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歷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歷程之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周財勝

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歷程之研究

研究生:林育昇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4)
(5)

誌謝辭

本論文的完成,承蒙多位師長與好友相助。首先感謝指導教授周 財勝老師的提攜與指導,老師的用心與認真令人永誌難忘。除此之外,

口試委員蘇維杉教授與洪煌佳教授,在論文內容方面亦給予寶貴的建 議與見解,口試期間對論文的剴切斧正,使研究論文更臻完善,在此 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研究期間,感謝各校教練們大力協助,使得訪談得以順利完成。

回顧四年多來求學歷程的點點滴滴,著實令人愉悅且珍惜,感謝土城 國小工作伙伴的勉勵與寬容,使我在工作之餘得以兼顧學業,更謝謝 求學過程中同學們的陪伴,亦師亦友之情使我們相互砥礪、彼此分享 也共同成長。

最後,感謝家人及長輩在這段求學期間對我的支持,因為有你們 一路的陪伴與鼓勵,讓我得以渡過這段甘苦互見的日子,僅以此書獻 給我摯愛的親人,願他們也能分享我的喜悅。

育昇 於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2007/08

(6)
(7)

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歷程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法,以九十五年全國中等學校運 動會網球項目高中男子組團體賽前八名之球隊帶隊教練為訪問調查對 象,探討教練的任務、領導行為、訓練方法、管理方法及帶隊歷程相 關問題:

經訪談所得結果的分析及討論為:

一、任務:多數高中(職)網球教練以提升選手球技、為學校爭取佳 績為首要任務。

二、領導行為:大部分的高中(職)網球教練認為其選手比較適合權 威與專制混合在一起的領導方式,並會針對選手的特性及類型去 調整領導的方式。

三、訓練方法:賽程、選手課業與經費是多數高中(職)網球教練在 擬定訓練計畫時最主要的考量,多數高中(職)網球教練認為運 動科學參與訓練是必要的,但如何有效結合更為重要。

四、管理方法:多數高中(職)網球教練要求選手的禮貌、常規及紀 律的問題,甚至嚴格要求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五、帶隊歷程相關問題:多數高中(職)網球教練認為在專業領域的 指導上較無困難,但在場地、時間、經費、家長因素及選手無法 集中訓練、管理等問題較感困擾。

關鍵詞: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行為、領導歷程

(8)
(9)

A Study of Leading Process on Senior High(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conducts interviews with coaches from the top eigh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men’s tennis teams in Taiwan in 2006. This study looks into coaches’ mission, coaching style, training methodology, management skill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etc.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Mission: Mos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give priority to both enhancing tennis players’ skills and to striving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for the school.

2.Coaching Style: Mos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believe that a combination of authority and strict manage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players. Nonetheless, coaches will adjust their coaching style based on players’ personality and attributes.

3.Training methodology: Game schedule, players’ schoolwork and finance are what most coaches would take into accounts when making their training plans. The majority of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do believe that sports science is necessary for training, but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know how it will complement the training.

4.Management Skills: Mos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demands self-discipline from the players both on the court and in life.

5.Other issues: Although most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nnis coaches are confident in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tise, they think their coaching would be negatively impacted by lack of available tennis courts, relatively short training time, weak financial support, players’ parents’

intervention and by the inability of bringing all the players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for training.

Keywords:Senior high (vocational ) school tennis coaches, Leading

process, Leading behavior.

(10)
(11)

目 次

誌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6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網球運動簡介……….9

第二節 領導行為的理論及發展 ··· 12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的理論 ··· 17

第四節 運動教練之相關文獻 ···22

第五節 教練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3

第一節 質性的研究的概述···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7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8

第五節 研究步驟 ···49

(12)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3

第七節 研究結果的撰寫方式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教練基本資料整理··· 57

第二節 網球教練任務··· 59

第三節 網球教練的領導行為 ···64

第四節 網球教練的訓練法···69

第五節 網球教練的管理法···76

第六節 網球教練的帶隊歷程相關問題及尋求解決的方法···80

第七節 綜合討論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 104

參考文獻

···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英文部份··· 110

三、網路資源··· 112

附錄

··· 113

附錄一 ··· 113

附錄二 ···114

附錄三 ··· 115

附錄四 ··· 117

附錄五 ··· 164

(13)

表次

表 2-2-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12

表 2-2-2 國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13

表 2-2-3 三種領導理論之比較···15

表 2-4-1 教練的定義 ···22

表4-1-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58

(14)

圖次

圖 2-3-1 多元領導模式架構圖···19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48 圖 3-5-1 研究步驟···52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採質性的研究方法來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領導歷程之相關問題,

本章共分為:第一節 問題背景;第二節 研究動機;第三節 研究目的;第四節 研 究範圍;第五節 研究限制;第六節 名詞釋義等六個部份。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網球運動是國際間的主流運動,我國因起步較晚,推展較遲,故一直不能與 歐美國家球員並駕齊驅。但近年來,國人逐漸在國際網壇嶄露頭角,參賽的選手 也越來越多,排名也愈趨向前,依據 WTA 最新公佈的資料(2007.05.14)顯示,

我國女將詹詠然的世界單打排名為第 54 位;莊佳容的雙打排名為第 13 位;詹詠 然的雙打排名為第 18 位;詹、莊兩人更在 2007 年澳洲網球公開賽獲得女雙亞軍,

為我國選手參加大滿貫賽的最佳成績。在男子選手方面,依據 ATP 最新公佈的資 料)2007.05.14)顯示,盧彥勳之世界排名位為第 104 位。所以可以肯定網球運動 是適合國人發展的運動項目。

雖然國內的選手在國際賽事上逐漸嶄露頭角,但是在講求團隊合作的台維斯 盃及聯邦盃的比賽上,我們的成績卻不出色,足見國內的網球水準與歐美國家仍 有一段差距,政府和協會必須去重視此一情形。

環顧國內,早期的風氣,升學主義掛帥,造成高中、職學校網球校隊的選手 來源不易及成軍的困難,在歷屆的中等學校運動會之網球比賽得獎的學校卻多為 高職學校,高中學校則是少數,高中校園難得有網球運動代表隊的成立,後來北 一女中、建國中學兩所明星學校成立網球運動代表隊則具有指標性的作用,證明 打球的孩子不一定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且因其是明星學校,所以有更多的家 長更樂意讓孩子從事網球運動(李堂立,2003)。

接著於 1966 年,教育部訂頒「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成績優良學生保送升學辦

(16)

法」,對高中職網球運動產生激勵的作用,許多網球選手辛苦訓練就是為了獲得保 送升學的機會,而保送制度的存在,增加了升學的管道,也讓家長看得到選手的 未來,更願意讓孩子自基層開始接受網球運動訓練課程,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相對地也促使很多優秀的網球教練投入訓練選手的行列,而這些教練也以輔助選 手升學為第一優先考量。不過學校往往無法負擔高額的訓練經費,所以必須尋求 社會企業的經費支助,或是藉由課後社團的成立,收取團(隊)費以支應球隊的 開銷,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何讓企業更樂意捐款贊助,應是可以努力的 方向(李堂立,2003)。

而現今每年舉辦一次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就提供了選手競賽之舞台,由 於攸關選手之升學問題及學校之榮譽,因此各校競爭激烈,選手無不為學校及自 己爭取最佳之成績,所以每位選手及每所學校都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視為年度 最重要之賽事,而目前國內現役之網球選手,多位長年在國外巡迴比賽,但是若 遇到這個賽事,都會返國為母校效力,可見此賽事在球員心目中之地位。

放眼當今國際網壇四大公開賽的賽事,除了公開組的賽事之外,另外還設有 青少年組的賽事,現今國際網壇的許多球星都曾參加過青少年組的賽事,可以說 是進軍公開組賽事的跳板,而我國的王宇佐、盧彥勳及詹詠然等選手當然也不例 外,他們的優異表現,也使得國內許多的高中(職)網球選手躍躍欲試,足見青 年這個階段對於一個網球選手的重要性。而這個階段的網球教練究竟在整個團隊 中擔任的角色為何?背負著什麼樣的責任與任務?帶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問題?

