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世昌 博士

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

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蔡添旺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2)
(3)

謝 詞

很慶幸在畢業多年後能再回到母校進修,二年半的學習,是我人生中難得的經驗歷 程。感謝教育學系老師們在學校行政領域的悉心指導,無形中開啟我的智慧之窗;來自不 同縣市的同學,個個在學校行政的實務經驗豐富,透過課堂上彼此經驗分享、切磋與辯證, 帶給我莫大的啟發與成長。雖然上完課後歸途上披星戴月,但心中收穫滿滿,足以減輕疲 憊感,而這些學習歷程,對於我進行論文研究,在主題方向的掌握上極有助益。 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感謝江老師志正與侯老師世昌兩位恩師的先後指導。江老師治學 嚴謹,為人謙和,在萬事起頭難的論文寫作開頭,給我鼓勵與指點,並以高度的耐心,指 導我完成研究計畫。江老師治學與為人的風範,足為我學習的楷模。 在進入研究的後半期,適逢江老師出國進修,由侯老師世昌接續指導。侯老師學養俱 佳,思路清晰,且願意犧牲許多課餘時間,對學生的文稿,不斷耐心審閱,往往在研究上 能給我鞭辟入裡的指點與斧正。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讓學生如沐春風,受益良多,由衷 感佩老師的付出。 此外,特別感謝口試委員葉重新博士與楊銀興博士,於論文整體提供許多深入 而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更趨完整。問卷編製過程中有勞魏麗敏博士等多位學者、 專家提供寶貴建議,在此一併致謝。 感謝一起揮汗同心的同窗:秀櫻、碧雲、淑媛、炯祥、憲銘、國樑、炳炎……等,在 彼此加油打氣聲中,激起持續努力進行研究的動力。 感謝服務單位長官葉校長勝旺及呂校長秋花對部屬進修的鼓勵與支持;同事及好友淑 娥、雅姿、騏駸、影達、閱南、志峰等人的鼎力相助,在此一併致謝。 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是我能完成論文的最大支柱。深深感謝母親、岳父母、兄嫂、姊 妹的關心,尤其感謝內助靖芬從頭到尾的支持與督促,並充當我的研究助理,協助我能突 破研究的瓶頸。 學海無涯,論文的完成,僅是學術研究的起步。謹以經歷本論文研究歷程的點滴,自 我砥礪,求學更用心,對週遭的人事物更加感恩、惜福。 蔡添旺 謹識 九十五年十二月

(4)
(5)

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

蔡添旺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縣國小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的現況以及分析 兩者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之方式,收集並分析資料。 所探討的文獻包括國內、外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問卷調查法主 要以臺中縣 34 所公立國民小學,836 位學生家長為對象,以自編之「國民小學學 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0.0 中文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及卡方檢定。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壹、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抱持相當高的教育期望。 貳、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品德陶冶」層面的期望最高。 參、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因教育程度、職業而有所不同。 肆、子女的性別不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期望。 伍、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以採「開明權威」與「忽視冷漠」的人數比 率最高。 陸、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會因家長身份、教育程度、職業而有所不同。 柒、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有相關。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壹、學校應加強品德教育,重視學生的品德陶冶與人格發展。 貳、學校應推廣親職教育,落實家長管教方式的再教育。 參、加強親師聯繫與溝通,以協助家長建立正確的管教態度與做法。 肆、家長應建立適當的教育期望。

(6)

伍、父親應加強對子女管教的付出與關心。

陸、未來研究可將子女列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了解子女知覺與家長教育期望兩 者之間的差異與影響。

(7)

The Research on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and Parenting Sty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ounty

Tsai,Tien-W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cerning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aichung county; also to use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to offer suggestions. These suggestions may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this paper was compiled from researched and studied documents, surveys, and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The documen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related to the topic were from Taiwan and foreign countries. As for the survey, it covers 34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involving 836 parents as case studies. This survey titled, “The Survey of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was self-made. The data gathered from the survey wer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by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chi-aquare test with SPSS for Windows 10.0 in Chinese version.

Here are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1.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d high expect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2.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xpected mostly regarding their children’ moral education and conduct.

(8)

the occupation of the parents.

4. Children’s gender didn’t affect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5. The parents who use “authoritative” and “neglect” discipline were in the majority. 6. Depending on their status, education, and career, parental discipline differed

accordingly.

7. There was a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ir methods of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here are the suggestions:

1. School should emphasize moral education, pay much attention to students’ moral molding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2. School should popularize parenting education, re-educate parents on discipline methods.

3. Emphasize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help parents build up correct attitudes and methods of discipline.

4. Parents should build up appropriat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5. Fat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ld discipline and care.

6. For the future study, children can be employ as case study in order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 awareness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9)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家長教育期望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家長管教方式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 ...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74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8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87 第一節 國小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現況 ... 87 第二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教育期望的差異情形與討論 ... 93 第三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管教方式的差異情形與討論 ... 106 第四節 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相關情形與討論 ...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21 第二節 結論... 122 第三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文獻………129 二、英文文獻………140

(10)

附錄 ………145 附錄一 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建立專家效度 問卷 ………145 附錄二 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154 附錄三 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 (正式問卷)………158 附錄四 指導教授推薦函 ………161

(11)

表 次

2-1 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 13 2-2 教師期望的定義……….. 14 2-3 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 16 2-4 家長身份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 25 2-5 家長教育程度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26 2-6 家長職業聲譽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27 2-7 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性別之相關研究………..….……….….. 29 2-8 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32 2-9 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子女教育活動之相關研究………..… 34 2-10 家長管教方式的定義………...……….. 36 2-11 單向度的家長管教方式………...…………. 42 2-12 雙向度的家長管教方式………..……….…………. 44 2-13 Maccoby 與 Martin 的管教類型中之家長之行為表現……..………… 47 2-14 國外學者對子女性別影響家長管教方式之研究……….... 53 2-15 子女性別會影響家長管教方式之研究……….….…... 54 2-16 家長管教方式與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58 2-17 家長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 59 2-18 家長管教方式與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 63 3-1 預試問卷回收統計……….. 70 3-2 台中縣國民小學總數及抽樣學校數之分配………...…... 71 3-3 正式問卷回收情形統計……….. 72

(12)

3-4 本研究有效問卷填答者之基本資料分析………..…....…… 73 3-5 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 76 3-6 國小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教育期望」專家效度調查….. 77 3-7 國小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管教方式」專家效度調查….. 78 3-8 預試問卷各層面題目之分配情形………..… 79 3-9「家長教育期望」問卷之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 80 3-10 「家長教育期望」問卷之分量表及總α係數……… 81 3-11「家長管教方式」問卷之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 82 3-12 「家長管教方式」問卷之分量表及總α係數……… 83 3-13 正式問卷各層面題目之分配情形……… 84 4-1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現況分析…..………..……..……… 87 4-2 家長教育期望各題項之人數及百分比統計……….. 88 4-3 家長管教方式各層面現況分析………..……… 89 表4-4 家長管教方式各類型之χ2 考驗分析………..………..…… 90 4-5 家長管教方式各題項之人數及百分比統計…..………..……..… 90 4-6 家長身份對教育期望之差異情形……..………....………..….…. 93 4-7 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在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 94 4-8 不同職業的家長在教育期望之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 ………… 96 4-9 家長對不同性別的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情形....……….……. 98 表 4-10 家長對就讀不同年級的子女在教育期望的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 要….………..………....……… 99 4-11 家長對不同排序的子女在教育期望的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 1014-12 不同家庭結構的家長在教育期望之差異情形………...….… 1024-13 家庭背景變項在家長教育期望之差異情形………....……… 103

