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 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谷祖梅 指導教授:林靜萍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i.

(3)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2 年 6 月 研究生:谷祖梅 指導教授:林靜萍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現況,比 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生間的差異,並探討參與晨(課)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間的相關 情形。對象為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以自編「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 與規律運動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臺北市12個行政區域採分層叢集抽樣,發放 問卷1,028份,回收有效問卷905份,回收率88.03%。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8.0 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檢定、卡 方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在α=.05。所得結果歸納如下:一、 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以「認知態度」最高、「行動意向」次之、「情意態度 」最低;不同性別、實施次數、實施時間及實施球類時,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 ,在「整體態度」及各構面得分差異皆達顯著水準,男生優於女生、參與者優於未參與 者、實施20分鐘以上優於實施5分鐘以下、參與健身類及球類者優於未參與者。二、運 動參與頻率以每週帄均2天、累積31-90分鐘、參與中等強度者最多、符合規律運動行為 達33.8%;不同年級、性別、實施次數、實施時間及實施健身類時,學生規律運動行為 差異達顯著水準,7年級>8年級>9年級、男生優於女生、實施3次以上、時間達20分鐘 以上規律運動比率最高、參與健身類及球類運動者高於參與健身操類者。三、臺北市公 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各構面間皆達顯著水準呈 正相關。. 關鍵字:晨(課)間運動、運動態度、規律運動行為 ii.

(4) The Study on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and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Taipei Junior High Schools June, 2012 Student: Ku, Tsu-Mei Advisor: Lin, Ching-Pi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and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o as to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evant circumstances of the variou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The study applied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collect survey data from 1028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with 88.03% valid return rate). The research tool was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obtained material was analyzed with the following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Pearson chi-square 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The significant level was α.05.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mong th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the rating order is “cognitive attitude”, “intention in action” and “affective attitude.” Boys are better than girls and the participants are better than non-participants. Furthermore, the attitude of those who do mornings exercise more than 20 minutes are better than those who do morning exercise less than five minutes. And the participants in fitness and sports are better than non-participants. 2. The highest exercise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is 2 days a week in average, cumulative 31-90 minutes, and participating in medium strength, which meet th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up to 33.8%. The seventh graders are the best while the ninth graders are the worst. Boys are better than girls. The frequency of doing morning exercise over 3 times and more than 20 minutes is the highest. And the participants in fitness and sport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gymnastics.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morni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n Taipei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Key Words: morning exercise, sport attitude, regular exercise behavior iii.

(5) 目. 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i. 圖. 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 5 第六節 名詞定義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晨(課)間運動政策背景 .................................................................................. 7 第二節 晨(課)間運動之意涵與實施情形 ................................................................ 17 第三節 運動態度之探討 ................................................................................................ 25 第四節 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 ........................................................................................ 31 第五節 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 .................................................................... 44. iv.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2 第一節 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現況分析 ............................................ 6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之差異性比較 ........................ 6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差異性比較 ............................................ 77 第四節 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情形 ................................ 87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8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90 第一節 結論 .................................................................................................................... 90 第二節 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部分 .................................................................................................................... 93 二、英文部分 .................................................................................................................. 103 三、網路部分 .................................................................................................................. 106. v.

(7) 附錄一 ................................................................................................................. 107 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調查問卷 ...................... 107. 附錄二 ................................................................................................................. 110 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調查問卷 .......................110. vi.

(8) 表. 次. 表 2-1-1. 臺灣地區晨(課)間運動之發展 ........................................................................ 9. 表 2-1-2. 教育部推動晨(課)間運動之相關體育政策 .................................................. 12. 表 2-1-3. 臺北市推動晨(課)間運動之相關體育政策 .................................................. 15. 表 2-2-1. 臺灣地區國中小學實施情形 .............................................................................. 20.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 .............................................................................. 22.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續 1) ............................................................... 23.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續 2) ............................................................... 24. 表 2-3-1. 態度之定義 .......................................................................................................... 25. 表 2-3-1. 態度之定義(續 1) ........................................................................................... 26. 表 2-3-2. 運動態度之定義 .................................................................................................. 28. 表 2-3-3. 體育運動態度相關研究 ...................................................................................... 29. 表 2-4-1. 各國身體活動政策一覽表 .................................................................................. 34. 表 2-4-2. 國中生運動參與頻率 .......................................................................................... 35. 表 2-4-2. 國中生運動參與頻率(續 1) ........................................................................... 36. 表 2-4-3. 國中生運動持續時間 .......................................................................................... 37. 表 2-4-4. 國中生運動實施地點 .......................................................................................... 38. 表 2-4-5. 國中學生運動實施項目 ...................................................................................... 39. 表 2-4-5. 國中學生運動實施項目(續 1) ....................................................................... 40. 表 2-4-6. 臺北市與各縣市運動時間比較 .......................................................................... 41. 表 2-4-7. 國內青少年規律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 .............................................................. 42. 表 2-4-7. 國內青少年規律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續 1) ............................................... 43. 表 2-5-1. 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 .............................................................. 46. 表 3-3-1. 預詴問卷之抽樣摘要表 ...................................................................................... 51. 表 3-3-2. 對以選擇之母群體所需的最小有效樣本量 ...................................................... 52. 表 3-3-3. 正式問卷之抽樣摘要表 ...................................................................................... 53. 表 3-4-1. 專家效度名單 ...................................................................................................... 55. 表 3-4-2. 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預詴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57 vii.

(9) 表 3-4-3. 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預詴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9. 表 3-4-4. 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預詴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1-1.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特性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2-1. 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描述統計結果 .......................................................... 66. 表 4-2-2. 各構面題目得分表 .............................................................................................. 67. 表 4-2-3. 不同年級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2-4. 不同年級之描述統計結果 .................................................................................. 69. 表 4-2-5. 不同性別之 t-test 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2-6. 不同實施次數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2. 表 4-2-7. 不同實施次數之描述統計結果 .......................................................................... 72. 表 4-2-8. 不同實施時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4. 表 4-2-9. 不同實施時間之描述統計結果 .......................................................................... 74. 表 4-2-10. 健身操類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2-11. 健身類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5. 表 4-2-12. 球類之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6. 表 4-3-1. 運動參與現況之人數分配表 .............................................................................. 78. 表 4-3-2. 是否達到規律運動行為之人數分配表 .............................................................. 78. 表 4-3-3. 不同年級整體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3-4. 各年級規律運動行為比例摘要表 ...................................................................... 80. 表 4-3-5. 不同性別整體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3-6. 男、女生規律運動行為比例摘要表 .................................................................. 82. 表 4-3-7. 不同實施次數整體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3-8. 不同實施次數規律運動行為比例摘要表 .......................................................... 83. 表 4-3-9. 不同實施時間整體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3-10. 不同實施時間規律運動行為比例摘要表 .......................................................... 84. 表 4-3-11. 健身操類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12. 健身類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13. 球類規律運動行為卡方檢定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14. 各運動種類規律運動行為比例摘要表 .............................................................. 86. 表 4-4-1. 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87 viii.

