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探討直線方程式內容,無論在研究對象、研究重點或研究方法上,皆 為初次嘗試,在研究過程中有若干發現,可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方向,以下提 出幾點建議。

一、教材內容方面

各版本教科書內容比較分析後,提出三個方面建議,如下所示:

(一)教材順序編排方面

各版本教科書皆依教育部公告教材大綱來編製寫教材內容,但各小節順序上 略有不同,研究者建議在順序安排上,能以直角坐標、距離公式、分點坐標、直 線斜率與方程式、函數來安排,先將讓學生瞭解直角坐標後,進一步說明直現方 程式,最後複習函數觀念,讓學生學習上有一完整脈絡。

(二)教材內容編寫方面

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或運算,若能引入更生活化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學習更有 助益,分析比較各版本教科書,普遍缺乏生活化的內容,在例題上也缺乏與生活 的聯結性,建議在教材編寫上,能適時加入生活化題材。

數學觀念導入的過程中,可以以圖表或圖片等方式,讓學生對於新概念有直 觀的印象,再提出觀念的定義。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根據高職數學教科書進行分析,分析著重於教材編排順序、觀念呈現 及例題統計量化分析,較缺乏例題及其難易度分析部分,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 此方面進行分析。

107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範圍是經審定通過之高職數學科 B 版直線方程式教材,雖然直線 方程式教材在高職數學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仍僅是高職四個版本教科書中的 一個版本,未來研究者若能繼續探討其他版本,甚至研究其他單元教材,累積數 學各教材內容的分析,將能更完整性的瞭解數學科教科書內容全貌。

10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斌悅(2002)。 國二學生學習線型函數時的概念表徵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7)。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報告。台北:作者。

呂中明、楊曉靜、陳曉惠(2009)。職校數學 BⅠ。台北:美新圖書公司。

余俊、邱瑞鍍、陳宏偉(編著)(2010)。高職數學 BⅠ。臺北:廣懋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

林原宏、謝闓如(主編)(2014)。普通數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林鴻鳴、吳怡萱、鍾瓊瑤(編著)(2012)。職校數學 BⅠ。台北:啟芳出版社 有限公司。

李淑芬(1990)。比較分析法。載於蔡保田(主編)等著,教育研究法,239-250。

高雄:復文。

李隆盛(2007)。教科書制度與影響—序言。台北:五南。

吳昭容(1990)。圖示對國小學童解數學應用問題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 究所獨立研究,未出版。

吳德邦、馬秀蘭、翁玉雲(1997,11 月)。國小兒同對減法文字題之研究。載於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所舉辦之「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集

(頁 1-16)。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柳賢(2000)。數學科教學評量理論與實務,高師大科教中心承辦「八十九年度 南區中學數理科評量理論與實作研討會」成果報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

115-138。

胡惠茹(2009)。 不同二次函數表徵問題對國三學生解題影響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109

郭威良、許進明(編著)(2010)。職校數學 BⅠ。台中:漢樺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姚敏庭、李士蘭、吳振輝(編著)(2011)。職校數學 BⅠ。台中:信樺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

洪萬生、林江龍(2012)。職校數學 BⅠ。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施賢文、林以標、鄭嘉立、陳俊傑(編著)(2013)。高職數學 BⅠ(2 版)。新 北: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陸思明(編著)(2013)。高中新數學教室-坐標系與直線方程式。台北:建弘。

陳進春、張太山、蘇哲欽(編著)(2008)。數學。新台北:新文京。

陳仁輝、楊德清(2010)。台灣、美國與新加坡七年級代數教材之比較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18(1),43-61。

陳秋錦(2014)。職校數學 BⅠ。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宏輝(2014)。職校數學 BⅠ。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技職司(2005)。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2013)。數學素養向度建議文。台北。

20130804 取自

http://literacytw.naer.edu.tw/data/cht/20130725/20130725ok8od1.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教育部。

莊麗嬌(2013)。職校數學 BⅠ。台北:華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正中。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研 究報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數學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30-34。

黃政傑(1989)。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問題的檢討。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 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371-388 頁)。台北:台灣書店。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再版)。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黃士哲(2002)。斜率概念對國中學生線型函數概念層次及表徵轉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110