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希望藉由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能給未來有志從事網球 教練工作者做為參考與借鏡,此乃本研究之問題背景。

(17)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網球運動可說是一種難度蠻高的運動競技項目,包括了拋、打、接、跑與各 種多變化的戰術運用、規則及專業用語。一場網球比賽的勝敗,除了球員在球場 上發揮本身的網球技術水準之外,教練的戰術、策略更是重要(莊東樹,2004)。

雖然影響運動訓練績效的因素很多,但是站在第一線的各級運動教練卻扮演 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江界山,1997)。當國際競技運動訓練的演進越來越具競爭性 的時候,教練的素質乃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運動競賽舞臺上成功的主要關鍵因 素(林文郎,1999)。在競技運動的世界裡,教練的角色相當重要,可說是是團隊 組織的靈魂人物,不僅要提升選手的技能及成績外,更要關心團隊各種瑣碎的事 務。雖然在競技比賽中,運動員是比賽的主體,但一個成功的運動員背後,必有 一位善盡職責的偉大教練。

教練是影響運動選手訓練與成績表現的重要人物,教練不但要與選手有密切 的關係,更必須是選手的權威偶像。教練本身的人格特質、領導方式、領導行為 及教練與選手的互動關係等,不只會影響選手的訓練、意願與整個運動團隊的士 氣,更會影響選手的成績表現與團隊的成績。隨著時代的進步,競技運動的發展 日新月異,競爭也日益激烈,訓練的理論也推陳出新,現代科學技術在運動訓練 中被廣泛的運用,因此教練本身也必須不斷的自我檢討與學習,因此運動教練的 角色是多元的。身為一個運動員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競賽中取得勝利,而身為一個 網球教練,其最大成就無非是他所指導的選手獲得賽事的冠軍,從排名百名以外 的選手,成績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知名的選手,而這都是教練最大的驕傲。

據研究者之觀察,當今國內各單項運動項選手之成績表現,以在高中(職)

這階段達到最高峰,而回顧一位優秀運動選手之成長過程,無論是球技、成績、

心理或是行為塑造上,高中(職)都被視為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這更突顯了在 此階段訓練過程之重要性。此外,此階段之教練也被多數優秀選手視為在其成長 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之角色,究竟此階段之教練對選手之影響為何,為本研究

(18)

之研究動機之一。

放眼當今國內優秀的網球選手其教練均由本國籍的教練擔任,而教練不外乎 是自己的啟蒙教練、學校老師或是自己的雙親。但是當選手邁向水準更高的國際 職業網球舞台時,為了提昇自己的球技水平,往往會聘請外國籍的教練來擔任,

我國好手盧彥勳就是一例,甚至有一些選手仍在猶豫是否要聘請外國籍的教練來 指導,難道我國教練的水準真的比不上外籍教練嗎?或是在教練的領導方面有差 距呢?因此針對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更是迫切,以上所述乃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 二。

國內研究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為主的論文,據研究者的蒐集,大多以 Chelladurai

&Carron(1978)研究一般心理學、工業心理學中領導行為的量表改編成的運動領 導行為量表(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LSS),再加以修改,以符合自己研究所需 的運動領導行為量表,而其方法都採用量化的研究方式,研究對象也都是以運動 選手為樣本,以教練為對象且以質性的研究方法作為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尚未普 遍。

Horn(1977,1992)曾指出,教練影響運動選手最大的因素應該是在於教練 領導行為的質(quality)方面,而不是在於領導行為的量(quantity)。要從事體育 相關的研究時,必須深入現場,在現場真實的訓練、比賽情境下,才能了解教練 與選手之間的互動、選手與訓練環境的關係,所得的資料才能與事實相符,因此 若要描述教練的領導行為,以『質的研究取向』(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是 較為適當的(許淑慧,1998)。

許淑慧(1998)以柔道教練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柔道教練 的領導行為,創新了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方法,爾後陸續有多位研究者採用質性 的研究法研究各種單項運動的教練領導行為。然而,目前國內有關網球教練的領 導行為之研究仍不足,以技術報告書和量化的探討的部份居多。因此本研究以質 性的研究方法來了解高中(職)網球教練的領導行為,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 三。

(19)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問題的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可歸納如下:

一、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任務。

二、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領導行為。

三、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訓練方法。

四、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管理方法。

五、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帶隊歷程相關問題。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由於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之成績攸關選手之升學及各個學校之排名,全國高

中(職)學校均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視為最具指標性之賽事,因此本研究以我 國九十五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網球項目高中(職)男子組(團體組)前八名之 球隊其帶隊教練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內容,依研究的目的分為五個方向:

(一)網球教練的任務。

(二)網球教練的領導行為。

(三)網球教練的訓練方法。

(四)網球教練的管理方法。

(五)網球教練的帶隊歷程相關問題及尋求解決的方法。

(2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在質性的方法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訪談方式採面 對面的言語交談而獲得受訪者的經驗、主觀看法及知識。因其中部分屬於回溯性 資料,受訪者可能有片段或隱瞞情況,則將對本研究結果有所影響,亦為本研究 之限制。

二、由於質性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本人,對結果較欠缺精確的數據予以佐證與比較,

故無法完全避免限制申論角度。

三、本研究僅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領導歷程,至於其他運動項目,則未深 入探討,所得結果不能類推至其他運動。

第六節 名詞釋義

為釐定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的範圍,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定義如下:

一、高中(職)網球教練

(senior high(vocational)school tennis coaches)

高中(職)網球教練是指在高中(職)學校的網球運動代表隊擔任指導任 務的人而言。目前中等學校運動代表隊提供學生一個學習運動技能的機會,同 時也提供一個升學的管道。因此,高中(職)網球教練在訓練選手之餘,仍以 輔導選手升學為主要目標。

二、領導

(leadership)

本研究對領導一詞的界定為:領導是指在組織中,領導者領導和影響組織成 員的過程,目的在使組織成員共同為達成組織的目標而努力。

三、領導行為

(leading behavior)

本研究將領導行為界定為:領導者在領導與影響部屬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領 導者所表現出來的言語與動作,而此行為會受到領導者本身特質、部屬的特質及 週遭情境等因素的影響。

(21)

四、教練領導行為

(coaches’ leading behavior)

陳彥君、劉志華(2003)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之研究,認為運動教練領導行 為之研究其基本理論架構與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多元領導模式、領導調節模式及教 練決策規範模式這三個部份。本研究將教練領導行為界定為領導者(教練)、部屬

(選手)及週遭情境三個因素交互作用影響之下所產生的適合該運動團隊屬性的 運作模式。

五、領導歷程

(leading process)

劉智全(1999)在其研究中,將領導歷程定義為:排球教練在擔任國家隊之執 行教練時的全部過程。本研究將領導歷程界定為:高中(職)網球運動團隊之帶 隊教練在擔任該隊教練工作時的帶隊經驗及全部過程。

(22)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高中(職)網球教練的帶隊的歷程經驗。在文獻探討中,