(10) 圖. 次. 圖 2 - 3 - 1 態度 概念 圖 ……… .. … .. … … ………… … …… …… ………… ……… 2 7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9 圖 3 - 2 - 1 研究 流程 圖 …… … .… . ….. … ………… ……… …… ………… ……… 5 0 圖 4-1-1 實施晨課間運動次數…..……..………………………………………… 64 圖 4-1-2 實施晨課間運動時間……………….…………………………………… 64 圖 4-1-3 實施晨課間運動種類…………………………………………………… 64. ix.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緒論共分為六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 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之重要性;第六節名詞定義,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隨著現代化發展,社會急速變遷,人們生活型態明顯趨向於坐式生活,日常生活方 式靜態化,使活動機會減少。根據 2005 年學生體適能檢測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學生 的體適能成績停滯不前,甚至大幅落後鄰近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地學生,各級學校 學生未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比率高達 60%(教育部,2005)。Sallis, Prochaska, 與 Taylor (2000)在一項有關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相關報告中說明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及青少年極 需更多的體能活動。Mckenzie, Marshall, Sallis 與 Conway(2000)研究美國中、小學童每週 身體活動時間,總共有 25 分鐘中強度的活動力與 83 分鐘標準強度的活動力,遠少於全 國目標,建議在中學的體育課期間應增加學生更多的體能活動。教育部最新體適能報告 中更指出,我國中小學童在心肺耐力及爆發力項目皆呈退步情形(教育部,2011a) 。運 動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重要性不可言喻,除了對體適能的提昇有所幫助外,長期從事運 動對於個人心理及生理方面都有其正面效果(胡凱揚、莊睿宸,2011)。在心理方面: 運動能對個體帶來自信心增進、減低緊張、緩和情緒與紓解焦慮,透過運動中所帶來種 種正面情緒,能增加清晰的思考及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林耀豐、丁文琴,2003;季力 康,1997;周嘉琪,2004;Singer,1992)。在生理方面:規律運動可以促進心肺耐力, 預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發生,而長期規律運動對於維持與降低體脂肪有相當影響, 可有效降低學童肥胖問題(曹德弘,2001;陳秀娟,2006;蔡明憲,200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 S. DHHS], 1996)。鑒於運動可帶來的益處, 教育部多年來致力於提昇學生體適能,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因而推廣了多項計畫,如 1998.

(12) 2. ~2003 年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 ;2004~2008 年的「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 年計畫」以及 2007 年推出的「快活計畫」等。期經由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參 與運動的動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與態度。 體育為五育中重要的一環,有著既定的教育目標,無論是在學生心智與生理發展、 人格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管理等,體育的功能皆不容忽視(林國瑞,2001)。晨間操與 課間操是屬於晨間活動與課間活動的一種,也是學校多項課外體育活動之一(葉憲 清,2005),亦為學校體育重要的一環。在運動改造大腦(2008)ㄧ書中提到,美國 伊利諾州的內帕維巿(Naperville),所推動的「零時體育計畫」(Zero Hour PE),不僅將學 生改造成幾乎是美國最健康的一群學生,更讓他們在 1999 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 就趨勢調查」(TIMSS)的國際性標準化測驗中,拿下優異成績。顯示,運動不僅能在身 體健康上帶來益處,對求學階段學生,(於每天第一節尚未開始前的時段)從事運動, 更能增進閱讀能力、提昇學業成績。有鑑於此,臺北市教育局(2010)頒訂了「臺北市 國民中小學實施課間運動注意事項」,其目的冀希能提升學生體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進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其活動規劃方面建議應把握多元及彈性原則並兼顧樂趣,激發 主動參與意願;而實施方式則應於每天晨間、課間至少擇一時段實施,並以 20 分鐘至 25 分鐘為原則;實施項目、內容方面得視學生人數與活動空間等條件,以全校或年級為 單位做安排,從上述幾大原則中顯示出教育單位對運動的重視。 蔡育佑、徐欽賢(2006)指出,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態度會影響其運動參與行為,體 育運動態度的增強,頇藉由直接經驗、先前經驗或與自身密切相關經驗而形成,這些經 驗皆能促進運動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根據教育部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書中 統計結果顯示,國中階段學生對於體育課傾向喜歡的佔 60.9%,且大多數認為體育課時 間是不足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簡稱師大體研中心],2009)。然 而,體育課時間的增加目前是有困難的,若能有效規劃晨(課)間運動的實施可彌補學 生體育課時間不足之需求。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瞭解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之認知、 情意及行動意向的態度,作為學校實施晨(課)間運動規劃上及改進之依據。因此,學 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為何?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13) 3. Rowland (1990)指出,持續身體活動習慣的學童比不運動的學童健康。成人時期運 動的養成大多源自於兒童期,意即兒童時運動習慣的養成將是日後一輩子的基礎 (Cordes & Ibrahim,1999)。劉坤宏(2003)針對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調查,發現從 事規律運動的男性國中生只有37.4%,而女性國中生更只有20.9%。Mckenzie等 (2000) 研究指出,男生在包含了課堂時間、技能練習、遊戲及自由活動等與體能方面有關活動 比女生積極,展現出更高的參與度與活力。林佑真、溫啟邦與衛沛文(2007)研究調查 顯示,學生在求學階段,由國小至大學時期規律運動行為隨著年齡增加反而降低。 Barnekow(2001)針對205位16歲青少年所做的18年追蹤調查,發現青少年時期擁有好的運 動認知態度,到成年後會有較好的運動行為及較優良的運動習慣。顯示,個人運動參與 行為大多受過去經驗影響,良好的運動態度,有助於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國中階段課 業壓力重,每天的時間被課業與考詴填滿,能有效利用時間運動的學生只是少數。課間 運動(含晨間操)的實施所需時間少、運動項目選擇彈性,且由學校妥善規劃安排場地 實施,有助於學生的參與。林錦明(2001a)認為,學校更應加強實施此類經濟實惠的 運動項目,並將其實施成效視為學校體育落實與否的重要指標。中、小學時期是生長發 育的旺盛階段,因此在學生時期加強鍛鍊,鼓勵從事身體活動,養成終身規律運動的習 慣,才能進入未來美好的人生(黃文俊,1999)。晨(課)間運動實施的立意良善,但 學生參與後規律運動行為是否有因此而提高,進而養成運動的習慣?為本研究動機之 二。 目前國中階段升學,雖已採取多元入學方案,但大多數學生下課後與假日仍參加課 業補習與才藝學習,空閒時間的缺乏導致學生運動時間相對的減少。學校如能運用晨 間、課間與課餘時段,讓學生從事身體活動,增加運動的機會,相信必能提高學習和讀 書的效率,讓孩子擁有快樂學習的權利。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社會未來競爭力的重要資 產。因此,擁有健康身心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是刻不容緩的事。而學校體育政策的推動, 除了確實執行之外,更應瞭解參與學生的態度,如此才能夠擬定出最正確且最符合的體 育政策。.

(14)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 兩者間之關係,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 二、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的差異情形。 四、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為何? 二、臺北市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的差異情形為何? 五、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間相關情形為何?.