(13)

4-14 不同身份的家長對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 1074-15 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子女管教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 1084-16 不同職業的家長對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1094-17 家長對不同性別的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1094-18 家長對就讀不同年級的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110 表4-19 家長對不同出生序的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111 表4-20 家長對不同家庭結構的子女管教方式的人數、百分比及差異情形… 112 表4-21 家庭背景變項對家長管教方式之差異情形……… 112 表4-22 家長教育期望與家長管教方式之相關情形………. 118

(14)

圖 次

1-1 研究實施流程………...………... 9 2-1 強調師生交互作用的教師期望模式.…..………….…..……..…..….…... 17 2-2 教師期望與學習者輸出的中介循環歷程………….…..………... 21 2-3 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23 圖2-4Williams 的雙向度父母管教方式……….. 45 2-5 Schaerfer 的雙向度父母管教模式……….……..…………... 45 圖2-6Maccoby 與 Martin 雙向度管教方式類型………. 46 3-1 研究架構………...………... 67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關係。本章分為 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將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機制,其中「家庭」是組成 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化的場所,深深影響兒童人格、價值觀 以及行為模式的形成(林清江,1972a)。在家庭中家長是子女的第一個啟蒙老師, 於子女心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意義。在親子之間自然而長期的親密互動中,家 長成為影響子女學習與成長最重要的關鍵角色。 多數家長確信,教育是決定子女未來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使子女 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長總是投入相當多心力和物力,同時也對子女在教育上有所 期望(expectation)。家長教育期望(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可以反映 出家長對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效用的認知,而使子女知覺後形成自我概念進而影 響其學習成效(侯世昌,2002)。當前社會走向高學歷的文憑主義趨勢下,許多 家長擔憂子女的升學競爭力不足,教育期望過於偏狹於期待子女有好的學業成 績,能擠進理想的學校進而取得高的學歷,相對於子女求學階段品格的陶冶、人 際互動的培養及生活知能的學習情況反而輕忽與漠視。反觀子女每天必須承受著 家長在學業成就上高度的期望所帶來的壓力,其實生活過得並不輕鬆,童年的生 活就在學校課業壓力及課後補習的忙碌中度過。 惟近年來,社會快速變遷,為了追求更精緻、卓越的教育理想,政府與民間 攜手推動一波波教育改革的浪潮,其中國民教育改革的幅度與速度變動最為劇

(16)

烈,訴求五育均衡、開展多元智慧的教育理念備受重視,強調以教導生活「素養」 與「能力」取代灌輸死背的「知識」,使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又能涵養豐 富的生命內涵,促進健全的人格發展,不再以學生學業成績為衡量學生成就表現 的唯一,其理念與立意甚佳。許多家長為教育改革開放帶給孩子更寬廣的學習空 間而慶幸,不再以逼孩子讀書、考高分為光耀門楣的途徑,反而期望孩子有健全 的人格發展,並協助孩子適性發展、習得專長,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具有競爭力。 然而仍有許多憂心忡忡的家長反而缺乏信心,深怕子女成為教改運動下的犧 牲品,喪失升學的競爭力,而不斷加強子女在學業上的課後補習,關注與期望的 仍只聚焦於孩子考試的成績上,認為孩子的人格養成及是否能適性發展是次要的 事。當前教育改革浪潮衝擊下,家長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身心健康、品德陶冶及 人際關係的期望程度究竟如何?又家長教育期望可能受到哪些家庭背景因素的 影響?亟待瞭解,因此瞭解當前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的現況,並分析家 長教育期望是否因家庭背景因素而有所差異,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對於兒童而言,家長是相處最久、接觸最密切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兒童基本 生理與心理需求獲得滿足的來源。家長不僅是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兒童 認同的對象(簡茂發,1978)。家長管教方式(parenting style)不僅塑造了子女 的性格,建立了子女的行為模式,也影響了子女的生活適應(李亦園、楊國樞, 1972)。換言之,家長管教方式對子女的認知、自我概念、自我肯定、學業成就 及生活適應等都有顯著的影響(楊國樞,1986)。從前家長與子女尊卑關係為較 明顯,家長多數採取較嚴格的管制方式,家長身教、言教,家規明確。然而,近 年來社會結構逐漸轉變,小家庭、職業婦女及單親家庭與日俱增,家庭的功能逐 漸在萎縮中,加上傳統威權社會體系的解構,在家庭普遍少子化及受到西方民 主、自由及開放的教養風潮影響,家長與子女尊卑關係逐漸變得不明顯,以往家 長管教子女不容侵犯的上、下權威關係似乎已漸漸走向平輩的朋友關係。 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發現,部分家長或因忙於工作,或因不懂管教子女 的方法,在觀念上仍停留在教育是學校教師的責任,而採取消極、忽視甚至放任 子女的管教方式,既無身教、言教,又與孩子溝通時間不足,只想努力滿足於子

(17)

女的物質需求,即認為已盡到為人家長的責任,殊不知如果家長不懂運用適當的 管教方法,只憑自己的好惡、感覺或經驗來教育子女,則教育失當或失敗的可能 性極高,影響所及,青少年偏差行為不斷增加,犯罪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當前緊張、忙碌的工商社會,家長採取的管教方式現況如何?又家長的管教方式 可能受到哪些家庭背景因素的影響?此為研究者有興趣進一步探討之處,故瞭解 當前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管教方式的情形,並分析家長管教方式是否因家庭背景 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在天賦的資質條件不同與後天成長環境的交互影響下, 即使是血緣相近,生長在同一家庭環境的兄弟、姊妹,其學業、品德及行為等各 方面的表現也各有不同。家長因著子女不同的特質,總有高、低不同的期望,而 期望的高、低是否會直接反映在其對子女的管教方式上?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家 長管教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子女的學業成就、生活適應與行為表現,子女的實 際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如與家長的教育期望相符,長久以來,即顯示家長教育期 望應驗;反之,如行為表現及成就水準與家長期望不符,則家長會重新調整其對 子女期望水準。易言之,當家長知覺其管教方式會影響子女的成就表現後,是否 也會相對調整其對子女的期望水準?例如:一個終日忙於事業,對子女採取放任 態度而疏於管教的家長,可能知覺自己管教方式不利於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而會 主動降低其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從上述探討中,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二者間 是否有相關性?研究者亟感興趣於暸解這層關係。回顧國內針對家長「教育期望」 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此方面的文獻尚不充足,研究者希望藉由對國小學 生家長進行調查研究,進一步瞭解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間的關係, 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推動親職教育之參考,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探討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管教方 式的現況,並希望瞭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間的關係。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的現況。 二、了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管教方式的現況。 三、分析國民小學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教育期望上的差異。 四、分析國民小學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在管教方式上的差異。 五、探討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的相關性。 六、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推動親職教育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現況為何? 二、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現況為何? 三、國民小學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是否有差異? 四、國民小學不同家庭背景變項的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是否有差異? 五、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是否有相關?

