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結果,對教育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下列幾 項建議,以供參考。

壹、對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一、加強品德教育,重視學生的品德陶冶與人格發展

智育掛帥的學校教育,絕非正常化的教育。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為求提高升學 率而過度重視成績,忽略學生人格的陶冶、身心健康的鍛鍊及人際合群的培養,

違反了教育本質的結果,可能只培養出一群群計較分數高低但缺乏文人關懷、短 視自私的學生。本研究發現,家長最高的教育期望是子女有良好的品德,這對誤 以為可以迎合家長要求而只重學科成績表現的學校而言,不啻為一大警訊。近年 來學校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卻獨缺「品德教育」,此無疑為教育改革的一大缺 失,如何加強學校品德教育,透過親師合作,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促進健全 的人格發展,是當前學校教育無可推諉的首要任務。

二、推廣親職教育,落實家長管教方式的再教育

管教子女可以說是家長無可推諉的責任,學習做一位稱職的家長應是每一位 家長家長必修的「功課」。本研究調查發現,仍有高達31.8%的家長採取「忽視 冷漠」的管教方式,而家長這種對子女低要求、低回應的管教方式,因其管教態 度消極,忽略培養親子關係而極易造成親子間的冷漠疏離。學校有責任透過各種 管道與家長溝通教養子女的觀念,善盡推廣親職教育之責,例如可以透過專題演 講、親師座談等方式、鼓勵家長參與親職教育的訓練課程,以協助家長建立正確 的管教觀念與方法,並減少管教上的疏失。

三、加強親師聯繫與溝通,以協助家長建立正確的管教態度與做法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繫與溝通,不僅能夠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狀況,

也能夠適時提供建議,協助家長處理管教上的問題,易言之,親師合作建立「夥 伴關係」,可以在管教孩子方面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從本研究發現,教育程度 或職業水準較低的家長,管教子女的態度和方法較為消極冷漠,在缺乏正確的管 教理念下,致使其對子女的行為無法有效的管束,也極少回應子女合理的需求,

日積月累後自然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或緊張。學校教師有必要藉由親師溝通,主 動與這些家長取得聯繫,並以關懷的態度建立親師間的良好互動與默契,家長自 然較能接受教師所提供的一些教養觀念與做法,在處理子女的管教問題上方能得

到實質的助益。

貳、對家長的建議

一、家長應建立適當的教育期望

本研究發現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普遍都很高,尤其以教育教育程 度愈高或職業水準愈高的家長,對子女抱持的期望最高。許多研究指出:家長對 子女抱持愈高的教育期望,雖然有利於提高子女的成就動機,但不切實際的期望 將易造成孩子行為的困擾。若家長的期望無法依據子女的能力及表現隨時調整修 正,必然造成子女的壓力、挫折感,甚至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或疏離。建議家長應 讓孩子參與對自己為來設計,尊重孩子的選擇,經常與孩子坐下來聊,讓孩子也 能了解家長的價值觀。為人家長者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應建立在孩子表現水準上,

而不是在比較心態上,千萬不能把孩子的目標功利化。家長應隨時調整、修正自 己的期望,使孩子在合理的期望和適度的壓力中獲得成就感,進而發生激勵作用。

二、父親應加強對子女管教的付出與關心

本研究調查發現,父親較母親常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顯見一般父親對 於子女的管教,較為忽略,也較不懂得付出關愛與傾聽子女的需求。建議父親能 拋開嚴父姿態與刻板的性別角色,對子女的教養要更投入而關心,並相信自己對 孩子行為表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努力而有自信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尤其 是在對家庭的承諾上,更需要充份體認經營家庭生活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業,父親 若能作好時間的規劃,一樣可以兼顧事業及有充裕的時間來陪伴子女,滿足子女 情感上的需求,並透過親子溝通與討論,建立對子女行為合理的要求與約束,假 以時日,必能減少親子間的疏離感,增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自然能使子女能感 受到父親的關愛,有助於子女快樂而健康的成長。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以子女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了解子女知覺與家長教育期望兩者之間差異 與影響

本研究僅以學生家長為調查研究對象,並未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無法了解 子女所知覺的家長教育期望為何?因此無法與家長的教育期望相互比較,畢竟家 長對子女的期望是否能發生影響,必須考慮子女的知覺、感受和反應。建議爾後 可進行家長教育期望實際情況與子女知覺相互對照比較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兩 者之間差異與影響。

二、教育期望問卷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與修正,以編製更具信度與效度的問卷 因為家長教育期望的理論建構係以教師的教育期望為主、本研究歸納學者相 關理論將家長教育期望區分「品德陶冶」、「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與「人 際關係」等四個層面,在層面考量上難免未盡周延,且自行編製的問卷雖已參酌 相關學者所發展的調查問卷,但家長教育期望較難以文字具體描述,所編製的問 卷題目內容無法涵蓋家長的教育期望,仍需更多的實證研究修正,並不斷以統 計、分析方法予以檢視與修正,編製更具信度、效度的家長教育期望問卷,以作 為未來類似研究的工具。

三、除問卷調查法外,增加深度訪談與個案研究等方法,以增加對研究的深度 與客觀性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屬於量化研究,雖能在現況的了解上獲得廣泛的訊 息,但對於研究結果僅就資料分析所得來推論可能原因,較難以深入瞭解其深層 意義,及其與研究變項間的真實關係,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深度訪談與個 案研究等方法,以補其不足之處,期能更客觀而深入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與管教方式等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以燕(1991)。國台灣地區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變遷之探討--自台灣光復至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珮玲(1994)。家長教師知覺之幼兒氣質與家長教養方式關係之探討。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25,317-342。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家長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5a)。家長對男生或女生的管教方式是否有差別。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8。取自

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2004~TEPS_News.htm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5b)。家長對中學生的教養方式調查。台灣教育長 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26。取自

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2004~TEPS_News.htm

內政部(2001)。九十一年第二十二週內政統計通報-90年生育率統計。2006年9月29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moi/news_detail.asp?newmessage_id=330

內政部統計處(2002)。檢討人口政策新聞稿。2006年9月1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統計處(2005)。台閩地區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摘要。2006年10月5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家長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 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宋根瑜(1981)。家長管教態度與少年犯罪。警學叢刊,12,126-171。

吳幼妃(1982)。家長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秀惠(1996)。親子溝通、家長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 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家長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 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師 大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家長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國淳譯(1996)。Thomas Kellaghan等著。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市 : 五南。

吳淑禎(1991)。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ㄧ阿德勒 觀念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

51-95。

吳齊殷、陳易甫(2001)。家內暴力的成因與後果:以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

11,69-91。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李亦園、楊國樞(1972)。中國人的性格。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家長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家長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家長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