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雖然小孩已經達到、甚至超出我對他的期待,可是我覺得好,還要 更好呀!應該要把小孩可以再努力、再進步的地方指出來,這樣他們才會 一直努力、不斷進步,教育不就是希望小孩愈來愈好?」(幼稚園大班老 師)

「對,她還不能獨立完成這件事,可是我看到她很努力想做到,努力 把手套進袖子、努力地要扣上釦子,雖然還是套不進去、扣上也有困難,

可是她有進步了呀。從一開始完全不會,到現在可以套進去一半,有努力 就要鼓勵鼓勵,可以給她高一點的等第。」(托兒所小班老師)

「檢核表上的等第大部分都是勾『好棒』和『尚可』啦,給家長看的,

我們很少勾『再加油』。……家長會很在意我們發回去的等第,我們會擔 心惹家長不開心,破壞和諧的關係。如果小孩真的不會,我們把小孩教會 了再考他,家長看了也會很開心啊!」(幼稚園中班教師)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國內外幼教評量專家大約都指出「教學評量」一般指的是運用有系統的 方法,收集幼兒學習行為及成就的資料與證據,並依據教學目標或既定的標 準來判斷幼兒的學習結果是否達成目標的一系列工作(林淑玲,1995;黃政 傑,1987;黃淑苓,1995;廖鳳瑞,2005; Mindes, Ireton & Mardell-Czudnowski, 1996; Wortham, 2001)。換句話說,是收集資料後,用一套標準來判斷幼兒 的學習達到目標的程度。

一般而言,幼兒教師是將評量結果與發展期望相比較,或是與課程目標

和課程標準對照,來判斷幼兒的發展與學習狀況(McAfee & Leong, 2007)。

但是研究者的經驗卻不如此,幼兒教師在給幼兒評量等第時,似乎除了考慮 發展或課程期望外,還納入了幼兒的努力與家長之間的和諧。本章開頭引述 了三個例子,在第一個例子中,即使幼兒的表現已經達到、甚至超出既定標 準,老師還希望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好,還要更好」,顯然加入了

「努力」的標準。第二個例子顯示對於沒能達到老師預定標準的幼兒,老師 似乎持著「不夠好,但有努力最重要」的想法,而給了高於幼兒實際表現的 成績。這兩個例子似乎呈現出幼兒教師「再接再厲」的心態,不論幼兒表現 傑出或有待加油,老師都期盼他們可以繼續努力,不因目前的狀況而自滿或 放棄,而這樣的心態影響到他們的評量行為。

第三個例子顯示幼兒教師在決定評量等第時,似乎還會考慮家長看到子 女的評量結果的感受,把維護親師和諧納入評量的考量條件而調高等第。研 究者回想自己擔任幼稚園老師時,每當主題結束或學期末要寫幼兒學習評量 表時,也像上述的幼兒教師一樣,總是思量再三,除了對照幼兒的學習狀況 與發展及課程期望外,還會考慮他們的努力態度,也會關心家長收到評量報 告時的反應。這種情形引發研究者思忖,幼兒教師在判斷幼兒學習時,不僅 僅以發展及課程期望為標準而已,似乎還含有「努力」及「和諧」兩個層面。

學習歷程中勤勉努力(努力觀)及人際互動以和諧為貴(和諧觀)向為國人 所強調,然而這樣的文化價值觀可能影響現代幼兒教師的評量行為嗎?是本 研究所好奇的。以下先論述華人文化中的「努力觀」及「和諧觀」,再說明 其與幼教評量的關係。

一、 華人文化的努力觀與和諧觀

(一) 努力觀

華人重視「勤」。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及古諺有云:「勤能補拙」、「勤學 不輟」、「勤則有功」、「勤則不匱」、「業精於勤荒於嬉」、「學海無涯勤是岸,

青雲有路志為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就是努力,

多數華人深信為學在勤,認為努力可以改變個人的資質、增加聰明才智、彌 補先天能力的不足;因為相信透過努力可以提昇能力,故相當肯定努力的價 值,也較願意努力(Chen & Uttal, 1988; Cheng & Wong, 1996; Crystal &

Stevenson, 1991; Dweck & Leggett, 1988)。

在「勤」的價值觀下,臺灣的教師及學生傾向強調高學業成就來自學生 的勤勉與認真,而非資質聰穎(Stevenson & Stigler, 1992)。教師一般認為不 論學生的能力高下或目前成績好壞,想要獲得好成績就要努力付出。林文瑛

(2004)曾邀請幼稚園至高中教師判斷學生成績不佳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老 師皆認為學生「不用功而成績差」是因為不夠努力所造成,而且有不小比例

(三至四成)的教師認為「非常用功但成績差」的學生還有再努力的空間。

也就是說,即使學生已經非常用功,教師仍認為學生應該更努力讓自己表現 得更好。一些研究指出華人學生視「勤」為其應盡的本份,也是值得終生追 求的美德,如果因為不夠努力而使成績不佳,學生會感到羞愧與罪惡感(符 碧真,2003;雷庚玲,2003; Pratt, Kelly, & Wong, 1999)。

近年來的研究似乎肯定「勤」在教學中的價值,教師認為學習歷程中的 努力,可以提昇學習成果(成績),這樣的價值觀使得教師勉勵學生努力,

當學生展現努力行為時表示讚許。

(二) 和諧觀

《孟子.公孫丑篇》中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語道出

「人和」的重要性。「和諧」是華人人際互動論述中最常被論及的概念,為 華人文化的特徵之一(Gao, Ting-Toomey,& Gudykunst, 1996)。文崇一(1988)