(15)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主題範圍 本研究參與晨(課)間運動,所指為學校統一規定實施之項目,其他型式之校內活 動如開放器材自行運用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二)對象範圍 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對象,其他人員之意見未列入本研究範圍內。 (三)時間範圍 本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100學年度為研究範圍,其他學年度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二、研究限制 (一)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10年推動國民中小學實施晨課間運動。因此,本研究對 象僅針對為臺北市公立學校國中學生,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或對象。 (二)本研究在學生自填問卷情形下,受限填答者本身的態度、情緒與意願等因素影 響而有所保留,因此可能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政府自93學年度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其目的是希望能減低學生升學壓力,培 養多元學習能力,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但依據教育部針對各級學校運動參與情形調 查結果顯示,臺北市國中學生學期中運動時間是落居其他縣市之後。有鑑於此,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在98學年度第二學期時發函給所屬各級學校,頒訂實施課間運動注意事項, 鼓勵學校推動實施。而學校推展晨(課)間運動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有正向運動態度, 進而提昇規律運動行為。 因此,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瞭解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及規律運 動行為,做為學校推動學生運動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未來推動學校體育政策之參考。.

(16) 6. 第六節 名詞定義 一、臺北市國民中學 指臺北市之公立國民中學及完全中學國中部。根據臺北市教育局統計資料,100 學 年度臺北市計有公立國中 59 所、完全中學國中部 11 所,共計 70 所學校。 二、晨(課)間運動 依據教育部1986年所公佈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四條,第一點規定: 「 中、小學每週應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三次」,此為晨(課)運動實施之法源依 據。本研究之晨課間運動係指依臺北市教育局2010年「國民中小學晨課間運動注意事項 」,推動由學校統一安排、規劃,以全校或年級集體方式,於晨間或上、下午之課間實 施之運動。 三、運動態度 運動態度代表個體對於體育運動之正面或負面、贊同或反對的感受,態度的改變會 引起個體對運動認知的衝擊,並會執行必要的調整與改變(劉照金、周宏室,2002)。 本研究以自編之「臺北市國中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態度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加以測量分析學生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包含了認知、情意、行動意向三個構面, 所得分數愈高,表示運動態度愈趨於正向;反之,所得分數較低代表運動態度趨於消極。 四、規律運動行為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在運動城市調查研究中,所定義的規律運動,分別為每 週運動三次以上、每次 30 分鐘以上、運動強度為會喘會流汗,其內容主要包括:運動 參與時間、運動參與頻率、運動參與強度。Fox(1999)研究指出,每次運動的時間最好介 於 30~60 分鐘之間,並可以分次進行,其累積起來也有同效果;本研究中規律運動行 為是指國中學生利用課餘、課後、假日等閒暇時間,依個人意願自由無拘束的參與運動 之行為,以最近一個月內,帄均每週從事運動的頻率、運動強度、運動累積時間為研究 要素。.

(17)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旨在探討晨(課)間運動之政策推動背景、定義、實施情形及運動態度與 規律運動行為等相關文獻。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晨(課)間運動政策背景;第二節 晨(課)間運動之意涵與實施情形;第三節運動態度之探討;第四節規律運動行為之探 討;第五節運動態度與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晨(課)間運動政策背景 ㄧ、臺灣地區晨(課)間運動之發展 臺灣地區自成為日本殖民地時期開始,即有晨(課)間運動的出現。日本政府於1895 至1897年期間專為臺灣人設置的初等教育機關稱為「國語傳習所」,利用下課時間,以 矯正姿勢之名義實施兵式體操的訓練,始為體育教育開始導入學校。1898年時公佈了「 臺灣公學校令」 ,將當時的體育科改稱為體操科,內容為普通體操,即俗稱之早操。1912 年時修正了「臺灣公學校規則」,這段時間內無體育課程標準,多數由教師於正課時間 外實施遠足或早操(蔡禎雄,1995)。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初期,政府成立了教 育處,為掌管全省教育行政及學術文化之最高機關(李汝和、莊金德,1970) 。1946年1 月8日公佈「臺灣省國民學校暫行教學科目及教學時間表」(臺灣省行政公署秘書處, 1946),規定體育正課外應實行早操與課間活動、運動比賽、運動會、體育表演會及課 外運動等。整體而言,此時期早操與課間活動為各校教學活動之一,實施時間為升旗之 後,全校師生並配合著音樂節拍一起進行動作(范春源,1999)。初、高級中學體育科 教學部分,沿用教育部於1940年公佈之「修訂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施內容為,體 育正課實施3學年、每週授課2小時、早操(課間操)每日15~20分鐘。1948年教育部另 行頒布中學課程標準,體育正課部分男生於各學期每週一律2小時,女生第1學年每週2 小時,第2、3學年每週1小時,早操、課間操每日15分鐘(顧望帄,2000) 。1962年政府.

(18) 8. 遷臺後首次全面修訂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其中將女生每週上課時數提高為2小時, 除體育正課外,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運動比賽、體育表演會等皆涵蓋其中(李建 興,1995),並規定早操於升旗的時候舉行,課間操於每日第1、2節課間進行,內容以 徒手操為主,課外活動以每日實施為原則(教育部,1959)。教育部(1985)所公佈之 課程標準中規定,將體育正課外之體育活動分配為早操或課間操每日至少15分鐘。 早操及課間運動除課程標準規定實施外,於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也有明確規 定。1941年教育部在大陸時期,所公佈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內容為,中等學校體育 訓練方式包含了早操、體育正課及課外運動三種,其中早操被視為學校重要之集體活 動。實施綱要中規定,各校每日需實施早操或課間操15~20分鐘,並於每月更換教材1 至2次為原則,其表現並列入成績考查中(教育部,1941)。1986年教育部頒布所訂定 之中華民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全文共22條文,其中第14條為:早操(課間操)除 一般大專院校得酌情實施外,其他各校(含師範院校)每週至少實施5次,每次不得少 於15分鐘,以學生全體參加為原則;其教材應配合時令、季節、學校環境、學生體能等 編訂。實施時,應由導師、訓導人員及體育教師共負督導管理之責。1993年教育部於國 民小學課程標準修訂中,將早操和課間活動合併改稱為「健身運動」,早操改為「晨間 健身運動」,實施的主要內容仍以徒手體操為主,並以每日實施為原則。 1999年各級 學校體育辦法修正後發佈條文20條,其中將第14條修正為以下5點內容:(一)中小學 每週應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3次。(二)中、小學之課外運動可列入彈性課程, 必要時得與綜合(社團)活動配合實施。(三)各校應輔導成立各種運動社團,做為推 展課外運動之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課外運動之機會。(四)各校每學年應至少舉 辦全校運動會1次,各類運動競賽3次,並辦體育表演會,設有游泳池者,應舉辦全校水 上運動競賽1次。(五)各校應運用課餘時間或假期,定期舉辦體育育樂營,充分提供 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機會(教育部,2006)。以下就臺灣地區晨(課)間運動的發展整 理如表2-1-1:.

