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針對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幼兒家長及未來研究等 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幼兒園教師的建議

(一) 教師應自我充實,培養語言及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

研究者發現以往在公立幼兒園的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多屬於東南亞及大陸籍。102 學 年度開始,陸續有類似個案是美國籍背景及中美洲國家的跨國婚姻家庭詢問幼兒入學條 件,顯示公立幼兒園的幼兒家庭組成越來越多元,所使用的語言也不再只有中文。因此,

本研究建議幼兒園教師除了積極參與多元文化研習,培養本身能夠帶領幼兒相互欣賞、

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外,也要具備第二語言的能力,以備不時之需。

(二) 教師應建立溫馨支持的教室氛圍

本研究發現個案在面對不同語言及學習環境的挑戰時,教師所展現的鼓勵、正向支 持的態度讓個案幼兒能更有自信地接受不同挑戰,不害怕挫折與失敗。因此,本研究建 議班級教師能以身教、言教給予同儕建立榜樣,營造溫馨支持的教師氛圍,讓每個幼兒 都能感受到被接納、關懷、愛護的感覺。

二、 對幼兒園的建議

(一)園方應定期辦理親職活動

本研究發現個案因語言問題,比其他幼兒花費更多時間在適應學校環境,家長透過 園方舉辦之親職教育活動、親師聯絡簿、社群網站等方式獲致教養資訊及表達幼兒需

123

求,有助於個案的學校適應狀況。因此,本研究建議園方應定期辦理各類的親職教育活 動,暢通跨國婚姻家庭家長與園方的溝通管道,透過活動的進行,讓園方與家長能更進 一步的溝通,園方可以針對家長及幼兒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協助。

(二)提供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必要之行政支援

本研究發現個案家長在開學前向園方行政人員反映個案之語言特殊需求情形,園方 衡量個案及其他特殊需求學生之情況,將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平均編排至各班,班級教師 較能顧及每個學生的需求與權益。因此,本研究建議幼兒園應在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入學 前對幼兒進行初步瞭解並提供行政支援,不僅能給予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必要的協助,也 能兼顧班級教師之負荷量及其他幼生之權益。

(三)向教育主管機關反映跨國婚姻家庭幼兒之需求

本研究發現個案因符合 102 學年度優先入學身份,得以在中班就進入公立幼兒園就 讀。因為有兩年的幼兒園生活,讓個案得以有較充裕的時間習慣中文學習環境,對於其 學校適應確實幫助極大。103 學年度開始臺中市已將「父或母一方為大陸或外國籍、華 裔之幼兒」的優先身份從「臺中市公立幼兒園辦理新生入園作業注意事項」中取消。因 此,本研究建議幼兒園向教育主管機關反映確實有部分跨國婚姻家庭幼兒不符合其他優 先身份,但確有優先入學之需求,請教育主管單位再研擬其他協助之方法,以免讓這些 幼兒居於學習的弱勢。

三、 對幼兒家長的建議

(一) 依幼兒身心特質選擇適合的幼兒園

本研究發現個案家長為了使個案能有充裕的時間適應中文環境,選擇了教學正常化 的公立幼兒園。在公立幼兒園中少了才藝課程的學習壓力,反而有更多充裕的時間可以

124

適應中文學習環境、享受學習過程。因此,本研究建議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的家長應視孩 子的身心特質選擇適合的幼兒園,對於幼兒的學習適應才有加分的效果。

(二) 做好就學前的準備,有助於對新環境的適應

本研究發現個案在入學前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學後所要面對的問題比較 單純,快樂學習及適應中文學習環境是個案初入學的首要之務。因此,本研究建議跨國 婚姻家庭幼兒入學前除了先熟悉學校環境外,在家中可以先學習如何穿脫衣物、整理書 包、摺棉被、使用餐具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不僅能更快適應新環境,也能建立自信心。

(三) 積極參與班級事務

本研究發現個案家長在擔任愛心家長期間,不僅可以瞭解個案在班級的學習狀況,

也讓幼兒園其他幼兒因喜愛個案家長而更認識個案,且願意隨時提供個案協助,達到愛 屋及烏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建議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的家長能夠積極參與班級事務,透 過親師合作能更瞭解幼兒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有助於幼兒之學校適應。

四、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蒐集幼兒入學時的資料

本研究確定個案的時間是個案入學的第二學期,對於個案初入學時的重要資料僅能 從訪談資料及平時研究者對個案的觀察所得,個案初入學的適應歷程較缺乏實際觀察資 料。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相關議題時,應從個案入學時就開始進行研究,對於資 料的蒐集可以更完整豐富。

(二) 增加樣本的多樣性

本研究以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的跨國婚姻家庭男幼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僅

125

能看出此個案幼兒的學校適應歷程。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國籍或 不同性別之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為研究對象,除了能看出個案幼兒的學校適應歷程,也能 比較不同國籍或不同性別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學校適應歷程之相同及相異之處,研究結果 更具有參考價值。

(三) 研究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其他相關議題

本研究以廣泛性角度探討個案之學校適應歷程,研究結果僅針對學校適應部分進行 深入性探究。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以針對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的語言、人際互動、

數學能力……等其他議題進行探究,可以提供讀者更多元的研究參考。

(四) 進行長期性的研究

本研究僅針對個案在幼兒園的學校適應,幼兒園的學習重視全人的發展,學業表現 並不是幼兒園學習的重點,個案可以在溫馨接納的環境中快樂學習。而國小階段學業的 表現相對而言更顯得重要,家長在訪談中表示擔心個案進入國小階段是否能適應良好。

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相似的研究可將研究期程拉長,再比較幼兒在幼兒園及國小階段 的適應歷程,並將時間系統納入研究範疇,讓研究更具有貢獻性。

126

12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秋仰(2012)。新移民子女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生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內政部戶政司(2013)。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412916174468.xls

王怡萱(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臺東縣。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貞云、黃欣蕙、何淑菁(2012)。新移民家庭父母教養子女的問題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家庭教育雙月刊,37,28-40。

王德榮(2009)。嘉義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史礪峰(2010)。淺談文化衝突。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5), 66-67。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3 年 5 月 22 日)。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2012 年 8 月 30 日)。

石樹培(1991)。臺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臺北市。

江麗容(2007)。跨文化交際:文化衝突與應對。Sino-US English Teaching,4(3),

128

61-65。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 與學校適應。臺東師院學報,10,123-154。

谷瑞勉(1998)。學習初之班級經營—資深與初任幼兒教師之比較。屏東師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論文集,2,37-49。

谷瑞勉(2006)。幼兒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吳芝儀(譯)(2004)。資料分析。載於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 志成、蔡清田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219-263頁)。嘉義縣:

濤石。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新華(198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4,199-254。

巫鐘琳(2008)。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

119-130。

李正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 Marshall & G. B. Rossman)。 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李坤崇(1995)。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

24-34。

李奉儒(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

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5-68頁)。

嘉義縣:濤石。

李曉晶(2002)。臺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129

李駱遜(2011)。一位新住民幼兒同儕互動的研析。教育研究月刊,201,93-107。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臺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臺中縣國小學童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51,30-40。

林雨柔、陳怡茹、萊素珠(2013)。從生態系統理論之配對關係初探新移民家庭子女之 幼兒園適應。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77-94。

林婉如(2012)。跨國婚姻者與本國人婚配者之子女的語言能力差異之研究:以嘉義縣 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新新人類個案與對策。臺北市:商鼎。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新新人類個案與對策。臺北市:商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