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4-H Club. 研究生:黃昭儀 指導教授:蔡慧敏 博士. 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針對在臺發展六十多年長期致力於農村青少年發展教育的四健會組 織,進行探索性研究,以探究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活動目前發展情況,並歸納其推動環 境教育之特色,並且建立四健會與環境教育溝通的橋樑。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 基層農會推動的四健會作業組進行文件資料分析,並且深度訪談基層執行人員。文件分 析的資料來源包括主要為相關雜誌報導文章,並已配合農會願意提供之作業組相關資料 與行政檔案為輔,相關人員以基層指導員與義務指導員為主,以分層立意取樣選擇五個 農會四健會為配合單位。從訪談資料與文件分析資料中探究四健會教育理念與環境教育 內涵之相似性,與四健會推動之特色。四健會的教育活動以作業組為主,也是推動環境 教育的主要途徑,四健會的教育理念與環境教育內涵有諸多相似,最終目的都是培育願 意為在地達成永續發展的人才,並且同樣強調科際整合教學、跨領域學習,以及重視學 者的自主行動。而四健會在推動環境教育的特色有:關懷鄉土與在地實踐,以及以農業 為基礎向外延伸的多元教育活動,並透過四健會的搭橋,青少年可以更貼近社區事務, 整合社區資源,將永續觀點引入社區。四健會在農業推廣體系下,負責青少年教育的教 育團體,其對於農業與環境之關懷,是環境教育推動的夥伴團體,也是青少年接觸農業 議題的重要管道,更能成為農村與農業邁向永續發展的推手。. 關鍵字:四健推廣教育、農業推廣、四健會作業組、永續農業. i.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4-H club. There has been over sixty years since 4-H Club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From rural youth development to youth positive development, 4-H club in Taiwan has devoted itself to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youth edu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we established the linkage between 4-H extensio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collected data from 4-H project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practi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4-H Club. Use in-depth interviewing method to collect the opinions on similarity between 4-H extensio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rom local 4-H agents and volunteers. Accroding to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4-H extension education is similar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rom education goal,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4-H members can meet the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4-H projects. Generalizing three similarities from the results, there are nurturing talent for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action-oriented learning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4-H Club are caring and acting locally, various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agriculture-based project, and connecting youth and community. To sum up, 4-H club is the partner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der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4-H club concern about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nd give youth a way to understand agricultural issues. It can be prompter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Keyword: 4-H Extension Education Program, Agricultural Extension, 4-H projec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i.

(4) 謝誌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論文寫作的過程是生命中美好的經驗之一,雖然一路顛顛簸簸,但是途中有許多美 好的人事物相挺,讓我有力氣與動力去完成這本論文,當然內容還有些疏漏,還有很多 進步的空間,但是整個過程與此書都是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感謝以下美好的人事物陪我度過論文寫作的過程: -. 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夥伴們,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大力協助我們的助教,以及認真教 學的教授們,每每到環教所上,看到大家都在為環境教育大拚,就讓我覺得這段論 文寫作之旅上,一路並不孤單,我們都是在為環境的未來盡一份力。. -. 家中陸陸續續傳來關心地「碎念」與激勵人心地「威脅」,讓我感受到家中的鼓勵 與支持,是讓我撐過這段旅程的強心針。. -. 來自四面八方四健會有形與無形的協助,各地四健指導、義指與會員熱情的接待, 各地不斷傳來四健會活動的消息,還有四健協會出借許多珍貴四健資料,還有四健 會提供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讓我從臺灣各地的四健會活動到四健會國際會議,都 收穫滿滿,這些經驗都成為論文寫作的素材。.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供我實習與工作的機會,讓我認識會裡的工作夥伴與志 工們,你們的關心與包容,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也對未來更踏實。. -. 最後,還有陪伴我試作與試吃創意料理的各方勇者,有你們的相伴,讓論文寫作的 過程增添更多美好的回憶。 我的論文寫作過程,並不是一趟孤單的苦行之旅,而是充滿人情味與歡笑的旅程,. 感謝美好的人事物成就一段美好的經驗。最後還要感謝這段論文寫作過程因為我而消逝 的所有生命與自然資源,因為有你們供給我能量,也提供我能源與紙張等消耗性物品可 以使用,這本論文才能順利完成,我們會持續為了保護你我所處的環境而努力!. iii.

(5) 目次 摘要 ................................................................................................................................................. i 謝誌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四健會的發展 ........................................................................................................... 6 第二節 四健會教育理念 ..................................................................................................... 20 第三節 環境教育 ................................................................................................................. 38 第四節 四健會與環境教育的連結 ......................................................................................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範圍 ................................................................................................................. 5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6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65 第四節 研究可信性 .............................................................................................................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四健會教學理念的再審視 ...................................................................................... 67 第二節 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現況 .................................................................................. 83 第三節 四健會推動環境教育之未來發展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 122 附錄一、全球環境議題 ............................................................................................................. 128 附錄二、臺灣環境議題 ............................................................................................................. 130 附錄三、國內外環境教育學習概念 .......................................................................................... 131 附錄四、國內外永續發展議題 ................................................................................................. 133 附錄五、訪談大綱..................................................................................................................... 135 附錄六、訪談輔助工具 ............................................................................................................. 138 附錄七、2008~2015 年農委會經費補助計畫研提標準摘要 .................................................. 140. iv.

(6) 表次 表 2-1 四健會相關學位論文 ........................................................................................................ 18 表 2-2 各國四健會宗旨............................................................................................................... 22 表 2-3 四健會分齡指導原則 ........................................................................................................ 30 表 2-4 歷年農會四健會作業組八大主題組數統計情形............................................................. 36 表 2-5 環境教育學習概念 ............................................................................................................ 47 表 2-6 環境教育教學方法 ............................................................................................................ 52 表 3-1 2002~2010 年十大作業組得獎單位分區統計狀況 ......................................................... 58 表 3-2 農會代號與簡介............................................................................................................... 59 表 3-3 受訪者代號與背景介紹 .................................................................................................... 62 表 4-1 訪談分析-五大目標勾選結果 ........................................................................................ 85 表 4-2 訪談分析-四健會教育目標對應環境教育五大目標 ...................................................... 92 表 4-3 訪談分析-四健會教育目標對應環境教育五大目標 ...................................................... 93 表 4-4 訪談分析-八項特徵勾選結果 ........................................................................................ 94 表 4-5 訪談分析-三大面相勾選結果 ...................................................................................... 102 表 4-6 茶藝作業組之教學方法分析 ......................................................................................... 104 表 4-7 土角厝作業組之教學方法分析...................................................................................... 106. v.

(7) 圖次 圖 2-1 臺灣四健會組織體系 ....................................................................................................... 16 圖 2-2 目標生活技能模式 ............................................................................................................ 25 圖 2-3 四健會作業組工作執行流程 ........................................................................................... 32 圖 2-4 環境教育教學方法三面向關係圖 .................................................................................... 51 圖 3-1 訪談架構 .......................................................................................................................... 62.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四健會在臺灣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遍布全臺各鄉鎮,屬於農業推廣體 系之下,從一開始的農村青年技職教育到現在多元的青少年發展教育,多年來 致力於推廣農業教育與青少年正向發展,以讓會員成為優秀國民為宗旨,期待 會員成為終身學習者、成功生活者及環境與農業關懷者。臺灣的農業推廣體系 分為四健、家政與農事,因其內涵與推廣對象不同而劃分,農事推廣是針對農 民,重視農業專業知識的傳播與農民的交流,家政推廣針對農村婦女,協助改 善農村生活與農村社區,而本研究所關注的四健會則是針對九~二十四歲青少 年,提供青少年於學校之外,更貼近社區、符合生活所需的學習環境。 研究者從九歲就參與四健會,至今已經十餘年,也從會員的角色,晉身為 協助四健會教育活動進行的義務指導員,參與過大大小小的四健會教育活動, 深刻體會四健會教育活動對於農業與生活技能的重視。而在各種教育活動中, 最核心的教育活動是四健會作業組,透過作業組的學習是最能體現四健會之教 育哲學「從工作中學習」,作業組提供青少年不同於學校體制教育的成長學習機 會,以學習者為考量的教育主題,教學方法多元,涵蓋農業的生產、生活與生 態,從生活技能應用到知識學習應用都涵蓋在其中。 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民眾開始重視自身生活與環境的關係,而農業 更是連接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的橋樑,食衣住行育樂都和農業密切相關,因 此在農業推廣體系之下的四健會,且期待會員成為農業與環境的關懷者,對於 環境教育的推動必定有所著墨,雖然並沒有文獻直接點出四健會在推動環境教 育,但是各種執行成果來看,四健會的教育活動有助於永續農業與農村社區之 發展,也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環境意識。. 1.