(19) 9. 表 2-1-1. 臺灣地區晨(課)間運動之發展. 年代. 實施法令. 1898. 臺灣公學校令. 內容為普通體操,即俗稱之早操. 無規定. 1912. 臺灣公學校規則. 正課時間外實施遠足或早操. 無規定. 1940. 初、高級中學課程標 體育正課實施 3 學年、每週授課 2 小時並實 15~20 分/ 準 行早操(課間操) 每日. 1941.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 各校每日需實施早操或課間操,並於每月更 15 ~ 20 分 / 方案 換教材1~2次為原則 每日. 1948. 中學課程標準. 內容. 體育正課男生各學期每週一律 2 小時,女生 第 1 學年每週 2 小時,第 2、3 學年每週 1. 頻率/時間. 15 分/每日. 小時,並每日實行早操、課間操 1962. 初級中學體育課程 規定早操於升旗的時候舉行,課間操於每日 標準 第1、2節課間進行,內容以徒手操為主. 1985. 教育部課程標準. 體育正課外之體育活動分配為早操或課間 操,課外運動每週至少實施120分鐘. 15分/每日. 1986. 早操(課間操)除一般大專院校得酌情實施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 外,其他各校(含師範院校),學生全體參 體育實施辦法 加為原則. 5次/每週 15分/每次.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1999.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 中小學每週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3 體育辦法修正 次. 早操和課間活動合併改稱為健身運動,主要 內容仍以徒手體操為主. 每日. 每日 3次/每週.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從1898年臺灣公學校令中就開始制定了早操的實施,到了1940 年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更明確規定於每日實施,1986年中華民國各級學校體育實施 辦法明定早操(課間操)除一般大專院校得酌情實施外,其他各級學校(含師範院校) 都必頇實施。1999年各級學校體育辦法修正中將原本的每週至少實施5次更改為,每週 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3次,而後各級學校體育辦法雖經過2002年的增訂、2006年的修正, 但第14條第1點有關晨課間運動實施之規定卻一直延用至今。雖然經過歷年的修訂,實 施的次數仍維持每週至少3次之原則,顯示實施晨間或課間運動的實施有其必要性。 二、教育部推動晨(課)間運動之相關體育政策 晨(課)間運動之推展,雖有學校體育課程標準及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為實施之.

(20) 10. 法源依據,但實際的推動仍頇有政策之配合,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多年來積極推動相關政 策,茲分述如下: (一)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 1999年「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探討臺灣各項體育課題、發展條件後,擬定中華民 國體育白皮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其內容中提及: 1.研議將體適能成績列入學生入學參考之可行性。 2.鼓勵中小學應利用課外活動及空白課程時間舉辦體育活動,學生每週參與休閒運 動的時間1至2小時的比例,將自31.1%提昇至70%以上。 3.運動參與人口預計2010年達到,每人每週參與運動2次以上、每次活動逾30分鐘以 上者為總人口之10%。 (二)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 教育部為提昇中、小學生體適能,增進學生運動時間因而研議訂定出體適能333計 畫。此計畫推動期程為1998~2003年其內容希望學生能達到每週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 少30分鐘、運動強度達每分鐘心跳130下。此計畫目標為在5年內達成將學生體適能認知 提高為30%,學生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提昇10%以及學生體適能能力提昇10%(教育部, 1999)。 (三)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 為創新體育課程教學、促進健康體適能發展、改善運動參與環境及提昇學校體育品 質,教育部於2002年,擬定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此計畫實施期程自2002起至2007年 止為期6年,希望透過「學校體育一二三希望工程」來達成計畫目標(教育部,2002)。 其內容如下: 1.每年提昇學生體適能認知與態度6%,6年內提昇學生體適能認知與態度36%;提 昇體適能 2%,6年內提昇體適能12%。 2.落實校園晨間及課間健身活動。 3.每年提昇學生規律運動人口3%,6年內提昇18%。 (四)推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計畫.

(21) 11. 教育部為營造國中小學生健康體位優質環境,提升學生建立正確體型意識,提出此 計畫。實施期程自2004~2008年止,藉由動態生活、均衡飲食達到提昇學生體適能,逐 年降低學生體重過輕或過重比例(教育部,2004)其活動規劃如下: 1.增強學生身體活動時間,學校每天於晨間、課間與課外,安排學生累積運動時間 至少30分鐘。 2.每週2~3節體育課,實施費力身體活動12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210分鐘。 (五)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 教育部由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但實施後發現學校體育教學時間有減 少的趨勢。有鑑於此,教育部於2003年5月16日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討論會議中決議,於 2004~2007實施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期程為4年。希望將健康與體育課程時間分配 以1:2為原則,各校應盡量利用學校自主時間及課外時間安排體適能及其他休閒活動, 每週至少實施3次,鼓勵學生多走路、騎自行車上學等參與運動,以提昇體適能培養健 康休閒生活觀(教育部,2003)。此計畫之總目標為倡導校園運動風氣,建立規律運動 習慣,提昇學生運動人口,達成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60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以 享受終生運動樂趣。國中階段之目標為啟發運動知能、學習運動技巧、培養運動習慣。 而實施策略部份,於第一點落實政令與輔導中強調: 1.落實學生體適能檢測。 2.加強辦理中小學實施晨間及課間運動。 3.輔導學校成立運動代表隊及社團。 4.落實學校舉辦運動會、體育表演會等活動。 5.研究體適能或運動參與列入升學成績之可行性。 (六)快活計畫 教育部自2007年起至2011年止為期5年,訂定實施快活計畫。其計畫目標為培養學 生運動知能,激發學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 能力與態度。其具體指標及作法如下(教育部,2007): 1.各級學校學生達到每天至少累積30分鐘、每週累積210分鐘。國中小學生身體活動.

(22) 12. 的比例於2008年達80%。 2.各級學校學生參加體適能檢測比率每年提昇20%,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 比率每年提昇4%至6%。 3.中等以下學校利用上下學、晨課間、綜合活動及課後時間提供多元活動機會。 4.中小學辦理課間15至30分鐘身體活動時間。 5.中等以下學校推廣課後1至2節之身體活動,並得外聘運動志工及具運動專長人員 進行指導。 以下將教育部歷年來推動與晨(課)間運動相關之體育政策整理如表2-1-2: 表 2-1-2. 教育部推動晨(課)間運動之相關體育政策. 期程. 計畫名稱. 相關內容. 中華民國體育白 皮書. 鼓勵中小學應利用課外及空白課程時間舉辦體育 活動,學生每週參與休閒運動 1 至 2 小時的比例, 將自 31.1%提昇至 70%以上。. 提昇學生體適能 中程計畫. 每週至少運動 3 天、每天至少 30 分鐘、運動強度 達每分鐘心跳 130 下。. 2002~2007. 學校體育發展 中程計畫. 落實校園晨間及課間健身活動每年提昇學生規律 運動人口。. 2004~2008. 推動中小學學生 健康體位計畫. 增強學生身體活動時間,每天於晨間、課間與課 外,安排學生累積運動時間至少 30 分鐘。. 2004~2007. 增加學生運動 時間方案. 每週 3 次每次累積 30~60 分鐘身體活動時間並加 強辦理中小學實施晨間及課間運動。. 快活計畫. 中小學辦理課間 15 至 30 分鐘身體活動時間,中等 以下學校利用上下學、晨間、課間、綜合活動及課 後時間提供學生多元活動機會。. 1999~迄今 1998~2003. 2007~201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整上述的體育政策,每一項皆將運動的參與列為計畫內容,其中四項計畫更明確 將晨間、課間運動列為實施主要內容。政府每一項政策的推動都有其目的,必頇確實執 行才能達到效果。因此,身為政策執行單位的各校決策及執行人員應落實各項計畫的內 容,並對於計畫實施效果加以評估與檢討,政策的訂定才有其意義與價值。.

