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本研究結果與結論 針對臺北市辦理新住民職業訓練的規劃 提出以下建議 作為在新住民職業訓練方案設計與執行上之參考

一 新住民的職業訓練的成效 需要跨局處的業的整合 而非僅由職訓單位可竟全功 故臺北市政府宜針對新住民人力資源的培養與發展 加強局處之間的合作 相關局 處 包括民政 教育 社會 勞工單位應定期會商 分工合作及共享資源 以提供 新住民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 同時 將結訓且考取證照的新住民建立為新住民人才 庫

二 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 做為臺北市政府所屬的公立職業訓練機構 應規劃及提供新 住民多元的職業訓練方案 除一般訓練課程外 可參考多數新住民有興趣的職類 每年至少規劃一班新住民職業訓練專班 以增加新住民參加職業訓練的機會 並照 顧其特殊的需求 同時 在錄取新住民學員時 應注意各族群的比例 給予來自不 同國籍的新住民有均等的訓練機會

三 因應新住民的語言文化的特別需要輔導的情形 訓練課程除了實際在課堂上參與實 作之外 錄製課程內容線上影音課程 提供新住民學員課後在家複習 是一項值得

推動的方法

四 新住民職業訓練配合國家技術士技能檢定 可有效提升新住民的就業力 為了增加 新住民技能檢定通過的機率 必須針對新住民語言文字能力部分加強協助 建議結 合民政 教育資源 鼓勵新住民參加語文班 或訂定鼓勵措施 通過中文檢定或上 語文課一定時數者 可優先錄訓 預先奠定新住民的語言基礎 則參加職訓將更具 效益

五 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除了自辦新住民職業訓練外 亦可擴大規劃辦理委外訓練 藉 由委託民間職訓單位辦理新住民職業訓練 來增加新住民訓練的容量以及多元訓 練地點 以擴大新住民參與職業訓練的機會與就近性 同時 每年規劃辧理新住民 職業訓練成果聯展 邀集市府各相關局處 委訓單位 新住民親友 以及求才廠商 一同參加 由當年度參加訓練結訓的學員 製作及展示訓練的成果 同時對外展現 新住民的職業能力 增進社會對新住民能力的認識與肯定 亦可增加新住民的就業 機會

六 建立臺北市新住民職業訓練資料庫 將曾經參加職業訓練的新住民資料建立起來 於開新課時通知 透過網路社群與親朋好友的管道傳送訓練訊息 並進一步善用資 料庫 於舉辦新住民職業訓練成果展及其他新住民活動時 凝聚新住民 互相學習 彼此幫助 拓展新住民的社會網絡 建立新住民的就業資源 對於有意願小本創業 的新住民 提供創業相關的服務資源 邀請就業或創業成功的新住民分享心得 成 為新住民學員標竿學習的對象

全世界先進國家面臨人口海嘯 台灣也不例外 隨著少子女化及高齡化日益加劇 造成的勞動力短缺 新住民的人力資源是政府不該輕忽的一環 新住民為國家帶來雙重

庭傳宗接代的狹隘觀念 將新住民視為家庭照顧者 而應尊重新住民自身的發展 配合 在家庭角色身分上的發展 提供他們更多的資源 透過參與職業訓練 不僅學習一技之 長 實則在訓練中即在驗證其所接受的生活適應與語言教學協助的成效 參加職業訓練 是新住民通往職場 參與社會 獲得有尊嚴的工作與報酬的關鍵服務 期透過本研究 提供相關單位規劃新住民職業訓練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 97 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內政部入 出國及移民署 臺北市

內政部移民署(2020) 107 年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內政部移民署 臺北市

王湧泉(2010) 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外籍配偶(含大陸配 偶)參加職業訓練成效之評估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高雄市

成之約(2011) 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外籍配偶參加職業訓 練成效之評估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臺北市

吳紹文 (2005) 擺脫舊思維學習新思路─創造新住民女性的就業機會 就業安全半年 刊 第 4 卷第 2 期 70-76

李彥儀(2009) 落實證照制度以提升技專校院學生就業能力 訓練與研發 第 5 期 66-70

李隆盛 李信達 陳淑貞(2010) 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 第93 期 31-52

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市

陳秫榛(2017) 提升我國女性新住民就業率之研究──以高雄市女性新住民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高雄市

陳懷峰(2007) 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就業障礙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國立中正大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嘉義市

彭若婷(2015) 移民女性職業訓練學習經驗 就業態度及就業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屏東縣

楊佳吟(2014) 臺灣地方政府新住民職業訓練契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市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20) 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執行情形統計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新住民專區網站(2019)

https://nit.taipei/News.aspx?n=A81AC21367E6CBD7&sms=8328A0B4118F4B0D 檢索日期:2020 年 8 月 20 日

劉秀貞(2010) 中彰投區新住民職業訓練供需落差及對策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市

蔡佳昕(2018) 臺灣新住民職業訓練政策之檢討──以東南亞新住民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 高苑科技大學 高雄市

二 英文部分

Cohen-Goldner, S., & Eckstein, Z. (2010). Estimating the return to training an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The case of female immigrant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56(1), 86-105.