(9) 而且不同於其他組織的環境教育,四健會結合飲食教育與當地資源,從農 田到餐桌,從餐桌到自然,透過飲食教育貼近生活環境,運用農業資源,結合 當地特色,從鄉土教學切入環境教育,培養愛護鄉土也尊重環境的觀念,發展 出四健會特有的環境教育活動。 「民以食為天」,農業與糧食一直是各國與國際間重要的議題,而四健會推 動環境教育的關鍵也在於對於農業的關注。十九世紀以來,工業革命到綠色革 命,工業化農業大幅改變了人類土地利用的模式,同時也讓世界人口快速增 加,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在 2050 年將突破九十億大關(DESA, 2013)。龐大 的人口壓力,意味著可觀的糧食需求,糧食安全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課題。諸多 國際會議都將糧食安全列為重要議題,抑是人類永續發展不可忽視的議題,且 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區域協助,擬定解決策略(WCED, 1987/1992;UNCED, 1992;FAO, 1996)。四健會在農業推廣體系之下,對永續農業或糧食安全議題 更不陌生,抑是青少年接觸此議題的窗口之一。 四健會的教育活動離不開農業,不論是因為其所處之農業推廣體系的影 響,或是協助政策的推動。從各種農業體驗活動中,可以看出四健會仍然延續 培養農業後繼者的初衷,希望透過接觸與認識農業,讓更多會員日後能將農業 與相關產業作為職業選擇或培養留在鄉村之人才。作業組以實作為課程主軸, 在他配其他輔助延伸的教學方法,讓會員透過實際體驗,來認識農業與農村發 生的大小事,再加上適當的引導與討論,可以對農村與農業有更多的認識與進 一步的行動。 環境教育重視人類對於環境價值與倫理的反思與重塑,四健會則是一步一 步將農業與環境的重要性融入教育活動之中,兩者間在教育理念、教育活動設 計與特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值得探討。研究者將透過本研究為環境教育與四 健會搭橋,讓四健會可以從環境教育對未來世代的關心與永續發展的努力,而 2.

(10) 更加重視四健推廣教育與農業推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讓環境教育的各方 推動者,看見以農業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為主體,也能產出具有環境教育意涵的 教育活動。因此本研究將透過探索性研究,瞭解四健會教育理念與環境教育內 涵之間的關聯性,讓四健會與環境教育能夠在研究領域上搭起溝通的橋樑。.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探索性研 究。本研究目的為瞭解二十一世紀以來,在臺灣農業推廣體系之中,四健會推 展環境教育之狀況,並歸納其特色,基於目前四健會發展狀況探索其未來推動 環境教育的方向,期待四健會能從永續農業的角度,成為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 助力,協助青少年在生活中實踐對環境與農業的關懷,亦讓四健會與環境教育 雙方建立起對話的橋樑。基於以上目的,提出以下問題: 一、四健會教育理念與環境教育內涵有哪些相似點? 二、四健會教育活動如何對應到環境教育目標與學習概念? 三、具有環境教育內涵的四健會教育活動有哪些特色? 四、未來四健會可以如何繼續推動環境教育?. 3.

(11) 第三節 名詞界定 本節將依據研究之需求,針對以下重要名詞界定其意義,並在第二章文獻 探討中描述界定之依據。. 一、 環境教育 根據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第一條,推動環境教育是為了「促進國民瞭解個 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 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 續發展」。而環境教育就是為了達到永續發展的公民教育過程,其內涵包含環境 教育目的、目標與特徵。其教育目的是要運用教育方法使民眾認知與澄清與環 境之倫理關係,使民眾能覺知與主動關心環境及其問題,並且具備有環境相關 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能獨自或共同採取行動,解決環境問題與避免新 的問題產生。. 二、 四健會 四健會,原名 4-H Club,4-H 代表 Health、Heart、Hand、Head,中文譯為 身心手腦,係於 1952 年由發源地美國引入臺灣,遂成為臺灣農業推廣體系的一 環。其宗旨是要培養會員成為優秀的國民,以期成為終身學習者、成功生活者 及環境與農業關懷者。其會員公約鼓勵運用與發展身心手腦各項能力,「從工作 中學習」,以此為其教育哲學,透過核心教育活動-作業組來實踐之,並以「精 益求精」為其座右銘。會員年齡為九到二十四歲,年滿二十四歲以後可成義務 指導員繼續參與四健會。. 三、 四健會作業組 四健會作業組(4-H Project)係指每位參與四健會的會員都需參與的教育 活動,會員可以依需求、興趣選擇主題組成作業組,搭配義務指導員從旁協 4.

(12) 助,透過討論、實作、紀錄、發表等,學習專業知識,發展生活技能,在團體 中學習成長。其主題多元,有組織領導、動物飼養、作物栽培、生態資源、營 養保健、鄉土文化、科學技術等。. 5.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整理與研究主題相關之研究成果與相關議題之現況。共分四節,第 一、二節為四健會相關文獻探討,分別描述四健會在臺灣的發展與四健會的教 育理念;第三節為環境教育,依研究需求說明環境教育內涵、特徵與環境教育 課程設計。本研究目的是希望成為四健會與環境教育兩方領域的橋樑,此章會 著重在雙方基礎內涵的論述(前三節)。第四節是針對研究問題的相關回顧,以 及本研究結果中要證實的論點,因此整理四健會與環境教育相關的論述,並從 永續農業的議題,來了解環境教育與四健會的之間的關聯。. 第一節 四健會的發展 臺灣四健會是具有國際性組織連結與在地性發展脈絡的特色,本節將從四 健會在國際與臺灣的起源談起,而後著重在臺灣四健會隨時代發展的變遷,檢 視四健會發展中,其教育重心的變化與現況。. 一、四健會的源起 四健會工作或四健運動,原始名稱為 4-H Club Work 或 4-H Movement,以 「身」(Health)、「心」(Heart)、「手」(Hand)、「腦」(Head)四個字的英文字 首簡稱,源起於美國(林晢翔,2009;陳錦文,1981)。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農 村在地居民對於農村環境與青年教育的憂心,日漸增加,四健運動是在此情境 下,日漸發展出一種概念(林杰民,2012)。但開始之時,尚無四健名稱,至正 式定名為四健運動,則始於 1920 年左右(陳錦文,1981)。 四健運動並非從一個單獨的時間點開始,也不是從某一個地方開始,此概 念是由分散在美國各州關心青少年的人們所展開的教育運動,經過多年的努力 四健會才漸漸形成形成,並在 1914 年取得法律地位,Smith-Lever Act(史密斯 6.