(23) 13. 三、臺北市推展晨課間體育活動之相關政策 臺北市歷年來對於體育政策的推動不遺餘力,為了讓學生在求學階段能擁有健康的 身心,並延續教育部的各項政策,因此,擬定了許多符合臺北市推展的體育政策,其各 項計畫如下: (一)臺北市學校體育發展方案 依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1年第9017次局務會議指示辦理。目的為發展學校體育, 有效落實本市各級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帶動校園運動風氣,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及增進體 適能,進一步養成終生運動習慣。教學活動實施方面各校應培養學生養成規律之運動習 慣,貫徹體適能333計畫,鼓勵學生選擇從事1至2項運動,並列為終身運動項目(臺北 市教育局,2009)。 (二)臺北市學校體育發展群組學校校際體育交流活動實施計畫 依據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年4月30日北市教七字第09133429300號函辦理(臺北市 教育局,2009)。此交流活動實施目的為: 1.發展學校體育落實本市各級學校教學活動,帶動校園運動風氣。 2.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及增進學生體適能,養成終生運動習慣。 3.提昇學校整體運動水準進而發掘並培養優秀運動人才。 (三)臺北市體育白皮書 臺北市政府於2002年提出臺北市體育白皮書,其目的方面以保障全體市民的運動權 為出發點,朝落實處處可運動、人人愛運動之目標努力。學校體育方面則希望每位學生 每天在校運動1小時,以促進身心健康,同時也能參加一種運動社團,學習一種運動技 能(臺北市教育局,2002)。此白皮書中提出了增進學生運動時間之策略,其內容包含 如下: 1.確實執行國民中小學體育課程時數,有效學習運動技能。 2.學生每日應參加晨間活動、課後運動達15分鐘以上,養成運動之習慣。 3.建立人人參加運動社團機制,並擴大實施班際及校際運動交流。 4.一人一運動,一校一特色。.

(24) 14. (四)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跑步運動實施計畫 依據臺北市政府2006年3月14日第1363次市政會議市長指示,臺北政府教育局所屬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應實施本計畫(臺北市教育局,2009)。此計畫之實施目的為增進本 市中小學跑步能力,以提昇學生體適能,並培養規律運動能力;實施方式由各校以班級 為單位,利用晨間、課間、課餘或課後放學時間,以彈性多元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跑步 能力;實施原則為國中每週除體育課外至少跑步1次每次以800公尺以上為原則。 (五)臺北市提昇中小學體適能計畫 依據教育部2007年7月16日臺體(一)字第0960108965號函辦理。其目的為培養學 生擁有規律運動習慣,增進學生身體活動,提昇學生體適能(臺北市教育局,2009)。 實施方式內容如下: 1.各校應利用晨間、課間、教學活動及課後,主動提供學生多元體育活動機會。 2.各校得依專業自主調整動態、靜態學習生活比例,推廣晨間或課間活動時間為15 分鐘至30分鐘,以增加學生身體活動時間。 (六)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課間運動注意事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年2月12日北市教體字第09932614500號函頒訂實施。目的為 提升學生體適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特訂定本注意事項(臺北市 教育局,2010)。實施原則內容如下: 1.各校規劃學生課間運動應把握多元及彈性原則,兼顧學生運動樂趣,激發主動參 與之意願。 2.各校學生課間運動應於每天晨間、課間至少擇一時段實施,以 20 分鐘至 25 分鐘 為原則,並得視各校實際情形適度延長課間運動時間。 3.各校課間運動項目及內容得視學生人數與活動空間等條件,以全校或年級為單 位,朝多元化、活潑化、趣味化方向設計。 4.各校規劃實施策略可結合本局一校一特色、一生一專長、跑步計畫及體適能提升 計畫等政策,訂定活動內容。 5.各校推動課間運動之成效,列為每學年度之中小學體育及衛生保健評鑑項目。.

(25) 15. 以下將臺北市歷年來推動與晨(課)間運動相關政策整理如下表 2-1-3: 表 2-1-3 年度. 臺北市推動晨(課)間運動之相關體育政策 計畫名稱. 相關內容 各校應培養學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貫徹體適 能 333 計畫,鼓勵學生選擇從事 1 至 2 項運動, 並列為終身之運動項目. 2001. 臺北市學校體育發展方案. 2002. 臺北市學校體育發展群組學 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及增進學生體適能,養成終 校校際體育交流活動實施計 生運動習慣 畫. 2002. 臺北市體育體育白皮書. 200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屬高級 實施方式由各校以班級為單位,利用晨間、課 中等以下學校推動跑步運動 間、課餘或課後放學,以彈性多元的方式,強 實施計畫 化學生的跑步能力. 2007. 各校應利用晨間、課間、教學活動及課後時間 臺北市提昇中小學體適能計 主動提供學生多元的體育活動機會。並推廣晨 畫 間或課間活動時間為15分鐘至30分鐘,以增加 學生身體活動時間. 2010. 各校學生課間運動應於每天晨間、課間至少擇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課間 一時段實施,以20分鐘至25分鐘為原則,並得 運動注意事項 視各校實際情形適度延長課間運動時間. 學生每日應參加晨間活動、課後運動 15 分鐘以 上,養成運動之習慣.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上述政策中可以發現,教育部體育政策實施目的多為提昇學生規律運動的比率, 主要強調學生參與次數與參與時間。而臺北市體育政策除了遵照教育部政策實施外,更 指示各校應規劃出明確的實施方式、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以及確實的實施天數及活動時 間,並希望藉由各校際間的合作帶動校園運動風氣,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讓每個學 生都能擁有一項運動專長。 四、小結 早操及課間活動的實施由來已久,臺灣地區於日據時期開始,雖未納入學校體育課 程標準,但卻已開始實施。臺灣光復後,即將早操以及課間活動列入學校體育課程標準 中。而1986年所頒布之中華民國各級學校體育辦法中規定除大專院校外,其於各級學校 每週至少實施5次,每次不得少於15分鐘,以學生全體參加為原則以及1999年修正後所.

(26) 16. 頒布的條文中也明確的規定了中小學每週應至少實施晨間或課間健身運動3次。近年來 教育部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了許多學校體育相關政策,其目的不外乎為提升學生體 適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運動參與時間等。而落實推動校園晨間及課間運動計畫, 利用學生在校時間,有效安排晨(課)間運動,除了能增進學生的身體活動時間養成規 律運動,使學生獲得應有的運動效果之外,最終能培養學生終生運動習慣達到其延續價 值,為學校體育推動之重要目標。.

