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研究者本身

(一)本研究的對象是以高中(職)網球教練為主,運用訪談的方式了解高中(職)

網球教練的領導行為及帶隊的歷程,若將來的研究能配合選手同時實施,以相互 對照的方式來探討,相信可以彌補只做單方面(教練)的研究,並且讓教練了解 其領導行為在選手心中之感受,同時也讓選手體認教練行為背後真正的用心,以 增加參考的價值。

(二)本研究僅以高中(職)網球教練為對象,如能進一步擴大到國內其他各層 級教練的研究,例如:基層小學、國中、大學(專)及企業等球隊,相信將使

此領域的資料更豐富,而增加了研究參考的價值。

(三)針對高中(職)網球教練所提出之問題,若能獲得相關單位的重視,相信 對於提升網球運動的訓練、管理更有實質上的幫助。

(四)研究者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在訪談問題制訂上,重點應簡單明瞭,

否則有些教練會無法清楚了解訪談問題的意涵,而談到與研究無關或離題太遠 的話題,在此情況下,研究者就必須適時的引導及解釋,讓受訪的教練了解研 究者想要得知的問題重點,以增加資料蒐集的信、效度。

二、應用上的意義

本研究之實務上之應用,期望能夠帶給國內網球訓練環境有重大之突破,故 統整各教練所面臨之問題,予以具體討論出應有之改善建議,因此強調所提出之 問題絕無掺入研究者個人或他人的私人問題與建議。建議事項如下:

(一)行政經費上的問題

1.政府相關單位應先確定國家優先發展之運動競技項目,依未來重點項目的發展做 資源經費的整合,並依項目發展狀況編列期補助。

2.協會應鼓吹企業積極地與學校建教合作,募集更多的經費以利學校推展網球運

動。

3.民間企業應踴躍贊助學校之網球校隊。

(二)建構完善的訓練環境

1.建議在各校興建符合國際標準的場地,改善訓練場地之問題。

2.充實各校訓練之軟硬體設施,建立優質的訓練環境。

(三)訓練問題

1.鼓勵教練參與國內外之教練講習會,強化教練能力及國際觀。

2.專任運動教練制度化,讓有心從事訓練工作的教練更專心投入訓練工作,解決 各校教練人力不足之現象。

3.增加選手比賽之機會,甚至出國比賽的機會,增加選手的能見度。

4.各校應建立選材之制度,並主動發掘人才。

5.結合運動科學,強化教練素質。

(四)管理問題

1.採用集體住宿的方式培養團隊精神。

2.選手日常生活之管理需嚴格,並注重選手人格及禮貌。

3.加強選手之基礎教育,以學、術科並重的方式來培育選手,讓選手能繼續挑戰 更高的教育層次。

(五)運動科學支援問題

1.國內運動科學之專家至各校支援協助教練的訓練。

2.鼓勵教練參與有關運動科學之講習會,破除教練對於運科存疑的想法,建立對 於運科的信心,並能實際運用於訓練及比賽上。

目前國內高中(職)網球教練大多為國家 A 級教練,本身都具有優秀的選手 背景及不錯的教練戰果成績,且在領導行為、專業技能及知能上都具有獨特的見 解,因此他們對於國內高中(職)網球運動環境所提出之建議應受到重視,希望 能同時提供給相關單位及體育行政主管進行改革規劃之決策參考。

總結而言,本研究之最大收穫,在於透過深入訪談的方式了解目前國內高中

(職)網球教練們在執行教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並了解教練們的領導行為、

管理方式、訓練方法及每位教練帶隊歷程之相關問題。國內高中(職)網球教練 除了在運動技術的指導之外,在領導行為上一定有值得國內其他教練學習之處,

相信有心從事網球教練之工作者,應可從中獲得寶貴之參考訊息。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耀聰(1997)。領導理論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6(4), 12-20。

江界山(1997)。從國際及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國民體育 季刊,26(4),45-51。

江宣縈(2002)。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之影響。大專體育,61,45-51。