(1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國民小學學生家長

廣義的「家長」包括子女的父、母親,或其他與子女同住的長輩。本研究所 指稱的「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或「國小學生家長」係採狹義的定義,指的是2006 年有子女就讀於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的父親或母親。

貳、家長教育期望

家長教育期望,係指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 的一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品德、學業、健康與人際等四個層面的期望: 一、品德陶冶:指家長對子女的操守、道德觀念及行為表現的期許。 二、學業成就:指家長對子女學業成績、最高學歷取得的期許。 三、身心健康:指家長對子女具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興趣及保健觀念的 期許。 四、人際關係:指家長對子女在學校能合群、人際互動良好的期許。 本研究有關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係指研究者自編的「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 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第二部份「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問卷」 中選項作答之得分。得分愈高,表示家長的教育期望愈高。

參、家長管教方式

家長管教方式,係指家長教導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採取的態度 與策略。本研究根據 Maccoby 和 Martin(1983)所主張的雙層面管教方式:家 長「回應」(responsiveness)與家長「要求」(demandingness),做為家長管教 方式的向度。「回應」係指家長對於子女的物質及情感需求能加以滿足。「要 求」係指家長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學校課業、行為表現能加以監督與規範。

(20)

「家長管教方式」的分類方式係以研究者自編「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 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第三部分「家長對子女的管教方式問卷」上所 得家長「要求」與家長「回應」兩向度的得分為指標;兩個向度同時考量,且以 全部受試者「要求」與「回應」得分之中位數作為區分高、低分的標準,交叉構 成開明權威(authoritative)、寬鬆放任(indulgent)、專制權威(authoritarian)及 忽視冷漠(neglect)等四種管教方式,各類型特質分述如下: 一、 開明權威 家長對子女的行為給予較多的要求,並監控其反應,但也以接納的態度面對 子女的表現,並會常常與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是一種以子女為中心,但 家長積極參與和監控的管教方式。在本研究中,家長「高要求」、「高回應」者 皆屬於此類,即受試者在「回應」與「要求」兩層面的得分,均在高於或等於整 體受試者中位數。 二、寬鬆放任 家長對子女行為較少有想要控制的意願或嘗試,家長通常會以容忍子女的衝 動行為,對子女行為的規定非常少,卻常積極反應子女的需求,事情的決定也會 以小孩子為中心,允許子女充分管理自己的行為,是一種家長較少監控和指導的 管教方式。在本研究中,家長「低要求」、「高回應」者皆屬於此類,即受試者 在「回應」層面的得分高於或等於整體受試者中位數,但在「要求」層面的得分 則低於整體受試者中位數。 三、專制權威 家長非常注重權威,對子女有較多的要求與控制,強調以控制的方法約束其 子女,但對子女的行為表現較少給予反應,也較多拒絕,事情的決定以家長為中 心。在本研究中,家長「高要求」、「低回應」者皆屬於此類,即受試者在「回 應」層面的得分低於整體受試者中位數,但在「要求」層面的得分則高於或等於 整體受試者中位數。

(21)

四、忽視冷漠 家長對子女行為較少有感情反應的涉入,對子女的行為視而不見,很少有要 求,也很少想到孩子的需要與感受,是一種完全以家長為中心的管教方式。在本 研究中,家長「低要求」、「低回應」者皆屬於此類,即受試者在「回應」與「要 求」兩層面的得分,均低於整體受試者中位數。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前,先蒐集國內外有關家長 教育期望、家長管教方式等相關研究文獻,加以整理、歸納,藉以了解前人的研 究成果,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並為編製問卷的依據。 本研究採用「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 卷」,寄發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家長,以了解家長教育期望、家長管教方式的現 況,並藉由統計分析,探討不同家庭背景變項下,家長教育期望的差異情形,及 家長管教方式的差異情形,並探究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間的關係。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實施流程如圖 1- 1 所示,茲詳細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範圍 研究者於修習相關課程時,即開始廣泛的閱讀所感興趣的題材,並與指導教 授初步討論,確定研究範圍。 二、蒐集及整理相關文獻與確定研究主題 廣泛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包括教育期望的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家長管教

(22)

方式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等,並加以組織、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確定研究主題。 三、擬定研究架構、撰寫研究計劃 首先擬定研究架構,選取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計劃的撰寫。 四、編製問卷與預試 根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及相關問卷研讀的結果,編製「國民小學學生家長 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經指導教授及專家學者指導修正後 進行預試。預試問卷收回後進行項目分析及信度考驗,刪除不適合的題目,修正 後編製成正式問卷。 五、正式問卷施測 依據台中縣所屬之國民小學總班級數,於正式問卷編妥之後,依分層隨機取 樣方式選定正式樣本學校,於2006年6月18日將問卷寄送至各校,委請各校輔導 室主任代為轉發班級學生給家長填寫。寄送出的問卷於二週內陸續收回;對於未 寄回問卷者,採電話催收方式,以提高問卷的回收率。 六、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將收回之問卷整理,然後進行統計與分析,除製表將統計所得結果說明之 外,並將研究所得加以分析、比較,提出研究結果。 七、歸納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將問卷所得結果歸結要點,並據以撰寫研究報告,提出結論與建議。

(23)

圖 1- 1 研究實施流程 撰寫研究結果 正式施測 決定研究架構 正式問卷 蒐集及整理相關文獻 擬定研究主題及研究問題 確定研究範圍 選取研究對象 問卷回收及資料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及校正 編製問卷 預試修正

(2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僅以台中縣的國小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並未涵蓋其他地 區,故研究結果僅用以解釋台中縣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管教方式的情 形,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及推論上必須相當謹慎。

貳、就研究變項而言

影響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的變項很多,本研究主要以家庭背景變項為探 討的焦點,所採用的變項並非全面性的涵蓋所有影響因素。

參、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關注在了解國小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現況及關係,並據以 做出適切的建議,所以本研究主要採用量化的方法,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相關 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受試者能否據實並適切表達,對研究結果的正確性將有很大 的影響力。

肆、就取樣誤差而言

本研究在取樣上為顧及代表性,已盡力注意到城鄉學校的平均分配,但是對 於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則以隨機的方式抽樣,並未考量其特質平均抽取,此為 取樣誤差的限制。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之關係。研究者蒐 集相關國內、外理論及實證研究等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的 理論基礎及發展研究工具的參考。全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家長教育期望的探討 及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家長管教方式的探討及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家長教育期望 與管教方式之相關,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家長教育期望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家長在子女學習歷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子女在教育上所抱持的期 望會轉換成外顯行為,將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及教育成就(侯世昌,2002),而 教育成就是獲得經濟成就和社會地位的重要工具及途徑(林義男,1993)。在「望 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下,家長對子女所抱持的教育期望如何?值得探討。 本節分為三部份,首先探討家長期望的基本概念;其次闡述影響家長教育期望的 相關因素;最後歸結有關家長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

壹、家長教育期望的基本概念

一、家長教育期望的涵義 所謂的「期望」,Finn(1972)認為是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識或潛意識 的評價。根據評價,評價者採取相對的態度來對待被評價者,進而預期被評價者 表現符合此種評價的某些行為。 Heckhausen則認為「期望」是一種態度,是個體對各種可能的利益或損失的 一種衡量的過程,根據期望的價值,做出一種最佳選擇的過程和結果(引自潘慶 輝,1998)。