(27) 17. 第二節 晨(課)間運動之意涵與實施情形. 一、晨(課)間運動之意涵 (一)晨間活動 晨間活動一詞的出現,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湖南學堂的「學生生活通則」 中即有提及,當時以學習徒手體操與武術為主。1923年時頒佈壬戊學制,因此湖南各高 、中等學校早晨普遍都有安排晨間活動,主要是以實施早操、武術等體能訓練(李豐榮 ,2005)。1942年在「小學訓育標準」中提到,每日早晨上課前集合學生,於一處舉行 升旗、早操及衛生檢查時間稱晨會或朝會(教育部,1948)。朝會活動是每天早晨上課 之前全校性集會,通常用來舉行升旗典禮、宣導學校重要事項及實施健身活動,每日舉 行一次,以不超過15分鐘為原則。1993年,教育部公佈「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將早操改 為健身運動,於每日朝會前後舉行,實施內容以徒手體操及慢跑為主;課間活動稱為課 間健身運動,內容以國術、徒手體操、韻律活動為教材(教育部,1993)。 (二)課間活動 我國近代課間活動一詞最早於1884年當時教會學校的校規中出現,到了1914年,清 華學校已有組織地發展課間活動。1917年《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規定:每天上午第2節 課後實行10分鐘課間操;到了1919年時教育部在太原召開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五次會議中 規定,減少兵操時間增加體育時間,並實行20分鐘課間操,首次將課間操納入教育內容 (陳穎悟、熊百華、余萬予、林素梅,2004)。 課間在英國稱為playtime或break,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為遊戲時間;美國則稱為 recess,指的是課間休息的時間;學者高健民將它稱為下課時間(呂金榮,2009)。課 間活動又稱為自由活動,是國民小學特定的活動時間,其目的是在調劑兒童身心,恢復 其精神(張其昀,1968)。駱木金(1974)指出課間活動為每天第2節課與第3節課間之 休息時舉行,其目的乃使學童經過早上一段時間教室學習活動後,調劑身心增進健康並 提高學習效果。課間運動前身為課間活動,許裕陞(1997)就課間運動實施提出看法,.

(28) 18. 他認為課間運動應以自然、輕鬆、柔軟、活潑之大肌肉的活動為原則,並於每學年度選 擇兩項以上實施,盡量全體參加。 (三)晨(課)間運動之定義 從早期學者研究中多將晨(課)間運動定義為學校集體活動,是學生在校團體生活 之一部分,活動時間大多安排在早晨朝會升旗後舉行,讓全校學生能在同時間一起做適 當的操練(吳文忠,1957;駱木金,1974;葉憲清,1992)。實施目的在使學生養成早 起參與晨間運動的習慣,以獲得最低限度之健身功能,因此早操運動之目的在於舒暢筋 骨與健身,故運動量不宜太大(駱木金,1974;體育大辭典,1984)。 近年來研究者對晨(課)間運動的定義更明確、詳實,除了目的外更包含了實施方 式等,如林錦明在(2001a)的研究中將其定義為,全校集體活動之一,有固定實施之 時段,實施層面遍及全校師生,並可使全校兒童於同一時段,同一時間從事適當運動, 有助學生健康之增進與健身之功用。管敏華(2008)則認為,課間操與晨間操係指除體 育課之外,由學校體育行政人員所規劃、設計、推動,並搭配音樂或口令、在課間或晨 間實施的體操或舞蹈類型之活動,不含其他類型或學生自主選擇之課間活動。 綜合以上學者對晨(課)間運動之定義,可得知晨間、課間運動是全校學生集體活 動之一,也是學校的重要集體活動,其目的為鍛鍊身體、增進健康以達到健身之功能。 本研究所定義之晨課間運動是指為由學校統一安排、規劃,並以全校或年級集體方式, 於晨間或上、下午之課間實施之運動。 二、晨(課)間運動之實施情形 (ㄧ)臺灣地區國中小學實施情形 近年來學者針對臺灣地區國中小學實施情形現況多為實施比例、決策及指導人員、 實施項目、實施時間、實施地點與困境等方面探討。林錦明(2001b)針對 89 學年新北 市國民小學調查研究發現,健身運動無實施的學校佔全體之 61.54%,課間運動無實施 的學校,佔全體之 34.96%。顯示,多數的學校並無實施;管敏華(2008)調查新北市 市國民中小學 95 學年度課間操(含晨間操) 實施情況發現,實施率為 81.8%;谷祖梅與 林靜萍(2011)針對臺北市 98、99 學年度公立國中調查發現 98 學年度有實施學校佔 84.5%,到了 99 學年度提昇為 86.2%以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0 年地方教育事務統合.

(29) 19. 視導專輯資料顯示,臺北市國中每週實施課間操執行率達 96.77%,國小則高達 98.69% (湯寶玉,2011)。顯示,晨(課)間運動的實施比例有逐年提高趨勢。 實施現況方面,谷祖梅與林靜萍(2011)針對國中學生研究指出,各校在實施晨(課) 間運動主要決策人員大多為校長,負責指導人員多為體育組長 ,此結果與林錦明 (2001b) 、管敏華(2008)研究結果相符合。與湯寶玉(2011)針對國小學生調查結果 發現,指導者為班級導師不相同。實施所選擇之項目,谷祖梅與林靜萍(2011)研究顯 示,實施學校運動所選擇之項目由高而低依序為跑步運動、體操類(包含自編得有氧體 操) 、其他(護眼操) 、球類運動、武術類等;湯寶玉(2011)研究指出,實施學校的運 動教材來源多教育部健康操與跑步運動及林錦明(2001b) 、管敏華(2008)研究結果以 新式健康操為主大致相同,唯實施項目的種類近年來更趨多元,除了新式健身操之外還 加入了跑步運動等其他項目。實施地點調查結果則一致相同,都是以操場為最主要的活 動地點(谷祖梅與林靜萍,2011;林錦明,2001b;湯寶玉,2011;管敏華,2008)。 運動時間方面,湯寶玉(2011)調查臺北市國小學生帄均每次實施 20 分鐘最長;其次 為谷祖梅與林靜萍(2011)調查臺北市國中學生每次實施時間多介於 11~20 分鐘居次; 而管敏華(2008)調查 95 學年度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帄均每一次實施花費 5~10 分鐘 為最短。顯示,晨(課)間運動每次所實施的時間,國小高於國中且實施運動時間有所 增加。 實施困境方面,林錦明(2001b)指出,實施困擾以場地不足、天候因素及低年級 與中高年級新式健身操版本不同為主;管敏華(2008)則指出,國中實施以「教材難度」 為最主要阻礙因素,國小以「時間不足」的阻礙程度最為明顯。谷祖梅與林靜萍(2011) 針對遭遇困難方面,以學生意願不高、場地有限、集合費時、運動效果不佳、班級數多、 導師支持不高等學生參與意願不高為最主要因素。以上學者之研究結果雖不盡相同,但 所遭遇困難大致包含了場地有限、時間不足及教材等因素。相同以下就臺灣地區國中小 學實施情形整理如表 2-2-1:.

(30) 20. 表 2-2-1. 項. 臺灣地區國中小學實施情形 作 者 內 容 目. 林錦明. 管敏華. 谷祖梅與林靜萍. 湯寶玉. (2001b). (2008). (2011). (2011). 臺北市、新北 市國民中小學. 臺北市 98、99 學年 度公立國中. 臺北市 99 年 度國中小學. 98 學年 84.5% 99 學年 86.2%. 國中 96.77% 國小 98.69%. 實施對象. 新北市國民小 學. 實施比例. 健 身 運 動 無 實 實施率 81.8% 佔 61.54% 課間運動無實 佔 34.96%. 決策人員. 校長. 校長. 校長. ―. 指導人員. 體育組長. 體育組長. 體育組長. 班級導師. 實施項目. 新式健康操. 新式健康操. 跑步運動. 教育部健康操. 實施時間. ―. 5~10 分鐘. 11~20 分鐘. 20 分鐘. 實施地點. 操場. 操場. 操場. 操場. 學生意願不高 場地有限 集合費時. ―. 實施困境. 場地不足 國中教材難度 天候因素 國小時間不足 健康操版本不同. 體操類. 跑步運動. 註:— 未調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以上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晨(課)間運動調查多針對臺北市及新北市,且實施 已相當普遍,實施率呈逐年提昇的趨勢。顯示,各校在政策推動上都相當盡心,然而在 各校大力推動的同時,更應重視的是學生是否能從中體驗運動的樂趣,養成規律運動的 習慣,如此才能達到推動的目的。 (二)中國大陸相關實施情形 根據師大體研中心(1993)研究指出中國大陸教育政策中,可將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演進與發展分為下列幾個年代:50年代以早操、課間操為主,同時逐漸發展小規模運動 隊;60年代以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班級體育活動為主,逐漸加強運動隊的訓練; 70年代提出「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及「兩課、兩操、兩活動」的口號;80年代課外 運動朝競技運動發展,運動隊與業餘體校訓練逐漸完善。中國教育部門於1981年頒布「.

