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民眾小額捐款及其他管道,最後才為公開募款。由於基金會主要以基金孳息及 成立後捐贈所得,辦理符合目的業務之各項活動,但銀行利息低迷,當經濟不景 氣時,不管基金規模大小,都會面臨募款困難及財源減縮的窘況。爰為了組織的 存在與發展,除中小型基金會外,其他規模的基金會也應重視資源網絡的建立與 合作,與其他組織建立關係。此外,提供新進人員研習機會,亦將有助於組織的 發展。

三、績效評估有其必要與重要性,惟應針對組織特性找到適當的指 標,並讓受評對象充分知悉評估模式

為改善或提昇組織的績效及其表現,所以要進行組織效益評估。本研究之基 金會雖認同組織應予評鑑,但對評鑑機制及方式大多不表示意見,且部分基金會 對為何評估?評估什麼?如何評估?為誰評估?以及何時評估?亦有所批評。顯 示評鑑運作方式宜改善與溝通。評鑑作業要能成功進行,也應傾聽意見,加強利 害關係人的參與度。

非營利組織績效評量所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爰宜依據研究對象的特性與現 狀設計出一組績效構面,再由各績效指標中發展出量化的績效評量方法予以加 總,再藉此來判斷研究對象的績效高低,並予分級輔導。

第三節 建議

一、對教育基金會之建議

(一)為基金會永續發展,需重視管理觀念與管理方法

任何非營利組織都生存在一個可能是競爭、可能是合作,亦可能是 共生的組織關係網中。因此,組織需要有管理的觀念與方法,重視管理與 績效,才能永續運作。

(二)瞭解組織使命,擬訂具體策略與創新服務內容

使命是組織擬訂策略的最高指導方針,組織業務推動不應悖離設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宗旨,惟有些基金會專兼職人員並不瞭解組織宗旨,甚或董事會董事們亦 未充分知悉捐助章程,可能長久以來,一直蕭規曹隨,僅辦理少數幾項業 務,致服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因此,組織內相關人員均應瞭解組織的使 命,並在有限資源下,思考其優先順序。如維持現狀的同時,更應追求效 率,設法降低成本。另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為了組織的永續存在與成長,

更應創新服務內容、擴大服務對象與地區、以及朝多元服務項目發展而努 力。

(三)加強人才培育,充分運用志工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組織最重要的資產,組織內部需要有各種不同功能的人 才,協助組織業務推動。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表現,決定了一個組織的績效 潛能。本研究發現,教育基金會專兼職人員以 1 至 5 人居多,因此,如何 運用適當且正確的訓練方法,培訓人才,擴展其工作視野,將有利組織發 展。另由於仍有 38%基金會無志工人員,因此,宜加強志工人員之培訓或 有效運用現有志工人力資源。

(四)擴大策略聯盟,加強資源連結,提昇組織績效

非營利組織係本著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之理念,辦理符合設立 目的之各項公益活動。惟組織單一力量有限,如同類型基金會能透由合 作,分享資源、整合資源,則將可形成一股強大力量,較易獲得社會的關 切與注意,有助於運作效率與使命達成。因此,建議小型的非營利組織,

應主動向外尋求合作管道,提高能見度;另規模較大之非營利組織,亦應 發揮種子基金會與扶植者角色功能,多與外界合作交流,擴散服務效果。

二、對相關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設計質量並容具特色之績效指標,引領教育基金會績效之提昇 從本研究發現,獲得評鑑績優或者是對社會教育具重大貢獻獲頒社 教有功團體表揚者,均認同績效管理很重要,也肯定績效評估對組織的重 要性。績效指標不可太簡化,亦不可太複雜。由於教育部現有評鑑方式,

以書面評鑑為主,訪視評鑑為輔,有些組織的文件如果準備齊全則容易獲 得較高的分數,但是否能等同績效良好,不無疑義。民間非營利組織使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同、宗旨不同、資源亦不同,但如何使各組織之內部顧客、外部顧客及 所有利益關係人,都能藉此評判其是否具有績效,則需研擬一份更為全面 性、客觀性及具公信力的評鑑指標,據以績效之落實與提昇。建議教育基 金會主管機關,可聘請專家學者或委託專業組織,研擬建立質量並容獨具 特色,適合於我國教育基金會績效測量之準則或指標,提供各教育基金會 參照並據以測量。

(二)辦理業務研習、觀摩,以利專業知能提昇與經驗交流

本研究發現,教育基金會較不願受政府部門或其他公益團體影響,

也較無力提昇專兼職人員之職務發展與進修管道。政府部門雖需尊重民間 非營利組織獨立自主運作的特性,以利多樣性與多元化發展;惟應強調主 管機關輔導及服務之角色功能,以協助其健全發展及擴大社會服務功能。