(26)

莊昌憲(2001)認為「期望」指的是某一種特定行動能否導致某項結果的機 率;亦即是個人對於在某種情境下所做出的某種行為,可預測隨之而來的酬賞或 結果的信念。 綜上所述,「期望」係指個人對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意識或潛意識的評價, 預期被評價值者行為表現與其所持評價一致的一種態度。 所謂「教育期望」,可從「社會學的觀點」和「成就意涵的觀點」加以闡述。 依社會學的觀點,「教育期望」是指個人在地位的取得過程中,隨著個人所扮演 的角色,依個人價值觀和主觀認知的成功期望,而建立一實在教育目標的行為(侯 世昌,2002;莊啟文,2001;蕭惠蘭;2004;Spenner&Featherman, 1978)。 依成就意涵的觀點,「教育期望」是個人未來所期望達到最高之教育目標, 它兼含情性上的重要性及知性上的可能性(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苑,2003)。 綜上所述,「教育期望」反映出人們視教育成就為獲致經濟利益的途徑,也 顯示對教育成就帶來外顯社會地位表徵的期盼與追求。許多有關社會流動與地位 取得的研究,一再顯示教育期望與教育成就之間,以及經濟收入地位取得之間的 密切關係(黃毅志,1999;謝小岑1998)。 關於「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並不容易界定,歷來學者對家長教育期望所界 定的指標亦不盡相同。研究者依學者們對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所持論點之異同分 為二類,彙整如表2-1所示。 家長教育期望不單只表現在家長的價值觀念,亦會透過直接與間接方式或行 動表現出來,這種期望足以使教育成為事實,並影響子女的具體表現及日後的教 育成就(侯世昌,2002)。當前教育強調身心健全,培養品學兼優、適性發展的 學生為首要的教育目標。由表 2-1 可知,第一類學者將家長教育期望僅定位於子 女最高學歷的取得,就教育期望的內涵而言,略顯偏狹;第二類學者雖已注意到 家長對子女學業成就、社會適應與人格發展等層面的期待,但其定義仍未盡週延。 上述學者在定義家長教育期望時,可能忽略維護學生健康的身心,亦是當前 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近年來國民中小學除了加強學生衛生保健工作外,並積極 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運動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倡導,亦強化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27)

表2-1 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 類別 家長教育期望的定義 重要指標 家長對子女在校學業表現及未來學歷上的最高期望。 (林義男,1993;林俊瑩,2001;張善楠、黃毅志,1997; 黃菁瑩,1999;楊景堯,1993a)。 學業表現、 學歷。 一 家長依據子女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活中與子女互動的 經驗,而對子女學習表現及日後發展所寄予的期望與評價 (吳孟錞,2004)。 學習表現、 日後發展。 家長對子女的行為表現及未來成就發展所寄予的期望和評 價(張世平,1984;曾建章,1996)。 行為表現、 未來成就。 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的 一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學業成就期望、品德及人際期望兩 個層面(侯世昌,2002;黃淑惠,2005a)。 二 家長對其子女在學校成績、未來教育成就的期望,包含學 業成就期望、品德及人際期望兩個層面(林淑娥,2004)。 學業成就、 品德及人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網絡的建置,這些積極的作為可能也反映了家長對子女身心健康的殷切期望,因 此,學生的「身心健康」亦是家長的重要期望之一。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家長教育期望」係指家長希望子女接受何種教育, 得到怎樣的成效,所持有的一種心向或態度,包含品德、學業、健康與人際等四 個層面的期望: (一)品德陶冶:指家長對子女的操守、道德觀念及行為表現的期許。 (二)學業成就:指家長對子女學業成績、最高學歷取得的期許。 (三)身心健康:指家長對子女具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興趣及保健觀念 的期許。 (四)人際關係:指家長對子女在學校能合群、人際互動良好的期許。

(28)

二、家長教育期望的理論探究 家長與教師是子女(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重要他人,對子女(學生)的學習 影響深遠,國內、外有關期望理論的文獻以教師期望的研究最多也最為詳盡,以 下擬先說明教師期望的意涵,並略加比較各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後,再參考各理 論之架構,建構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一)教師期望的意涵 學者對教師期望的定義,因觀點取向不同而略有差異,茲整理如表 2-2: 表 2-2 教師期望的定義 觀點取向 教師期望的定義 以教師「預測」與 「應驗」為觀點。 教師預測學生未來成就而造成學生自我應驗預言的歷程 (Cooper, 1979; Rosenthal & Jacobson, 1968)。

教師對學生未來學業成就的預測(Mason, 1973)。 以學生「被動」順 應教師的期望為觀 點。 教師基於個人態度、價值觀念、人格特質、與學生互動的 經驗,並參閱學生有關資料後,對學生現在與未來的行為 表現及學業成就,所賦予的評價與期望(吳美玲,2001; 張世平,1984;楊敏玲,1983;楊珮妤,2005;Brophy& Good, 1974)。 教師對學生現在與未來一般能力或特殊領域的表現水準, 所持的評價高低(孫敏芝,1989;簡伊淇,2002)。 以教師與學生「雙 向互動」為觀點。 教師期望是學生特質與教師特質兩者交互作用的歷程 Darley&Fazio, 1980; Finn, Gaier, Peng, &Benks, 1972)。 教師依據個人背景經驗、學生特質與環境等因素,對學生 形成一種評價與期望。此種期望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激 勵或不利的影響,端視教師是否能隨時因應師生間的互動 及環境的不同,改變或修正其對學生的期望而定(侯世昌, 2002;蕭惠蘭,200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Cooper、Findley 與 Good(1982)曾以下列三種測量方法來界定教師期望: 1. 教師所知覺到的學生能力:教師將學生能力的高低加以排序。

(29)

2. 預期的進步:教師預期學生在能力進步的多寡加以比較、排等級。 3. 知覺能力與測驗能力之間的差異(perceived-tested ability discrepancy):教 師知覺到學生能力與測量學生成就水準之間的誤差分數。 綜合以上論點,研究者認為「教師期望」係指教師依據個人背景經驗、學 生特質與環境及與學生互動的經驗,對學生現在與未來的行為表現及學業成就 形成的評價與期待,此評價與期待會造成教師自我應驗預言的效果。簡言之, 教師期望強調師、生的互動性及預測力,並具有自行應驗預言的效果,但前提 是學生的知覺及對於教師期望訊息是否接受。正向積極的教師期望可以激勵學 生的學習動機,負向消極的期望足以挫傷學生的自我概念(孫敏芝,1989;張春 興,1998)。 (二)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

自從1968年 Rosenthal 和 Jacobson 的著作「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問世,發表有關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之後,許多學者陸續孜孜投入於此方面的研 究,並先後提出不同的教師期望理論模式,茲彙整如表2-3,茲扼要說明如下: 1. 單層面的教師期望模式 此模式強調教師單方面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成就,另有學者以反向的 觀點認為學生的成就會影響教師的期望與行為,茲簡述如下: (1)Rosenthal 與 Jacobson 的模式: Rosenthal 與 Jacobson (1968)以資料--期望--行為--成就--智力這五個要素連 成一個環鎖。教師因獲得學生的一些資料,而造成教師對學生的期望,進而表現 在外在行為上,教師的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成就與智力。