(31) 21. 關於全日5年制小學教學計畫通知」,將體育課程設置規定為:上好體育課、各年級每 週上課2小時、積極發展課外體育活動,並堅持每日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另外在1990年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條亦規定:普通中小學每天應安排課間操,並保證學生每天 有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2)。王占春與王德深( 1990),將早操與課間操的推動提出簡潔口號,早操要做到「三個落實」即時間落實、 內容落實、地點落實;課間操要做到「四個一樣」即進出場一個樣、隊列隊形一個樣、 做操質量一個樣、教師學生一個樣。而學校課間操活動的目的是調節情緒、振奮精神、 消除大腦疲勞、讓學生以充沛的經歷投入後續課程的學習(劉勇,2006)。 自1985年起,中國大陸共進行了4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近20年來 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視力不良居高不下,肥胖及超重呈上昇趨勢,反映肺功能的肺活 量和部分體能指標繼續下降。因此中國教育部大力宣傳,要使“每天鍛鍊ㄧ小時,健康 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等口號深入人心。從2007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 標準》的實施,在全國各級學校中展開,要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 鍛鍊ㄧ小時,形成良好體育鍛練習慣,健康水帄確實得到提高。並嚴格規定各學校不得 以任何理由占用體育課,配合體育課教學,保證學生帄均每日有一小時體育鍛練時間。 並在大力推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形成的同時,加強學生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廣 泛的開展學生體育項目的競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因此2007年4月23日 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中提出推動《發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並鼓勵學校推動 發展晨(課)間操活動,以大會操方式集合學生共同參與(張光軍,2010)。 (三)美國實施情形 美國在過去30年間,兒童肥胖病率越發嚴重,幾乎有40%孩子是超重或肥胖的,顯 示差不多每3個孩子中有1個肥胖或超重。2011年2月美國國內政策委員會遞交了一份報 告書給歐巴馬總統,報告中提到如果不解決兒童肥胖問題,許多孩童將遭受糖尿病、心 臟病、高血壓、癌症和哮喘等慢性與肥胖病相關的健康問題。因此在第一夫人大力推動 下,於全美小學中展開「LET,S MOVE」活動。希望以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幫助學童控制 重量,減少油脂,促進強健的骨骼、肌肉並且減少肥胖病的風險,鼓勵孩子們每天要有.

(32) 22. 60分鐘溫和的體育活動時間以增進健康(LET,S MOVE, 2011)。此活動目標希望孩子是完 全活躍的,藉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協助創造新的機會能夠一起動起來。此活動主要 有以下幾點策略: 1.活躍家庭:其目的希望家庭成員,都可參與體育活動,孩子每天活動時間總共 60 分鐘,成人則為 30 分鐘。這是藉由家庭開始的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從小給孩子 像球類、風箏和跳繩等與運動有關的器材,當做玩具;鼓勵孩子參加運動校隊;每星期 從事幾次步行到學校及多走樓梯少搭乘電梯;增加家庭公園日、游泳日或者自行車日等 家庭性活動。 2.活躍學校:可利用學校資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讓學童參與運動,除增加體育活 動進入教學中之外,另可增加體育類的課外休閒活動,以活絡學校功能。 3.活躍公共:市長和社區領導人,能加強宣導及增進道路安全,讓孩子能安全步行 或乘坐自行車到學校;社區的公園、操場、活動中心則提供多元性的體育活動,如果孩 子能夠容易到狀況良好且安全的公園和操場活動,可使他們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 從上述實施現況發現,除臺灣地區之外,美國及中國大陸對於學童健康問題也相當 重視,由於肥胖及超重人數不斷上昇,造成學童肥胖病率的增加。因此,如何減少兒童 肥胖所帶來相關的健康問題,是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而藉由學校提供安全方便的運動 環境、規劃多元的運動項目,讓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也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 三、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對於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並不多,經研究者整理如下表2-2-2: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林錦明. 新北市國民. (2001b) 小學健身運 動(早操) 及課間運動 調查研究. 重要研究發現 1.實施方式全校一起實施較多。 2.實施教材以部頒之新式健身操的比例為最高。 3.地點以操場的比例最高。 4.指揮者以體育(訓導)組長為指揮者之學校最多。 5.困擾因素以場地不足、天候因素及低年與中高年級新式 健身操版本不同為主。 (接下頁).

(33) 23.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續 1). 楊淑雲 (2006). 國小學童課間 身體活動強度 與體適能表現 暨學業成績關 係之研究. 1.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有顯著差異,且 男生的課間身體活動強度高於女生。 2.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有顯著差異。 3.課間身體活動強度和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差異。 4.體適能與學業成績沒有顯著相關。. 管敏華 (2008). 臺北市及新北 市國民中小學 課間操( 含晨 間操) 實施現 況與阻礙因素. 1.國小普遍每週實施1~2 次,實施比例上高於國中。 2.實施之的教材內容,以第二代新式健身操為主。 3.實施的時間,國中選擇在朝會升旗、國小則以上午的下 課時間為主;一次帄均花費5~10分鐘。 4.實施場地,國中是在操場,國小則是教室外、教室內、. 所做之研究. 操場皆有。 5.國中、小皆由學校安排、集體參加的方式,但國中多數 是依年級分開實施、國小則是全校統一實施。 6.國中實施以「教材難度」、國小以「時間不足」的阻礙 程度最為明顯。. 俞齊親 (2008). 北一女中學生 參與課間操學 習滿意度與學 習成效之調查 研究. 1.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上以「教師教學」之得分最高,其 他依序為「教材內容」、「行政管理」、「學習成效」, 而「同儕關係」的得分最低。 2.學習成效,以「認知成效」最高,其次為「情意成 效」,「技能與體適能成效」的得分最低. 呂金榮 (2009). 國小高年級學 童校園運動環 境態度與課間 運動行為研究. 1.國小高年級學童課間運動以打躲避球、走路散步、打籃 球和跑步為多。 2.學童有規律運動習慣,每日運動總時間超過 30分鐘、運 動為中強度者,課間運動行為較佳。 3.校園運動環境態度與課間運動行為在每週課間運動天 數、每天課間運動總時間、每天課間運動次數、部分運 動種類、部分各校推動課間運動之成效,列為每學年度 之中小學體育及衛生保健評鑑項目運動地點、課間運動 強度有顯著相關水準。. 谷祖梅. 臺北市公立國. 1.主要決策人員為校長,負責人員為體育組長,對象以所. 林靜萍 中晨(課)間 (2011) 運動實施現況 探討. 有年級學生為主。 2.每週實施次數為1~2次,每次11~20分鐘,並以統一安 排集體參加居多。 3.使用場地多為操場,項目為跑步運動及健身操。 4.遭遇困難學生意願不高、場地有限、集合費時。 (接下頁).