針對研究內容與目的,輔以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理論及運動教練之相關文獻。本章 共分為:第一節 網球運動簡介;第二節 領導行為的理論及發展;第三節 教練領 導行為的理論;第四節 運動教練之相關文獻;第五節 教練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 等五部份說明之。

第一節 網球運動簡介

一、網球運動的起源

網球運動之起源,事實上已難考究,然而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認同,最早應 追溯至十三世紀,法國貴族出現的一種稱為“Le Jeu Du Paume”的遊戲,Le Jeu Du Paume-The game of palm(手掌的遊戲),是一種在室內進行的擊球遊戲,最初是 以手掌擊球,但很快的就被球拍所取代。這項比賽直到十七世紀初,法國巴黎有 了數以百計的球場後才逐漸普遍流行,不過由於快速的成長,也造成賭博的介入,

使得 Le Jeu Du Paume 被禁止於公共場所,由於被限制,因此只侷限於貴族才能從 事這項運動。不過,經由不斷演進,今天我們熟知的網球(court tennis,當時法國 對網球運動的稱呼),Le Jeu Du Paume 可說是網球的始祖(巫宏榮,2004)。

西元 1873 年,英國人溫飛爾上校將網球帶回英國後,才使得網球得以再次盛 行,他將網球運動由室內大廳改到室外草地舉行,稱為草地網球(lawn tennis),

當時的球場的形狀不像今日這樣,而是類似沙漏計時器那種兩頭大、中間細的葫 蘆狀。西元 1875 年,全英槌球(Croquet)俱樂部將其所屬之一的球場供此種運動 之用。同一年,主持英國舊式槌球的馬利里本(Marylebone)俱樂部還為這種新興 運動草擬了一份比賽規則(賴永倉,2002)。

三年後,白理奇女士將網球帶回美國,且在各種不同的場地上舉行比賽,於

(24)

是草地網球漸漸地由硬式網球來取代。西元 1900 年,網球運動在美國人克里斯麥 克林的推動之下,讓網球更具現代化,由溫文儒雅的運動變成活潑、緊張、刺激 的運動。這種美式網球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 tennis,即「硬式網球」(賴永倉,

2002)。

二、我國硬式網球發展介紹

台灣網球雖然起自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引入台灣,但當時所使用之網球為日 本人所發明之軟式網球,不是今日國際上所承認之硬式網球。因此硬式網球的推 行可以說是始於台灣光復之後。台灣光復後,網球運動人口逐漸增加,省市才有 網球組織的成立,台灣最早的網球組織為網球委員會(軟網為主),第一任主任委 員為孫連仲將軍,總幹事則先後為林朝楚先生、高登科先生以及施教松先生,當 時主要的工作是積極興建網球場,包括台北市新公園網球場四面(後來被台北市 市長高玉樹所拆除,才有之後的市立網球場)、愛國西路網球場等。西元 1956 年 我國網界人士曾向國際網球總會(ITF)報名參加台維斯杯,但因非會員國而未被 接受。西元 1967 年為參加國際網球運動,以人民團體方式成立「中華全國網球委 員會」推選第一任主任委員吳幼林先生,總幹事為張彼德先生,當時還曾邀請阿 許(Arthur Ashe)前來舉辦表演賽。第二任主任委員為蔣堅忍將軍,總幹事為其公 子蔣德信先生,當時為推展國內網球運動還組織了克難網球隊,男子隊有林永源、

唐福順、李瑞祥、干文弘、張甘澍、徐國雄等;女子隊有劉香谷、詹秀棉和劉玉 蘭,每天上午六點到八點在聯合網球場(COSMO)練球。西元 1970 年 7 月 8 日 國際網總會員大會經過表決,以 172 票對 53 票通過我國申請入會案,會名為「中 華民國網球協會」(Republic of China Tennis Association, R.O.C.T.A.)。而得以參加 了第一次台維斯杯,由唐福順、林吉元、李穗昌、林金銅代表參加對抗越南;以 及由張晴玲、詹秀棉、劉玉蘭代表參加於南非舉行的第十屆聯邦杯(中華民國網 球協會,2006)。

西元 1973 年 3 月,各單項運動組織全國劃一,「中華民國網球協會」正式成

(25)

立,第一任理事長由中船董事長王先登先生擔任,總幹事先後為孫必勝先生和陳 哲夫先生。西元 1977 年 11 月主辦「中華民國極限國際職業網球錦標賽」。開啟了 我國舉辦職業網球賽的歷史,也在這個時期(西元 1979 年 11 月)由巫長榮和許 晃榮兩位選手在關島經過馬拉松式的比賽,以三比二擊敗泰國為我國贏得台維斯 杯的第一場勝利。而台灣省網球協會也在同年成立,至今始終都由馬幹先生擔任 會長(中華民國網球協會,2006)。

西元 1981 年中視公司總經理梅長齡先生接任第三屆理事長,總幹事為王世正 先生,而同年 7 月 8 日的國際網球總會年會中,通過比照奧會模式我國會名改為

「中華台北網球協會」(Chinese Taipei Tennis Association, C.T.T.A.)。西元 1983 年 2 月梅長齡先生過世,由鍾湖濱先生接任理事長,這個時期是國內網壇蓬勃發展的 一段時間,民國 1982 年 7 月胡娜在美國參加聯邦杯時,投奔自由更掀起了高潮,

國內主辦的國際職業賽也在此時由男子組改為女子組,配合當時女子網球運動的 興盛(中華民國網球協會,2006)。

由於早期網球一直被認為是貴族化的運動,雖然有熱心網球的人士大力倡導

,但並未隨經濟蓬勃而普及化,球員球技的進展也未臻理想,一直到西元 1962 年,

美國國務院派遣名教練萊利赫爾(Larry Hall)來台指導,他強調以強勁有力之發 球配合上網截擊、底線抽球及以攻為守之新戰法,而美國國務院也一再選派男女 職業好手來台表演,使喜愛網球之人士大開眼界,對提升國內網球水準產生巨大 之影響(許樹淵、張思敏、張清泉、田文政,2000)。

我國在網球運動的推展上,比歐美國家落後許多,但是藉由前輩蓽路藍縷的 拓展,加上國內經濟之進步,已漸迎頭趕上。演變至今,隨著國內好手在國際舞 臺上嶄露頭角,也使網球成為我國在國際各項體育競賽中備受視。期望藉由回顧 過去前輩所留下的輝煌成果,再加上國內軟硬體設施及運動技術不斷進步的情形 之下,選手能繼續在國際競賽舞臺中為國爭光,進而促進國際外交。

(26)

第二節 領導行為的理論及發展

一、領導的定義

關於領導的定義,古今中外的諸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因為各研究者本身 之研究領域不同,而對領導各有不同的定義。因此本研究歸納整理國內、外學者 對領導所下的定義來列述之。

表 2-2-1 國內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陳玉娟

(1995)

領導是在一個組織中,領導者的領導力和影響下屬的過程,其目 的在使組織成員為達成組織的目標而努力。

謝文全

(1996)

領導是指引導組織及成員努力的方向,並激勵成員的士氣與糾合 成員群體的力量,以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

洪嘉文

(1997)

領導是在組織中,一種用以引導組織成員邁向組織共同目標的影 響力。

江宣縈

(2002)

領導是在一個團體或組織中,領導者運用其權力或其影響力帶領 整個團隊成員,彼此互動,達成共識,進而達到團體目標的過程。

陳寶億

(2004)

領導是在團體或組織中一種人際關係的互動,領導者運用其權力 和影響力,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形成團體或組織的共識,而引 導組織成員實現共同的目標及滿足個人需求的一種歷程和力量。

林育宗

(2005)