(30)

表 2-3 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 理論模式 涵蓋層面 提出者 年代 模式(因素) 備註 Rosenthal 與 Jacobson 1968 資料-期望-行為-成就-智力。 五個因素連成一個 環鎖 。 Brophy 與 Good 1974 教師形成自我預言的五個 步驟:教師期望-教師行為-學生知覺-學生順應-預言應 驗。 Brophy和Good修改 1970年的研究,認 為教師期望所產生 的行為導致自驗預 言。 單層面

West 與 Anderson 1976 成就-行為-期望-資料。 和Rosenthal與

Jackson 環鎖相反。 Finn、Gaier、Peng 與 Benks 1972 學生資料的輸入、教師期望 的形成、教學的行為、學生 成就等交互作用關係。 不主張單一環鎖的 關係,而採取師生 間的交互作用 。 Rosenthal 1974 氣氛-回饋-輸入-輸出。 Rosenthal將教師期 望簡化為社交向度 的模式。 雙層面 Darley 與 Fazio 1980 以社會互動論的觀點,提出 六階段,而這六階段是重複 性的歷程模式。 加入「知覺」的觀 點。 多層面 Braun 1987 教師期望與學習者輸出的 循環模式。 Braun修改自己1976 的模式而提出更完 善、更詳細的模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冠貝,1998,頁10。

(31)

(2)Brophy 與 Good 的模式: Brophy 與 Good(1974) 強調教師會因知覺到不同學生特質的行為,而對學生 有不同的期望水準;由於期望不同,教師會對個別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教師 這行為表現被學生所知覺後,進而影響了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期望水準和 師生互動的情形。如果教師以一致行為對待學生,而學生又未能主動加以抗拒, 則他的行為和成就便逐漸應驗教師的期望。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成就, 愈來愈符合教師當初對他的期望(引自侯世昌,2002)。 (3)West 與 Anderson 的模式:

West 與 Anderson(1976)提出和 Rosenthal 與 Jacobson 相反的環鎖,即成 就-行為-期望-資料的聯結。他們認為學生的成就會影響教師的行為與期望,教師 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是在觀察學生的成就後所形成的。 2. 雙層面的教師期望模式 此模式強調教師期望是教師與學生互動所產生,教師會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 的期望,但此期望水準其實也會因應學生對其期望所回應的行為而不斷的調整。 (1)Finn、Gaier、Peng 與 Benks 的模式 Finn、Gaier、Peng 與 Benks(1972)提出強調師生交互作用的教師期望模 式,如圖 2-1所示。 學 生 資 料 的 輸入 教 師 期 望 的 形成 教學的行為 師生交互作用 過濾歷程 圖2-1 強調師生交互作用的教師期望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陳冠貝,1998,頁 11。 學生的成就

(32)

從圖 2-1 可知,教師期望形成的第一個步驟是學生的各種生理與心理資料 輸入給教師,教師依據其個人態度、經驗、價值觀念或人格特性,對這些輸入的 資料賦予不同的知覺,而對學生形成差別的期望。這些期望進而影響教師在教學 中所表現的教學行為(師生交互作用),最後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而這 些實際的表現又輸入給教師,作為原來期望的回饋或修正期望的線索。由此可 知,在這個歷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是學生特質和教師特質兩者交互作用的歷程。 (2)Rosenthal 的模式 Brophy 與 Good 的教師期望理論是以可具體觀察的教師差別行為來代表教 師期望的訊息。Rosenthal(1974)則是以較抽象的社交向度,將教師期望歷程簡 化為四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氣氛(climate)、回饋(feedback)、輸入(input)、 輸出(output),茲分別說明如下: ○1 氣氛:係指與溫暖、專注及情感支持有關的社會情緒氣氛,如:教師常 對高期望學生點頭、微笑、注視等,對高期望學生表現較多的友 善與支持。 ○2 回饋:係指教師在教學時所給予的讚美與批評。教師對高期望學生稱讚 較多,對低期望學生則是批評較多。 ○3 輸入:包括教師的言語行為、教材傳授、教學型態等。一般而言,教師 對高期望學生給予較多且較難的學習材料,對低期望學生則給予 較少的學習機會或是問較簡單的問題。 ○4 輸出:係指師生在課業上互動時間的多寡及教師願意花在每一個互動 時間的長短。 從 Rosenthal(1974)的理論看來,低期望學生因得不到教師的適當回饋與 關愛,在認知與情意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學習動機低落、自我概念消極, 很容易因為對學習失敗產生錯誤的歸因而習得無助感,所以教師運用教師期望時 應對學生抱持適當的期望,才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

(33)

(3)Darley 與 Fazio 的模式 Darley 與 Fazio(1980)以社會互動觀點,強調知覺以及對行為詮釋的個別 差異,其理論模式有六個階段,此六個階段,可能形成重複的歷程模式,此六階 段為: ○1 教師(或是知覺者)根據學生過去或是目前的行為表現及成就,發展出 一套對學生的期望。 ○2 教師根據對學生的期望產生反應。 ○3 學生對教師的反應加以詮釋,並認為教師的行動是針對其個人的效應。 ○4 學生知覺教師行為的意義之後,對教師的行為予以反應。 ○5 教師依據學生反應加以判斷了解,以確定對學生的期望是否正確,如果 學生的反應出現無法確定的情況,則教師改變其已形成的期望。 ○6 學生解釋自己對教師所反應的意義。經由學生對教師期望的反應,學生 據此更相信自己是那個樣子,學生的自我影像隨著教師期望的導向而改 變,於是產生自我應驗的預言效果。 3. 多層面的教師期望模式 此模式將影響期望的各種可能變因均列舉出來,也明確指出介入過濾因素, 整合各個因素,建構出多向的教師期望理論架構。 Braun(1987)提出「教師期望與學習者輸出的中介循環歷程」,如圖 2-2, 認為教師期望循環是交互作用的回饋歷程,透過教師本身的特質與價值觀,而形 成對學生的初步期望,而後再經接觸經驗、師生交互作用或是學生新資料輸入中 得到修正與回饋,經由不斷修正或增強,使教師期望得以趨於穩定,其概念如下: (1)教師因對學生的觀察、信念及刻板印象,而對不同的學生形成不同的印象。 (2)教師基於輸入因素的互動群集(interactive constellations),而重建或修正 對某生的期望,且發展了付諸行動的方向。 (3)教師依所發展的方向,對不同的學生表現出行為(教師輸入因素)。

(34)

(4)學生以一套與「自我」、「和教師相關連的自我」有關的獨特信念,來 解釋「教師行為」的意義,且形成自我期望。 (5)學生依照他對整個情境的知覺,對教師的輸出產生行為反應(學生輸出)。 (6)學生輸出又為教師提供新的輸入資料,證實原來的期望或修正、駁斥它。 (7)學生解釋自己的行為。這種解釋可能有差異:有的接受該行為,將 之視為適當的或由教師行為引起的,有的則對自我提出新的推論。

(35)

