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功老化的概念廣為世界各國列為政策推展的關鍵因素,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是維持 生活自理的能力,才能有助於追求心理的健全與擴大社會參與 (Chodzko-Zajko, Schwingel

& Park, 2009) ,也因此,當前健康促進的研究不論是在研究典範或方法取徑上,都從純 然探討結構的影響因素,逐漸邁入與政策、實務需求更為結合的發展趨勢 (Carr & Springer, 2010) 。成功老化的觀念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始自美國老年學學者們於 1940 年代針對生 活滿意度的研究 (Bowling, 1993) ,於 1960 年代成為學術名詞 (Baltes & Baltes, 1990;

Phelan & Larson, 2002) ,而在 1980 年代,因 Rowe 與 Kahn 及其團隊的努力下,「成功老 化」成為普遍流行的名詞 (陳麗光等,2011) 。成功老化係強調在老化的過程中,在生理 方面維持良好的健康及獨立自主的生活,在心理方面適應良好,在社會方面維持良好的家 庭及社會關係,讓身心靈保持最佳的狀態,進而享受老年的生活 (Rowe & Kahn, 1998) 。 雖然多數研究者認為達到成功老化的狀態,對於高齡者晚年生活整體生活品質非常重要 (Peterson, & Martin, 2015; McLaughlin, Connell, Heeringa, Li, & Roberts, 2010; 黃富順、楊 國德,2013) ,然而,對於成功老化的定義卻始終沒有較為一致的看法 (侯欣怡,2010;

徐慧娟,2003;Charbonneau-Larson, 2002; Glass, 2003; Nimrod, & Kleiber, 2007) 。 將生理與心理的基本健康做為邁向成功老化首要條件的模型,也以完整的被建構出 來。von Faber 等人 (2001) 以定性結合定量的研究方式,有系統性地建構起了成功老化

15

的定性模型如下圖 2-1,確立了達成該目標的具體路徑,此一路徑可清楚說明,維持高齡 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的正常,是最基礎的目標,此一觀念已是世界性的趨勢並落實在諸多 政策中 (Shaw, McGeever, Vasquez, Agahi, & Fors, 2014) ,確保高齡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才能進一步追求社交、心靈乃至於靈性上的滿足,達到全面性的成功 (Chodzko-Zajko, Schwingel, & Park, 2009; Peterson & Martin, 2014) 。

圖 2-1 成功老化的定性模型 (Qualitative model of successful aging)

資料來源:von Faber, M., Bootsma–van der Wiel, A., van Exel, E., & et al. (2001). Successful aging in the oldest old: Who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uccessfully aged?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1(22), 2694-2700.

doi:10.1001/archinte.161.22.2694

我國 105 年底佔總人口比例 12.51%,距離成為高齡社會 (Aged Society) 的 14%根 據推估,於 2018 年也即將實現 (行政院內政部 [內政部],2016;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國發會],2014) 。據內政部兩年公布一次的我國國民兩性零歲平均餘命調查結果顯示,

104 年為 79.84 歲 (男性為 76.72 歲、女性 83.19 歲) ,較前年 80.02 歲 (男性為 76.91 歲,

女性為 83.36 歲) 略減 0.18 歲 (內政部,2015) 。從臺灣 1995 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後國人平均餘命從 (74.8 歲) 至 2014 年 (79.84 歲) ,增加 4.6 年之多的壽命。

然而與此同時,先進國家的全民健康政策,早已往更高、更接近成功老化的層次邁 進,如美國政府推動的 Healthy People 202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Health Promotion, 2012) 、 歐 盟 的 Health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都不僅僅滿足於追求生命長度的增加,而是主張人們應該持續追求增 進生活品質的提升、擁有更加良好的生活技能、選擇健康狀態的判斷能力,進而達到達到

Well-being = Successful Aging

Socail Contacts

Adaption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16

免於病痛的長壽生活,當前的臺灣高齡者活得久卻不一定健康,2011 年的調查發現,國 人的健康平均餘命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為 72.6 歲 (男性為 70 歲;女性為 75.4 歲),

若與整體平均餘命相比較,則可發現不健康存活年數約 6.6 年。近十年我國女性不健康存 活年約 6.1~7.3 年,男性則約 5.8~6.3 年,2011 年兩性健康平均餘命差距 5.4 歲 (主計總 處,2013)。

整體而言,依據 102 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高齡者自我 認知普遍不佳,65 歲以上人口認為「老人是體弱多病」佔 61%、「老人是家人或社會的負 擔」佔 44.3%,以及「老人沒有工作能力」的佔 48.3%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衛福部],2014a) 。 此外,在身體健康狀況方面,衛福部 (2014b) 調查在 102 年 65 歲以上高齡者,健康自覺 狀況「普通」佔 17.8%、「不好」及「非常不好」佔 26.8%;身體質量指數高於 24 (過重或 肥胖者) 佔 39.4%。低於 18 (過輕者) 佔 6.6%。而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高 齡者對於晚年生活的最大的期望,是擁有「身體健康的生活」;然而期望與實際狀況落差 相當大,有 81.1%的高齡者罹患慢性或重大疾病,主要為「高血壓」、「血液脂肪過高」、