領導是組織團體中,領導者藉其影響力與組織成員間產生交互作 用的功能,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漸進式動態發展過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表 2-2-2 國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Fideler(1967) 領導是指個人在團體中應有的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的任務。

Hodgett(1984) 領導是引導人們達到他們所設定的某些目標的過程。

Yukl(1989) 領導是決定團體或組織目標後,為了促進工作行為以達成目標之 持續維持團體文化的各種歷程。

Rose(1991) 領導是一種存在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係。

Chelladurai

(1999)

團體成員對領導者的期望與需求,可能會影響領導者所表現出來 的一些領導行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中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可以發現領導是團體裡的一種特殊關係,

也是一種行為的過程,其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是由領導者、被 領導者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所構成的,團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均依附在此關係中,

並朝向團體的目標而努力。本研究綜合各專家學者的見解將領導定義為:領導是 領導者引導和影響組織成員(被領導者)在一定的條件(周遭環境)下實現目標 的行動過程,而領導最主要的目的是影響和激勵成員朝組織的目標前進。

二、領導行為的理論及發展

在早期,「領導」這個議題就已受到許多學者的關心,包括理想國的作者柏拉 圖(Plato)、羅馬帝國的君王凱撒(Caesar)等人(邱旺璋,2002)。但是領導行為 的相關研究,大約在西元十二世紀左右才正式被記載下來,而每一個理論與研究,

也都持續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李柳汶,2003)。領導理論從二十世紀初期以後就 開始不斷出現(邱旺璋,2002)。

領導理論採取科學研究,約可分為三期:一、特質論 ( trait theory ),在1954 年 以前最為盛行;二、行為論 ( behavior theory ),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60年期間;

三、情境論 ( situational theory )約自1960年迄今(吳青山,1992)。

(28)

(一)特質論

(trait theory)

最早有關領導學的探討是始於特質理論(陳寶億,2004)。特質論在1954 年以 前最為盛行。主要強調,領導者具有天生的領導特質,且只要具備獨特的人格,

便可以在任何情況下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在早期特質論也稱為「偉人論」

(great-man theory)(李柳汶,2003)。不過特質論的研究價值是有限的,因為它只 考慮到領導者的特徵,在特質理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連串的相互矛盾,因此不 論多麼努力,都不能發現任何可以保證領導必然成功的特質(邱旺璋,2002)。綜 合上述,特質論既然是領導行為理論的肇始,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環境有關。

當時的環境較為單純,因此情境因素的影響就比較小,領導行為純粹與領導者本 身的領導特質有關。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環境的變遷,領導理論有了更進一步 的發展。

(二)行為理論

(behavioral theory)

許多研究顯示,領導的特質與領導的績效無關。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繼起的領導理論,已由特質論轉向行為論,而行為論的學者認為,領導者並 非天生,而是透過專門的訓練與學習而來的(李柳汶,2003)。有關行為理論的研 究頗多,以下列出廣為人知的研究(陳寶億,2004):

1.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The Ohio State Studies):在 1940 年代末期,俄亥俄州 立大學進行領導者行為構面的研究,最後結果歸為兩大構面:

(1)創制架構(initiation structure):在於強調領導者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界定 自己與部屬之間的程度。

(2)關懷(consideration):強調領導者與部屬在各項工作之間能夠相互信任、

尊重部屬、關心部屬的感受及尊重其想法。

2.密西根大學的研究(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oup):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 進行領導行為與工作績效的相關研究,得到下列兩個向度:

(1)生產導向(production-oriented):領導者重視工作的技術面與任務面,最

(29)

關心的是團體任務的達成,並將群體成員視為達成目的的工具。

(2)員工導向(employee-oriented):以員工導向為主的領導者,強調人際關係,

私下也關心部屬的需求,同時也認為成員中有差異性的存在。

(三)情境理論

(situational theory)

情境理論的研究約自1960年代開始。由於領導行為的研究是一種探討人際間 互動的過程,所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泛,並不能只用單一構面就將整個領域完全涵 蓋。領導行為會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而這些情境因素來自於領導者的個人 行為表現與其人格特質,或是領導者的權力範圍、組織間的工作結構、領導者與 部屬之間交互作用的關係、重要他人的角色期望、外在環境的性質,甚或組織成 員的參與動機等。情境論的研究範圍將所有與領導行為有關的因素都加以考慮,

較能將領導行為清楚的表明,因此,深受各領域的領導學者所喜好,迄今儼然成 為領導行為研究的主流。有關這三種領導行為,將理論名稱及發展年代與研究焦 點整理如表2-2-3。

表2-2-3 三種領導理論之比較

理論名稱 發展年代 研究焦點

特質論 1954 年以前 探討領導者的人格特質 行為論 第二次世界

大戰至1960 年期間

1.探討領導者內隱的人格特質。

2.由領導者的外顯行為來研究領導者的「實際行為」

或「領導方式」與「組織效能」之間的關係。

情境論 1960年至今 領導效能的高低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配合程度而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領導行為的理論基礎及演變的過程主要是由特質論、行為論、情境論三者發 展出來的:特質論強調對領導者人格特質的探索;行為論者主張領導者的外顯行

(30)

為培養;情境理論則是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配合的情形。大部分領導行為理論的 研究,都會追隨著先前的領導理論的發展趨勢而發展。每個理論均有其盛行的年 代,且均有其主要的研究要點。早期領導行為的理論基礎,是工商業為研究領域,

但是牽涉到「人」的因素,導致後來其他領域之研究也將領導行為的理論納入,

在運動心理學的領域就是一例,而以下所要討論之教練領導行為理論即屬之。

(31)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的理論

教練是一個運動團隊的領導者,因此,教練的領導行為和領導方式,對一個 運動團隊的成績表現有絕對性的影響。

早期的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主要在探討教練內在的人格特質,之後取 而代之的是教練外在行為的研究,但是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運動環境轉趨複雜,而 且也夾雜著很多情境的因素。由於特質論與行為論皆無法找出涵蓋所有運動情境 都能適用的領導者特質與行為,以致無法獲得普遍支持,於是探討教練、選手、

情境三者之交互關係的情境理論遂成為當時的研究主流(康正男,2005)。因此,

目前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的研究重點是以運動情境的理論為主,而情境理論的研 究大多在探討「教練」、「選手」與「運動情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美國著名 的運動領導理論專家 Chelladurai(1993)結合眾多的情境領導理論,提出三種主要 的教練領導模式:

一、多元領導模式

(the multidimensional of leadership)

多元領導模式是由 Chelladurai&Carron 在 1978 年提出(李柳汶,2003;陳玉 娟,1995;廖主民,1996;賴永倉,2002),而 Chelladurai(1993)更將多元領導 模式補充修正,使其更加完善,該理論主要分為三部份:前因變項(antecedents)、

領導者行為(leader behavior)及結果變項(consequences),分述如下:

(一)前因變項

(antecedents)

前因變項包含情境特質(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領導者特質(leader characteristics)及團體成員特質(member characteristics)等三種特質。分述 如下:

1.情境特質(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指的是運動團隊週遭的情境因素,包括:

運動團隊組織架構、團隊任務、團隊組織行為、團隊相關規範、政府相關 規定及社會規範等因素。

2.領導者特質(leader characteristics):包括教練的人格特質、指導能力、過去

(32)

經驗及價值觀等。

3.團體成員特質(member characteristics):則是指運動員的個人特質、及所有 團隊成員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所產生的團體特質(鄭志富,1995;

楊純碧,1998;李柳汶,2003)。

綜合上述,教練領導行為將受情境特質、領導者特質及團體成員特質等前因 變項的交互作用所影響(李柳汶,2003;楊純碧,1998;Chelladurai 1978;1990;

