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分述如下,快速評估系統以文獻分析法建構快速評估系統之草案,並以 功能性體適能做為建構效度之效標;運動支持系統以準實驗法進行試驗,驗證有無肌少 症高齡者參與多元性運動訓練方案獲得健康促進效益差異為何。研究架構如圖 3-1 及圖 3-2。

圖 3-1 建構快速評估系統研究架構圖

快 速 評 估 系 統

握力 功

能 性 體 適

睜眼

單足立

手臂彎舉

坐姿起立

抓背

坐姿前彎

心肺耐力

動態平衡

相關、預測

52

圖 3-2 驗證運動支持系統研究架構圖

自變項 依變項

肌少症風險

1. 低風險組 (男性握力>26kg;

女性握力>18kg) 2. 高風險組 (男性握力<26kg;

女性握力<18kg)

功能性體適能

(上下肢肌力、上下肢 柔軟度、心肺耐力、動

態平衡能力) 1. 前測(介入前)成績 2. 後測(介入後)成績

5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快速評估系統及運動健康支持系統的介入運用,了解社區高齡 者功能性體適能及快速評估項目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流程如圖 3-3 及 3-4 所示:

圖 3-3 相關與預測研究流程圖

圖 3-4 多元運動介入效益與差異研究流程圖 招募研究

參與者180人

身體活動量與基本 資料調查

實施檢測:功能性 體適能與握力、單

腳站立檢測

145人完成全數檢測 資料處理與分析

提出結果與討論

招募受試者 70人

身體活動量與 基本資料調查

功能性體適能 前測(第0週)

參與12周多元 性運動訓練 功能性體適能

後測(第13週) 60人完成檢

測,資料分析

提出結果

5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依據研究目的有二:

一、快速評估系統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相關性與預測性方案 (以下簡稱 A 案):

以臺北市花博悠活館、士林區長者健康講座、大同區長者健康講座等處參 與者為研究對象,招募 180 名 65 歲以上社區高齡者接受快速評估系統與功能性 體適能之檢測。招募之高齡者篩選條件如下:

(一) 無重大疾病且可接受相關檢測,使用中文版「身體活動準備問卷」

(Physical Activel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PAR-Q] (林嘉志,2012) 進 行篩選。

(二) 實驗期間願意持續參加本活動者:有意願參與本研究,並在實驗期間無 重大活動 (例如:出國、開刀等) 規劃,且剔除可能終止參與研究計畫 者。

(三) 實驗期間不參與其他運動計畫者:使用 IPAQ 台灣活動量調查短版量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2) 評估未達本研究多元運動訓練規律運動 水準 (每週 3 次、總計達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身體活動) 且願意配合 本實驗,不參加其他運動或身體活動訓練計畫,以避免影響本研究運動 介入效果者。

二、多元運動介入對不同肌少症風險者之多元性運動效益方案(以下簡稱 B 案):

以臺北市、臺南市分別辦理悠活樂走多元性運動方案,招募 70 名 65 歲以 上社區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招募之高齡者篩選條件如下:

(一) 肌少症表現優良與不佳者:以快速評估系統之項目調查,手握力男性 低於 26kg、女性低於 18kg 者,則可視為肌力低下,本研究並依據相 關文獻,將低於標準者視為高肌少症風險組;反之則視為低肌少症風 險組,為符合國內調查研究之肌少症盛行比例 (5%~11%) (吳易謙

55

等,2014; Chen et al., 2014),故高風險組收案比例不低於 11%。

(二) 無重大疾病,可參與運動者:採用中文版「身體活動準備問卷」

(Physical Activel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PAR-Q] (林嘉志,2012) 進 行篩選。

(三) 實驗期間願意持續參加本活動者:有意願參與本研究,並在實驗期間 無重大活動 (例如:出國、開刀等) 規劃,且於招募時先行剔除可能終 止參與研究計畫者,減少樣本流失之比例。

(四) 實驗期間不參與其他運動計畫者:參與課程前,使用 IPAQ 台灣活動量 調查短版量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2) 評估未達本研究多元運 動訓練規律運動水準 (每週 3 次、總計達 15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身體 活動) 且願意配合本實驗,不參加其他運動或身體活動訓練計畫,以避 免影響本研究運動介入效果者。

B 案研究參與者在實驗期間,不論參與者之肌少症風險程度為何,都接 受同樣強度與頻率之多元性運動介入課程,分組之資訊僅於統計分析時進行處 理,避免運動指導者、參與者或相關人員可能產生受試者期望效應 (Subject-expectancy effect) ,影響研究結果之客觀性。

為探究介入過程肌少症者是否影響課程實施的效益,研究者針對運動指導 者進行訪問調查,旨在了解運動指導者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運動強度、難度以 及風險考量的因素為何?實際上的操作策略為何?以利後續資料分析時做為研 究者之參考依據,但有關介入效益之論證,仍以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數據是否在 統計上達到顯著水準為準繩。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