(14) -雷佛爾法案)通過後,提供四健會穩定經費來源,把農村青年教育列入合作 農業推廣服務(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的一環,四健教育就 成為農業推廣系統的一部分,奠定了美國四健會未來發展的基礎(呂學儀, 1996;劉清榕,1998)。 十九世紀末期,由於當時美國(農業)教育與農村脫節,學校教育無法滿 足農村青年生活所需,學無法應用於農村,因此農村青年向都市發展,所以為 了突破此狀況與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各地關心農村的有識之士希望能提供青少 年正規教育之外的學習機會,不約而同地展開各種運動,期望在正規教育以外 尋求解決方案,加強農村青年的生活技能,把學校教育與農村生活結合(林杰 民,2012;林晢翔,2009)。 臺灣的四健會是 1952 年由當時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為目前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之前身機構,簡稱農復會)開始提倡,將美國四健會的組織與教育 方法介紹到臺灣,並且參考臺灣文化、社會背景及當時農業情形而開始籌組臺 灣自己的四健會(劉清榕,1997)。 1952 年,農復會將四健運動帶入臺灣,並將 4-H Club 的中文名稱定為「四 健會」(陳錦文,1981)。當時為什麼會將四健會引入臺灣?其緣由可由當時農 復會的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所寫〈臺灣農村青年的四健運動〉一文中就可看出 當時提倡辦理的原因,蔣夢麟博士提到: 農復會近年來在臺灣運用美援,配合國家政策,協助政府進行農 村復興工作。四年以來,在增加生產,安定農村,改善農民生活 等方面,頗收效果。但要使這種效果能夠長久保持並繼續增加, 那我們便不能靠外來的物資和技術的援助。必須我們自己的農村 能夠自立自助,自力更生。農村青年是下一代農村的幹部,為了 要使他們將來能夠擔當繁榮農村的責任,我們必須先加以適當的 訓練。因此農復會便把在美國和日本行之有效的這一運動介紹到 中國來,並把它正式定名為四健運動。(引自陳錦文,1981) 7.

(15) 從上可知,當時我國農業發展依賴國外援助,因此期望從臺灣的農村培養出能 獨立自主的農村新生代青年,才引進四健運動之概念來籌設臺灣的四健會(林 哲翔,2009)。蔣夢麟(1955)提到「建設我國農村,…,必須以教育方法,組 織力量,來教育農村青年。使他們能夠自動自發,自立自強,成為農村幹部, 農村建設才有永久而深厚的基礎」,人力資源的培養,農村才能有自主發展、永 續經營的可能,因此四健會從引入臺灣即被定位為教育組織。 從四健會在美國的源起與臺灣引進的時機來看,四健會與農業、農村發展 有著緊密的關係,其教育理念亦和農業推廣教育息息相關,雖然隨著社會變 遷,四健會所提供的不僅限於農業知識,更涵蓋其他生活面的知識,服務對象 也不限於農村青少年,而是包含不同文化、經濟與社會背景的所有青少年,但 農業與農村對四健會而言仍然是重要的組成要素。. 二、四健會與社會環境變遷 源起於農業與農村的四健會,在歷經時代的轉變,其教育理念與服務對 象,也隨之轉變,本小節將四健會在臺灣發展每十年分為一期,從 1950 年代至 2000 年代一共六大時期,跟著文獻的腳步一起來回顧四健會的變化。 (一)1950 年代(民國四十年代)-四健發韌期 1952 年,蔣夢麟博士在其農復會主委地任內,聽取農復會美國專家的 建議,籌組臺灣四健會,當初目的在訓練今日農村青年成為將來有科學知 識和技能的農民,並具備現代化科學精神與民主素養(劉清榕,1997)。 農復會先在 1952 年七至八月間訪問與調查嘉義、臺中、桃園、宜蘭、 民雄、后里、中壢等農校與新屋、霧峰、大林三鄉鎮的農村青年,作為推 行學校與農村四季會之準備(呂學儀,1996)。同年 9 月成立臺灣省四健會 輔導委員會,決定我國推行四健會工作的目的與步驟,以此為基礎後,第 一個學校四健會於同年 10 月 14 日在省立嘉義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成立(呂 8.

(16) 學儀,1996)。同年 10 月,嘉義民雄初級農校、臺中高農、后里初級農 校、桃園高農、中壢初級農校、宜蘭高農相繼成立四健會(沈伯勛, 1967)。 臺灣四健會起始之初,不僅與教育體系結合,亦從民間組織著力。臺 灣的農業推廣體系不只有地方與中央政府的農業推廣機構,還包含民間的 農民組織,因此除由臺灣省教育廳開始主辦學校四健會之外,農村四健會 則在農復會技術與經費協助下,在省農林廳主管下由省農會執行,當時希 望能與教育體系結合,因此縣級四健督導人員,均以學校借調知名義聘 僱,期望四健運動能確實扎根於教育體系,而且連結農村社區。第一個鄉 鎮四健會是在 1952 年 12 月於嘉義大林鄉成立,而隔年臺中霧峰、宜蘭頭 城、桃園新屋之四健會陸續成立,四健指導員也都經由該鄉鎮農會聘用, 並由農復會補助經費支付其薪資(呂學儀,1996;陳錦文,1981)。 此時期正值臺灣民生工業發展之初,因此國家政策鼓勵增加農業生產 提供加工,並將農產品與加工品出口賺取外匯,此時農業產值佔全國總產 值 50%以上,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鄭政 宗,2002)。同時也以「進口替代」為主要策略,鼓勵民間企業進口基本原 料、半成品與設備,製造消費品供應內需,後期積極拓展外銷。此時期適 逢戰後重建,需要彌補戰後國家耗損與穩定民生,因此推行農地改革,力 求糧食滿足與穩定,因此基礎教育較不普及(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02;鄭政宗,2002)。 在此背景下,農業推廣體系以著重農業產量穩定與增產,因此四健會 在此脈絡下,透過學校與農會系統給於農村青少年農業生產知識、技能訓 練,並輔以公民教育、家政訓練與提倡農村正當休閒等學習,主要著重在 協助農村達到科學增產,推行經濟作物,扮演傳遞新知與政策宣傳的角 色;另一方面,也提供機會讓青年參與農村建設之社會服務,改善農業生 9.

(17) 產與農村生活,培育未來農村與農業的接班人(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02;鄭政宗,2002;楊克仁,2002)。 (二)1960 年代(民國五十年代)-四健推廣期 此階段國家發展政策開始轉向工業,除了延續穩定農業經濟基礎之 外,開始以農業支援工業,大力發展輕工業,1962 年工業總產值首度超過 農業產值,臺灣的工業時代自此開始(鄭政宗,2002)。農業生產也開始推 行機械化與現代化(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四健會延續 1950 年代的農業生產教育之目標,開始導入農場經營與機 械化等農業技術,並且納入環境概念,增加廢物利用、水土保持、營養保 健等延伸教育內容(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除此之外,配合工業發展與人口向都市擴張,協助青少年發展農業以 外的專長,推行職業技能訓練計畫,辦理珠算研習、汽車駕訓、農產加 工、機車修護、木車床、農機具修護、家電維修、竹工藝、雕刻、紡織、 縫紉等研習與訓練班(楊克仁,2002)。雖然國民義務教育開始大力推行, 但是農村家庭衛生教育與整體教育程度仍未提升,因此四健會亦持續協助 改善農村家庭與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整體而言,此時四健會配合社會發展所需,發展出兩種路線,第一為 延續農業接班人的農業生產教育,另一條路線則是配合都市化與工業化的 職業技能教育。 (三)1970 年代(民國六十年代)-四健成熟期 1970 年代工商業起飛,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並且積極發展重工與化工 業,能源、材料、資訊與自動化為國家發展之重點,農業發展亦朝向現代 化與科技化為目標(鄭政宗,2002)。此外,國民教育雖普及,但是升學主 義當道,再加上,勞動力逐漸移往工商業,農業所得相較於工商業偏低, 10.

