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以下根據本研究之設計與結果提出建議:

一、 幼兒園方面 

針對幼兒教師的評量等第包含努力、和諧及能力因素的現象,提出三項 建議:

(一) 將「表現」與「努力」分開評量

雖然努力對學習而言很重要,但評量結果上的等第代表幼兒的成就,亦 即他在教室裡學到的及達成目標的程度,教師給予的等第若納入努力,會讓 學生或家長對學生的表現成就產生誤解(McAfee & Leong, 2007; Stiggins, 1988)。建議幼兒教師以幼兒的實際表現評定等第,再另外列出幼兒學習過 程中努力狀況的說明或評量,例如:另闢評量「努力」程度的欄位。

(二) 定期與家長溝通評量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教師會因幼兒的努力狀況而調整等第,少部分教師 還會因擔心家長不滿意而提高等第,或因不滿意家長而降低等第。不論因努 力因素或和諧因素加分或扣分,都會使閱讀評量報告的家長誤解其子女的表 現。建議幼兒教師於學期中定期與個別家長晤談幼兒的表現(勿到學期末只 給評量書面報告),向家長溝通幼兒的確實表現、努力狀況,並針對幼兒需

(三) 關注能力對評量結果判斷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指出對於表現程度及努力程度相同但能力不同的幼兒,教師 傾向給「高能力」者較高的等第,此可能是教師對「高能力」幼兒的月暈效 應或比馬龍效應。建議幼兒教師評量時應注意此點,提醒自己客觀地以幼兒 的表現作為判斷評量等第的依據。

二、 師資培育機構方面 

本研究發現幼兒的評量等第是以幼兒的表現及努力為主要考量,少部分 會考慮和諧因素的情形。建議在師資養成過程,將努力與和諧對評量的影響 放入評量課程中,做為重要議題來討論,提昇師資生關注文化與評量關係的 敏感度,使師資生知覺自身的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對評量實施的影響。

三、 未來研究方面 

(一) 在研究工具方面

1. 「和諧觀量表」加入華人人際互動內涵

本研究發現幼兒教師的「和諧觀」無法預測「和諧分數」,可能是因為 所採用的「和諧觀量表」僅涵蓋教師的和諧性格,未能精準捕捉華人人際互 動與交往的複雜性,尤其是人情、對別人感受的靈敏程度的人際觸覺、個人 願意調整自己行為適應他人的紀律性等(Cheung et al., 1996)。因此建議未 來測量幼兒教師或華人的和諧價值觀時,納入不同層面的人際互動與運作的 內涵,以更周全反映存在於華人生活中的和諧觀,之後再度檢驗「和諧觀」

對「和諧分數」的預測力。此外,本研究進行「和諧觀量表」的模式適配度 檢驗發現該量表的模式表現不佳,僅為勉強可接受範圍,建議未來研究可根 據信效度考驗結果進行調整(如刪題或調整量尺)再進行正式調查,以提高 正式資料的信效度。

2. 修改「評量專業能力」的問項

本研究認為造成幼兒教師的「評量專業能力」與「表現分數」無顯著相 關的原因可能是問卷選項的設計不佳。原先對於評量相關研習的問項設計是 讓教師填寫「近 5 年參加過的幼兒評量相關研習與輔導時數」,教師可能憑 藉模糊印象填答。或許未來研究在此問項的設計可以列出幾種評量相關研習 的名稱,直接讓幼兒教師勾選,如:「是否參加過研習主題為幼兒評量的研 習」並勾選曾參加過的主題(如:幼兒檔案、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分析、學 習單製作、行為觀察記錄、課程模式與評量、其他),以真確的反應幼兒教 師曾參加過的研習時數。或是設計問卷測量幼兒教師的評量知識及技巧,來 獲得其評量專業能力的資料。

(二) 在研究主題方面

1. 運用「評量等第判斷情境問卷」進行研究

本研究所編製的「評量等第判斷情境問卷」是一份貼近國內幼教評量的 情境問卷,適合用來測量國內幼兒教師的評量等第。後續的研究者可利用本 問卷,加入其他變項進行相關性或差異性研究,例如:教師個人變項、幼兒 園機構變項、文化觀點。教師個人變項,如:教師所採取的課程模式(由於 評量與課程相關,不同課程模式教師的教學與評量觀點可能不同);幼兒園 機構變項,如:家長的社經地位、家園關係的親疏(不同社經地位家長與教 師的權力關係不同、親疏關係可能影響教師評量等第的判斷);文化觀點,

