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過程、研究結果與研究結論,分別針對學校體育及後續研 究提出具體建議:

一、學校體育

(一)本研究發現女生在體操教學中的主觀技能學習有相當大的效果,建議 學校體育教師在課程設計上需注重學生性別差異,教授多元體育項目

,打破男生的體育能力一定比女生好的觀念,讓女生也能享受體育課,

培養學生均衡發展每一項運動基本能力,接觸多元的體育運動,推廣 終身運動的觀念。

(二)體操教學的危險性確實比一般運動項目高,但於研究發現,只要教師 在事前多充實相關知識、設計周全的教案,先由命令式教學形式做嘗 試,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習,以確實掌握學生活動動向及安全問題,增 加教師對體操教學的自信,往後將可進階嘗試其他教學形式。

(三)本研究發現包含式體操教學具有教學上的成效,為考慮學生差異性及 培養自主作決定的能力,建議學校可於教師進修時間或健體領域小組 辦理相關研習推廣包含式教學理念,鼓勵教師運用包含式教學形式在 體育課程中。

二、後續研究

(一)本研究為量化研究,所得資料皆為評量所得之數據,因此無法探尋到 學生學習感受的部份,建議往後有意做相關方面研究者可加入質性的 研究。

(二)本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往後有意做相關方面研究 者可降低研究對象年齡層,排除柔軟度及男女生對運動項目喜愛區別 的因素,以深入探討其教學效果;另外,本研究未探討不同技能程度 學生之學習效果,因此建議往後研究者可做此方面的研究。

(三)本研究在包含式教學的多重標準卡上設計一些開放式問題請學生填 寫,發現程度中下的學生對於開放式問題較無法思考及回答,因此 建議往後研究者可利用海報張貼的方式提供一些供學生參考的答案

,或讓學生簡單畫圖、訪談方式,以解決學生無法作答的窘境。

(四)本研究發現學生在多重標準卡上回答問題的部分從第一張到第八張的 答案大同小異,因此建議對於學生學習感受之學習單一週填寫一次,

問題的內容或語句的問法需稍做改變,以免學生完全不加思索的複製 答案或產生厭煩。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慈惠(1998)。體育教學形式。載於許義雄(主編),

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

-課程教學篇(下)

(139-170)。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宗進(1995)。Mosston’s

三種教學形式之教學效果比較研究—以羽球反手 發短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王文科(1995)。

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五南。

王宗吉、俞智贏(1997)。體操教學設計。載於莊美鈴(主編),

樂趣化體育 教材彙編(二)

,63-68。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王宗進(2000)。建立有效的體育認知測驗題庫-以興趣選項羽球課為例。

台灣體育雙月刊, 107,9-13。

石昌益(1998)。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與互惠式對羽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萬福(1977)。

體育教材教法研究

。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吳萬福(1989)。論學校體育的教學法。

國民體育季刊, 18(3)

,9。

吳 穌(1999)。不同教學方式在摩斯登練習式教學結果之比較研究。

大專 體育, 41,37-47。

吳昇光(2002)。

我國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體適能及動作能力研究

。教育部 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吳萬福(2004)。對新九年一貫國中、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學實踐 的建言。

國民教育, 44(3)

,52-61。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

。台北市:五南。

吳佳玲(2007)。Mosston

互惠式與包含式教學對在國小游泳教學效果之比較 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勝雄(1996)。以有效教學論點探討不同教學法對標槍學習成就之影響。

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專刊。

台東市:國立台東 大學。

李勝雄(1997)。不同教學法對師院男女新生體適能發展之研究。

屏東師院 學報, 10,405-419。

周禾程(1999)。從人性尊嚴和自我實現的觀點談Mosston 教學光譜之包含 式。

中華體育, 12(5),14-20。

周冠玲(2004)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教學在國小舞蹈教學效果 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周宏室(2005),Mosston

(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

(四版)。台 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1993)。

國小體育實務

。台北市:心理。

林忠仁(1995)。由感覺統合功能談國小低年級唱遊教材。

台灣省學校體育,

5(2)

,12-15。

林本源(2002)。

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德嘉(2003)。科學與競技運動訓練。

九十一年精英教練進修培訓講習會手

(未出版)。高雄市:國家訓練中心。

林家正(2005)。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於國中籃球育樂營效果之探討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邱維城(1974)。兒童身心發展與教學。台灣省教育廳。