(18) 導致農業從業人口逐年下降,農村出現老化與幼化現象,更加深農業機械 化的需求(鄭政宗,2002) 。 四健會在此階段仍然著力在農業生產教育上,但是對象以不像 1950 年 代是全面四健會員皆實施,而是針對青年農民為主,還有遴選優秀四健會 員,結合正規教育將青年農民與優秀四健會員送至農校就讀(中華民國四 健會協會,2002)。並且推行農場經營企業化、農機訓練、農業創業等農業 專業訓練,亦搭配農村青年創業貸款等業務,積極培育具現代化經營管理 概念之優秀農村青年,此批青年成為現今農業生產的主力(中華民國四健 會協會,2002)。 由於時代變遷,農業並非臺灣主力產業,再加上升學主義影響,四健 會招募會員日漸困難,此時四健會開始加強與國中小配合辦理四健會,同 時也配合因經濟起飛而日益興盛的休閒與觀光風氣,將休閒與娛樂項目加 入四健活動中,比重逐年不同(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綜合來看,此階段四健會教育清楚區分為農村青年與農村青少年兩條 路線(鄭政宗,2002)。農村青年方面,四健會持續協助培育農村青年成為 農業接班人,同時延續 1960 年代職業技能訓練,持續協助離農、離村之農 村青年發展其他職業技能(楊克仁,2002)。農村青少年則是朝向人本教育 為主,協助青少年有正當的人際互動、自我發展等課程也逐漸出現,但仍 以作物生產為主(鄭政宗,2002)。這樣的清楚區分也和 1970 年代前期四 健會員人數出現負成長,所以順應時代變遷,四健會教育內容日趨多樣, 年齡層逐漸放寬,不僅以農業生產與職業技能為主,更設置村里四健活動 中心,提供會員休閒、閱讀、集會與社交的場所(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02) (四)1980 年代(民國七十年代)-四健瓶頸期 臺灣社會經濟結構急遽變遷,四健會在此時面臨發展的瓶頸(余玉 11.

(19) 賢,1992)。貿易與經濟自由化,使得商業、工業與服務業成為國家產值主 要來源,其中服務業更佔整體就業人口將近一半;另一方面,農業就業人 口持續下降,因此農業開始轉型(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整體國民教育水平持續提高,對於生活、環境、旅遊品質更加重視, 但是升學與文憑主義的觀念加深,使得屬於非正規教育的四健會經營大受 影響(鄭政宗,2002)。 由於農村人力逐漸老化,因此配合政府培養專業化農民之計畫,將 1980 年代的工作重點擺在鼓勵優秀農村青年留農,提供更多農業專業訓練 與保送農村子弟就讀高農或農專農業經營科之機會,以培養運用新觀念、 新技術走向農業專業化經營之農業生力軍,提高農產品之品質與農業投資 報酬率(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 此階段四健會雖然持續延續培養農業接班人的目的,以農村青年為主 軸,並期待農業朝向專業化並提升農業產值,但是整體社會受到升學主義 之影響,民眾對於四健會提供之非正規教育與農業就業人力補充機制並不 重視,導致四健會會員招募困難(鄭政宗,2002)。雖然此階段四健會與學 校合作相當普遍,然而學校卻沒有善用四健會所提供的教育活動,並將其 視為後段班學生課餘或是課外活動,因此較難讓四健會的功能與精神完整 發揮,使得以人本為主的青少年發展教育成為例行業務,並未受到農會與 學校的重視(鄭政宗,2002)。 (五)1990 年代(民國八十年代)-四健轉型與多元期 高科技與資本密集的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教育政策鬆綁,多元 入學方案實施,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另外,整體社會對於環境與自然保育 的意識開始蓬勃發展,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日增(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2002)。 四健會在此階段開始轉型,從生產導向的教育轉向生活面向,原本保 12.

(20) 送農校的計畫,也因精省與嘉義農專改制大學後,面臨檢討與停辦(楊克 仁,2002)。四健會整個組織開始使用更多創新的訓練方法,例如:青少年 育樂營、冬令營、義務指導員成長營、四健青年領袖營等,培養四健會人 力資源,重新凝聚四健會共識(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此外,組織 發展也有重大突破,1997 年第一個大專四健會在國立臺灣大學成立,打破 以往農會與國高中職學生社團與聯課活動模式。 此階段另一突破在於教育領域的擴展,因應民眾環境意識提升與多元 入學方案,四健會教育內涵重新定位在健康與活潑的生活教育,並且將生 活與環境結合,發展水資源、國際合作、關懷社區與產業文化等教育主 題,總的來說,教育主題可歸納為八大主題:組織領導、人際溝通、動物 飼養、植物栽培、資源保育、家政衛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中華民國 四健會協會,2002)。 雖然四健會教育在農業生產方面降低,但此時農業三生的觀念興起, 進而開始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並重的多元主題,並加入全人發展的概念 (中華民國農會,2013)。教育目的由原本培養農業與農村接班人,擴展至 培養身心發展均衡的生活管理者(顏淑玲,2005)。 (六)2000 年代(民國九十年代)-四健會全人發展期 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在自由化與全球化的浪潮,成為世界貿易組織 的一員,交通便利,使得國際與城鄉距離縮短,休閒時代來臨,終身學習 觀念漸開(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2002)。全球對於資源保育、生態環境維 護以及節能減碳的意識更甚,農業不只被視為一種生產事業,而是一種生 活方式與文化內涵,更具有生態保育的價值(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編輯 委員會,2011)。 繼 1990 年代開始,人力資源的培育成為四健會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各 階段的訓練營隊都逐步發展完善,也從演講、方法示範、觀摩、研討會議 13.

(21) 等學習方式發展到體驗式學習(中華民國農會,2013)。整體四健會重心已 朝向青少年全人發展,透過各式活動,讓青少年了解自我學習、合作分 享,以「四健一家」的團隊共識,營造四健會成為一個屬於青少年、讓青 少年學習與自我提升的環境(顏淑玲,2005)。 近代四健會組織體系逐漸確立,由於社會變遷與經費補助等現實狀 況,國高中職的四健會已逐漸停擺,整體四健會組織以農漁會體系為主 體,另有大學四健會的加入,但其組織目標已與之前在國高中職的學校四 健會不同,從生產轉向生活與自我成長與發展(林晢翔,2009)。 雖然此階段四健會主軸已朝向青少年全人發展,但是由於農業推廣與 農業政策是相輔相成,整體農業政策與四健會國家行政督導機關農業委員 會,仍然將四健會的教育重點擺在農業後繼者的培育,因此除了延續農業 三生的多元主題,引發青少年對農業與地方產業的興趣之外,要求各基層 農會提供農業相關體驗學習活動,增加青少年農業的知識,鼓勵青年投入 農業經營的行列(林晢翔,2009)。. 四健會從戰後農業增產起步,到現今知識經濟與資訊時代,不曾間斷地在 培育農業與農村的後繼者,但是社會變遷的劇烈,不管是在國際間,還是臺灣 四健會都在思考整體組織與農業的關係(林晢翔,2009)。四健會隨者社會變 遷,逐漸調整其組織定位,擴展其目標對象與教育目標,逐步將自己定位在青 少年全人發展組織,但是就臺灣社會變遷、四健會組織體系與發展脈絡來看, 農業與四健會之間仍然有緊密不可分的關係,劉清榕與陳馨馨(1997)也指出 四健會對臺灣農業發展的具體貢獻有增產、農業技術改進、農場經營管理模式 專業化、農業現代化等,林晢翔(2009)更指出四健會除了在農業生產方面培 育後繼者之外,還能增加青少年對農業的認識與關懷,培養農業生產之外消 費、交換、分配等相關行業之人才。因此本研究認為農業是為四健會教育的重 14.

(22) 點項目,抑是四健會推展環境教育的關鍵切入點,將透過研究結果來應證此論 點。. 三、四健會組織現況 臺灣農業為現在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但從 1970 年代開始就開始面臨農業 人口老化、勞力不足的問題,而全球自由貿易對農業生產亦帶來直接的衝擊, 人力問題與經濟環境使得部分農田廢耕,社會大眾受到消費主義影響,並未意 識到自身與農業的連結,使得農業議題並未成為社會大眾關心的焦點。另一方 面,因為人類的發展與利用地球資源,大量生產與消費,產生廢棄物與有害物 質,已經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狀況,全球氣候變遷引起農糧作物生產不穩定, 糧食安全出現問題(方偉達等,2013;中華民國農會,2013)。 面對全球與臺灣環境議題,四健會開始積極推動青少年農業與飲食教育, 認識臺灣的主要糧食生產、飲食文化、農業多樣性、健康飲食、產銷履歷等觀 念,同時也持續推動環境保護與社區關懷的議題,以維護農村社區的永續發展 (中華民國農會,2013)。 臺灣四健會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其組織體系已經過許多調整(圖 2-1)。 目前四健會是由鄉鎮市地區農會、漁會中的推廣部門負責辦理,並設置四健指 導員負責執行,其中農會系統在 1952 年即開始四健推廣業務,漁會系統在 1985 年加入推廣的行列(林晢翔,2009)。. 15.

