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資格配置與合班關係無關,和職稱也無關,而與合班 經驗有關,尤其是合班兩人教育理念的契合度及合班同事的個性有關,比較屬 於個人、人際及管理方面的問題。本節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保服務人員、

幼兒園管理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壹、對教保服務人員的建議 一、成為一位好相處的人

本研究發現合班同事相處個性是影響合班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人 都會是彼此的合班同事,若能和諧地在同個班級內相處,則會促進良好的合 班關係,好的個性如體貼、尊重等特質,若彼此能相互體諒、理性溝通,並 且共同解決班級問題,相信會提升正向的合班關係。

二、以教育理念契合度相似的同事為搭班

本研究發現教育理念契合度是影響合班關係的重要因素,若可以自行選 擇合班同事,則先瞭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充分的溝通後再決定是否一起合 作;若無法選擇合班同事,則盡量在合作搭班前充分討論彼此的教育理念,

達到理念平衡狀態並且彼此能接受,會促進彼此的合班正向感受。

三、確定合班同事後,主動瞭解合班同事的背景資料

本研究發現不清楚合班同事的服務年資者感受到的正向夥伴關係較少,

若能在確定合班同事後,彼此皆主動瞭解背景資料,不但能促進彼此的互 動,也能增加除了工作內容以外的話題,更能提升正向的夥伴關係。

貳、對幼兒園管理者的建議

一、在進行班級資格配置時,就合班關係的考量,可考慮讓年資相似的教保 服務人員共同搭班

本研究顯示年資相似(年資淺搭配年資淺、有經驗搭配有經驗)的教保 服務人員,其正向的夥伴關係感受較多,故若幼兒園採園主任(長)決定指 派資格配置,除了考量該園的教保服務人員個性、過去感受等,或將年資接 近的教保服務人員共同搭班。

二、班級資格配置時,就合班關係的考量,避免「低薪搭配高薪」的組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當教保服務人員的薪資為「研究對象低薪搭配合班同 事高薪」的組合時,感受到衝突與排斥及支配的負面關係較多,且大於「研 究對象高薪搭配合班同事低薪」的組合;故建議管理者進行資格配置時,將 薪資差異不大的教保服務人員組合搭班。

三、留意並注重年齡介於40-49 歲的教保服務人員的合班關係

研究發現年齡介於40-49 歲的教保服務人員,在夥伴關係的感受度低,

但在衝突與排斥及支配的感受度高,表示此年齡層的合班關係感受偏向負 面。從Katz 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來看,此年齡處於成熟階段,此階段教 師除了肯定自己的能力外,也開始關心專業領域的問題,林育瑋(1996)提 到進入中年以上年紀的幼教者,具有高度的自主權且有督導的特質,研究者 推測在中年的教保服務人員,對所處的環境會有不同的關注,建議園方可以 定期將專業資訊分享給教保服務人員,運用策略建立團隊工作,或是擔任的 三方協調者給予適當的協助。

四、在幼兒園招募教保服務人員時,公開該園的教育理念

結果顯示教保服務人員的教育理念契合度對合班關係有顯著影響,若在 能先以教育理念為基礎召募教保服務人員,則之後在資格配置上會減少負向 的合班關係感受。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精進研究問卷的設計

依據本研究在問卷設計上的限制,提出四項關於問卷設計的建議:

1. 將「合班同事是否具有教師合格證」的問題移至填答者基本資料部分:

本研究在蒐集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中,有需要填答者勾選其合班同事 是否具有教師合格證,但因為涉及個人隱私,許多填答者未填寫,建議 將此選項移至填答者的基本資料部分,或許能提高此題的填答率。

2. 將進入幼教現場年資分成進入本園之前及進入本園之後分開詢問:教保 服務人員在本園之前的年資也有可能會是影響合班關係的因素之一,因 此建議可以增加詢問「在本園之前的幼教現場年資」。

3. 減少「不清楚」的勾選狀態:本研究設計上在合班同事的部分有許多可 勾選「不清楚」的選項,建議若填答者不清楚合班同事的年資、薪資或 其他背景資料,可多提供給填答者選項判斷,避免因為勾選不清楚而喪 失許多樣本;至於選項內容則有待未來研究者探究。

4. 排除與園主任(長)班合班的教保服務人員:本研究未排除與園主任

(長)合班的教保服務人員,因此以契約進用而非以帶班教保員進用的 行政教保員也在研究樣本中。建議未來將研究對象單純化,只蒐集純粹 帶班的教師與教保員,以利結果的解釋。