學校-關 過去表現 心理記錄 學生人格 社會環境 係行為 學業標記 性別 智力 兄弟的記錄 社經地位 期望輸入 新學生輸入 中介變項: ‧ 教師人格 ‧ 因輸入因素產生的不協調 ‧ 教師性別 ‧ 對成功的歸因方式 ‧ 教師的知識 教師輸出 能力分組分 專注的 評鑑回饋的 不同課程科 反應 流、標記 情形 品質 目與工作 1.提示 2.等待 中介變項: 3.行為 ‧ 教師之可信性 ‧ 教師人格 ‧ 對成功失敗之歸因方式 ‧ 制握信念(內外控) ‧ 學生自我概念 學生輸入 學生自我期望 學生輸出 圖 2-2 教師期望與學習者輸出的中介循環歷程 資料來源:引自侯世昌,2002,頁29。

(36)

上述學者們所提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詮釋了師、生在學習行為中的複雜情境 變化。Rosenthal 與 Jacobson(1968)、West 與 Anderson(1976)所提出的模式 強調單一環鎖的關係,他們嘗試以自變項與依變項的觀點來解釋教師期望與學生 行為的關係,而Finn、Gaier、Peng 與 Benks(1972)所提出的模式較強調教學情 境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他們將教師期望從單一環鎖改為一個循環環鎖的關 係,教師期望不再是固定不變而是可以不斷重複修改,亦即教師期望與學生行為 是動態的關係。至於Braun(1987)更進一步提出「知覺」的觀點,明確地指出 中介過濾變項,整合個別因素而畫出詳細的教師期望圖。 (三)家長教育期望的可能模式 由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可清楚看出,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到受期望者的自我 觀念與成就動機,進而影響其學業成就。至於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因多數研究 均指向教師期望,家長教育期望的理論模式並未有系統建立,但古諺「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在教育上教師與家長的相對地位及行為扮演有異曲同工之妙,或可 應用教師期望模式之架構為基礎來發展家長教育期望的理論模式(林淑娥, 2004;謝金青等,2003)。侯世昌(2002)參考上述教師期望理論模式,將家長 教育期望的模式歸納為七個階段,如圖 2-3,茲分述如下: 1. 學生外在表現:學生因其個別條件或成長背景的不同,在各方面會有不 同的實際成就或行為表現。這種行為表現會受到學生在家中的排行、學 生人格特質、智力、性別、年齡、興趣等因素的影響。 2. 家長知覺:學生的表現透過外顯行為而為家長所知覺到。家長的知覺與 子女實際的行為表現愈符合,親子間的互動會愈好。 3. 家長期望:家長因自己對子女表現的知覺及其本身的希望,建立對子女 的教育期望。此期望的產生往往受到家長性別、職業、年齡、社經地位、 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及親子關係的影響而調整。家長的教育期望可區分 為對子女學業成績及未來成就的期望、對子女品德及人際關係的期望二 個層面四部份。

(37)

背景、變項 智力、性別 家中排行、 年齡、興趣 人格特質 學生外在表現 家長知覺 中介變項、家長性別、職業、 年齡、學歷、社經地位、過去 的經驗、親子關係 家長期望 學業成績 未來成就 品 德 人際關係 家長行為 學生的知覺 中介變項 學生自我概念 學校教育 同儕關係 親子溝通 學生自我的期望 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 圖 2-3:家長教育期望的模式 資料來源:侯世昌,2002,頁 32。

(38)

4. 家長行為:家長因對子女的教育有所期望,而表現出一切能為外界所察 覺的態度或行為取向,尤其是與子女間的互動關係。 5. 學生知覺:因家長的態度、行為或家長直接告知,學生知覺到家長對自 己的教育期望為何。學生所知覺到的家長期望與家長實際的期望愈接 近,親子間愈易溝通,以建立適當的期望水準。 6. 學生的自我期望:學生了解家長對自己的教育期望後,會影響學生對自 己的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對自己的期望水準,並因而影響其實際的行 為表現或成就水準。 7. 家長教育期望的應驗: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如與家長的教育 期望相符,長久以來,即顯示家長的教育期望應驗。反之,如學生的實 際行為表現或成就水準與家長的教育期望不符,則家長需思考其所知覺 到的子女表現是否正確,以重新建立其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或改變其外顯 行為。 當前國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亦受到家長及教師的重視。根據教育部公 佈「九十三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國小學生的健康 狀況並不理想,國小六年級學生視力不良高達 52.2%,四年級學生齲齒盛行率達 49.8%,全國學生體位不合格率達 42.7%;又根據國內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 預防策略之研究發現,有 14.41%有過自殺意念,3.04%曾有自殺企圖(陳為堅, 2004)。 近年來國民中小學除了加強學生衛生保健工作外,並積極推動提升學生體適 能運動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倡導,亦強化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網絡的建置,這些 積極的作為可能也反映了家長對子女身心健康的殷切期望。因此,家長對子女的 教育期望應涵括「身心健康」層面。 綜上所述,研究者參考侯世昌(2002)所歸納的家長教期望的模式,將家長 教育期望界定為品德陶冶、學業成就、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等四個層面的期望。

(39)

貳、影響家長教育期望的相關因素

影響家長教育期望的因素很多,歸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略分為三類 的因素,其一是家長背景因素,包括家長身份、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家 長年齡等;其二是子女個人因素,包括子女性別、子女年齡、子女出生序;其三 是家庭結構因素,茲分述如下: 一、家長背景因素 (一)家長身份 有關家長身份是父親或母親對子女教育期望有無差異情形的相關研究,茲以 表 2-4 說明如下: 表 2-4 家長身份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發現 周裕欽、 廖品蘭 1997 父親教育程度普遍高於母親,但對子女教育期望卻比母親較不熱 衷。 黃菁瑩 1999 母親對男孩以及女孩的教育期望比父親高。 林俊瑩 2001 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比父親高。 侯世昌 2002 國小學生家長中,母親的教育期望平均雖高於父親,惟二者未達 顯著差異。 謝金青等 2003 國中學生家長教期望與家長性別無關。 林淑娥 2004 母親較父親對子女抱持較高的教育期望,尤其重視子女品德及人 際方面的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大多數研究發現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比父親高,這 是否與傳統社會賦予「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父親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仍偏向 於經濟提供者,而母親必須擔負「相夫教子」的工作所導致的現象有關?值得進

(4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步探究。 (二)家長教育程度 諸多研究結果均顯示,家長的學歷與家長的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茲以表 2-5 加以說明: 表 2-5 家長教育程度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發現 姚若芹 楊景堯 楊瑩 周裕欽、 廖品蘭 李鴻章 黃菁瑩 林俊瑩 侯世昌 柯銀德 林淑娥 Kaplan、 Liu 與 Kaplan 1986 1993a 1995 1997 1999 1999 2001 2002 2002 2004 2001 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聲望和家長期望成正相關。 家長的教育程度會影響其價值觀念、語言類型,進而影響其對 子女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態度。 子女所知覺的父親教育期望依父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極為顯 著的差異,父親的教育程度愈高者,學生所知覺的父親期望也 愈高。 家長具國高中學歷者,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明顯高於未受教育者。 家長教育程度愈高者,子女的教育程度也高。 家長的教育程度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具有最直接、純淨的影響。 大專以上學歷的家長,教育期望比高中職學歷及國中以下學歷 的家長在子女教育期望方面較高;反應出低學歷家長的教育期 望較低,高教育程度的家長還是有比較高的子女教育期望。 家長的學歷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達顯著差異,學歷愈高者對子 女教育的期望也愈高。 教育程度愈高的母親對孩子寄予更高的期望,影響更為深遠。 學歷較高的家長較有自己的見解,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高。 家長教育程度與家長教育期望有顯著相關。