(23) 圖 2-1 臺灣四健會組織體系 註:右下角綠色苜蓿葉造型、含有「身心手腦」白色字樣之圖案為臺灣四健會 之標誌。 資料來源:四健簡介 http://blog.fourh.org.tw/p/about.html 早期學校四健會以國中與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主要執行單位,四健工作透 過高級職校辦理,再由高職輔導轄區內的部分國中辦理,但是在 1999 年 7 月精 省後,農工職校沒有獲得補助經費(林晢翔,2009;紀海珊、紀潔芳,2000), 使得其逐漸缺乏四健推廣工作相關經費無法輔導國中推行四健推廣教育等因素 (黃晶瑩,2001;盧耀泰,2002),使得學校自行辦理的四健會也不斷減少,或 名存實亡,造成學校四健會系統逐漸停擺。 目前臺灣四健會以農會四健會為主,由農會系統下的推廣部門負責執行四 健工作。農會辦理之四健教育工作主要區分為二種形式,其一由農會自行辦 理,其二為與當地學校合作兩種(劉清榕,1998)。因此現在學校中辦理之四健 會是在透過農會協助下辦理,由農會自行接洽當地的學校,由有意願辦理的學 16.

(24) 校與農會共同發展合作的模式,並利用學校部分班級能夠配合的上課時間,由 指導員或義務指導員到學校內,協助學生組成四健會作業組,完成作業活動 (林晢翔,2009)。農會與學校合作的主要原因為了拓展會員的招募,四健會會 員年齡為 9 至 24 歲之青少年,正值學齡階段,透過與學校合作辦理四健工作, 希望能招募更多會員加入,擴展四健會的組織規模(林晢翔,2009)。 農會自行辦理四健工作會與當地社區結合,使四健會發展朝向社區化。由 於學校學童流動大,並不利於四健組織健全發展,因此農會四健會如果能力許 可,仍是以招募當地社區的會員為主(林晢翔,2009)。直接從社區參與四健會 的會員相較於僅在學校參與四健會作業組的會員比起來,更能投入四健會的各 項活動之中,對於四健會能建立較深刻的認知與向心力,對四健會而言,也更 有機會將他們留下並培養成固定長期參與的會員,所以從臺灣目前比較有在發 展的農會四健會來看,很多皆已朝社區化發展(林晢翔,2009)。 目前我國四健會的推動主要是以全臺各鄉鎮市地區的農漁會為主,仰賴農 漁會的推廣系統,其中農會系統下的四健會在我國四健會中更是占了主要部 分,農會本身對於推廣股四健業務的運作,影響了全臺灣四健會的發展。綜觀 以上四健會組織現況,本研究將以農會系統的四健會為主要研究範圍。. 四、四健會研究現況 本研究以關鍵字「四健」使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相關學位 論文,限制在論文名稱、摘要或關鍵字中有出現四健之資料,一共有 155 筆, 查詢日期為 2015 年 4 月 13 日,經人工篩選後得 31 筆與四健會相關的學位論文 (表 2-1)。四健會是農業推廣體系下的一環,其學位論文以農業推廣相關科系 居多,但搭配畢業學年度來看,近十年,有更多領域的研究者投入四健會相關 研究。蔡麗瓊(1998)整理四健相關研究發現,四健會研究主題可以分為: 17.

(25) (一) 四健會人員減少問題 (二) 四健會活動推行與改進 (三) 四健會的影響與效益 (四) 四健會功能之研究 (五) 四健會未來發展之研究 表 2-1 四健會相關學位論文 論文名稱. 作者 王淑女. 回村青年特質與留村留農意願之研究 台灣鄉鎮級農事、四健指導員的推廣工作分析 與其知識來源之研究 未來農民的培養與訓練-影響農村青年訓練成 效及留農意願因素之研究. 黃晶瑩 顏淑玲 張上賜. 影響農家子弟職業選擇因素之研究 農民對農會辦理農業推廣工作需求及評價之研 究 基層農會四健指導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 作倦怠之研究. 杜素豪 冷文玉. 系所名稱 農業推廣 研究所 農業推廣 研究所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農業推廣學研 究所 農業推廣研究 所 農業推廣研究 所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農業推廣研究 所. 畢業 學年度 63 64 68 69 75 80 82. 台灣基層農會農業推廣業務調整之研究. 黃俊鳴. 四健義務指導員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李青松. 台灣區漁村四健會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 江振德. 體育研究所. 85. 基層農會推廣人員專業能力之需求評估. 鄭素芬.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85. 農會四健會行銷策略之研究. 蔡麗瓊. 農業推廣學系. 86. 鄉村型農會四健會員推廣需求之探討. 吳青娟.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86. 美援對台灣職業教育的影響(民國三十九-五 十四年). 安後暐. 歷史學系. 四健青年訓練移轉之研究---領袖營個案分析. 林詩音. 基層農會推廣人員工作能力需求之研究-以人力 資源發展工作者論之. 蔡慧如. 18. 農業推廣學研 究所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83. 86 89 89.

(26) 國中生參與四健推廣教育意願之研究. 盧耀泰. 四健推廣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 賴昕怡. 四健會組織學習與績效之研究. 顏淑玲. 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美援教育計畫. 鍾瀚樞. 四健會少年之休閒態度、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 之相關性研究 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 研究. 陳泓任 黃暐睿 黃道和. 農會優質農業推廣模式建構之研究 現今我國四健會對會員的影響及其在農漁會中 的作用 組織文化對農場經營策略與農場經營績效之研 究-以四健會成員之農場經營者為例 臺灣農業職業教育研究-以國立關西高農為例 (1924-1968) 從美國到臺灣:四健會的移植與國際農業交流 工作(1951-1965) 臺灣農家婦女對於培訓課程參加意願之實證研 究─對於農村再生發展之政策意涵 四健會活動吸引力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四健指導員在推廣業務所遭遇困難及其克服歷 程之質性研究-以中部地區五個農會為例 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 中心(1945-1965) 高雄市國小教師對四健推廣教育的認知、態度 及參與意願之研究. 林晢翔 李玲嘉 蘇虹敏 林杰民 林威志 黃守謙 陳胤羽.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 農業推廣學研 究所. 90. 歷史學系. 93. 青少年兒童福 利研究所 運動與健康研 究所 農企業管理系 所 社會發展學系 碩士班 農企業管理系 所 歷史研究所碩 士在職專班. 94. 歷史研究所 農業經濟學研 究所 運動休閒與餐 旅管理研究所 觀光與休閒管 理研究所. 曾獻緯. 臺灣史研究所. 許敬文. 農企業管理系 所. 91 91. 94 95 97 97 98 100 100 101 101 101 10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雖然四健會被定位在青少年教育組織,可是從上述整理之研究主題,與學 位論文研究主題來看,以四健會為題的研究多以組織運作、活動成效等實務課 題為主(林杰民,2012),另外亦呈現四健會的多元功能,例如休閒,但卻缺少 對四健會教育理念本質的檢視與再論述,或是教育活動方式(課程設計)的行 動研究。隨著時代變遷,四健會的目標已由農業增產轉為全方位青少年培育, 19.

