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於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建議

本研究帶起四健會與環境教育初次對話,四健會是一個發展多年,但是教育活動 靈活的組織,並沒有標準的課程設計流程與內容,並且偏向活動計畫導向,文件中僅 有對教育活動設計的相關建議,其教育哲學雖然簡單,卻很實在,且能廣納各方教育 理念的精隨,這是四健會的優點,多元的學習內容對會員而言是件好事,能隨著時代 變化而調整其組織內涵是四健會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也發現重 視實作的四健會,很多文獻與現實之間有所脫節與矛盾,當然並非要建議四健會未來 須建立更多制式的標準與規範,而是希望整個組織有需要對一些重要的教育內涵與活 動執行進行深入的盤點與整合,才能讓四健會教育活動更上一層。

考量到臺灣四健會目前組織特性與未來需求,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給予四健 會未來發展做為參考,以及給予農業推廣未來發展與未來研究提供一些建言。

(一)建立農業相關作業組的教材工具

四健會有豐富的執行作業組的經驗,但是會因為指導員異動與義務指導員流失,

而無法累積經驗與教材提供給其他單位使用,或是各地四健會的經驗無法有效的交流 與傳遞,雖然每年各縣市與全國都會舉辦四健會相關競賽、年會或露營活動,提供機 會給各的四健會交流,不過四健會作業組的內容多元,而且許多涵蓋專業知識與技 能,並非幾天緊湊的互動可以瞭解,而且各地都有不同的師資來源與風土民情,儘管 幾乎全台各地都有的水稻作業組,也可能會有不一樣教學內容,因此四健會需要針對 幾項重點主題作業組,發展相對應的教材與教具,提供各地四健會與其他單位參考,

讓四健會的教育經驗可以分享給更多關心農業與農村的民眾。

四健會最富含環境教育意涵的作業組就是農業、農村文化相關的作業組,研究者 建議日後四健會繼續推動此類的作業組,例如鄉土文化與作栽培等主題作業,並且整 理過往農業教育經驗,邀請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一同編寫教材。臺灣四健會雖然以 彈性與多元的教育模式著稱,但是類似的作業主題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可以依循的規則

與共有的內容,例如本研究所舉例的茶葉作業組,其中茶葉的相關知識各地變化不 大,茶藝所包含的器具也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就茶葉編寫一部教材工具,讓有意推動 茶葉與茶藝文化的四健會能有參考的依據,而不會像受訪者 C1 所提到「多資訊都是來 自網路嘛!所以就變成說這、有不同的說法,那沒有一個很正確的管道去知道說到 底、狀況到底是怎麼樣」。

稻米相關的作業組,亦是四健會中具有環境教育的作業組之一,水稻種植也是臺 灣農業發展脈絡的重要一環,因此不管是從鄉土文化切入,還是作物栽培為主軸的稻 米相關作業組,也需要建立對應的教材,讓基層執行人員在設計相關課程時能有參考 的依據。教材應先建立基本的稻米知識與文化背景,稻米是臺灣重要的糧食來源,其 投入的研究也很多,因此也要將最新農業技術與科技發展編入教材。最後基層執行人 員再依當地需求與特色去做變化,同時能達到農業推廣傳遞農業新知的功能,因此教 材的編寫,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要建立臺灣四健會教材編寫與增訂制度。

早期四健會有出版一些作業主題的參考書籍,但是因為後續沒有繼續編修與增 訂,而逐漸散失,亦漸漸不合時代所需。而近期四健會產出的教材參考書籍則是以各 訓練營的手冊為主,而較少系統性的教材出版品,目前較新的教材出版為 2007 年出版 之《健康飲食》套書,分為幼、初、中級版,各級均有三本手冊,並且附有教師手 冊,是以健康飲食的概念去設計教材。日後四健會可以參考早期以作業主題的方式和 現在分級的方式來撰寫教材。

農業相關作業組較容易與環境教育相搭配,因為農業不僅直接利用自然環境,亦 是帶動人類社會文化環境興起的關鍵,因此農業相關教材編寫時,可以參考環境教育 學習概念,融入更多學習元素,豐富原本的生產知識學習,加入更多態度養成、價值 判斷、生態知識與行動技能的學習,讓學習朝向永續發展目標。

(二)透過青少年發展教育帶動環境行動

本研究中發現其實看似多元的四健會,其實一直都是圍繞在農業這項中心議題,

但是其實四健會除了農業之外,也一直強調青少年發展教育,而這並未在本研究中有

太多著墨,而環境教育是重視社會行動與公民參與的學習,青少年發展教育就是重視 組織學習與團體合作與行動,因此四健會可以思考如何讓青少年組織領導的學習,能 與環境與農業議題結合,並且能帶動會員為環境與農業付諸行動。

