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學校適應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跨國婚姻家庭幼兒學校適應歷程

小安雖然從出生後就住在臺灣,但因家庭背景及父母教養觀之影響,使其在語言使 用及飲食習慣方面與臺灣本地幼兒有所不同,當他進入甜心國小附設幼兒園就讀後,所 說的語言、所吃的食物與家中不同,受到的衝擊比本園之其他臺灣本地幼兒、東南亞及 大陸籍的跨國婚姻家庭幼兒還要大。以下就個案之背景、文化衝擊及學校適應情形分別 做說明。

一、 小安背景介紹

幼兒學校適應歷程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響,在小安背景介紹分別從個案的家庭背 景、父母教養觀念及入學過程做說明,從其中可以窺見父母在個案教養方面的用心。

(一)家庭背景

小安是家中的獨生子,有著褐色頭髮及白晰的皮膚,雖然身材並不特別高大,但常 掛在臉上的笑容是好人緣的主因。小安目前是甜心附幼蜜蜂班之大班幼生,其家庭型態

56

為小家庭,主要照顧者為父親和母親,年齡分別為 43 歲及 41 歲,父親為美國籍,母親 為中華民國籍。

小安的父親在大學時期以交換學生身份到臺灣學習中文,原本對教書完全沒有興趣 的他,在打工擔任英文補習班教師後發現臺灣在英文學習方面有很大的市場,也在打工 的過程中慢慢喜歡上老師的工作,因此,大學畢業後決定留在臺灣從事英文家教和外商 公司講師的工作(正訪 P1-20140627)。小安的母親認為自己個性獨立並喜歡嘗試新事 物,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想做什麼就自己想辦法」,在臺灣完成大學學業後,就到英 國留學,回國後在保險公司從事教育訓練課程的規劃(正訪 P2-20140627)。小安的父親 對其母親規劃之課程相當感興趣,透過友人的引薦於保險公司進行初次課程的瞭解,在 幾次課程說明的過程中,彼此越來越熟稔進而相識相知並共組家庭。

小安的母親因懷孕期間感到不適便停止上班,在小安出生後專心在家照顧小安,直 到他兩歲後才開始擔任美語教師。上課的時間則以能夠兼顧小孩為主,若時間無法配 合,她便會將課程推掉。

小安出生後在家中所使用的語言是英文。小安的父母認為臺灣為中文的環境,學習 中文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正訪 P1-20140627),若他們從小就和小安以中文交談,等 於喪失他身為混血兒的優勢。父母希望小安身在跨國婚姻家庭中,能夠自然習得兩種語 言,倘若只專注學習英文或中文,都太過於可惜。小安的母親說:

我們發現像我們這樣的夫妻,其實小孩子你沒有刻意創造環境給他,等到他比較大 開始唸書之後,……他的〔英文〕語說能力跟讀寫的能力下降很快,所以有些甚至 到小二、小三就不願意講英文,你就會覺得很可惜……。語言是一種習慣,就像很 多鄉下地方講臺語,可是他到都市之後,久了習慣他就開始講中文,之後他就不願 意講臺語……,那其實英文也是,你要刻意創造這個環境給他。(正訪 P2-20140627)

(二)父母教養觀

父母教養觀念及行為會透過語言及非語言的途徑傳遞給子女(王貞云、黃欣蕙、何淑

57

菁,2012),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不僅形塑了子女的性格,也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其 子女的行為模式及生活適應產生影響(江淑惠,1985)。

兩個獨立個體在思想及行為上出現分歧是很正常的,更遑論是生長在兩個不同國家 的人。小安的母親是臺北人,從小她的母親不太會約束她,想要做什麼事情就必須自己 動腦筋、想辦法,因此也養成她獨立的個性。也許因為小安母親從小的養成教育及接受 過國外教育的影響,研究者在訪談小安父母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小安母親的教養觀念與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小安父親相去不遠,雖然偶有小鬥嘴,但是教養觀念的大方向是一致 的,而教養態度的一致性有利於子女自我概念及學習的發展(翁毓秀,2004)。

訪談過程中,主要回答者是小安的母親,而小安的父親會針對小安母親的觀點加以 補充,有不同意見時也會馬上提出來,兩人態度大方且都能侃侃而談。蜜蜂班的班級老 師燕老師及雯老師表示小安的父母是極願意溝通的家長,對於老師所觀察到小安之不適 應或不好的行為,都極力配合老師與小安進行溝通及輔導。當老師向父母反應小安在學 校的不適當行為後,透過家長的協助輔導,小安的行為都能有所改善。

從小安父母訪談的資料中,研究者歸納出四個父母的教養觀,分別說明如下:

1. 學習獨立,而非孝順

小安的父母很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他們認為所謂的孝順就是將孩子視為父母的所有 財或孩子應該聽從大人的想法。在訪談過程中小安的父親強調「我們最重要的是獨立,