分析華人的民族性格時,發現華人崇尚和睦、和好、順從,而不愛對立、抗 爭、違逆;楊中芳(1994)分析華人的價值體系亦指出,華人所追求的基本 價值為和諧、秩序、穩定、均衡。同樣地,李亦園(1992)指出華人不僅強

調人際和諧,也追求個人內在、宇宙自然界的和諧,中國文化最基本的運作 法則是追求《中庸》所謂的「致中和」。這些顯示華人偏好和諧有序,而害 怕混亂與衝突。一般而言,華人認為人和能生財添福(「和能生財」、「和氣 致祥」)、「家和人和萬事和」,但若「人不和,百事不興」(黃囇莉,2006)。

黃光國(1998a)指出華人與他人互動時,時常會先考量與對方的關係,然 後衡量如何與對方互動,而互動的原則以和為貴;因此為人處事要盡可能地 維持與他人的和諧、避免衝突,使別人對自己有好印象(楊國樞,1992)。

華人「重視和諧」的價值觀反映在生活運作的各個層面。在家庭方面,

葉明華與楊國樞(1997)探討臺灣人的家族主義,發現臺灣的大學生及成人 對於家人團結和諧的信念仍然普遍且強烈;Shek(2001)的研究也指出華人 父母及青少年一致認為和諧而沒有衝突是快樂家庭最重要的特性。在人際交 往方面,「忍」是華人化解人際衝突的因應策略,以維護人際和諧(吳宗祐、

徐瑋伶、鄭伯壎,2002;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在學校師生、

同儕方面,Han、Li 及 Hwang(2005)發現臺灣的大學生面對教授及同儕的 請託時,因為考量對方的面子及彼此之間的和諧,即使心裡不願意也通常會 接受對方的請託;而吳珍梅(2007)針對幼兒園親師互動的研究發現,幼兒 教師面對親師衝突的第一步是「檢討自己」及「向家長道歉」,為的正是保 持親師之間的和諧。

二、 蘊含於評量的努力觀與和諧觀

如果「努力」與「和諧」是華人普存的文化價值觀,那麼身處於華人文 化的教師也應持有這兩項價值觀。教師如持有「努力觀」,在教學與評量上 可能會要求學生努力練習並讚許他們的努力行為,教師如持有「和諧觀」則 可能在課程安排與評量執行時,考量家長的想法與期待。

近年來有關國中小及幼兒園教師評量實務的相關研究肯定了前述的想 法。「努力觀」方面,Fwu 與 Wang(2006)發現臺灣的國中老師多持「熟能

生巧」的信念,認為持續練習及不斷修正可使學生的能力更臻完善。吳毓瑩

(2003)及原瑞玲(2004)也發現國內的國小教師因為重視努力,所以當學 生展現努力的行為時傾向提高學生的分數,教師會依據學生寫作業所花費的 時間,或是日常表現的努力認真程度,在其平常成績(學習態度、作業)上 加分。王素華(1998)的分析發現國小教師傾向根據學生的努力給予評量,

例如:「勝不驕,敗不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看來,國內教師評量時 會考慮學生的努力。

「和諧觀」方面,與家長維持良好互動向來是幼教的重要原則,由於幼 兒年紀小,生活自理與表達能力較弱,因此配合家長及傾聽家長聲音一直是 幼兒園所強調的(徐錦雲,2008)。另一方面,臺灣的幼兒教育非屬義務教 育,相較於其他教育階段,政府投入幼教的經費最少,幼教機構向來以私立 幼兒園為多數,在政府介入程度低且私立幼兒園占多數的背景下,形成「幼 兒園提供服務而家長選擇」的市場機制(陳怡如,2004;張靜文,2009)。

近年來由於出生人數降低,少子化現象使幼教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徐聯恩、

彭志琦,2006),在經營競爭激烈的情形下,與家長保持良好關係及回應家 長的需求,成了幼兒園行銷與經營的重要策略(黃義良,2005)。家長與幼 兒園教師有愈密切的溝通和互動,他們對幼兒園的滿意度愈高,忠誠度也愈 高(謝亞恆、林俊瑩,2011)。因此與家長維繫良好情感,成為幼兒園經營 的重要考量。在重視親師關係、少子化及市場化的脈絡下,不少幼兒園在安 排課程時以家長的期望與喜好為主要考量(黃麗卿,2001;謝美慧,2007),

在評量內容的選擇也順應家長的期待(李姿慧,2006;李嘉華,2005)。幾 篇探討幼教評量實施的研究就發現,教師因家長重視子女的評量結果,有提 高幼兒表現等第的傾向,以維護親師和諧關係,避免家長質疑評量結果或不 開心(李嘉華,2005;張玉佩,2007;黃淑苓,1995)。

然而過去國內幼兒園親師互動的研究指出,幼兒園的公私立屬性可能影 響親師間的權力關係。例如:蔡曉玲(1999)指出私立幼兒園顧及經營招生,

通常對家長採取較低的姿態,傾向迎合家長的要求,公立幼兒園則因較無招

通常對家長採取較低的姿態,傾向迎合家長的要求,公立幼兒園則因較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