閱讀不單接收作者想法,而是透過個體 與他人互動重建意義的歷程,而且閱讀本身也需要動機,才能有動力持續閱讀,

終身學習知識,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閱讀動機之激發,鼓勵學生投入於閱讀活 動。在課堂中,學生普遍缺乏閱讀動機的原因為:缺乏學習的楷模以及缺乏人際 互動(李燕妮,2006),因而在課堂中,若能讓師生間展開互動、分享想法,從 中獲得成就感,將會使學生更有意願投入閱讀活動。因此,安排一個理想的閱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學習環境,進行想法上的互動,以期讓提升學生閱讀動機,亦是另一項值得探討 的問題。

過去傳統的學習已經無法讓學生面對知識訊息龐大的挑戰,為了迎接知識經 濟的時代,教育需要進行改變,不應該如同過去著重於記憶背誦,而是應該著重 培養學生具備主動蒐集知識、消化知識,並進一步思考驗證的能力(賴苑玲,2000)。

但觀察臺灣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大多以不知道或想不到來回答,而且時常會簡化 思考問題的廣度和面向,普遍缺乏思考的習慣(曾瑞譙,2003)。因此,教師須 設法在設計教學活動方面,激發學生閱讀動機,使其樂於閱讀,並且提升其閱讀 思考能力,使其能夠理解文本,以活用相關知識,讓學生具備離開學校後能夠獨 立理解學習的能力,達到終身學習的理想,方能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

本研究採知識翻新(knowledge building)教學,以想法為中心進行教學,其 理念強調學習者主動思考,透過成員間闡述、分享與討論想法,促進成員間集體 合作並共構知識,進而幫助學習者提升學習成效(Hong, Scardamalia, Messina, &

Teo, 2008;Lee, Chan, & Aalst, 2006;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研究者希冀 透過知識翻新教學,改變學生被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於學習過程中,學生主 動思考,讓知識持續被修正與改善,進而共構出群體知識 (Scardamalia, 2004)。

是以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提供學習者擁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藉由想法對 話、激盪的過程,產生更深層的文本討論,也讓學生能有更多對話的機會,進而 提升學生閱讀動機和閱讀理解。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融入知識翻新的教學方式,

對於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是否會產生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