可是在臺灣最重要的觀念是孝順,孝順跟獨立可能有一點衝突」(正訪 P1-20140627)。

小安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房間,雖然只是個孩子,但小安的父母仍然覺得應該讓他擁有一 個獨立的私人空間。當小安遇到不順心的事或發脾氣時,父母的處理方式是先和他溝 通,但在溝通後若他還是很生氣,父母會告訴他「你去你房間」(正訪 P2-20140627),

讓他待在自己的房間處理好情緒,有時候根本不需要父母的提醒,他就會自己進到房間 裡,過了十幾分鐘後再出來,情緒就會好很多。

小安在學習過程中,父母的態度是先告知他如何保護自己,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

58

己嘗試及學習處理過程中發生的問題,而非一開始就介入。即使他跌倒了,也是請他站 起來自己拍一拍,而非急忙跑向前,驚呼著怪天怪地不怪自己的處理方式。小安的母親 表示:

他是非常獨立的小孩子……,我們如果覺得很危險,我們就告訴他要怎麼做才不會 危險、才安全,所以他三歲就會自己爬上學校的攀爬架,我就在旁邊看而已,然後 他再自己爬下來,我們就告訴他,你手要怎麼握、腳要怎麼踩,我不會去扶他,也 不會去幫他。(正訪P2-20140627)

2. 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他想學就教

小安的母親很喜歡閱讀,家中藏書有上千冊,彷彿是個小型圖書館,書籍的種類多 樣化,並不侷限於某一種類(正訪 P2-20140627)。小安從小耳濡目染,因此對於看書這 件事情也是喜愛的,以前都是媽媽說故事給他聽,在上學後角色有點變化,常常是他說 故事給父母聽,父母親不僅擔任聆聽者的角色,也會適時提出問題或故意回答錯的答 案,讓他動頭腦思考(正訪 P1-20140627)。

小安的父親因個人的喜好,收集了可觀數量的桌上遊戲,在小安很小的時候,父親 就嘗試教他玩簡單的桌上遊戲,到現在大班,已經可以和父親一起玩較有難度的桌上遊 戲(正訪 P2-20140627)。

小安家中除了書和桌上遊戲外,各類型的玩具也非常多,小安的父母認為孩子在學 齡前甚至國小、國中階段都還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及喜好,他們對於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也許還不是很清楚,在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喜好之前,提供他們各種不同的學習刺激是 很重要的,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摸索,可以讓他們更清楚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小安的父親 提供一個播種「種子」的概念,當我們種下一顆種子,給予適當的養分,他就能夠生長 的很好,因此,小安的父親認為「太多比不夠好,太多沒關係可以送別人」(正訪 P1-20140627),但當孩子對某樣東西有興趣,而你沒有提供,可能就錯失了學習的契機。

小安的母親附和父親的想法,並加以補充說明:

59

在他這個年齡,他們剛好在摸索的時候,你可以給他們更多刺激的東西,那就是他 看到的世界是比較廣的,那之後比較長大之後,他就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再 買適合他的東西,現在這個時候他還不是很懂,那你就是買很多東西給他。(正訪 P2-20140627)

小安的父母因為本身從事教育的關係,對於國外盛行的教學方式如蒙特梭利、華德 福等模式都非常熟悉,所以他們對於小安的教育方式是重視他的意願,讓他自己動手 做,而非傳統填鴨式的教育。他們覺得孩子在學齡前階段應該快樂的學習,而不是一昧 的強迫孩子學習才藝,對於他想學的,大人提供學習材料(如圖 4-1-1、圖 4-1-2),即 使是一般人認為有危險的剪刀及刀子,在告知他正確安全的使用方式後,就讓他嘗試學 習,而非禁止他。小安的母親舉了一個例子說明:

像我們現在就讓他接觸廚房,炒菜他說他也要炒……,那就買一支小的讓他在旁邊 這樣喇來喇去〔臺語〕,他想學我們就會盡量讓他學,在他可以的範圍內……,這 是我們的觀念啦,就是他想學我們就會教他。(正訪 P2-20140627)

圖 4-1-1 20140119 小安和爸爸一起彩繪房間 圖 4-1-2 20140907 自己動手製作巧克力

3. 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小安的母親認為讀書不是學習的全部,「如果他想讀書,15 歲再讀也無所謂」(正訪 P2-20140627),在學齡及學齡前階段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快樂學習、學習和別 人相處、做人處事的道理、臨機應變的能力,也希望他能夠習慣中文的環境,其他的就 不是那麼重要。另外,不強迫小安學習他沒興趣的東西,他們認為強迫學習的效果不好,

等他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物,是自己主動、自願學習的,不僅學習成效佳,也才真

60

的能學以致用(正訪 P2-20140627)。

4.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而非小成人

小安的母親認為大部分的華人父母都過於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或期望孩子能實 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因此,從小就讓孩子學很多才藝,好一點的狀況是孩子對這些才

小安的母親認為大部分的華人父母都過於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或期望孩子能實 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因此,從小就讓孩子學很多才藝,好一點的狀況是孩子對這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