(41)

由表 2-5 中得知,多數研究結果發現家長的教育程度的確會影響其對子女 的教育期望,家長教育程度愈高,教育期望也愈高。林淑娥(2004)推測可能因 為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對教育的價值所持態度愈積極,因而對子女的教育期望 也較高。研究者擬將家長教育期望此變項列入研究的範圍。 (三)家長職業 國內、外學者有關家長職業與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茲以表 2-6 說明如下: 表 2-6 家長職業聲譽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發現 吳幼妃 姚若芹 林俊瑩 侯世昌 林淑娥 1982 1986 2001 2002 2004 家長的職業聲譽愈高者,愈常鼓勵子女去追求高學歷。 家長教育程度與職業聲望和家長期望成正相關。 家長的職業聲譽高,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高。 家長的職業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達顯著差異,軍公教及從 商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最高,以專職在家照顧,未 外出工作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最低。 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因從事的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各行 各業對子女的期望都很高。 資料來源:研究整自行整理 由表 2-6 可知,多數研究結果顯示家長教育望與其職業聲望高低有正相 關,但林淑娥(2004)以台中縣國小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卻發現家長對子女的 期望不因從事的職業不同而有所差異,其研究結果與多數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家 長職業因素是否影響家長的教育期望,有必要進一步探究。 二、子女個人因素 (一)子女性別 我國傳統上重男輕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觀念可能影響家長對

(42)

子女教育期望的差異,且社會上對男女工作的性別角色定位與期待不同,使得家 長對女孩的教育期望偏低,且愈具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家長,對男孩、女孩間的教 育期望差距愈大。國內、外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性別的相關研究,彙整如表 2-7: 表 2-7 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性別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發現 楊景堯 張怡真 黃菁瑩 林俊瑩 簡伊淇 中央研究院社 會學研究所 楊佩妤 1993b 1998 1999 2001 2002 2005a 2005 雖然家長都希望子女能接受更高的教育,但是在學歷程 度,家長對男孩的期望略高於女孩。 家長對男孩女孩的教育關注互動,的確存在著性別差別待 遇的現象,呈現「重男輕女」,不利於女性的現象。 女性對男孩的教育期望高於女孩。 家長參與男孩學校活動時,有比女孩更高的教育期望。 男生與女生所知覺到的家長期望,並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 家長對於期望男生唸到研究所及出國深造的期望皆高於對 女生的期望。 在學生成長的學習歷程中,儘管學習的情境相似,但是女 生通常被整個社會文化、家長師長或是同儕期待在語文方 面的學習有更多、更好的表現,而對男生就會有多一些學 習不利的包容與理解。 黃淑惠 2005a 國小女生知覺父親教育期望及要求比男生高。 Richman Duck Helling 1990 1992 1993 家長期望不因子女的性別有差異。 在家長期望與數學成就的研究中指出,家長在男、女生之 間並無顯著差異,有 75%的家長不同意男生的數學能力應 該比女生高。 一到四年級學生的家長對男孩的期待低於對女孩的期待。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3)

從表 2-7 得知,許多學者的研究顯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現男孩高 於女孩的現象,但也有少數研究顯示,家長的期望不因子女的性別不同而有所差 異(簡伊淇,2002;Richman,1990);更有研究顯示,女生較為細心、貼心,與家 長 互 動 較 多 , 知 覺 家 長 對 其 教 育 期 望 反 而 比 男 生 要 高 ( 黃 淑 惠 , 2005a ; Helling,1993)。隨著教育水準的提升,兩性平權的意識抬頭,加上社會變遷,家 庭少子化的現象產生,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是否逐漸式微?家長對子女的教 育期望,是否已漸漸不受傳統性別觀念影響?學者們的研究並無一致定論,有待 更多的實證加以探討。 (二)子女年齡 林俊瑩(2001)的研究均指出,子女年齡會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子 女就讀年級愈低,家長教育期望愈高,高年級學生家長教育期望反而比低年級較 低,討論其原因可能因家長隨著子女年級提高後,考量子女的學業表現不如預 期,因而使家長調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但也有不一致的研究結果,Helling(1993) 採問卷與訪談的方式對 93 位一到四年級學生的家長進行研究發現:一年級學生 的家長對孩子所持的期待低於四年級學生的家長。而侯世昌(2002)、吳孟錞 (2004)、林淑娥(2004)及黃淑惠(2005a)的研究指出:國小學生家長並不會 因子女就讀年級高低而影響其教育期望,林淑娥(2004)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國小 高年級階段的學童可塑性仍高,家長仍抱持高度的教育期望所致。 由以上相關研究可知,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的年齡是否相關,並無一致的定 論,有待更多實證探究,本研究亦將此列入探討的範圍。 (三)子女出生序 我國早期農業時代,家庭子女數眾多,因當時普遍生活困苦,謀生不易,許 多排序第一的子女,大多希望期能早日分擔家計,家長對其教育期望普遍偏低。 黃菁瑩(1999)的研究指出,家庭中不同年次出生者所受的教育期望有顯著的差 異,家長對愈晚出生者的期望愈高。惟 Richman(1990)的研究卻指出,家長的 期望不因子女的出生序而有所差異。黃淑惠(2005a)的研究顯示,父親對長子

(44)

的教育期望高於老么,其推測的原因為中國傳統觀念往往期許長子(女)能有較 高的成就,因此父親對長子(女)的教育期望特別高。 綜上可知,關於研究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出生序相關的研究未有定論且文獻 並不豐富,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加以充實。 (四)子女人數 黃淑惠(2005)的研究顯示,不同子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所知覺的父親教 育期望有顯著的差異,家中有兩位子女的學童高於有三位子女的學童。如以 Blake (吳國淳譯,1996)所提出的「資源稀釋理論」,可以印證子女數愈少,愈有利 於家長投注時間、精力、資源在孩子身上。反之,當子女數多,家長可能較少有 多餘精力花在子女的教育互動上,因此家長可能因為子女數多,而表現出對子女 較低的教育期望。 另外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卻與上述不同,國小學童家庭的子女數與家長對子 女教育期望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林俊瑩,2001;林淑娥 2004;侯世昌,2002), 林淑娥(2004)認為可能與目前國小學童家庭子女數平均在 3 人以下,家長均能 全力栽培子女,對子女都有相當的教育期望有關,惟此推論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五)子女的知覺 對人的期待是否能發生影響,還必須考慮被期待者的知覺、感受和反應。家 長對子女適度的期待,可能會是幫助子女學習的正向動力,但是期望過高,也可 能是子女學習挫折感的來源。張春興(1981)在調查 140 名行為困擾的中學生個 案,發現 1/3 以上有困擾問題的學生,是因為家長不切實際的過分期待造成的。 他更進一步調查 150 名高三學生,結果顯示高成績組學生個人知覺他和他們家長 之間對他自己的看法趨於一致。他們傾向於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表現相當滿意。 而低成績組學生們不但個人對自己評價較低,而且也覺得自己在家長心目中的評 價也較低;他們傾向於猜想家長對他的表現是不滿意的。楊敏玲(1985)以高中 生為例,發現教師、家長對高中生教育水準的期望,與高中生教育水準的自我期