邱奕銓(2004)。從「個別差異」及「學習動機」談 Mosston 教學光譜之包 含式教學法。

大專體育, 74,34-41。

俞智贏(2007)。你也可以成為體操教學高手-談體操教學理念與做法。

大 專體育, 88,1-5。

施登堯(2000)。準實驗設計。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主編),

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方法

。台北市:教育部。

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之未來展望。

學校體育, 75,3-4。

洪瑞萌(2006)。兒童樂趣化體操推廣。

學校體育雙月刊, 16(4)

,27-32。

高志強(2003)。

摩斯登教學光譜中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果之比較 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張志滿(1995)。

體育測量與評價

(二版)。台北市:水牛。

張定忠(1998)。Mosston

AB )式和傳統式教學效果之比較-以國小二年 級球類遊戲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秀(1998)。學校本位的體育課程改革。

學校體育雙月刊, 8(1),12-19。

張淳智(2002)。國小體操教學實務。

學校體育雙月刊, 12(2),41-49。

張晉忠(2003)。體育教學的迷失。

學校體育雙月刊, 8(1),12-19。

張春秀(2004)。Mosston教學光譜-互惠式教學策略。

國教世紀, 213,15-20。

教育部(1997)。

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十四)體操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台北 市:作者。

許義雄(1990)。積極開展體育教學之研究。

國民體育季刊, 19(2)4-7。

許義雄譯(2000a)。

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

,Gallahue,D.L(1996)原著。台 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許義雄(2000b)。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願景。

學校體育雙 月刊, 10(1)

,10-18。

陳漢棟(1991)。國民小學體操教學。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

台灣 省國民小學教師體育科研習資料

(121-133)。

陳則賢(1995)。Mosston

命令式與練習式教學在國中體育教學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英豪、吳裕益(1997)。

測驗與評量

(三版)。高雄市:復文。

陳照明(1996)。善用Mosston教學光譜以達體育教學目標。台灣省

學校體育,

6(33),28-33。

陳玉枝(1994)。體育課學生行為分析。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 20,111-122。

陳玉枝(1996)。淺談個別化體育教學。

台灣省學校體育, 6(3)

,11-19。

陳玉枝(1999)。台灣地區國民小學體育教學現況分析

。邁進二十一世紀我 國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學術研討會手冊

。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陳文榮(2002)。Mosston

教學光譜應用於羽球教學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

資源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五洲(譯)(2003)。

運動研究法

。Jerry, R .T., & Nelson, J. K.原著。台 中市:華格那。

陳美卿(2006)。Mosston

包含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羽球學習效果之影 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垣翰(2006)。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和互惠式教學在國小巧固球教學 效果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焦嘉誥(1973)。

體育分科教材教法

。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

黃月蟬(1998)。有效體育教學。載於許義雄(主編),

運動教育與人文情懷

(下)--課程與教學篇

(125-13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明(2003)。

體操運動的前庭刺激課程對幼兒肢體協調能力的影響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黃月蟬(2004)。體育課程設計的理論與實務。載於張春秀等合著,

健康與 體育領域教材教法

(51-78)。台北市:冠學。

黃國明(2004)。兒童體操基本教學設計之探討。

大專體育, 70,23-25。

楊進益(2001)。Mosston

命令式、練習式、互惠式教學形式對高職學生排球 低手發球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 園縣。

葉憲清(1994)。體育教學評鑑。

國民體育季刊, 23(3)

,129。

葉憲清(1998)。

體育教材教法

。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菁華(2007)。Mosston命令式與互惠式教學效果之探討-以國小第二學習 階段新式健身操為例。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運動與休閒學術研討會學

術專刊,

250-257

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

潘義祥(1997)談自我實現觀的體育教學—Mosston包含式的理論與應用。

台 灣省學校體育, 7(2),43-50。

蔡宜郎(1994)體育教學設計。

國民體育季刊, 23(3)

,60-67。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

國民體育季刊, 23(3)

,22-27。

蔡貞雄(1995)。中華民國的小學體育概況與未來課題。1995

中日韓國小體 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鄭焜杰(2000)。體育教學活動設計。載於林貴幅主編,

國小體育科敎材教 法

(323-346)。台北市:師大書苑。

鄧正忠(1999)。Mosston’s直接教學形式對網球技術教學效果之研究。

宜蘭 技術學報, 2,83-98。

漢林出版社(2006)。

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指引

。台南市:作者。

蕭秋祺(1997)。淺談命令式(直接)教學法。

學校體育, 7(39),

謝秋雲(2002)。從兒童動作發展談體育教學活動。

大專體育, 62,18-23。

闕月清(2004)。有效體育教學。載於張春秀等合著,

健康與體育領域教材 教法

(249-268)。台北市:冠學。

顏志峰(2001)。Mosston教學形式之體育教學效果比較分析。

大專院校八十

七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28-37。

二、英文部分

Beckett, K. D. (1990). The effects of two teaching styles on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of selected physical education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0(2), 153-169.

