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想像心算,就算出正確答案。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黑熊組(學習中成 就)的孩子表現不凡,不僅能夠使用直式橫式正確算出答案,甚至能主動教導組 內不會的同學,在黑熊組主動教導別人的同時,也是幫自己再複習一次,經過不 斷的練習與複習,黑熊組的孩子無論在第一單元或是第二單元中,都和山豬組(學 習高成就)的孩子拿到一樣的積分。

第二節 建議

一、增加研究對象

此研究中,研究對象僅限於高雄市偏鄉某國小的 18 位二年級學生,研究樣 本數較少,故研究結果的推論有所限制。未來的研究可擴大到市區的國小,比較 市區及偏鄉的孩童在城鄉差距下,透過此種教學模式之後的學習成效有何不同。

擴大研究樣本,使研究結果更有說服力與推論性。

二、將此教學方法的實施時間拉長

本研究中,研究時間僅為兩個單元的時間,若能長時間實施,不僅能讓孩子 習慣此種上課模式,也能探討此教學方法在不同單元中的實施成效為何,使研究 結果更有說服力與實用性。

三、思考若是不使用因材網,能透過何種方法,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進行複習,且 不會感到乏味

研究者認為因材網不適合本階段的學生使用,因此思考將因材網改為小白板,

並針對原本使用因才網的課堂時間稍做調整,依照學生的學習情形,評估是否進 行每兩個小節的節點複習。讓水鹿組、黑熊組和山豬組的孩子輪流依照自己的學 習程度,透過小白板進行計算過程書寫與解題,並且將答案貼在黑板上與全班討 論。若是有不一樣的計算方法,學生或教師也能即時解釋和檢視是否正確。此種 方法能保有學習趣味,也能避免使用因材網時孩子亂猜的情形以及解決耗時過多 的困擾,減輕學習進度的壓力。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韻齡(2019)。教授開發因材網,累積 2 萬中小學素養導向題「因材施測」。

臺北市:親子天下

沈翠蓮(2008)。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何薇玲(2017)。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高點。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市:心 理。

李源順(2018)。數學這樣教:國小數學感教育(三版)。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1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8-123。

林佩璇(2017)。矛盾趨動擴展學習:差異化教學的實踐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

20,117-150。

林思吟(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8-123。

林韋秀(2006)。學科型教室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以政大附中國中部學生為 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侯秋玲(譯)(2020)。領導差異化教學:培育師資,以培育學生。臺北市:心 理。(Tomlinson, 1996)

徐慧中、徐偉民(2019)。以差異化教學實施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臺灣數學教師,40,1-28。

徐偉民、楊雅竹(2019)。影響原住民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從屏東縣部落小學 的教學行動來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129-15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高子峮(2019)。十二年國教教師必修學分:差異化教學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8,171-176。

陳怡靖、鄭耀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 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10,

416-434。

陳麗霜(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2004)。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甄曉蘭、李宗薇、王秀玲、李春芳、蔡克容、張德銳、黃秀霜、謝寶梅、

陳麗華(200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許桂英(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

119。

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慧淳、林曉芳(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 影響-以數與量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5,1-30。

張定洲(2019)。合作學習運用在傳統武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小五手為例(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5)。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臺 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黃永舜(2020)。因材網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嘉義縣義竹國小為例(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詹惠雪、林曉音(2014)。差異化教學運用在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之實踐歷程。

教師研究月刊,245,130-148。

葉瀚威(2014)。利用異質性分組成就差異化教學。教師天地,190,20-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溫美玉(2018)。溫美玉數學趴:從思考表白到自己出題,用任務點燃數學力!。

臺北市:親子天下。

甄小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劉繼文(2020)。讓大象動起來:以學思達啟動差異化教學和自主學習,成就每 一個孩子。台北:天下文化。

潘鳳琴、謝如山(2014)。數學教材教法:探究式教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欣華(2018)。探究差異化教學於國小教學之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

116-123。

蔡坤憲(譯)(2018)。怎樣解題。臺北市:天下文化。

龔心怡(2016)。因應差異化教學的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停、看、聽。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5,211-2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外文部分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Ornstein, A.C. & Hunkins, F. (1988).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theory. USA: Allyn and Bacon.

Paul, Eggen & Don Kauchak(1987). Strategies and Models for Teacher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inking Skills (6th Ed.). London, England: Pearson.

Slavin, R.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1(3), 45-62.

Simamora(2017). The Effect of Student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Concept Understanding Ability of Mathematic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104 ,pp.407-411.

Tomlinson(1995).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exandria.

Tomlinson(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exandria.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