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研究結論,提供從事高齡者健康促進組織、承辦人員、研究者等,在實務及未 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一、 實務上的建議

(一) 推動高齡者健康促進策略結合快速評估系統運用辦理,降低評估成本。

本研究發現快速評估系統確實具有足夠效度,並具有快速、簡便、無害、實施成本 極低的特性,對於社區高齡者的運用範圍可擴及到一般高齡者、肌肉衰弱相關症狀族 群,有助於在第一次招募參與者之後,就能提供初步的身體功能狀態,讓健康促進課 程的講師作為擬訂介入方案頻率、強度、時間、休息間隔的參考,同時讓活動的主辦 單位、承辦人員在選取參與者、排出參加的優先順序時,有清楚、簡便且具科學性的 依據,達成對上、對下的說服、溝通效益。

(二) 針對多元運動方案實施分級,提升參與者運動效益。

高齡者年齡差異與體能差異,應開始列入課程實施、規劃與推動的重要參考,在快速 評估系統的情形下,健康促進政策應該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切入,讓高齡者接受符合自己體 能狀態的健康促進方案與評估方式,從減緩肌肉量、肌力與肌能的下降、維持高齡者基本 生活自理能力、到提升高齡者各項功能性體適能的表現,以及公共衛生最期盼達到的,協 助高齡者養成規律且時間與運動強度充足的運動習慣。

(三) 提供適當回饋與諮詢,避免高齡者參與無效或危險運動。

無論是運用傳統常見的功能性體適能檢測或快速評估系統,高齡者都應該接受充足 的回饋,了解自我體能狀態,特別是針對肌肉衰弱症狀的高齡者,除了標示出風險,也應 該提供轉介、諮詢,並列入個案管理追蹤,社區健康促進應有專門課程來協助該族群改善 肌力表現、建立正確的認知,避免或延緩該族群進入失能的狀態。

二、 研究上的建議

(一) 進行追蹤調查,擴大取樣來源

102

高齡者老化的曲線並非一致,心肺耐力、肌力、柔軟度與平衡感的下降速度不同,但 肌少症的有無,對於高齡者在這幾個面向的影響跟變化的走勢,仍待更長時間的追縱調 查,部分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測驗可能需要更長久的調查,才能發現更為完整的後續效 應,甚至短期、中期與長期內入住醫院、醫療機構、跌倒發生的比例都值得重視,本研究 礙於人力、物力有限,雖已採取同時從臺北市、臺南市進行調查研究,但在樣本的推論上 仍有其侷限性。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考慮規劃更長期的調查期程,探討不同肌少症風險 高齡者在快速評估系統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的變化。

(二) 併入年齡分組、肌肉狀態分組,參與不同運動介入方案的效益差異

本研究招募之有效樣本僅 60 人,僅能在肌少症風險上掌握運動介入效益的差異 性,近年高齡研究在 JAPA 呼籲下,越來越多的研究會採用 Spirduso (2005) 提出的年齡 區分方式,如 65 歲–74 歲、75 歲–84 歲、85 歲–99 歲,以及 100 歲以上等,作為實施高 齡者運動介入探討、比較的分組切點,但如能藉由實驗設計的規劃,同時或分別考量年 齡分組與肌少症分組的形式來實施運動介入,能提供高齡者研究一全新的觀點,解答對 於數字上的年齡、身體功能上的差異等,究竟哪一種分組方式,適合於哪一種類型的健 康促進方案,成為更嚴謹且宏觀之研究基礎。

(三) 統整國內現有健保資料庫內資訊,掌握目前肌少症篩檢現況與趨勢

肌少症作為失能、跌倒風險的有效識別工具,已被許多研究論證並為部分先進國家積 極作為公共衛生的評估策略之一,本研究亦證實高齡者肌少症關鍵表現因子 (握力) 與功 能性體適能存在中等以上關係,然而目前肌少症的診斷上,多數存在於家庭醫學科、老年 醫學部以及復健科,健保資料庫中存有” 特定治療項目代號”,能作為是否接受肌少症常 見評估 (握力、單腳站立、步行速度、肌肉量) 的分析依據,國內目前僅對於盛行率與可 能人口比例有所調查跟推估,但對於整體人群是否尋求醫療機構協助、轉介或者接受評估 後就不再進行相關後續追蹤作為,仍存有許多未知的部分,亟待進一步的掌握,已形成未 來因應肌少症侵害高齡者健康的政策基石。

1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內政部 (200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效益指標評估-銀髮族體適能檢測實務操作手 冊。南投縣: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內政部 (2015)。民國 102 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Life/T04-analysis.html 內政部 (2015)。老人福利法。2015 年 12 月 9 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內政部 (2016)。105 年第 3 週內政統計通報(104 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0225&page=0

方怡堯 (2015)。生態學模式與多元性運動訓練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休閒時 間身體活動量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怡堯 (2015)。高齡者運動促進篇。載於張少熙 (主編),高齡者全方位健康促進實施手 冊。 (頁 1-177)。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方怡堯、何信弘、張少熙 (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 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方怡堯、張少熙、何信弘 (2015)。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體育學報,48(1),59-72。