黃立期(2010)。臺灣四十年來國編版國小數學教科書「分數乘法」教材之分析 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清濱(1996)。教科用書的編印、審定與選用:一些理論與實際的探討。研習 資訊,13(4),1-11。

張霄亭等編著 (2004)。教學原理。新北:空大。

張芬芬(2012)。半世紀臺灣教科書研究之概況與趨勢。教育研究月刊,217,

5-24。

張英傑、周菊美(合譯)(2013)。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鄭世仁(1996)。我國國小教科書之內容分析:以兒童概念發展為依據。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 NSC84-2411-H134-004),

未出版。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 冊)。臺北:東華。

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國北師教育論壇,2007 年 10 月 1 日,取自

http://www.math.ntu.edu.tw/phpbb-2/edu/articles/article_03_10_07.htm 維基百科(2014)。笛卡兒坐標系。取自維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C%9B%E5%8D%A1%E5%84%BF%E5

%9D%90%E6%A0%87%E7%B3%BB

蔡明達、陳水萍(2012)。職校數學 BⅠ。新北:育達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 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載於兩性教育及教科書研討會論文 集。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歐用生(1996)。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戴永久(1987)。現代數學入門(中)。新竹:學英。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謝立人、祝仰濤、林政宏、林建宏、張克旭(編著)(2011)。高職數學 BⅠ。新 北: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鐘明宏(2013)。高職生在直線方程式單元的錯誤類型分析及補救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111

二、英文部份

Ding, M. & Li, X. (20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stributive Property in U.S.

and Chines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xtbook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8(2), 146-180.

Budd, R. W., Thorp, R. K., & Donohew, L.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NY: Macmillan Co.

Duke, C. R. (1985). A look at current state-wide text adoption proced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n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 spring conference, March 28-30,Houston, TX.

Dreyfus, T. (1991).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processes: Advanc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Even, R. (1998). Factors involved in linking representations of func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7(1), 105-121.

Gall, M. D. (1981). Handbook for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curriculum material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Klausmeier, H. J., Ghatala, E. S., & Frayer, D. A. (1974).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Y: Academic.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33-40.

Hillsdale, NJ: Erlbaum.

Leitzel, J. R. (1989).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algebra instruction. In S.

Wagner & C. Kieran (Eds.). Research issu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algebra (pp.25-32).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 Lawrence.

Leinhardt, G., Zaslavsky, O., & Stein, M. K.(1990). Function, graphs, and graphing:

Tasks,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1), 1-64.

Son, J., & Senk, S. L. (2010). How reform curricula in the USA and Korea present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frac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74(2), 117-142.

112

附 錄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皆為第一或第二;以保留概念最 不受重視,排序皆為第八或第九。

3.三版本在「屬性和單位」的處理 上,是相當偏重在知道事實及程 序的層次,皆不低於 23﹪,相對 而言,使用概念和解決問題的比 例 都 相 當 低 , 使 用 概 念 不 高 於 10.02﹪,解決問題不高於 8.38

﹪。

4.三版本在「工具、方法和公式」的 處理上,相較於「屬性和單位」

的部分,三版本在後兩個認知層 次的比例都提高了。在這部分,

三版本認知過程在課本和習作的 百分比排序皆如下:A 版本為知道 事實及程序→解決問題→使用概 念,B 版本為知道事實及程序→使 用概念→解決問題,C 版本為使用 概念→知道事實及程序→解決問 題。

5. 各 版 本 認 知 過 程 百 分 比 排 序 如 下,A 版本:知道事實及程序→解 決問題→使用概念;B 版本:知道 事實及程序→使用概念→解決問 題;A 版本和 B 版本在課本和習作 對於認知過程百分比的排序都是 一致的,而 C 版本採解決問題的 比例最低,而在課本以使用概念 最高,而習作採知道事實及程序 最高。

6.若不論各層次百分比的多少,只看 布(例)題在雙向細目分析表呈 現的完整性,以 A 版本較佳,其 次為 B 版本,而 C 版本忽略了比 較多的部分。

118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129 式,大致像 ax+by+c=0、ax+by=c、y=ax+b 或 y=mx+b 之型 式;而且畫出一直線之方程式的外在表徵不盡相同。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