巫宏榮(2004)。網球的第壹本書。台北市:益群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李堂立(2003)。台灣網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 東市。

李柳汶(2003)。大學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李隆盛(1996)。教練法。中等教育,47(1),85-89。

邱旺璋(2002)。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 輔仁大學,台北縣。

邱秀霞(2002)。淺談體育研究之質化研究法。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0,

403-424。

吳青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萬福(1991)。如何發揮運動教練的角色。體育與運動,73,8-12。

吳萬福、蔡昆霖(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雙月刊,41,131-134。

林文郎(1999)。我國訓練問題之探討與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報告書。

林正常(2002)。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臺北縣:銀禾文化。

林育宗(2005)。國小拔河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6,152-159。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台北:巨流。

洪嘉文(1997)。領導型態與工作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志成(1994)。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與類型。中華體育,7(4),31-38。

翁志成(1997)。運動訓練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涂國誠(2004)。運動教練的成功領導。成大體育,37(3),15-22。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莊東樹(2004)。我國優秀男子網球選手、教練對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許文玲(2004)。我國國家級射箭教練領導行為及成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許淑慧(1998)。我國柔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台北市。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中華體育,11,60-62。

許樹淵、張思敏、張清泉、田文政(2000)。網球技術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 華民國網球協會。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樹淵(2002)。運動科研寫作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娟(1995)。台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安櫆、陳萌生主編(2000)。體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典出版社。

陳彥君、劉志華(2003)。我國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69,44-48。

陳景星(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27。

陳寶億(2004)。大專橄欖球代表隊球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認知與團隊凝聚力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康正男(2005)。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概念建構與模式分析。體育學報,

38(4),53-68。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黃崇儒(2005)。運動教練訓練之功能。國民體育季刊,34(5),26-3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莊東樹(2004)。我國優秀男子網球選手、教練對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琇玲(2001)。我國甲組成棒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台北市。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會議。國民體育季刊,26(4),36-44。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 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純碧(1998)。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多元領導模式」介紹。大專體育雙月刊,

38,89-93。

楊朝行(2002)。我國大專甲組棒球教練領導歷程之問題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廖主民(1996)。教練行為描述。台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台灣師大體育研究,1,75-90。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11(1),22-31。

蔡育祐(2005)。運動教練組織承諾之研究。北體學報,13,292-304。

蔡敏忠(1981)。運動教練的使命。國民體育季刊,10(1),2。

樊正治(1981)。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教練。國民體育季刊,10(1),3-7。

劉智全(1999)。男子國家隊排球教練領導特性及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鮑威任(2001)。澎湖縣中等學校運動教練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 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賴永倉(2002)。我國國際軟式網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蘇寶蓉(2002)。我國擊劍教練及選手隊教練領導行為知覺與偏好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台北縣。

二、英文部分

Bauer, M, W., & Gaskell, G.(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Chelladurai,P.,&Carron,A.V.(1978). Leadership.Sociology of sport Monograph Series.

Ottawa Ontario: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and Recreation.

Chelladurai, P.(1978). 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in athlet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Chelladurai,P. & Haggerty, T.R.(1978). Decision Style Choices of University Basketball Coaches and Players.Journal of Sports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1,201-215.

Chelladurai(1984). Discrepancy between 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athletes in varying sport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6,27-41

Chelladurai, P.(1990). Leadership in sport: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1(4), 328-354.

Chelladurai, P.(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y, & L. M. Tenna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p. 647-761). New

York:Macmillan.

Chelladurai, P.(1999). 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Fideler,F.E(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 Bury Park, CA: Sage.

Hodgetts,R.M.(1984). Modern human relations at work(2nd ed.).New York:Holt Saunders.

Horn,T(1977). The influence of teach-coach behavior on the-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D. Gould&M. Weoss(Eds.),Advances in pediatric sport science (p.121~142).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Horn,T(1992).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n sport domain in T. Horn(Ed), Advanced in Sport Psychology(p.181-199).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uman(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Rose.J.C.(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Praeger.

Rose.J.C.(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Prae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