目前在四健會舉辦多年的四健農村青年領袖營中,會透過各種討論方法,讓會員 發表其對農業議題的看法,並且安排課程與農委會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政策對話,而 這些如何從討論與對話化為行動,則是四健會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而在四健大專幹 部訓練營也曾經出現以環境議題與概念為營隊主題,並在訓練過程中融入相關議題的 學習與實踐,在 2012 年以「無痕山林」為主題,「環境互動」為 2013 的主題,2014 年 則是在營地中透過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學習團隊生活與合作。

在四健會的訓練營隊,多是以高級會員與義務指導員為主,少部分會包含中級會 員,其訓練的過程中,比較強調如何將所學回饋與運用到基層四健會(農會或大專),

因此課程中雖然有這些議題與概念的探討,但較少鼓勵直接採取環境行動,多是鼓勵 高級與義務指導員將在營隊所學的環境知識與議題,再透過作業組或活動的設計傳遞 給其他四健會會員。因此,日後四健會應該要思考讓訓練營隊中的環境知識與議題,

在傳遞的過程中,也能帶動環境行動的產生。而研究者認為透過公共服務設計與融 入,可以帶出更多有意識的環境行動,不能讓公共服務淪為單日活動而已,而是要搭 配整個作業組的學習。

從土角厝作業組的例子來看,整個土角厝的製作就是結合公共服務的概念,因為 傳統土磚建築消失,導致狩獵蜂棲地減少,經過作業組的知識與技能學習,透過團隊 合作與討論的方式,會員們一起分工協助狩獵蜂建立合適的棲地,同時也幫助小農築 起生態防治的基礎。日後四健會相關研究,可以從此角度切入,來看看類似形式的環 境行動,四健會會員與參與單日活動的參與者態度與認知上有何差異,抑或是探究單 一四健會作業組,紀錄其完整的教育過程,瞭解其中的重要教育元素與追蹤後續會員 反映。

(三)重新建立與正規教育體系的連結

臺灣四健會曾經有透過學校體系推動,但是因為政府組織變動與國家發展走向改 變,而比較式微,雖然每年都還是會有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童軍社團暨四健會聯合大露 營,但是其實在高中職體系的四健會,已沒有被農業推廣體系所重視,在臺灣四健會 推廣體系圖中(圖 2-1),也已經省略此部分。在農漁會系統與大專四健會之下,也較 少會討論與提到高中職四健會,整體四健會體系對此部分的認識是斷裂的,除了少數 農會的學校合作,會直接與這些有四健會的高中職合作之外,很少看到四健相關的報 導與論述在描寫高中職四健會。而四健會與學校的合作,較多案例是與國小合作,國 高中的合作較少。

農業推廣體系最主要是是在做人力資源的培育,正規教育體系是為了養成國家的 人力資源與提升國民素質所存在,因此兩者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應攜手合作完成百 年樹人的工作,但是是否要回復到早期由教育體系直接輔導推動四健會的模式呢?研 究者認為以目前永續發展的趨勢,其實都是走向跨領域與跨部會的合作,因此就如受 訪者 B1 的意見,透過「科際整合教育,我覺得如果他(四健會)可以跟教育部做連 結,…,上面的或者是教育部門,可以跟農業的部門,我們大家來合作,合作才能夠 整合,一雙筷子,跟一把筷子的力量,就是不一樣」。永續農業的推動不僅是農業部門 的工作,而是需要各個領域的支持,永續農業具有經濟性、穩定生產性、生態性、社 會文化性等特性,需要從農業生產、植物保護、農產運銷、農村綜合發展等多方面著 手(陳能敏,1996),糧食安全的解決策略也需要強化消費者教育與互動(方偉達等,

2013),因此面對農業永續發展與糧食安全議題,並非僅靠農業部門就能完成。

四健會在農業推廣體系之下,也屬於社會教育的一環,對象是正值學齡階段的青 少年,陳瓊如(1991)認為社會教育是令環境保護政策落實的途徑之一,也是落實環 境教育的有利策略,因此研究者認為四健會應保有其社會教育的特性,不用擠身進入 正規教育課程中,而是成為學校走入社區學習的夥伴團體,協助學校發展地區性特色

四健會在農業推廣體系之下,也屬於社會教育的一環,對象是正值學齡階段的青 少年,陳瓊如(1991)認為社會教育是令環境保護政策落實的途徑之一,也是落實環 境教育的有利策略,因此研究者認為四健會應保有其社會教育的特性,不用擠身進入 正規教育課程中,而是成為學校走入社區學習的夥伴團體,協助學校發展地區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