「骨質疏鬆」及「糖尿病」,而年紀愈大者罹病比例愈高。

若從高齡者尋求醫療協助的觀點來探討,我國健保支出顯示,高齡者的健康狀況並 不理想,因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5) 最新發佈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報告直指,我 國平均每人每年醫療支出自 2003 年至 2012 年這 10 年來,從平均每人美金 935 元已攀升 至美金 1,385 元,成長幅度達到 60% (如下表 2-1) ,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美先進國家,如 冰島為-3%、盧森堡為 36%、愛爾蘭為 39%或者美國、法國、德國等介於 46~48%;此外 若從年齡層區分來分析,比較國內 60 歲以上民眾醫療保健支出佔整體的比例,則可發現 2004 年時僅佔整理支出的 37.62% (二仟二佰二十六億五仟一百萬元) ,但到了 2013 年時,

佔比已提高到 45.13% (三仟八佰五十三億七仟一百萬元) ,金額成長的比例更高達 170%,

亦即短短十年間,60 歲以上民眾用於醫療保健的費用成長比率,遠超過整體支出成長比 例 (141%) 。

17

表 2-1

2003~2012 年醫療保健支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支出比較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成長率

(單位:%) 冰島

3,934 4,483 5,181 5,003 5,957 4,847 3,666 3,672 3,981 3,829

-3 希臘

1,553 1,818 2,102 2,285 2,802 3,016 3,008 2,361 2,622 2,019

30 盧森堡

3,803 4,748 4,945 5,263 5,588 5,880 6,012 5,362 6,033 5,168

36 愛爾蘭

2,856 3,520 3,712 3,907 4,844 5,157 5,086 3,990 4,422 3,965

39 匈牙利

707 829 924 923 1,039 1,147 978 1,028 1,107 1,000

42 義大利

2,124 2,575 2,708 2,837 3,230 3,401 3,455 3,079 3,515 3,022

42 美國

6,009 6,377 6,751 7,123 7,504 7,786 8,015 8,244 8,483 8,745

46 法國

3,056 3,603 3,727 3,845 4,550 4,696 4,844 4,315 5,058 4,508

47 德國

3,157 3,549 3,644 3,735 4,418 4,607 4,867 4,407 5,127 4,669

48 英國

2,495 3,199 3,436 3,676 3,899 4,155 3,691 3,698 3,738 3,781

52 臺灣 847 932 1,006 1,034 1,058 1,130 1,131 1,208 1,328 1,353

60

資 料 來 源 :衛 生 福 利部 統計 處 (2014) 。102 年 國 民醫 療 保 健 支出 統 計 。取 自衛 生 福 利 統計 專 區:

http://www.mohw.gov.tw/CHT/DOS/DM1_P.aspx?f_list_no=557&fod_list_no=365&doc_no=48453 註解:本表之成長率是指 2003 年與 2012 年相較之成長率。

Reid 等人 (2014) 縱向追蹤發現,不論健康老人或行動能力受限制的老人,若未規 律從事運動,肌力都會隨著年齡也逐漸下降,且幅度相近,意味著不論身體能力表現高低,

都應該持續參與運動。相對而言,高齡者從事身體活動 (physical activity) 可促進健康、

降低罹病率及死亡率 (WHO, 2010) ,其背後的關鍵在於維持充足、良好的肌肉表現,避 免肌少症所造成的各種影響,更可以預防失能、保有自主行動能力,讓身體健康、老年生 活更有品質,因為肌力對於部分與肌肉力量相關的癌症與各式病徵都有保護作用 (郭世傑、

古博文、周碧瑟,2014;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Pollock et al., 2000) 。 然而,目前臺灣高齡者參與運動形式單調、運動強度偏低,且社區高齡者運動方案之課程 內容及實施狀況亦有待改進 (教育部體育署,2014;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14) 。

成功老化的多元面向及不同定義,除了跟不同的世代、區域、國家及社會文化之差 異外,其次,個人所處在的社會人口統計變項下,亦造成對成功老化的認知與定義有所不 同。檢視過去成功老化相關研究主題遍及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身體功能、

疾病數量、社經地位及健康行為等,然而,多數的研究都同意,保有足以生活自理的身體 健康與認知能力,是首要的條件 (徐慧娟、張明正,2004;Chou & Chi, 2002; Strawbridge,

18

Wallhagen, & Cohen, 2002),目前這樣的概念也普遍出現在我國的相關研究中 (林子郁,

2012;徐慧娟、張明正,2004;郭哲君、鄭志富,2012),本研究亦循此一趨勢進行更深 一層的探究,以對成功老化的實務運用提供更可行的論證。

因此,本研究以高齡者身體表現的評估、提升做為研究的目標,符合成功老化當前 的潮流與概念,也能具體因應我國國情與研究潮流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