如持不同努力價值觀程度的教師在評量等第上的差異。

2. 評量與文化價值觀的相關研究議題

本研究發現文化價值觀對教師的評量等第有部份影響,建議未來研究可 探究其他價值觀(例如:偏見、公平、公正)對教師評量實務的影響。除了 檢視評量結果詮釋時,其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之外,由於幼兒是學習與評量 的主體,而家長是評量結果的主要閱讀者,後續研究者可探討評量結果的詮

釋,對幼兒及家長所產生的影響,例如:比較給予「努力分數」,探究是否 能激勵幼兒的學習動機。另外,本研究發現國內幼兒教師的「不努力扣分」

似乎高於國外教師,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此議題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進一 步比較國內外教師的評量行為。 

 

四、 表現評量的實踐方面 

表現評量強調依據幼兒的真實表現來評量其能力,本研究結果一方面支 持幼兒教師有客觀評量的能力,其等第判斷主要是以幼兒的實際表現為依據,

但一方面也凸顯了教師在某些特定狀況時的非客觀評量現象,尤其是會視幼 兒的努力調整等第,因此國內幼兒教師實施表現評量的效度有待確認。或許 未來可檢驗幼兒教師評量等第的效度,例如從 Messick(1995)的效度理論 探討教師評量等第的建構效度(如對教師而言等第的意義為何)、適切性(如 給予某等第的目的及證據)、後果效度(如等第的詮釋對幼兒的影響)。

參考文獻

文崇一(1988)。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

中國人的性格(pp. 49-89)。台北市:桂冠。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幸曼玲、劉春榮(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 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委託報告。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 館。

王正珠(2001)。幼稚園教師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秀槐、符碧真、黃麗嬌(2002)。從分析TIMSS1999資料出發探討影響我 國學生數理學業成就的本土教育觀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 研究報告(NSC91-2511-S-002-023)。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王美方、廖鳳瑞(2006)。家庭--幼兒園中間系統量表建構之研究。教育與 心理研究,29(4),745-769。

王素華(1998)。情境因素、教師評語及歸因歷程在學童能力與努力覺知中 所扮演的角色。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內政部統計處(2010)。九十八年度托育機構概況表。2010年5月31日,取 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危芷芬、黃光國(1998)。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臺美大學生道德判斷的文 化比較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0,137-153。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 著,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 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年)

江文慈(2004)。教育評量改革的難題分析:技術、文化、政治與後現代觀 點。課程與教學,7(3),1-16。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

10,1-20。

何友暉、陳淑娟、趙志裕(1991)。關係取向:為中國社會心理方法論求答 案。載於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pp. 49-66)。

台北市:桂冠。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市:允 晨文化。

李美枝(1993)。從有關公平判斷的研究結果看中國人之人己關係的界限。

本土心理學研究,1,267~300。

李姿慧(2006)。幼稚園教師實施幼兒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以桃園地區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嘉華(2005)。台北縣幼兒園教師對於教學評量的實施情況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宗祐、徐瑋伶、鄭伯壎(2002)。怒不可遏或忍氣吞聲:華人企業主管威 權領導與部屬憤怒反應。本土心理學研究,18,3-49。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珍梅(2007)。學校與家庭之互動:幼兒園親師衝突中性別與權力意涵之 分析。論文發表於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家庭與工作:

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吳毓瑩(1996)。量表奇偶數點的效度議題。調查研究,2,5-34。

吳毓瑩(2003)。教學評量之信念探究--松竹梅三個個案詮釋暨啟示。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6(1),137-162。

吳齊殷(譯)(1999)。量表的發展:理論與應用。(R. F. DeVellis著,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出 版於1991年)。

呂翠夏(2000)。統整課程之評量︰運用實作評量於幼稚園的實例。測驗與 輔導,166,3357-3359。

杜永泰、洪莉竹(2008)。國小導師與學生關係分類指標之建構—以儒家關 係主義理論為基礎。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71-106。

林文瑛(2004)。教師的人性觀與教育觀—以能力觀為例。教育心理學報,

35(4),355-374。

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 法:量化與質化取向(Keith F. Punch著,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

於1998年)

林佩蓉(2009)。追求教學品質升級之幼稚園輔導。載於教育部主辦之「國 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手冊」(pp. 131-138),台北市。

林淑玲(1995)。幼兒評量的新契機—非傳統評量理論對幼兒評量的啟示。

嘉義師院學報,9,599-640。

林曉雯、陳佩君(2005)。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3(1),1-27。

林曉雯、陳佩君(2005)。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 學教育學刊,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