另由於教育基金會人事更迭頻仍,亦多屬志工人力,且規模較小的基金會,

很多功能不易發揮。因此,主管機關更需積極從事基金會人才培訓、經營 管理研習及典範學習等觀摩活動,主動提供教育基金會具體改進的建議。

又教育基金會之經營管理不宜忽略外在因素,爰宜協助其與外在組織與機 構良性互動的機會,藉由策略聯盟與聯絡網之建立,追求公共服務最大化。

(三)提供友善網路環境,建立共同作業平臺,便利相關人員參考運用 資訊科技時代,組織 e 化經營有其必要性。由於教育基金會對內部 管理的績效指標高於外部影響指標,因此,透過業務電子化,對基金會自 我管理與內部運作機制的強化,都將有所幫助。此外,政府部門主動建置 網站平臺,除可協助基金會資訊交流,並可藉由資訊公開,使民眾易於瞭 解組織的表現,對我國教育基金會的良性發展,必有所助益。

(四)表揚表現績優單位,擴大社會學習效果

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服務,如給一般社會大眾深刻的印象,即可突顯 本身之定位與特色。明確的服務內容可協助界定服務對象,決定組織的定 位。但組織不宜窄化其服務內涵,仍應隨社會需求變化,考慮階段性地提 供不同的服務,以活化組織提昇競爭實力。因此,主管機關應多表揚傑出 表現的組織,以收見賢思齊之效,使規模相同或屬性相同之基金會能紛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群起效优,不再守著一成不變的服務項目,對提昇績效必有相當正面效果。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對教育基金會績效指標之研究,經過相關理論、相關研究分析與探討,並嘗 試瞭解測量教育基金會績效達成程度之較佳模式。以下就未來相關研究可進行的 方向,提出幾點建議:

(一)就研究範圍及對象而言

本研究範圍設定在教育部主管之教育基金會,且以教育基金會中評 鑑績優及獲得社教有功團體表揚為主,惟我國非營利組織數量極為龐大、

業務類型極為多元化與多樣性,且其設立宗旨與目標,各有其背景、條件 與發展願景之差異,因此,後續研究可針對不同類型之非營利組織及不同 設立宗旨與目標進行比較分析,做單一範圍或不同範圍之比較。

本研究調查對象僅為教育基金會之局內人,後續研究可擴展至所有教 育基金會之局外人進行研究,如其他主管非營利組織之行政人員、中央或 地方之各類型基金會、基金會董事、監察人、社會大眾等。增加調查人數 及類別,更能擴大研究的價值取向與範疇內容,並充分反映相關意見。

(二)就研究工具及方法而言

本研究經文獻探討及詢問專家學者意見後,逕依個人實務經驗予以 修正,將教育基金會績效指標分為網絡關係、政府互動、財務管理、組織 管理、服務品質五大層面,形成本研究工具層面架構,惟可能無法完全涵 蓋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之所有面向;另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後續的 研究若能輔以德菲法、深度訪談法等方式,將使研究結果更加完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仕圖、官有垣、李宜興,2009,〈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蕭新煌、官有垣、

陸宛蘋(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臺北:巨流,頁 13-34。

王保進譯,2002,《大學自我評鑑》,臺北:正中,頁 52-53。譯自 H. R. Kells.Self-Study

ProcessesA guide for Postsecondary and Similar Service-Oriented Institutions and Programs,4th ed.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Oryx Press.1995。

丘昌泰、江明修,2007,〈第三部門、公民社會與政府:臺灣第三部門發展經驗 的省思與前瞻〉,「2007 年亞太非營利部門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部門與政 府跨域比較」(11 月 16 日-17 曰),臺北: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政治經濟 研究所等。

司徒達贀,2003,《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文化。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問題與健全之道〉,江明修主編,《第三部 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智勝文化。

江明修、梅高文,2001,〈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財團 法人功能與監督研討會」,《中國行政評論》,12(2):137-160。

江明修,2005,〈公私協力關係中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探究〉。「非營 利組織之評估—績效與責信國際研討會」(8 月 26 日-27 日),臺北:海棠文 教基金會等。

吳定,2004,《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頁 28、68-69、345、358-359。

呂育一,1992,《非營利組織績效指標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臺北:國立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珊譯,1999,《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臺北:遠流。譯自 Peter F. Druck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Big Apple.1990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臺北:亞太。

官有垣,2008,〈認識非營利組織評估〉,「非營利組織評估講座」,臺北:海棠文 教基金會。

官有垣、王仕圖,2008,〈非營利組織的方案影響評估〉,官有垣、陸宛蘋、陳錦 棠(主編),《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頁 169-202。

官有垣、王仕圖,2008,〈非營利組織的方案影響評估〉,官有垣、陸宛蘋、陳錦 棠(主編),《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頁 16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