(27) 教育理念與活動方式在實務上必有所調整,因此本研究認為有需要重新檢視四 健會的教育理念與活動方式,以呈現四健會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走向。 當今社會有非常多元的學習管道,民間有許多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團體,因 此重新定位四健會的教育方向,有助於四健會在未來宣傳與發展的參考。再 者,以環境教育的內涵來檢視四健會教育活動,將兩者結合,是將四健會引入 永續發展的思潮中,並有機會帶動四健會與其所屬的農業推廣體系將推動環境 教育視為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藉此從青少年教育帶動農業與農村社區朝向永 續發展。. 第二節 四健會教育理念 四健會是具有教育性的青少年發展組織,而且是具有國際連結與在地性的 組織(白仁德,1957;吳恪元,1970),因此期教育理念融合了國際共識與在地 需求,本研究所指之四健會教育理念包含教育內涵、教育方法,分四別描述於 以下兩節。. 一、四健會教育內涵 四健起源於美國,一開始是為了讓農村青年能在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從生 活中體驗,以民主、科學的方法,培養農村青少年具有手腦並用、身心健全的 能力與習慣,成為農村的幹部,帶動農村改進、增加生產(王華林,1957)。臺 灣早期四健會的發展與美國類似,但是整體社背景不同,雖有部分經驗與教育 理念是引自美國,但由於臺灣四健會組織體系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由國 家政策主導,臺灣則是由政府經費支持與政策輔助,民間主導其發展,因此臺 灣四健會有其特殊性,本章將教育內涵分為四健會宗旨、會員公約、教育目標 與教育哲學,重點在呈現四健會國際間的教育理念共通性與臺灣在地性。. 20.

(28) (一) 宗旨 宗旨可視為一個組織存在的目的、最終任務、使命,甚至蘊含著組織 的願景,因此組織所發展的目標與活動都是為了完成組織的宗旨。雖然四 健會員起於美國,但是各國引入的時空脈絡不同,文化差異,各國四健會 組織被賦予的宗旨因此有了些許的差異(表 2-2)。美國與加拿大認為青少 年能成為改變世界的正向力量,挪威、芬蘭與瑞典則是點出要讓青少年成 為負責任的公民,均是將組織宗旨放在不分對象的青少年發展,雖然之間 著重的項目不同,美國強調發揮青少年的潛能,加拿大提到青少年對環境 的貢獻與相關能力的培養,挪威與瑞典則特別點出自然環境的尊重,青少 年職業發展則是芬蘭的重點。日本與韓國則都提到農業的價值與重要性, 但是日本主要對象是青年農民,韓國則是青少年與青年農民兼具。 臺灣則剛好融合以上特點,兼具青少年潛能啟發、公民培養以及尊重 環境與農業價值之展現,根據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所發行《四健會簡介》 摺頁,臺灣四健會宗旨為「培養會員成為優秀的國民,以期成為終身學習 者、成功生活者及環境與農業關懷者」,從此可見,雖然源起於農村,四健 會仍是希望成為帶動全臺灣青少年發展的教育團體,而且在創始之初年, 蔣夢麟(1957)就點出:「四健會乃依廣泛的青年教育運動,不限於農業推 廣」,日後陳馨馨(1997)在參與「四健會青少年培育工作研討會-四健會 創造不一樣的世界」時亦表示:「其實四健會的對象就是所有的青少年」。 本研究將在第四章探討,在四健會教育活動執行時,基層執行人員對四健 會宗旨之認知,以及瞭解其中與環境教育目的相合之處。. 21.

(29) 表 2-2 各國四健會宗旨 國家. 宗旨. 臺灣. 培養會員成為優秀的國民,以期成為終身學習者、成功生活 者及環境與農業關懷者。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四健會簡介》摺頁). 美國. 願景:青少年與成人共同學習、成長與工作,成為帶動世界 正向改變的催化劑。 任務:在熱心成人陪伴下,四健會使青少年能完全發揮自己 在工作與學習的潛能。 (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自 http://www.4-h.org/about/). 加拿大. 四健會提供一個安全、有趣、包容的環境,讓有熱情願意為 世界與周遭環境做有意義貢獻的加拿大青少年,在此預備自 己,成為有技巧、有用的、有責任的領導者,為自己的社 區、國家與世界帶來正向的影響。(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 自 http://www.4-h-canada.ca/about-4-h). 挪威. 四健會啟發與教育青少年成為主動、擔負社會責任的公民, 並使青少年對自然與人類有同等的責任感與尊重。 (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自 http://www.4h.no/English/). 芬蘭. 四健會致力於協助青少年發展創業精神、就業能力與主動參 與的公民精神,培育青少年成為開明與負責任的公民。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與翻譯自 http://konnevesi.4h.fi/inenglish/與 http://www.4h.fi/). 瑞典. 四健會的願景是培養所有的兒童和青少年成為有能力、有活 力、負責任且尊重環境的人。 (資料來源:本研究翻譯自 http://4h.se/) 22.

(30) 韓國. 四健會是社會教育運動,透過四健會手腦身心的精神,啟發 青少年成為兼具農業意識與全方位發展的個體,強調農業、 環境與生活的價值,亦提供青年農民之教育訓練服務。(資 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與翻譯自 http://english.korea4-h.or.kr/4H_in_Korea/4-H_Movement.aspx). 日本. 為了支撐日本農業的未來,組織 20~30 歲出頭的青年農 民,研究農業經營問題的解決辦法、改進農業技術為主,並 與消費者交流與參與地區服務計畫,激勵青年農民成為能為 日本與世界貢獻的農業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與翻譯自 http://www.zenkyo4h.org/ 與 http://www.maff.go.jp/j/new_farmer/4hclub.html). (二)會員公約 四健會會員公約是每位四健會員在正式加入時,都必須要宣誓,是會 員承諾在四健會組織裡學習與成長的目標,此公約亦是四健會重要的教育 內涵,「四健」所代表之教育內涵,即呈現在公約之中。臺灣四健會會員公 約如下: 我願以至誠,為我個人,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四健會, 為我的鄉村,為我的國家和其他自由國家,訓練我具有: 健全的頭腦,以運用思想; 健全的心胸,以發展品性; 健全的雙手,以改善生活; 健全的身體,以服務社會。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四健會簡介》摺頁) 23.

(31) 臺灣四健會公約是從美國四健會公約所翻譯而來,但是因為文意與翻 譯的時空背景在字句上有些微調整,美國原文為"I pledge my head to clearer thinking, my heart to greater loyalty, my hands to larger service, and my health to better living, for my club, my community, my country, and my world."其中差異 可見臺灣四健會重視鄉村,也就是農村社區,以及受當時政治背景影響, 所以出現「自由國家」,日後並沒有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另外,身 (Health)與手(Hand)也因為中文文意由出現些微的差異,但整體來 說,不論美國或是臺灣四健會都是要傳達會員要期許自我能在四健會身心 靈都發展健全,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養成服務社會的習慣為目標。「四健」 身心手腦的教育內涵分別描述如下(林玉曉,1994): 健全的頭腦是運用思想,學習科學與農業知識,應用於農業 經營,及家庭生活改善工作;並訓練會員們運用思考與推 理能力,啟發個人潛能,籌劃各項工作,了解生活環境中 的各項自然現象,欣賞它並用它。 健全的心胸是培養會員們,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激發會 員繼續學習的願望,成為負責誠實的好國民。 健全的雙手是學習各種生產、生活、生態上的技能,力行實 踐,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以改善生活。 健全的身體,就是鍛鍊強健的體魄,善用閑暇的生活,從事 正當的娛樂,享受信福美滿的人生,以服務社會。 從上述描述,公約就是要達成四健會宗旨「培養會員成為優秀的國民」,是 對會員自我的要求,也是「四健」教育內涵的重要概念。四健會公約所述 即是四健的教育架構,Henddricks(1998)提出「目標生活技能模式 (Targeting Life Skills Model)」(圖 2-2)(引自 Norman & Jordan, Retrieved January 19, 2015, from http://edis.ifas.ufl.edu/4h242)。從此模式可以看到四健 24.

