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第二節擬定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陳述研究假設;第四節詳述名詞解釋;第五節訂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六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育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而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 利者,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教師透過良好的課程規劃、教材 選擇與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學生成為成功的學習者(教育 部,2003)。洪嘉文(2003)提出「學校體育」的目的在養成學生終身運動 習慣,增進學生積極參與運動,享受運動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生命的品質。

可見其課程的目的在幫助個人的成長與自我的實現,並且強調每個人都應受 到尊重。

綜合上述可看出學校體育課程不再強調運動技能的高低,而是希望透過 學校體育課程培育出終身運動的國民,讓學生由運動中找尋樂趣、了解自我 與他人、透過運動增進人際關係,因此,教學方法與過程是達成此目標的重 要途徑。唯有掌握教學方法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來改善教學品質,提 昇教學效果(許義雄,1990)。在教學上應抱持「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的態度來從事教學。

體育教學是由教材、教學目標、教學型態、教師、場地設備和學生等六 種要素構成(陳玉枝,1999)。而其中又以教師要素最為重要(吳萬福,1989);

但教師受個人特質的先天限制,而有效教學的相關因素尚包括了目標、教材

與教法、行政、環境、設備及教學評鑑等項目(黃月嬋,1998)。由此可知,

教學活動中除教師因素外,影響教學效能最大者,當為教學法。目前教育方 針也相當注重適性發展及發揮個人潛能的重要性,但現場教學之教師最常使 用的教學形式為命令式及練習式兩種,此兩種教學形式皆未考量學生差異性 的問題,而包含式教學法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強調個人成長與自主性,

教師考慮學生能力上的差異,設計多重標準的教材,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比 率,滿足學生需求。如果能在傳統的技能導向教學中,介入不同的教學形式,

相信更能提昇體育教學效能(張春秀,2004)。

吳昇光(2002)研究指出我國七至十歲兒童中,每四位兒童就有一位有 動作協調能力不足的問題。林德嘉(2003)提到優秀運動員的養成最佳途徑 為幼年、少年時期的體操訓練,以提升協調能力。兒童及早開始學習體操,

可將所學之動作技能自主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有效提升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應付處理各種突發事故(洪瑞萌,2006)。可見體操教學對兒童發展之重要 性。體操是根據人體解剖學及力學原理,而設計出一種注重身體的靈活性、

伸展性及全身性的運動,以增進人體各部機能的發達及滿足運動的慾望。體 操幾乎包含所有運動項目所需的能力,是最基礎的運動能力表現(鄭焜杰,

2000)。然,在蔡貞雄(1995)以自編的體育教學現況問卷調查結果發現,

教師擔任體育教學認為最難以勝任之教學項目依序為國術、體操、舞蹈,教 師自認無法勝任者高達73.4%。陳玉枝(1999)研究調查發現,國民小學教 師選擇教學項目的先後排序為:球類、田徑、遊戲、體操、鄉土體育、舞蹈、

國術、水上運動。因此可看出,體操教學一直是教師感到困難且選用頻率低

的項目。林貴福(1993)提及,因體操課程的危險性高於一般體育課程,老 師常默認體操教學為「共同不教科目」。而研究者在教育現場中也發現,國 小教師們幾乎略過墊上、跳箱及單槓等體操課程,因為國小體育科教學者大 多非體育相關科系畢業,因此普遍認為本身專業能力不足,而這些活動除了 需要有精準的動作技巧外,又屬於複雜具危險性的動作,因此,研究者希望 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體操教學方法,以提昇教師日後在擔任這項重要又相當 難教的體操課程時有更多的興趣與信心。

國小高年級學生充滿精力,男女生皆熱衷嘗試活動,期待學到各種運動,

由成功經驗、身體型態等因素開始選擇他們喜歡的運動類型,女童在生理發 展上比男生快一年,且此時期開始發展分歧的興趣(許義雄,2000a)。一般 人刻板印象皆認為男生在體育表現大多比女生優異,但實際確為如此嗎?是 否會因教學形式或教學項目之不同而有不同之結果呢?

研究者初接觸體育教學光譜時,便對其中的十一種教學形式深感興趣,

從蒐集和體育教學光譜相關的文獻中發現,國外早在1983年即有體育教學光 譜 對 於 翻 滾 教 學 之 研 究 , 而 國 內 迄 今 仍 未 有 體 育 教 學 光 譜 在 體 操 方 面 之 研 究。目前國小體育教學方法仍以命令式教學形式為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雖 命令式與包含式教學形式皆屬於直接教學法,分別位於直接教學法的兩端,

不同處在於命令式教學形式的教學決定權完全在教師手中,不容許個別差異 的存在;包含式教學形式則為釋放決定權給學生最多的直接教學形式,強調 個別差異的適應,依自我能力尋求適當的自我挑戰。因此研究者想探討命令 式和包含式兩種教學形式實際應用在國小學生體操教學上之教學效果,除探

討不同教學間之效果外,也將性別加入變項作為討論,期能在體育教學和研 究上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