Boyce, B. A. (1992). The effects of three styles of teach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to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4), 389-401.

Byra, M., & Jenkins, J. (1998).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learners in the Inclusion styl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8, 26-42.

Byra, M., & Jenkins, J. (2000). Matching instrucational tasks to learner ability: the Inclusion styl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1 (3), 26-30.

Chatoupis, C., & Emmanuel, C. (2003).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the inclusion style-The Case of a Greek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74(8), 33-38.

Franks, B. D. (1992).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s: A silver anniversa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3(3), 25-26.

Gerney, P., & Dort, A. (1992). The spectrum applied: Letters From the Trench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3, 36-39.

Goldberger, M., & Gerny, P. (1982). The effect of three styles of teaching on the psychomotor performance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16-124.

Goldberger, M., & Gerney, P. (1986). The effects of direct teaching styles of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of fifth grade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7(3), 215-219.

Goldberger, M. (1992).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s: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3, 42-46.

Gerney, P., & Dort, A. (1992). The spectrum applied: Letters From the Trenche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3, 36-39。

Harrison, J. M. (1983).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Dubugue, Iowa :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Jewett, A. E., & Bain, L. L. (1985). Process in phsical education. Duv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Johnson, P. W. (1983).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teaching styles on tumbling skill acqui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ctoral dessertation, virginia poli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198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10), 3205.

Mariani, T. (1970).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mand method and the task method of teaching the forehand and backhand tennis storkes. The Research Quarterly, 41 (2), 171-174.

Mosston, M. (1992). Tug-O-War, No more: meeting 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 Using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s. Journal of Phsycal Education, Recrention & Dance. 27-31.

Mosston, M., &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ucal education (4th). NY: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Silverman, S.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 352-364.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ducation.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ung Company.

Whitmore, L. G. (1984).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teaching methods for tumbling skill

acquisition and attitude chage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age.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Nor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Microfilms MFUMI.. 13-24.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研究題目:Mosston命令式和包含式教學在國小體操教學效果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研 究 生:葉菁華 各位同學大家好:

本學期老師想利用四週的時間從事一項體操教學的學術研究,主要目 的在探討兩種不同教學形式的教學效果與差異情形。本實驗時間自民國九 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至九十六年十月三十日止,在本校體育館實施。

本次研究獲得之資料將做為學術研究之用,且受到保密,同時與體育 成績無關。希望同學能於實驗期間努力完成所有的學習活動與技能,並遵 守不在課餘時間從事任何上課動作練習之規定,謝謝同學的參加和協助。

家長: 簽名 研究參與者:_________________簽名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附錄二 體操教學認知發展評量預試試卷

各位同學好:

請看清楚回答下面有關體操的問題,將你認為正確的答案填入()中,本試卷成 績與學期期末成績無關,並且不會公佈成績,僅作為教學研究用,請放心作答。再次 謝謝同學的幫忙。

( )1 暖身活動的目的 c達到減肥的效果 d減少運動傷害 e使肌肉變僵硬。

( )2 肩頸倒立動作時,腿部動作應為 c雙腳伸直併攏 d雙腳屈膝併攏 e雙腳伸 直交叉。

( )3 肩頸倒立動作時,腳尖動作應為 c腳尖勾起像鋤頭 d腳尖併攏下壓 e雙腳 腳尖外開 45 度。

( )4 肩頸倒立動作時 c雙腳離地即可,維持三秒以上 d雙腳高舉過頭,維持 3 秒以上 e肩頸與背部呈 90 度,維持 3 秒以上。

( )5 前滾翻預備動作時,下巴必須要 c縮進 d抬高 e不必刻意。

( )6 前滾翻預備動作時,眼睛必須看 c前方 d肚臍 e天花板。

( )7 前滾翻預備動作時,雙手之間的距離 c比肩寬 d比肩窄 e與肩同寬。

( )8 前滾翻預備動作時,雙手必須 c五指張開,掌心平貼墊上 d握拳,平放墊

( )8 前滾翻預備動作時,雙手必須 c五指張開,掌心平貼墊上 d握拳,平放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