1993)。

(二)領導者行為

(leader behavior)

教練在領導行為的過程中,受到前因變項的影響,而有以下三種的行為:

被要求的行為(required behavior)、實際的行為(actual behavior)及被喜歡的 行為(prefered behavior)。分述如下(楊純碧,1998):

1.被要求的行為(required behavior):為了因應團隊裡各種現實因素的考量,

而表現出某些行為以迎合現實情境上的需要,例如:教練可能會依組織團隊 的需求,而改變自己原先的設定的行為目標。

2.實際的行為(actual behavior):教練自己依自己的人格特質、能力、經驗與 價值觀等個人因素,藉由他人的回應(知覺選手喜好的教練領導行為)表現 出其真正的行為。

3.被喜歡的行為(preferred behavior):教練個人的能力、魅力等因素會引起成 員不同程度的喜好,也就是被成員所喜好的領導行為。教練由此行為中,找 出選手所能接受的領導行為,進一步來判斷運動員的人格特質與他們真正的 需求。

(三)結果變項

(consequences)

李柳汶(1998)認為結果變項是指成績表現及滿意度。而 Chelladurai(1984)

也將成績表現(performance)和滿意度(satisfaction)列入結果變項中,以作 為與各種變項交互作用後所得整體結果之依據,也就是「結果變項」中團隊

(33)

成績表現與成員的滿意度,應是與情境特質、領導者特質、與團隊成員特質 三者與各種不同領導者行為交互作用後所得的結果(楊純碧,1998)。以上三 部份之關係,如圖 2-3-1 所示。

前因變項 領導者行為 結果變項

情境特質 被要求的行為

領導者特質 實際的行為

成績表現

滿意度 團體成員特質 被喜歡的行為

圖 2-3-1 多元領導模式架構圖

資料來源:“Leadership". by Chelladurai, P.,199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p. 647-761.

二、領導調節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領導調節模式包含教練行為(coach behavior)、選手的知覺與回憶(player’s perception and recall)、及選手評價的反應(player's evaluative reaction)等三個基本 因素,而這三個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構成教練的領導行為模式。這三個因素分別 受教練個別差異變項(訓練目標、行為意向...)、選手個別差異變項(年齡、性別、

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以及情境變項(競爭水準、運動項目特質、比賽或練習 之情境...)的交互影響(Smoll&Smith,1989)。三個變項分述如下(江宣縈,2002;

鄭志富,1995、1997):

(一)教練個別差異變項

(34)

教練個別差異變項包括:訓練的動機與目的、行為意向、知覺的訓練規 範與角色概念、教練推論選手動機及教練性別等。這些變項會影響「教練行 為」及「教練所知覺的選手態度」。

(二)選手個別差異變項

選手個別差異變項包括:年齡、性別、知覺的訓練規範、選手對教練行 為評價、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自尊及選手對其自身身為一個運動員的評價 等。以上變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選手知覺與回憶」,以及「選手評價的反應」。

(三)情境變項

情境變項包括:運動項目的本質、競賽的水準等級、比賽或練習的情境、

先前的勝敗紀錄及目前比賽或練習結果等。以上均會影響「教練行為」、「教 練所知覺其選手的態度」、「選手知覺與回憶」及「選手評價的反應」等因素。

而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的知覺與回憶、選手評價的反應及教練所知覺其選手 的態度會形成一個反應鏈,相互影響。

鄭志富(1997)認為要了解教練的領導行為,除了要先掌握教練與選手 的個別差異以及情境因素外,選手們評價的反應、選手的知覺與回憶、教練 所知覺其選手的態度,也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素。

三、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Chelladurai 與 Haggerty(1978)提出「教練決策規範模式」,此模式包含三種 決策型式:(一)專制決策型(autocratic decision style):此型式主要是由教練做最 後之決定,選手依教練的決定行事;(二)諮商型式(consultative style):主要是 由教練與團隊運動員進行諮商、討論之後,再進行最後之決定;(三)代表團決策 型(delegative decision style):認為領導者允許其成員提出決策,但最後由領導者 裁定是否採用此一決策。

上述模式中提到,適當的決策型式具有解決團隊內部問題的功能,而問題包 含:訓練或比賽期程、時間壓力、訓練或比賽質與量的要求、教練透露的訊息、

(35)

問題的複雜性、選手是否接受要求及教練的權力及團隊的整合等(Chelladurai&

Haggerty,1978)。

此模式的基本論點是:面對情境的不同,達成決策的方式亦有所差異(江宣 縈,2002)。因此,教練在每次的決策制定過程中,必須面對各種不同情境的問題 特性,而有三種不同決策類型來因應:專制型(autocratic decision style)、參與型

(participative style)與授權型(delegative dscision style)。而一些學者後續的研究 為補原理論模式之不足,逐漸以四種決策模式(增加『徵詢式決策』)或五種決策 模式(專制Ⅰ型、專制Ⅱ型、徵詢Ⅰ型、徵詢Ⅱ型、團體決策)來取代,並藉以 區別運動教練不同的決策模式。

此模式亦提供研究者進一步了解教練的決策方式。換句話說,教練的決策會 因情境、時間、自己要求的決策品質、所接受到的資訊、問題的複雜性、團隊的 接受程度、教練的權威及團隊整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此亦是此模式的優點。然 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教練決策規範模式提供研究者方向,但由於此模式過於 複雜,其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是教練決策規範模式中的缺點。

多元領導模式認為教練的領導行為是運動情境、團隊成員及教練本身屬性等 因素互動的結果;領導調節模式則是認為需透過對教練行為的觀察、教練與選手 間彼此相互知覺的程度,以了解整個團隊互動的過程;教練決策規範模式則指出,

時間壓力、問題的複雜性及教練的權力等因素,皆會影響教練的實際行為。多元 領導模式與領導調節模式均明確提到情境的因素,雖然教練決策規範模式未納入 情境的因素,但是上述之時間壓力、問題的複雜性等問題亦可納入情境因素的範 疇裡。因此上述三種運動教練領導模式,均包含了情境因素、教練特性與選手屬 性三因素,而在三因素彼此交互作用下,就影響了教練的領導行為。

(36)

第四節 運動教練之相關文獻

一、教練的定義

運動領域涵蓋的範圍相當廣,因此教練的定義也無固定之答案,必須針對各 專項運動的特殊性及專屬性去解釋,但是真正的內涵相距並不大。因此列舉有關

「教練」的定義的相關文獻加以說明之:

表 2-4-1 教練的定義

蔡敏忠(1981) 運動教練是指教導或訓練別人,使其獲得運動技能或增進運動 成績的人。

樊正治(1981) 教練是從事運動技術的教學、訓練及指導之人員。

吳萬福(1991) 廣義的教練除了運動技術的指導、體能的訓練及戰術的培養,

還得加上對選手的健康(生活)管理、蒐集有關情報,甚至在 人格上去影響選手,使得選手在合適的環境中接受訓練,參加 比賽,創造優異成績。狹義之定義則是指訓練、指導選手學會 運動技術、戰術,以克敵致勝為目標之教練。

蔡育祐(2005) 運動教練是指能對運動選手作技術層面的指導、體能的訓練、

戰術的培養、運動選手的健康生活常規管理、蒐集有關的情報 及汲取最新的資訊,甚至以其人格影響選手,使得選手能在合 適的環境中接受訓練,參加比賽,創造優異成績的人。

葉憲清(1997) 運動教練是指擔任運動選手的訓練指導者。一般區分為職業運 動教練與業餘運動練,而以各級學校的學生選手為指導對象的 業餘教練,統稱為學校運動教練。