(32) 會對生活技能的強調,其生活技能是指協助人們在生活環境中所需的各種 能力。因此會員公約即是會員學習與成長的架構,抑是發展四健會教育活 動的參考依據。. 圖 2-2 目標生活技能模式 資料來源:林明樺(2008)。美國四健會作業組。四健青年,296,34-38。 (三)教育目標 目標是完成四健會宗旨的具體指標,除了會員公約提供四健會發展教 育活動之參考依據,臺灣四健會也因為社會背景與社會需求不同,對宗旨 與教育目標有所調整。臺灣四健會設立初期乃培育基層農業建設人才,提 高農業經營技術和管理水準,並培養農村的繼承者,使具有科學生產技術 的農事工作者,因此其主要工作為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因此早期臺灣四 健會工作目標有以下四點(饒燦輝,1982): 增產:以科學方法與優良技術,提高單位單位面積之生產 量,並促進農業經濟之成長,其方法與技術,不但實 用,且為他人所採用,則對社會及家庭等經濟,均具 裨益。 自助:養成會源自發自助之精神。 25.

(33) 服務:培育青年對國家、社會之服務精神。 節約:推行四健會工作之方法,應盡量使其能輔助政府經濟 建設之完成,以平衡政府預算並配合政府所倡導之節 約政策,而實施作業,以期達成開源節流之境界。 以上為四健會早期之工作目標,但在 1990 年代起,四健會已從農村青年就 業輔導為主軸,轉向全方位的青少年發展的教育團體,所以為因應多元化 的社會需求,其教育目標希望能讓會員習得未來人生中所需要的關鍵能力 (顏淑玲,2001),可包括下列七大項具體目標(林玉曉,1994): 1.培養創造力及領導力; 2.培養責任心及服務心; 3.培養團體生活中組織與合作的民主精神; 4.培養自己計畫和做決定的自主能力; 5.學習正確的知識和技能; 6.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 7.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本研究認為不論是四健會公約或是教育目標,都是發展四健會教育活 動的重要依據,教育活動會協助會員達到兩者所描述的項目,進而引領會 員成為終身學習者、成功生活者及環境與農業關懷者,完成四健會之宗 旨,因此本研究也將探討四健會教育活動設計中,是如何運用與達成這些 目標,而這些目標與環境教育目標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 (四)教育哲學 四健會的教育哲學為「從工作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注重實 做中學習,在生活中去體驗(王華林,1957)。「從工作中學習」亦含有 「未經親身嘗試,及未完全學到」之意(劉清榕,1964)。 26.

(34) 陳馨馨(1997)整理與四健有關之學習理論,特別說明四健會的教育 哲學並非依循特定學習理論基礎而發展出來,反而是四健會在美國的發展 幾乎和這些理論的形成是同步進行,因此可以說四健會教育反映出這些理 論的真諦。在眾多的教育與學習理論之中,四健會教育哲學承續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實用主義(Pragmatism)(林晢翔,2009),四 健會教育亦是杜威教育哲學的最佳詮釋(Carver & Enfield, 2006)。 杜威教育哲學則經常被連結到經驗學習方法(Experiential learning), 經驗學習強調學生有自覺的參與經驗是核心課程(Carver & Enfield, 2006)。「經驗」(experience)是杜威教育哲學的重大系統,杜威在《經驗 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點出「經驗」的意義以及「經驗」的 教育價值(Carver & Enfield, 2006;吳木崑,2009)。 經驗是人類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即人應付生活環境所採取的行動 和環境對該行動所作的回應(吳木崑,2009)。影響經驗的因素包含學身自 身與被動的環境,學生對外在因素的認知與反應會受到自身的態度、信 念、習慣、先備知識與情緒影響,此為杜威提出的交互作用原則(principle of interaction)(Carver & Enfield, 2006)。杜威也提出連續性原則(principle of continuity),說明每種經驗都是建立過往發生的經驗上,並且在一些方 面上會影響未來將發生的經驗,也就是人們的情緒反應、觀點、認知、敏 感度與態度等習慣,是從過往的經驗而來,亦會影響未來的經驗(Carver & Enfield, 2006)。 交互作用原則與連續性原則決定「經驗」的教育品質,可用來評斷一 個經驗是否是適當的並且具有教育價值,兩點原則就是經驗的經緯度,涵 蓋所有的狀況(Carver & Enfield, 2006)。 連續性原則可以了解經驗對發展個人習慣是如何貢獻,也就是經驗能 27.

(35) 否增進個體對過去經驗的吸納(takes up)和對未來經驗的修改 (modifies)(吳木崑,2009)。交互作用指的是個體的內在狀態與外在的環 境變化之相互影響,個體的內在狀態是主觀的條件,而外在的環境變化則 是客觀的條件,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inter-play)便構成情境,個體現 在情境的經驗一樣會對未來情境的經驗產生修改(modifies)的作用(吳木 崑,2009)。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生長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歷程,人類在生 活中,與環境不斷交涉與互動,使經驗不斷改造與擴充內容,增加應付環 境的能力,這就是「在經驗中」的教育(Carver & Enfield, 2006;林晢翔, 2009;吳木崑,2009)。 杜威亦強調教學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避免過多的 干預,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習者身上(吳木崑,2009)。杜威認為透過省思 (reflective think)的歷程,學習者才能將原初的未經反省的經驗(primary, unreflective experience)轉化為更深一層的反省的經驗(secondary, reflective experience),這樣的學習意義乃是由學習者自己所建構的,而非 由外而內強加灌輸的,這樣的學習才會深刻而久遠的,因為學習者已經內 化了學習結果(吳木崑,2009)。此外,杜威透過經驗可以養成持久的態 度,比直接學習拼字或從由課本或老師口中學習地理與歷史更重要,其中 最重要的是培養持續學習的心態(Carver & Enfield, 2006)。 臺灣四健會之教育哲學多沿襲美國之哲學。四健會是依據會員的個人 興趣、並「以他們(會員)的體驗,來思考」教育活動(陳耀鴻,1967), 重視會員思想的啟發,讓會員在會議中以民主的方式、依照其環境去選擇 與設計要執行的工作,親自執行與紀錄工作,而在四健會中,所謂的工作 即是「作業」,透過組織興趣相同的青少年,共同發起作業,形成「作業 28.

(36) 組」,即是四健會的核心教育活動,沒有參與作業組,就不算四健會會員 (劉清榕,1964)。作業組即是實踐四健會教育哲學的重要途徑,抑是杜威 的教育哲學的實踐方法,透過經驗學習,四健會提供學習者為導向的教育 活動,使會員能從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經驗中擷取知識,發展潛能(林玉 曉,1994)。因此本研究認為教育哲學是四健會教育活動規劃的重要依據, 而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活動則是作業組,抑是本研究的重點,針對作業組將 在下一段作更多的探討。. 二、四健會教育活動 從上述教育哲學中,可以瞭解四健會提供學習者導向的教育,並且以「作 業組」為其教育哲學實踐之方法,因此本段介紹教育活動將著重在四健會對學 習者的分齡指導原則以及四健會作業組的介紹,最後是其他延伸的活動。 (一)參與成員與學習階段 四健會的參與者可以分為會員、指導員與義務指導員。凡滿九歲至二 十四歲之青少年,即可參加四健會,成為會員。指導員是指農漁會中,受 聘執行四健推廣業務之人員。滿二十五歲後,如有意願與興趣參與四健 會,可以擔任義務指導員,協助會員組織作業組與活動、指導作業組工作 等,是四健會教育的舵手。 會員依年齡可分為幼級、初級、中級與高級會員,每個階段的會員心 理與認知發展都不一樣,因此教育內容與目標需要很大彈性,才能符合會 員的需求,因此發展出四健會分齡指導原則(表 2-3),在各年齡層的教育 策略下,達到四健會教育目標(林玉曉,1994;林獻堂,1994)。 但是四健會從 1980 年代以來,就一直有會員招募不易的困境,因此除 了與學校合作的四健會能落實分齡學習,其實許多地區是採取混齡教學。 29.

