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上述結論,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做為臺北市國民中學 實施晨(課)間運動推動方法之建議,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方向。

一、對實施晨(課)間運動之建議 (一)延續政策之推動

本研究發現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是有正向的關係,顯示 臺北市政府多年來推動晨(課)間運動相關政策方向是正確的,對於學生規律運動行為 是有正面影響,如能提昇學生的參與態度對於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將有所幫助。目前晨

(課)間運動的實施在臺北市以步上軌道,政府單位應訂定出獎勵辦法,鼓勵學校師生 主動積極投入,並進一步推廣至全國各縣市,定期辦理評鑑訪視。如此一來學校才會慎 重看待,負責推動單位才能有明確的依據,方能確實執行。

(二)善用第一堂課前之晨間時間

本研究發現晨(課)間運動達20分鐘以上時,不管是在運動態度或規律運動行為都 能有較好表現,但目前學校實施時間普遍不足。若從增加時間上著手,下課時間較不易 達到20分鐘以上。因此利用第一堂上課前的早自習時間離開教室出來運動,除了能達成 時間上的需求提昇運動效果外,對學生的課業學習也會有所幫助。此外學生在課後運動 的時間普遍不足,未能達到快活計畫中每週210分鐘之目標並符合規律運動行為。學生 若能利用學校安排之時間確實參與晨(課)間運動,無形中對於學生規律運動的達成有 很大幫助。

(三)規劃多元運動種類

本研究發現在實施不同運動種類時,學生的參與態度不同,對帄時運動種類也會產 生影響,實施球類、健身類運動時學生態度較佳。晨(課)間運動的實施種類上必頇符 合學生的需求,學生的參與意願才會高,態度才會正向。因此學校可辦理校園甄選活動,

廣納學生意見,並配合學生的興趣編定出適合學生的教材,規劃學校易操作的多元性活 動,避免只有作操的無趣或只有跑步運動的單調,使整體晨(課)間的運動內容豐富多 變更加實用,藉以增加學生運動的興趣。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後續研究可將其他縣市或不同學 制學生納入研究範圍,相信對於整體研究會更趨完整的瞭解。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探討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及規律運動行為,僅能就 回收資料作量化的陳述與解釋。建議未來可採用質性訪談,針對學校的行政人員、負責 教師及學生等不同對象進行訪談,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更進一步瞭解實施晨(課)間 運動的作用及其價值,做為未來實施改進之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占春、王德深主編(1990)。小學教師之友-體育卷。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正通(2007)。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Nixon II, H. L. & Frey, J. H., 1996)。

王保進(2006)。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運動行 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0,23-38。

王逸君(200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運動態度、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關 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孙炫明(2008)。南投縣高中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書良(2002)。臺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機會之關連性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1994)。國民保健計畫執行報告-健康體能促進。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運動城市調查表。臺北市,作者。

何佩玲(2005)。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 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學報,9,119-147。

吳文忠(1957)。體育史。臺北:正中。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呂金榮(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運動環境態度與課間運動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汝和主修、莊金德整修(1970)。臺灣省通志-經濟志物價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 版,4,361 頁。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 宜昌國民小學、花蓮縣宜昌國民中學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巿。

李建興(1995)政府遷臺後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的歷史經緯。體育學報,19,

35-46。

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9)。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與卓越追求。心潮,國立政治大學,4-13。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

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豐榮(2005)。我國國民小學朝會活動內容及其意涵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谷祖梅、林靜萍(2011)。臺北市公立國中晨(課)間運動實施現況探討。2011 體育 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運動教育學會。

周嘉琪(2004)。健身運動、情緒感受與心理健康。大專體育,72 ,156-161 。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體育論壇,34,4-7。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 院,桃園縣。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臺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為與健康行為、健康 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3),218-228。

林孟冠(2010)。職場環境、運動社會心理因素與臺北市警察人員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市:柯正。

林凱儀(2004)。桃園地區國中學生體能活動調查與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 學院,桃園縣。

林曉薇(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市高中職學生規律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巿。

林錦明(2001a)。拓展學童參與運動的機會-淺談國小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的價值。

學校體育,11(5),114-120。

林錦明(2001b)。臺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耀豐、丁文琴 (2003)。規律運動行為對健康促進效果之影響-以臺灣地區論文為析 論主體。成大體育,36(3),32-48。

林靖斌(2002)。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微珊(2009)。影響青少年運動態度與行為形成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 大學,臺中市。

俞素華(2007)。某技術學院學生規律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俞齊親(2008)。高中女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北一女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胡凱揚、莊睿宸(2011)。運動與憂鬱症。大專體育,112,40-46。

范春源(1999)。戰後初期臺灣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1949 年)。體育學報,

27,51-60。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師大教研中心](1992)。基礎教育法令1。臺北市:師 大書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9)。98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 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師大體研中心](1993)。大陸學校體育研究-

小學體育。臺北市:教育部。

張光軍(2010)。談組織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途徑和方法。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13(3),84-86。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水牛圖書出版社。

張其昀(1968)。課間活動與課外運動。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通訊,111,1-3。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萓方(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41)。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重慶市:作者。

教育部(1948)。初等教育。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2(3)。

教育部(1959)。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一輯附錄。臺北市:中等教育司。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 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6。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增進學生運動時間方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98 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98 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