(34) 24. 表 2-2-2. 晨(課)間運動之相關研究(續 2). 湯寶玉 臺北市國小學 (2011) 童課間運動實 施滿意度、學 習態度與學習 成效之研究. 1.臺北市國小學童對課間運動整體實施滿意度及學習成效 均有正向表現。 2.在課間運動學習態度因素中,最重視「認知」,其次為 「情意態度」,最末為「行動意向」。 3.課間運動學習成效因素中,最重視「認知成效」,其次 為「情意成效」,最末為「技能成效」。 4.學校規模、年級、是否為運動代表隊、級任老師是否共 同參與在整體實施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 5.學校規模、年級、是否參與課外運動社團、是否為運動 代表隊員、級任老師是否共同參與、每週參與次數在課 間運動學習態度上達顯著差異。 6.學校區域、學校規模、年級、是否為學校運動代表隊成 員、級任老師是否共同參與、每週參與次數、課間運動 學習成效上達顯著差異。 7.課間運動實施滿意度、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達正相關。 8.情意態度、認知態度、行動意向態度級實施滿意度能有 效預測課間運動學習成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整以上研究發現,在研究對象方面以國小學童居多,研究主題多與實施現況與阻 礙因素及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有關,對於國中部分的研究甚少,因此對於此階段學生 參與晨(課)間運動的態度及是否能影響規律運動行為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四、小結 從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其實無論是臺灣地區、中國大陸或是美國近年針對改善學童 健康問題,都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在校時的課間或晨間,實施健身運動。在相關研究中發 現,臺北市、新北市在 2001 年前實施情形並不普遍,健身運動以無實施的學校為最多, 佔了全體之 61.54%,而課間運動無實施的學校也佔了全體之 34.96%;到了 2006 年調查 研究發現臺北市、新北市國中實施率已達 81.8%;到了 2010 年臺北市國中各校執行率 高達 96.77%,顯示在國中階段晨(課)間運動的實施率以逐年提昇,學校推展已相當 普遍。因此在提升學生體適能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目標下,對於晨(課)間活動實施 需加以規劃明訂實施辦法,在活動時的負責人員方面應確實分工執行,活動場地、時間、 方式、項目方面應妥善規劃多元的選擇,教師並以身作則發揮出最大效益。.

(35) 25. 第三節 運動態度之探討 ㄧ、態度之意涵 (一)態度的定義 態度(attitude)由 Spence 於 1862 年出版的著作《第一項原則》中首先提出,是透過 經驗組織而成的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此狀態是由個人舊有經驗及對特定對象, 採取直接或具決定性影響的決定(陳昭孙,2004)。Koballa (1988)指出,態度是可經由 學習而來,具有持久不易改變的特性與行為彼此相關,且個體對於外在人、事及周圍世 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持久性及一致性的行為傾向(張春興,1991)。林生傳(1994)則 指出,態度是指個體在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時,對人、事、物或狀況所表現出的內在反 應傾向,態度是比較持久的個人內在結構,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個 體對外界刺激發出反應受其態度所調整(時蓉華,1996)。林本源(2002)結合學習論 與認知論的要素,對態度定義為個人所接觸到的特定事物、觀念或是人,在認知、情感 和行動傾向上抱持久性評價的傾向。王逸君(2008)則指出,態度是個體內心層次,對 外在的人、事件、目標物體等所表現出的喜好程度或感受,進而影響個體對其意圖或信 念,甚至是行為。由此可知,態度是ㄧ種抽象的概念,由個人在環境及自我主觀的交互 作用下逐漸形成(許慧玉,2001),且視個人對周遭世界人、事、物及周遭世界的感覺、 評價、認定的反應傾向,這些反應傾向涉及個人內在心理狀態並包含對事物的正、負評 價(陳雅芬,2004)。茲就國內外學者對於態度所做之定義整理如下表: 表 2-3-1. 態度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代. 態度之定義. 張春興. 1991. 王文科. 1991. 態度是學習而得,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的有組織內 部準備狀態,其構成成分有認知、情感、行為傾向。. 陳麗娟. 1994. 態度是準備行動的心理狀態或行為傾向,也是一種具有結構與組 織的複雜體系,包含認知、情感與行動成分。. 包含認知、情感、意向三個成分,是個體對人、事、物,具有一種 持久性、協調一致性的內在心理反應的行為取向。. 接下頁.

(36) 26. 表 2-3-1. 態度之定義(續 1). 時蓉華. 1996. 態度是較持久的個人內在結構,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中介因 素,個體對外界刺激發出反應受其態度所調整。. 郭生玉. 1996. 個體對人、事所持有的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反應傾向,以及具有持 久而一致性的行為傾向,而非只是行為本身。. 1997. 態度是一種逐步形成或持久性的心理反應,它將影響個人對人、 事、物的評價及個人思想行為。態度與學習的關係呈現正相關, 在學習者情意方面,態度更是佔了絕大比例。. 官淑如. 態度是ㄧ種假設性的構念,藉由個體表現於外在行為,且對個體 而言具持續性、持久性,故態度形成需ㄧ段時間。 結合學習論與認知論的要素,對態度定義為個人所接觸到的特定 事物、觀念或是人,在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上抱持久性評價的 傾向。 態度的形成除受基因的影響外,亦受學校、同儕、鄰居、社會環 境左右,而態度的改變,受訊息來源、訊息內容、訊息接收三方 面互動的影響。 態度係指個體對某人、事、物喜好程度或厭惡、同意或不同意、 符合或不符合的程度。態度會影響個體之外顯行為,亦能影響個 體行動抉擇的內在心理作用。 是個體內心層次,對外在人、事、目標物體等所表現出喜好程度 或感受,進而影響個體對其意圖或信念,甚至行為。. 李美枝. 1999. 林本源. 2002. 溫世頌. 2003. 黃思芸. 2004. 王逸君. 2008. Anastasi. 1996. Kenyon. 1968. Koballa. 1988. Kotler. 2000. 態度是指ㄧ個人對某些個體或觀念存有ㄧ種持久性的喜歡或不喜 歡的評價、情緒性的感覺及行動傾向。. Lipsky. 1981. 態度是一種行為傾向,一種評價反應,也是一種情感向度。. Pratkanis. 1989. 態度是透過生活經驗,對事物或情況所產生的心理準備. Smith. 1972. 態度養成是由認知產生情意,情意評價好壞,再將評價結果轉化為 行為態度表現出來。因此態度是由認知、情意、行為、評鑑所組成。. 態度是對ㄧ組特定刺激作贊同或是不同贊反應的趨勢。 一種複雜、內隱、無法觀察卻具有穩定性的行為特質,而此種行 為特質是反應對某一特定對象,不管是抽象或具體事務之感受方 向與強度。 態度可經由學習而來,具有持久不易改變的特性,且與行為彼此 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的定義可知,態度是可經由學習而得,來自於個人對所接觸到的人、 事、物或觀念上所產生的ㄧ種持久性的評價,其組成包含了認知、情感反應以及行為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