蔡昆霖,吳萬福

(1999)

教練的定義,應包括運動技術的指導、體能及戰術的的訓練、

運動選手平時的生活健康管理、蒐集相關情報,使選手能在合 適的環境中接受訓練,參加比賽創造優異成績。此外,教練本 身的人格修養及對選手的關心與瞭解等,均會影響選手。

(37)

體育大辭典

(2000)

教練是指在運動訓練中直接負責培養和訓練運動員的人員。教 練員須具有專項運動的理念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掌握先進 的教學和訓練方法,以發展該項運動、培養優秀人才為志向,

並對運動員的思想、身體、技術、戰術、心理和道德及意志等 方面全面負責。

Terry(1991) 現代的運動教練要有責任陪伴選手度過困難的旅程,進而使選 手朝向精熟的技能表現和潛力的發揮。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歸納中、外學者的見解:蔡敏忠(1981)及樊正治(1981)兩位學者開宗明 義指出教練的定義,其餘學者的看法較為廣泛。本研究者將教練歸納成狹義的教 練與廣義的教練:狹義的教練是純粹指導、訓練選手運動技術或是傳承比賽經驗 的人;廣義的教練更需具有正確的領導及管理的觀念,並具備廣泛的知識,以迎 合競技運動之需要。

二、運動教練應具備的條件

教練對於運動團隊而言是很重要的,好的運動教練會提升運動團隊的表現,

因此運動教練的培養是很重要的。而教練應具備哪些條件呢?幾位專家學者的看 法如下:

(一)樊正治(1981)在「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運動教練」一文中提到教練的 條件如下:

1.將複雜的運動技術、動作,化繁為簡,分解成簡單易行的基本動作。

2.將基本動作用化繁為簡的方式,組成各種不同的練習方法,再用執簡馭繁的 方式,組合成便於教學及訓練的應用技術。

3.將應用技術,用執簡馭繁的方式,組合成便於理解應用的戰略以及戰術的法 則與隊形。

(38)

4.能講解戰術、法則與隊形的要領及簡要規則的執法、裁判工作。

5.能根據實際情況擬定訓練計畫、教材大綱、教學進度及方案。

6.能臨場指導,並做重要的賽前指示,賽後講解、矯正及補救等措施。

7.能分析敵我運動員、蒐集敵情及做賽前的預習與訓練。

8.能精通教學法、訓練法、裁判法、行政制度及組織的理論與實務。

9.能理解在訓練或比賽時,運動員生理及心理的理論及現象,並力求理論與實 務的相互配合。

10 能理解運動比賽的制度及賽程編排的原則與方法。

11.精通運動技術、戰術的發展歷史,並擬訂戰略。

12.要有甄選運動員的方式及方法,並預測其潛力。

13.對運動傷害事件能有事先預防及事後緊急處理的觀念,並熟悉運動防護 的理論。

(二)許淑慧(1998)認為教練應具備的條件及智慧,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具有運動專業的素養,包括:專項運動的動作與技術、訓練法、戰術應用、

裁判法、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選手面臨比賽的心理調適及傷害的預防與急 救的知識。

2.具有選材的能力,包括:了解選手的潛力,並能激發選手的優點,同時要說 服選手或家長,讓他們對從事該項運動有信心。

3.具有心理輔導的能力,要能引起選手的學習動機,並在訓練的過程中,能適 時的給予鼓勵或指導,尤其是在面臨重要比賽時的心理調整更加重要,以提 升比賽的競技能力。

4.具有堅定的意念,對所設定的目標積極努力,並能隨時抱著學習的態度,經 常思考,並且常有創新的訓練方法。

5.具有領導、管理團隊的能力,並有愛心、包容心,對選手細心關懷,經常注 意其情況,且能包容選手的過錯,並加以指正,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向心 力。

(39)

6.本身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善於運用社會的資源,改善團隊的訓練環境,

並有能力及意願與家長、教師及其他行政人員溝通,使整個運動團隊在一 個完善的環境下訓練、比賽。

7.教練本身能以身作則,不論在行為舉止、談話都要做為選手的模範,且具有 尊重「人」的態度,並有信任他人的氣度,接受他人建言的雅量。

(三)程紹同(1996)認為成功教練必須具備管理的能力,而必備的管理能力 如下:1.規劃能力;2.領導能力;3.控制能力;4.決策能力;5.行銷/募款 能力。

(四)陳景星(1996)在「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一文中提到,領導的人才 須仰賴後天的教育、學習與磨練,才能在變幻莫測、競爭激烈的時代裡 成為傑出的領導者。而處於多元化的現今社會中,教練如果只專注於比 賽勝負的追求,只算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多方面的均衡發展才算是 成功的教練。因此,邁進二十一世紀我們所需要的教練人才應是:1.有創 造思考的人;2.有統整、綜合的人;3.有宏觀認知的人;4.有創新、革新 的人;5.有誠心、愛心的人。

(五)涂國誠(2004)認為運動教練除了有效領導的理論和知識需掌握之外,

需具備一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與素養:

1.專業態度,努力進修

(1)具有紥實穩固的基礎理論知識。

(2)應有清晰且深入的專業理論知識。

(3)擁有豐富廣泛的經驗。

(4)重視語言的學習與運用。

2.全力提升道德修為 3.實施工作的原則和方法

(1)熱愛工作、滿腔熱血。

(2)嚴守時間、傾心投入。

(40)

(3)溝通尊重、樂於傾聽 。

(4)深入了解、個別對待。

(5)交流協調、溝通互信。

(6)積極鼓勵、激發鬥志。

(7)原則處事、一視同仁。

(8)樂觀寬容、幽默詼諧。

(9)舉止有禮、衣著得體。

(10)真誠關心、解決問題。

(六)黃崇儒(2005)認為教練需具備以下之條件:

1.要有與他人合作,促進運動員表現的雅量。有些教練視選手為自己的資產,

或是深怕他人介入影響正在進行的訓練。其實現今訓練工作的進行都是需要 團隊合作,教練擔任指揮官角色,其他運科與行政人員則是擔任參謀,教練 必須嘗試尋求各種資源來協助運動訓練。

2.教練要能適當管理自己的情緒。教練與運動員一樣身處於有壓力的競技運動 情境中,因此身為團隊領導者,情緒的管理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情緒不穩定,

除了影響運動員訓練、比賽表現外,也會使得團隊氣氛變得緊張,對團隊的 凝聚力或表現有潛在的殺傷力。因此教練平常必須培養壓力管理與溝通的能 力,除了參與訓練之外,也要有適當的休閒活動,並且可閱讀一些勵志或壓 力管理的書籍,讓自己在壓力的情境下,維持情緒的穩定。

3.要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與扮演的角色相符。教練要常去反省一個問題:教 練的角色為何?就是幫助運動選手成長。這是一個簡單但值得深思的問題。

教練要常去思考最佳的行為模式為何,讓運動員對教練有信任感,讓他們覺 得與教練共事相處能增強信心,會想努力練習。這是擔任教練者應具備的條 件。

4.嘗試引導運動員自我反省的能力。自我反省是要強化運動員心理素質必經的 過程。教練應該要發展一些策略來引導運動員自我反省。教練平常就應該要

(41)

引導運動員去思考一些問題,例如:在比賽中學到什麼?自己的缺點到底在 哪裡?要如何強化它?...。運動員若能常常思考這些問題,參與訓練的 動機自然會增強,整個訓練和比賽的品質才會提升。