二、針對不同的教育理念幼兒園進行研究,深入瞭解同樣教育理念的幼兒 園,其合班關係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發現教育理念契合度是影響合班關係的重要因素,若能以相同教 育理念的幼兒園,例如華德福、蒙特梭利、方案、主題等為基準進行合班關 係的研究,更能真實的探討此變項造成的影響。

三、增加合班同事配對的研究

本研究在問卷設計時並未將研究對象與合班同事事先搭配,因此建議在 問卷發放時於同個班級進行匿名標記,但有可能遇到問卷回收不齊全(如合 班同事未填答)的情形,如此,可增進資格配置的完善與有效性,並確保問 卷回收是同一組合班搭配同事。

四、針對5 歲班(必有一位教師)的班級進行合班關係的研究

《幼照法》中規定5 歲班(大班)必須要有一位教師,因此可能是「教 師搭配教保員」或是「教師搭配教師」兩種配置,若能單純蒐集大班的研究 樣本,將兩種不同資格配置互為對照組,專門針對文獻上有關教師與教保員 合班的評論進行實徵研究。

五、教保服務人員個性量表研究工具編製

本研究發現合班同事的相處個性是影響合班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本 研究是請研究對象填答,無法排除研究對象的主觀。建議未來研究針對幼 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的相處個性研發量表,以直接衡量研究對象本身及合班 同事的個性,再次探究個性與合班關係的相關性。

六、針對同一類型的幼兒園研究

本研究將專設幼兒園與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皆視為同一研究範圍,但兩 者在教保服務人員的聘用方式上可能有差異,尤其在幼托整合後,專設幼 兒園中仍有以公務人員資格聘用的教保員38,建議未來可以只針對某一類型 的幼兒園進行資料蒐集,降低相關影響因素。

七、針對資格配置與其他面向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為資格配置對合班關係的影響,然而發現並未有顯著關係,但這 並不表示資格配置對教保服務人員的其他運作全無影響。因此建議未來持續 探究資格配置、合班經驗對教保服務人員的課程與教學品質、幼兒的學習、

幼兒的感受、師生互動與親師溝通等面向相關探究。

38 可參考《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 25 條。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2012 年 4 月 27 日。

《公立學校教職員敘薪辦法》。1973 年 9 月 13 日。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 年 6 月 29 日。

《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科與輔系及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認定標準》。2012 年 7 月 26 日。

《幼稚教育法》。1981 年 11 月 6 日。

《幼稚園園長、教師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1969 年 2 月 1 日公布,2011 年 7 月 15 日廢止。

《托兒所設置辦法》。1955 年 10 月 4 日公布,2006 年 11 月 1 日廢止。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2004 年 12 月 23 日。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2004 年 12 月 23 日。

《兒童福利法》。1973 年 2 月 8 日公布,2004 年 5 月 21 日廢止。

《師資培育法》。1979 年 11 月 21 日。

《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1995 年 2 月 22 日。

《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科目及學分對照表實施要點》。2013 年 6 月 17 日。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辦法》。2003 年 7 月 31 日。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公私立幼兒園導師費差額及教保費要點》。2012 年 3 月 15 日。

《教師法》。1995 年 8 月 9。

《勞動基準法》。1984 年 7 月 30 日。

《勞動基準法》。1984 年 7 月 30 日。

公立中等以下學校教職員工薪資簡明表。2016 年 5 月 19 日。

王振德(1988)。幼稚園教師工作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

頁 101-114。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

55-80。

王慧娟(2009)。幼稚園教師合班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靜珠(2012)。王靜珠文集(下)-幼兒教育篇。臺北市:五南。

王瓊玉(2006)。臺南縣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人際關係與組織氣氛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韻茹、吳佳樺(2017)。幼兒園協同教師交融記憶系統與合作類型的關係。臺 灣教育評論月刊,6(6),107-113。

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科與輔系及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認定標準。(2014 年 4 月 25 日)。

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科與輔系及學位學程學分學程認定標準【教育部 令】,行政院公報第018 卷,第 142 期,教育文化篇(2011 年 7 月 26 日)。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7)。依名稱搜尋幼兒園【原始數據】。2017 年 10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ece.moe.edu.tw/?page_id=2085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江麗莉 (1995),幼稚園第一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教師權利與責任,頁 335-370,台北:師大書苑。

江麗莉(1995)。幼稚園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一個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江麗莉(1995)。幼稚園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一個個案研究。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