(37) 表 2-3 四健會分齡指導原則 年齡 原則 作業指 導原則 會 員 需 求 特 性 總 體. 四 健 會 具 體 目 標. 手 生 活 腦 思 考 身 服 務 心 公 民. 幼級會員 9~12 歲 接觸 興趣 1.簡單、重複性的練習 2.作業時間要短 3.最好能即時看到作業成果 1. 個人價值、團體中之獎勵與成績 2. 個人安全感 3. 成就的感覺 4. 新經驗 5. 開始自我指引 6. 發展負責的工作習慣 1. 遊伴團體 2. 少思考、多動態 3. 認知發展階段 1. 知道公約,誓詞級座右銘 2. 知道標誌及其顏色 3. 知道四健敘獎之榮譽制度 1.能在義指協助下從事作業活動 2.能知道鄰近之學校、機關之所在 3.能幫忙家事,外出會告知家人 4.能保持自己生活之整潔、清潔 5.培養與父母交談之習慣 1.能寫簡單的日記 2.知道作業組幹部的責任與任務 1.不亂丟紙屑,知道垃圾分類做法 2.愛護小動物 3.愛惜公物 4.知道自己村里鄉鎮在臺灣的位置 1.能知道並力行守時 2.能做二分鐘自我決定 3.能知道服從團體決定 4.有禮貌,知道如何選舉幹部. 初級會員 12~15 歲 認知 榮譽 1.提供較多樣之作業項目 2.作業著重於啟發性的工作 3.提供會員了解「為什麼」的道理和 「如何做」的方法 1.發展理念與價值模式 2.發展團體興趣 3.發展獨立性 4.讚美及肯定. 中級會員 15~18 歲 參與 責任 1.作業項目須有彈性富變化 2.會員自我選擇作業 1.發展職業興趣及能力 2.發展部分財務自主性 3.發展社區及社會責任感 4.發展兩性關係的健康態度. 1.發展職業 2.發展財務自主性 3.被他人接受 4.選擇伴侶 5.接受社區及社會責任. 1.遊伴團體 2.思考研究之好奇、3.活潑好動 3.好模仿成人,想獨立 1.知道四健起源及演進 2.知道四健各級組織及活動 3.知道四健之教育哲學 4.知道義指、家長重點性 5.力行四健公約 1.能在義指協助下選擇作業內容, 並決定作業適度 2.知道鄰近機關的名稱 3.說出三種常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 4.每周與父母交談自己一週生活 1.能知道如何完成作業及會議紀錄 2.知道農業重要性 3.反省自己做葉級活動的好壞 4.立下 3-5 未來志向/說出 3 種興趣 1.能知道公害是什麼 2.能知道大自然的重要性 3.做到活動前中後清潔,不留汙染 4.知道鄉鎮縣市的歷史及特色 1.知道如何開會、主持會議、提案 2.知道如何參選/推舉幹部 3.能做三分鐘的即席演講 4.知道尊重他人想法. 1.競爭性團體 2.追求自主、獨立 3.研究階段 1.知道國際四健會的組織與活動 2.知道作業、紀錄、競賽的意義 3.能熱心參與四健會活動 4.以自己想法說明四健教育的意義. 1.發展性團體 2.獨立、自主、負責 3.研究階段、學習經營事業 1.能徹底體認四健教育的意義 2.並能現身四健教育服務工作 3.成為社團領導工作幹部. 1.能自己選定並安排作業活動 2.能知道自己鄉民的生活方式 3.能安排自己課餘的生活時間 4.能將想法與父母溝通 5.知道鄰近各地機關的服務項目 1.能知道紀錄中反省作業過程 2.能整理每一階段作業報告 3.知道 2 個未來志願可能達成途徑 4.策畫辦理作業組內活動一項以上 1.力行 3 個以上環境保育的作法 2.能知道社區中各大類活動 3.至少參與/協助 2 項社會服務工作. 1.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時間 2.能做自己的生涯規劃 3.能欣賞學習他人長處. 1.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 2.知道如何分工、合作 3.力行生活禮儀 4.每日聞報、反省. 1.知道社交及國際禮儀 2.知道社會五種以上團體的工作宗 旨並至少參加一種 3.能力行民主與法治的現代價值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中華民國四健會(1991)、顏淑玲(1997)、葉麗瓊(1998) 30. 高級會員 18~24 歲 回饋 服務. 1.能從記錄中分析並發展新方訪 2.能對生產性作業成本分析 3.能培養應變之能力 1.能協助或排領一次以上四健活動 2.能辦理一次以上四健活動或競賽 3.能參與二次以上社會公益活動.

(38) (二)四健會作業組 四健推廣教育工作內容大致可分「作業」、「活動」、「記錄」和「會議」四 大部份。作業是依會員的興趣選擇去實際參與並展開相關工作;活動則是為了 培育領導人才及訓練團結合作精神;為鞭策與檢討作業,讓會員養成對自己負 責的態度,才會有記錄;為學習民主議事的運作,經驗的交流才會有會議(林 玉曉,1994)。記錄和會議屬於其作業過程的一部分,完成作業後,才會有其他 延伸活動。四健會中心的教育活動是以「作業組」(project),沒有參與作業組 及不能稱為四健會會員,沒有作業組,其他三項工作就沒有辦法展開(林玉 曉,1994;劉清榕,1964;蔡達棋,1967)。 作業組是四健會理想的教育活動(林獻堂,1994),為了體現杜威 (Dewey)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以作業組的方式讓參與的青少年「從工作中學 習」(learning by doing),並以「教育就是生活、成長及經驗的持續改造」之教 學理念來執行,提供青少年不同於學校體制教育的成長學習機會(張宏政, 2008)。 會員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組成特定內容之作業組,基本成員為五名會 員,每個作業組需要有義務指導員協助與分享其技能、智慧與時間,和會員領 會共同學習的樂趣(林獻堂,1994)。作業組是讓會員透過參與、決策、自擬計 畫及自負成敗的原則與過程,培養會員協同合作的精神,發展溝通、決策、計 畫、管理等能力,並從作業主題中學習到獨特的概念或技能(鄭政宗,2009)。 此為作業組之教育目標,抑是四健會教育目標的濃縮。 目前各基層四健會並沒有作業組規劃的標準,因此多半是仰賴個人經驗與 前輩傳承相關細節,雖然沒有依訂準則,但根據鄭政宗(2009)研究整理作業 組工作執行流程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大階段:規劃作業組方向、作業組規劃、作 業組前置作業準備、執行作業組、作業組評鑑,各階段內容簡單說明如圖 2-3, 31.

(39) 本研究探討四健會教育活動的設計內涵,且為初探四健會教育與環境教育之相 關性,將以前兩項為研究內容為主,分為兩個部份來介紹四健會作業組,首先 是作業組主題,要組成一個作業組除了成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決定主題,另 一部分則是作業組教學內容規劃,這部分關係著主題之下,會員是如何學習以 及學習到甚麼樣的內容,當然以上兩點都需要參照「從工作中學習」的教育哲 學的基礎。. 規劃方向. 作業組 規劃. 前置 準備. 執行 作業組. 作業組 評鑑. • 作業組主題與來源 • 確定作業組參加對象 • 整理會員資料與招募新會員. • 訂定作業組單元構思、排定作業組進度 • 時間、地點、天數、經費的考量,行政簽呈核報 • 針對教學目標配合學習者研擬教學策略(講授、實作、遊戲、討論等) • 工作人員任務分配 • 擬定評估成效之方法. • 場地租借、講師聘請 • 招生 • 教材與器材 • 工作紀錄. • 場地布置 • 會員報到與教材領取 • 教學內容與講師引導 • 紀錄觀察與回饋 • 場地復原. • 成果展示 • 評鑑成果展、講師教學考評 • 工作檢討 • 評估結果應用. 圖 2-3 四健會作業組工作執行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鄭政宗(2009).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SSPA Secondary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中學學位分配/中一派位機制) 3+3+4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334” Web Bulletin, Education Bureau, Hong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z [8]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Module C: Verbs Connoting the Levels

Despite higher charges of taxi service starting from September, the index of Transport registered a slow down in year-on-year growth from +8.88% in August to +7.59%, on account of

Indeed, in our example the positive effect from higher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default swap spreads on the mean numbers of defaults can be offset by a negative effect from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