多數學者均詳細的指出教練應具備之條件,樊正治(1981)的看法較偏向在 運動競技場合上教練所要具備之條件;涂國誠(2004)則是偏向於教練一些不可 或缺的基本條件與素養;比較特別的是程紹同(1996)指出教練要有行銷/募款能 力,可見教練對團隊的成長和表現有極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本研究認為在現代 競技運動的場合上,教練必須具備之條件是多重的,教練必須融合科學與藝術,

並全面發展選手的心智和潛能,且須兼顧技術傳授與行政管理、溝通的能力,同 時,教練必須不斷進修,自我充實,並尊重選手,了解選手的需要,擬定符合個 別化的訓練指標,並讓選手參與訓練過程和比賽目標的訂定。

三、教練扮演的角色

在教育理論裡,學者提到「角色扮演」的理論;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有 多重的角色需扮演;在現實的運動領域裡,教練的角色也是多重的。由於時代的 變遷,教練的角色從狹義的運動教練演變成廣義的運動教練,教練的任務與職責 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運動組織中,教練的角色是一位領導者是不容置疑的。對於一個隊伍的表 現好壞,教練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王耀聰,1997)。

運動員的競賽成績表現除了是平時辛苦訓練的成果驗收之外,教練平時與臨 場的指導最具關鍵性的影響力。一名經驗豐富的專業運動教練對於培養優秀傑出 的運動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運動教練之角色扮演如下:

(一)Seefeldt(1987)認為為求高品質的訓練成效,教練須扮演以下的角色:

1.規劃(計劃)者(planner)

2.教師(teacher)

3.勝利的追求者(winner)

4.運動傷害急救及醫護諮詢者(first aid & medical consultant)

(42)

5.鼓舞士氣者(motivator)

6.體能的訓練者(physical fitness developer)

7.紀律維持者(disciplinarian)

8.父母(parent)的角色 9.朋友(friend)的角色

(二)程紹同(1996)認為教練所面對的訓練環境、交涉的對象以及本身職務 性質是多變的,為有效發揮教練功能並善盡職責,教練必須認清自身的 特性及扮演的角色,如此才可以應付各方的需求,而成為一個成功的教 練。

(三)涂國誠(2004)認為運動教練扮演以下的角色:

1.選才、星探的角色:類似影劇圈星探的角色,以發掘具可塑性、有潛力的未 來體育明星。

2.訓練指導員:在訓練時給予明確的指示,以改進運動員的運動 技術、體能 素質及對運動的態度。

3.父母(家長):照顧和處理運動員的訓練和日常生活的問題。

4.策(規)劃者:為運動員的訓練做出規劃和安排,甚至規劃運動員的運動生 涯。

5.支持者:給運動員在訓練上和比賽上最大的支持。

6.導(教)師:教導運動員在場內及場外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給予適當的 輔導。

7.教官:督促運動員的行為和操守,嚴格要求遵守紀律。

8.科學家:以運動科學方法來訓練運動員,執行必要的個案研究及進行科學方 法的分析與評量。

9.新聞公關:與傳媒交際,才能正面、積極的宣傳運動員,並指導及安排運動 員接受傳播媒體的訪問。

10.朋友:分享運動員的內心世界,並提供自己的經驗與協助。

(43)

11.經紀公關:負責組織參加各種活動,安排參賽的各種事宜。

12.社會工作者:為訓練及比賽之外的事情提供完整的諮詢與建議。

13.學生:不斷的學習與進修,充實新知,了解相關領域的發展及趨勢。

14.啟發者:激發積極及熱情,提高自覺及自律能力,鼓勵並督促其自我超越 及自我實現。

以上多數學者的看法大都一致,教練雖然有諸多的角色,但在現實情境中,

教練是無法同時勝任所有角色的,誠如程紹同(1996)所言,教練的角色是隨時 在改變的。研究者認為教練除了要依自己的個性特質、角色來強化某些功能外,

且須因應實際情況、環境而調整,改變角色扮演的先後順序。

四、運動教練的任務與職責

運動教練對一個運動團隊的影響極大,掌握著運動團隊的未來發展方向。因 此運動團隊的教練所擔負的任務與職責是重大的。關於教練的地位與任務,目前 尚無明確的區分。現今除了職業運動外,在所有業餘運動裡,教練的制度尚未被 建立。雖然教練制度不普遍,但是將其任務劃分清楚,卻是非常迫切的。以下是 學者對於運動教練的任務與職責的看法與見解:

(一)日本運動心理學家松田岩男(1966)認為運動教練的任務有三(引自許 淑慧,1998;蔡坤霖、吳萬福,1999;賴永倉,2002):

1.為達成目標,教練需擬定訓練計畫,訓練選手,提升運動技術,本身亦需樹 立優異紀錄或是設法促進團隊合作,使選手以最佳的身心狀態參加比賽,以 獲取勝利。

2.管理或指揮所屬的運動員,使所屬的運動員對團體產生向心力,並改善隊友 間的人際關係,提升士氣。

3.判斷運動選手的身心狀況及掌握有關的訓練、比賽環境,以收知己知彼,百 戰百勝之效。

(二)許義雄(1989)以人文主義為出發點,說明教練不只是經師、人師,更

(44)

是運動員的良師益友。因此,教練不但要重視運動技術的指導,更要強 調運動員優良人格的養成。因此運動教練除了要做為運動技術的指導者 與激發者之外,尚需擔任運動員品德的塑造者與效仿者。

(三)有吉正博(1991):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有吉正博在「現代教練處世 經」中,針對運動教練應扮演的任務提出以下的看法(引自吳萬福,1991;

吳萬福、蔡昆霖,1999;許淑慧,1998):

1.訂定目標

教練的首要任務是使選手或整個運動團隊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先前訂 定的目標。目標的設定應視選手的個別差異而定,最好是能夠依選手的能 力、身心狀況、訓練的環境、時間等因素而擬出周詳的近程、中程及遠程 的目標,如果能與選手在相互溝通,建立共識之下來訂定目標將會更好。

2.擬定計畫

教練的次要任務是要協助選手擬定完整的訓練與比賽的計畫,訓練計畫 應包括近程、中程、長程的目標,甚至還必須包括每日的訓練計畫。依據日 本體育協會的調查,發現訓練初期(10-14 歲)時多由教練負責擬定計畫,

在青年中期(15-19 歲)或青年後期(20 歲以上)時,教練應與選手商談、

討論 ,共同擬定訓練計畫。

3.計畫的實施

擬定訓練計畫之後,就必須徹底執行計畫。在訓練的過程中,當選手表 現不錯時,應立即給予肯定;如有錯誤時,應給予糾正、指導。在訓練的過 程中,若發現訓練計畫有問題,應依選手本身的狀況,改變原先的計畫以因 應實際的需要。

4.改善訓練環境

為了讓選手能充分、專心從事訓練,必須設法改善平時的訓練環境,包 括:場地、設備、器材、生活設施、經費預算等條件。最好能透過人際或人 脈的關係尋求財團、企業及有關機關的協助與支援,以籌募足夠的經費,改

(45)

善訓練環境,提升訓練的效率。

5.發掘素材,培養一流的選手

教練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若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可 以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發掘具有優異天賦的選手,而且有了良好的人際 關係,往往可以改善訓練的環境或條件。

6.不斷的進修教練理論與技術

教練為了灌輸選手正確的觀念、知識及理論,本身必須不斷的自我進 修,提升訓練所須之知識和技能。

7.教練應扮演另一方面的角色

教練應仔細觀察選手潛在需求的不滿、心理壓力,再以非公開的方式給 予懇談、鼓勵及協助,使其能全心投入練習或比賽。

(四)美國全國性運動及體育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於 1959 年出版的「教練手冊」中曾列出教練應具備的十二項 素質(引自李隆盛,1996):