Constant, A. F., & Zimmermann, K. F. (2005). Legal status at entry,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elf-employment proclivity: a bi-national study of immigrants. 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IZA DP No. 1910). Germany.

Kesler, C. (2006). Social policy and immigrant joblessness in Britain, Germany and Sweden, Social Forces, 85(2), 743-770.

Kogan, I. (2002). Labour Market Inclusion of Immigrants in Austria and Swed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eriod of Mig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Citizenship Acquisition.

Mannheimer Zentrum Für Europäische Sozialforschung 44, 1-26.

Kvist, A. V. (2012), Immigrant groups, vocational trainings, and employment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36(8), 809–826.

Levitas, R. (2005) The Inclusive Society: Social Exclusion and New Labour, 2nd ed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Magnani, N. (2015). Adult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migrants in North‐East Ital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53(3), 150–167.

Papillon, M. (2002). Immigration, Divers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in Canada's Cities: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Inc.

Rice, D. R. & Mullen, B. (2005).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and exclusions of immigrants:

Why Red-Nosed reindeer don't play games. In D. Abrams, M. A. Hogg & J. M. Marques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pp. 293–315).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Sotomayor-Morales, E., Grande-Gascón, M., & Ajaaouani, N. (2017).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in Europ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vocational training.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37, 535–540.

附錄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_________ 您好:

我是臺灣師範大學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碩士班學生 正著手研究臺灣新住民職業 訓練的需求 以提供國家規劃相關政策及方案參考 以協助新住民獲得專業能力而投 入就業市場

本研究採用問卷法及深度訪談法 約需1~2 次訪談 每次約一個小時 同時 為了資 料的整理與分析 希望您同意於訪談過程中錄音 錄音內容僅作為研究者分析資料 編碼及歸類統整之用 基於保護受訪者的義務 您的姓名及個人資料一律隱匿不公 開 改以代號稱之 因此 希望您能提供真實的意見 以增加研究資料的正確性

訪談期間您有權利選擇退出 且沒有義務告知原因 訪談過程中 您有權力決定 回答問題的深度 面對不想回答的問題也能拒絕回答 亦有權力隨時終止錄音以及訪 談 若您對本研究有任何意見 歡迎隨時提供 再次誠摯的歡迎您參與本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 高俊儀 謹上

同意受訪參與本研究

受訪者:__________________(請簽名)

同意研究者使用訪談過程中的內容

受訪者:__________________(請簽名)

研究者:__________________(請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附錄二 新住民飲料調製專班調查問卷

2 請問您認為可參訓的時段何者較適當?

空調檢修 自行車修護 汽車修護

□(24)金屬工藝 □(25)自行車與機車修護 □(26)汽車修護 □(27)空調檢修 □(28)水電維修 □(29)汽車美容技師 □(30)其他:

6 請問您參與本學院職業訓練課程後 是否願意推薦給親友參加?

□(1)是 □(2)否 原因:

問卷至此結束 感謝您撥冗填答

附錄三 訪談大綱

新住民學員個別訪談問題:

1. 個人背景資料

2. 新住民職業訓練較容易入門的項目?是否符合自己的職訓需求?

3. 新住民職業訓練是以集中專班方式上還是與其他人混班上為好?

4. 報名訓練前最需要克服的事是什麼?如:自己的信心/家庭因素?

5. 訓練中有無特別需要協助的地方?可從何處得到協助?

6. 參訓結合證照的做法是最好的嗎?會不會很有壓力呢?

7. 如果沒有證照的訓練 會參加嗎?例如什麼項目?

8. 已過參訓的經驗好嗎?訓練的內容及方式中有無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9. 其他的建議

訓練師訪談問題 1. 個人背景資料

2. 你/妳所開辦的職類對新住民而言的難易度如何?

3. 新住民職業訓練是以集中專班方式上還是與其他人混班上為好?

4. 新住民在訓練中普遍較困難的障礙為何?語言文化/自信心/家庭因素?

5. 新住民訓練中相較其他學員有無特別需要協助的地方?如何協助?

6. 新住民與其他學員在訓練成效與推介就業上有顯著差異嗎?

7. 新住民職業訓練結合證照的做法是最好的嗎?

8. 其他的建議

1. 個人背景資料

2. 新住民職業訓練較容易入門的項目?

3. 新住民職業訓練是以集中專班方式上還是與其他人混班上為好?

4. 報名訓練前最需要克服的事是什麼?如:自己的信心/家庭因素?

5. 訓練中有無特別需要協助的地方?如何協助?

6. 你認為參訓結合證照的做法是最好的嗎?

7. 若沒有證照的訓練 新住民會參加嗎?例如什麼項目?

8. 推新住民接受職業訓練的阻礙為何?

9. 其他的建議

附錄四 新住民學員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青青

青青來自中國北方省份 29 歲 來臺灣已有 9 年 兩個孩子 老大幼兒園中班

青青來自中國北方省份 29 歲 來臺灣已有 9 年 兩個孩子 老大幼兒園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