方進隆 (2014)。運動處方。臺北市:華都文化。

方進隆、李若屏、高鈺彥、張致瑋、卓俊辰 (2008)。社區身體活動推廣策略與介入模式 之研究。體育學報,41(3),1-14。

王靜怡 (2013)。臨床問題:運動訓練是否可以改善社區老人之衰弱現象?。長期照護雜 誌,17(2),89-96。

石博文、莊媖智 (2010)。非政府組織人員在原住民社區健康工作的困境。護理暨健康照 護研究,6 (3),231-239。

牟鍾福、陳建松 (2010)。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

行政院主計處 (2006)。都市化程度。取自: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662017264471.pdf

104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3)。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取自

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1211154738MKFOK1MR.pdf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4)。中華民國人口推計 (103 至 150 年) 報告。臺北市:作 者。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9)。老人健康促進計畫 (2009~2012)。臺北市:作者。

何應志、李淑玲、傅正思 (2012)。老人肌肉減少症之預防。大專體育,119,62-71。

吳易謙、熊昭、陳慶餘、吳名祥、許志成、台灣肌少症轉譯研究團隊成員 (2014)。台灣 社區老人肌少症流行病學初探。臺灣醫學,18(3),290-302。

doi:10.6320/fjm.2014.18(3).04

吳柏翰、陳柏翰、陳明宗 (2013) 。全身性振動伸展訓練對女性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 影響。體育學報,46(4),339-350

吳雅汝、周怡君、詹鼎正 (2014)。文獻回顧—肌少症與衰弱症。內科學誌,25(3),131-136。

吳慧君、陳亮恭 (2013)。中老年人日常身體活動量、血液發炎/抗發炎指標及肌肉減少 症之相關研究 (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呂彥萱、陳心怡、唐宜楨、童伊迪 (2014)。老人因病致障於社區照顧介入其生活影響之 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41-82

李玲玲,陳妙星,張淑琴、邱郁耘 (2013)。實證老人規律運動衛教指引發展。志為護理 -慈濟護理雜誌,12(2),66-79。

李若屏、黃奕仁、蘇福新、方進隆 (2008)。多元性運動訓練計畫對社區老人 DHEA-S 和 體適能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8,69-79。

李淑芳、劉淑燕 (2008)。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臺北市:華都文化。

周怡君、張皓翔、詹鼎正 (2014)。肌少症的評估與預後。臺灣醫學,18(3),303-309 doi:10.6320/fjm.2014.18(3).05

林士絹、黃芳進 (2012)。與生命共舞-高齡者的運動體悟。屏東教大體育,15,464-476。

林宜泓 (2012) 。身體功能測試於評估社區老人早期功能衰退之切點值及改良式功能前 伸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臺中市。

林宜泓、顏啟華、顧明祥、胡名霞、王靜怡 (2012)。社區老人身體功能表現測試:區分

105

身體失能與無失能者之切點。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7(3),160-174。

林茂榮、王夷暐 (2004)。社區老人跌倒的危險因子與預防。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3(4),

259-271。

林清壽、王文君 (2013)。中高齡者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向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2 (2),31-48。

林嘉志 (譯) (2012)。ACSM 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臺北市:易利。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9)。

林錦蘭、章美英 (2012)。法鼓八式動禪對年長者平衡能力及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中西 醫結合護理雜誌,2,15-31。

邱郁耘、林淑緩、張淑琴、李玲玲 (2015)。社區老年人運動持續性之影響因素。護理暨 健康照護研究,11(1),43-52。

邱淑媞 (2011)。高齡友善健康照護。醫療品質雜誌,5 (5),20-24。

侯孟次、吳佩穎、林怡貝、張尹凡、陳全裕、官大紳、楊宜青、吳至行 (2011)。偏遠社 區老年男性體適能常模與現況分析。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6(3),48-60。

侯欣怡 (2010)。不同世代中老年人成功老化之縱貫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 大學,臺北市。

唐翔威、林珮欣、鄭惠信、劉栩含、劉守莊、黃美涓 (2008)。台灣地區不同健康狀況社 區居住老年人下肢膝伸直肌力和三十秒坐站測試之間的關係。物理治療,33(5),

287-293。

徐慧娟 (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 252-260。

徐慧娟、張明正 (2004) 。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 福利學刊,3(2),1- 36。

徐錦興、曹德弘 (2009)。骨骼肌減少症 (Sarcopenia) 及肌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適能的影 響。中華體育季刊,23(2),20-26。

高淑貴、周欣宜 (2008)。 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

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3,35-47。

國民健康署 (2014)。高齡友善城市全臺總動員。新北市:作者。

張少熙 (2015)。高齡者專業運動課程與指導人力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3(1),41-50 doi:10.6283/jocsg.2015.3.1.41

106

張少熙、方怡堯、陳少卿 (2014)。銀髮族愛運動。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張少熙 (2015)。高齡者全方位運動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張少熙、何信弘、方怡堯、詹培明 (2012,12 月)。在地老化與健康促進之實施成效-以 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長青健康活力站為例。以海報形式發表於 2012 體育運動學術團 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淑芳 (2014)。老年肌少症之診斷與治療。護理雜誌,61(2),101-105。

張智惠 (2004)。阻力訓練對老年人肌肉減少症的正面效應。中華體育季刊,18(3),55-63。

張棋興、梁忠詔、林春香、魏于鈞、徐瑋璟、陳家慶 (2013)。物理治療介入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活動對老人體能活動表現、平衡能力及走路能力之成效。物理治療,38(3),

張棋興、梁忠詔、林春香、魏于鈞、徐瑋璟、陳家慶 (2013)。物理治療介入社區照顧關 懷據點活動對老人體能活動表現、平衡能力及走路能力之成效。物理治療,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