1.對社會所造成對運動員態度的改變能合理調適與接受。

2.有瞭解和關心運動員問題的能力。

3.能使用系統、邏輯及合理的方式進行訓練,並促使整個團隊之間的成員能相 互尊重。

4.有能力且願意和隊員、家長、教師、行政人員及社會大眾溝通。

5.善於判斷何時該運用激勵的方法。

6.具有公平、友善、堅定的人文及倫理哲學觀念。

7.能在運動情境中有所創新和規劃,並能預測對整個訓練環境所可能產生的後 果。

8.在與運動有關之情境中能保持情緒穩定和自我控制。

9.有耐心運用各種直接和非直接之方法,以達成目標的能力。

10.在言語、行為及外貌方面做最佳模範。

(46)

11.能保持藝術欣賞的觀點看待運動員。

12.崇尚人的尊嚴。

(五)翁志成(1997)在「運動訓練管理」一書中提及教練的具體的職責如下:

1.制定訓練、比賽計畫。

2.確保每次訓練課程的質、量與效果。

3.處理參加比賽的隊務工作。

4.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訓練。

5.做好運動員管理工作。

6.主動配合運動保健、運動防護工作。

7.挑選和調整運動員。

8.定期向上呈報訓練的情形。

(六)許淑慧(1998)認為教練的任務應有以下幾點:

1.設定目標,擬定訓練計畫,執行訓練。

2.發掘優秀選手,激發學習動機,凝聚團體的向心力,強調合作精神。

3.了解選手,包括心理狀況及生理狀態,並適時予以協助。

4.對比賽要有充分準備,包括規則、對手、比賽環境及選手面對比賽的身心狀 態。

(七)日本川前峰雄認為運動教練必須具備下列七個條件(引自許淑慧,1998;

蔡坤霖、吳萬福,1999):

1.能洞悉運動員的素質與未來的潛能。

2.能充分了解運動員對該項運動的心理適應性。

3.訂定促進運動選手合理有效的訓練或練習計畫。

4.提升選手的訓練或比賽的意願。

5.針對運動員的特性予以有效指導。

6.不斷研究合理有效的組訓團隊方法。

7.對比賽多做準備工作。

(47)

(八)Weinberg(1999)認為運動教練的任務是提供方法和資源,去協助個人或 團隊達成既定目標的工作。除涵蓋領導、管理的決策性工作之外,還包括 決策過程、引起動機的方法、提供回饋、建立人際關係及提升團隊的信心。

(九)國內運動生理學專家林正常(2002)在其所編譯的「運動科學與訓練:運 動教練手冊」一書中提到教練必須考慮到的工作內容如下:

1.教練要認清選手的素質和可塑性。

2.教練應熟悉選手對該運動項目的心理適性。

3.教練的最大任務在於提高選手的練習慾望與動機。

4.教練要配合運動員的個性加以引導。

5.教練要強調團隊合作的精神與重要性。

6.教練需訂定合理與有效率的訓練計畫。

7.教練對比賽應有充分的準備。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有吉正博(1991)明確指出教練在訓練以至於比賽各 個階段的任務與職責;而其他學者則認為必須將運動心理學及人文素養的理念灌 輸在選手身上,如此會讓選手獲得最大受益。研究者認為一位運動教練的任務與 職責不再純粹只是負責平時技術訓練及比賽戰術指導之工作而已,在團隊中,教 練必須具有領導的胸襟,秉持公平管理團隊、以身作則及身教、言教並重之原則 來教育選手,帶領球隊朝著設定的目標前進。

五、運動教練領導的類型

由領導行為的研究中發現,領導者的領導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領導類型。

運動教練領導的類型分別,主要是依據領導類型的理論再加上教練的特殊性、專 業性等因素而發展出來的。以下是學者針對運動教練的類型所做的分類:

(一)日本教授松田岩男(1966)指出,從教練指導選手的言行當中,可以發 現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練,並區分為下列三種典型的教練(引自吳萬福,1991;

吳萬福、蔡昆霖,1999;許淑慧,1998;賴永倉,2002):

(48)

1.親情交流型:在訓練時,給予選手細心的指導,平時關心並照顧選手的生活 狀況,甚至是課業或生活,宛如是選手的親人一般。

2.神機妙算型:有高度的智商,靈敏的判斷能力,臨機應變,掌握軍心,克敵 制勝,在訓練或比賽的重要時刻能適時提出獨到的意見或戰術的教練。

3.斯巴達訓練型:有高度的熱情,洋溢著活力,以身作則的榜樣嚴格地領導選 手,並且實施一板一眼、較激烈訓練之教練。

(二)翁志成(1994)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及領導類型的理論,並考慮運動教 練的特殊性、專業性等,而分析出運動教練的類型:

1.民主式:運動團隊中的一般學校代表隊或社會乙組球隊,為同時兼顧成員的 工作或學業,以及培養對於運動技能與興趣,比較傾向於民主式的領導方式,

並且在訓練或比賽時尊重成員的意見。畢竟成員加入團隊,乃是以個人的興 趣及個人的目的為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民主式的領導,較能滿足個人的需求。

2.權威式:權威式領導與專制式或獨裁式的領導方式是不同的,運動教練是一 個專業的行業,建立運動教練的權威是運動團隊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一般 而言,較高層(等)級的運動團隊教練,例如:職業球隊、國家級代表隊、

甲組球隊及體育院校系代表隊等均屬於此類型。

3.放任式:在運動團隊中所指的「放任」行為,是指自由練習、自我要求、自 行組隊的界定。這類型的領導方式常見於學校性社團、民眾社區運動性社團 以及臨時組成的運動隊伍。而以臨時組成的運動隊伍最足以代表放任式的領 導模式。

翁志成並認為任何一種運動團隊,其教練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權威,或百 分之百的民主的領導,僅能說是傾向權威式的領導、傾向民主式的領導或是傾向 放任式的領導,同時也發現各種運動團隊的層級及技術水準不一,因此無法求得 一致的教練領導類型,也無法斷定何種教練領導類型才是正確的,必須考量團隊 的層級、技術水準、教練本身的人格特質、教練的領導風格、隊員及情況等因素。

(三)蔡昆霖,吳萬福(1999)依「美國青少年運動選手教練課本」所指出教

數據

圖 2-3-1  多元領導模式架構圖········································································································19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
表 2-2-2 國外學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Fideler(1967)   領導是指個人在團體中應有的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的任務。  Hodgett(1984)   領導是引導人們達到他們所設定的某些目標的過程。  Yukl(1989)  領導是決定團體或組織目標後,為了促進工作行為以達成目標之 持續維持團體文化的各種歷程。  Rose(1991)  領導是一種存在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係。  Chelladurai (1999)  團體成員對領導者的期望與需求,可能會影響領導者所表現出來的一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gain, the Vinaya instructs that one who using bronze bowl (other bronze utensils are not committed `Duskrta`, a most venial sin that the transgressor would

To Us Leaving Senior High School Life. Suddenly, we are about to graduate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C) Lockdowns have directly led to eating disorders among teenagers.. (C) They are forbidden by their doctors to log onto social media

a) All water users are required to restrict their water use. b) Public water utilities shall limit the monthly use of water by their custo mers. They ma y do this by

conglomerates and religious bodies have to consult these high-level stipulations when they settle on their own constitutions. Worldly law developed in this way step by step. The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As a result banks should be so proactive as if they are doing the marketing job to make their employees feel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marketing, who can onl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