(45)

望有正相關。楊瑩(1995)的研究也發現,子女所知覺的父親教育期望依父親教 育程度而有所差異,父親教育程度愈高者,學生所知覺的父親期望也愈高。 由以上相關研究可知,子女的知覺與家長期望的實現有其相關性,若子女所 知覺的家長期望與家長期望水準吻合,愈有利於家長的期望的落實,親子間的溝 通也愈能順暢。 三、家庭結構因素 家庭結構完整性係指家長雙親皆與子女同住者;不完整性家庭指家長離婚、 分居、配偶去世或長期外出工作而至少一人以上未與子女同住者。家庭的完整性 是否會影響家長的教育期望?林俊瑩(2001)及林淑娥(2004)的研究均發現並 無相關性,研究此影響因素的文獻稀少,所以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參、家長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

從許多有關家長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教育期望確實對子女在學習 及行為上產生一定的影響,茲彙整國內、外家長教育期望的相關研究,並概分為: 一、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二、家長對子女品德期望與學業成就期望之 比較;三、家長期望與子女成就動機;四、家長期望與子女壓力;五、家長期望 與參與子女教育,以下列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供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之參考。 一、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 家長教育期望足以影響子女的學業成就,學者們的研究大都有一致的結論, 茲將歷年來有關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彙整如表 2-8。 從表 2-8 可知,家長的教育期望對子女的學業成就有重要的影響,至於家長 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表現之關係,可能因為家長期望較高,而提高子女的學業成 就,或因為子女有較佳的學業表現,因而提高家長的期望水準,其因果關係尚難 以定斷,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

(4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表 2-8 家長教育期望與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份 研究發現 林清江 1972a 家長教育期望與學生的學業成就成正相關。 郭生玉 1975 家長對子女所抱持的期望容易影響子女的成就抱負。 王克先 1996 家長對子女在教育上所持的態度期望和信念會轉化為外 顯行為,這種態度足以使期望成為事實並影響子女的具體 表現及日後教育成就。 陳建志 1998 原住民對孩子的教育期望不高,往往只要孩子快樂就好, 不利於孩子的教育成就。 楊素棟 1999 家長親教育期望越高,成績愈好;而非成績影響家長親教 育期望。 陳怡靖、 鄭燿男 2000 家長對子女教育關注、投入態度以及教育期望,會對子女 的教育成就造成正面影響。 簡伊淇 2002 家長期望的確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或自我期待,家長越 關心孩子的成績,對孩子期望愈高,孩子為了不讓家長失 望,孩子會更致力於求取更好成績表現。 周慧婷 2004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教育期待在親子間的關係連結愈 強,愈有利於提昇子女的學業成就。 黃文俊 2004 國小學生的家長教育期望、家長教育參與與國語科、數學 科學業成就具有顯著正相關。 李嘉惠 2004 不同家長期望的國中學生之英語成績有顯著差異。 楊景森 2004 家庭氣氛對學業成就具有顯著預測作用,其中尤以「家長 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的預測作用最大。 Boerger 1971 高期望的家長有高成就的兒子。當家長期望相似且增加 時,孩子的成就也增加。 Buchmann 與 Dalton 2002 家長教育期望會影響兒童的教育期望,再進一步影響到本 身的學業成就。

(47)

二、家長對子女品德期望與學業成就期望之比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為人家長者的心願,家長普遍希望子女 比自己強,因而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就十分殷切。Seginer(1957)曾指出:家長可 能將自己未完成的願望轉移到孩子身上,強而有力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期望。 就家長期望的內涵而言,林義男(1988)、林俊瑩(2001)、林淑娥(2004)、 侯世昌(2002)及黃淑惠(2005a)的研究顯示,「國小學生家長對子女品德的期 望高於學業成就的期望」,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似乎已漸有 改變,惟近年來學校並未落實道德教育的推展,部分家長只要求子女考好成績, 並不重視子女品德的陶冶也時有耳聞,究竟子女品德的陶冶是否為家長期望的最 優先考慮,值得更深的思考與科學化的實證探究。 三、家長期望與子女成就動機 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家長期望與子女成就動機有關。S.Vida 研究 40 名成就 動機較低而中途離校的學生與另一組智商及年齡全相同的學生,發現輟學的兩個 重要因素之一是家長對他們的期望較低(引自張世平,1983)。郭生玉(1975) 研究指出,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較高,其子女成就動機也較高。另外,張善楠、黃 毅志(1997)探討台東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原住民學生成績低落的原因時,發現 家長教育期望愈高,愈能提高學童的教育抱負,進而提高學業成績。曾建章(1996) 研究發現,國中資優生的家長期望與同儕期望可以有效預測其成就動機。 Buchmann 與 Dalton(2002)也在一項跨國家研究證實,家長對子女學業表現的態 度,強烈地影響到子女的教育期望。 四、家長期望與子女壓力 張春興(1981)調查140多個行為困擾的中學生個案,發現1/3以上的學生, 因為家長不切實際的過分期待而造成行為問題的產生。葉重新(2004)也指出, 家長期望過高的個案,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反抗權威的心理。由此可見家長的期 望不應過度而超過子女的能力,以免造成子女太大心理壓力。

數據

圖  1- 1  研究實施流程 撰寫研究結果 正式施測 決定研究架構  正式問卷 蒐集及整理相關文獻擬定研究主題及研究問題確定研究範圍 選取研究對象 問卷回收及資料統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及校正 編製問卷 預試修正
表 2-3 教師期望的理論模式  理論模式 涵蓋層面  提出者    年代  模式(因素)    備註    Rosenthal  與 Jacobson    1968 資料-期望-行為-成就-智力。 五個因素連成一個環鎖  。  Brophy  與  Good  1974 教師形成自我預言的五個  步驟:教師期望-教師行為-學生知覺-學生順應-預言應 驗。  Brophy和Good修改 1970年的研究,認為教師期望所產生的行為導致自驗預 言。 單層面
表 2-12  雙向度的家長管教方式  提出者  年份  向度  家長管教類型  Williams  1958  高關懷—低關懷 高權威—低權威 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  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  Schaefer  1959  關懷--敵意  自主--控制  民主型、忽視型、  過渡保護型、專制權威型。  Maccoby 與    Martin  1983  要求高--要求低 回應高--回應低  開明權威、寬鬆放任、  專制威權、忽視冷漠。  郭芳君  2003  情感性關係  接納、拒絕、溺
表 2-15 子女性別會影響家長管教方式之研究  提出者  年份  研究發現  張麗梅  1993  在男童方面,家長較採嚴格、溺愛之管教方式;在女童方面, 家長較採放任之管教方式。  黃迺毓  1995  家長同通常對兒子的教育期望較高,在管教上較為嚴格,傾 向以體罰教養;對女兒則傾向以說理教養。  許筱梅  1995  青少年中女生知覺母親關懷程度顯著高於男生,男生知覺家 長的權威程度則顯著高於女生。  陳美娥  1996  國小男生所知覺的家長管教方式比女生鬆散,而且男生所知 覺的家長管教方式,在關愛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e ECA Co-ordinator should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various activities, school clubs, staff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