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期對於未來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在課 業、術科訓練及生涯面向的提升,給予相關單位作為參考,並有利於後續研究。

一、實務面建議

(一) 對體育班發展方向

現階段高中、高職體育班發展蓬勃,就體育班的專長項目種類來看,水上運動 (游 泳、輕艇) 及其他項目如保齡球、柔道、舉重、軟網、木球等特色項目運動種類的發展 最為缺乏,未來應注意這些特色項目的招生名額,避免形成人才斷層的現象,以利維持 人才培訓的連貫性。相關學者提到,近年學校發展體育班項目的種類繁多,應避免重複 項目的過多導致訓練資源無法集中,而在田徑與棒球項目發現,學生人數名額最多,卻 也形成高中階段無競賽經驗的學生比例過多的現象,政府與學校單位除了應控制部分專 長項目的名額,在訓練上應執行能力分級的培訓計畫,讓學生也可以正常接受正規訓練,

提升參賽的機會與經驗。

另外,應落實並擴大課業、生活及生涯輔導機制,使學生適應學業與術科的學習環 境,並瞭解未來生涯方向;尤其,對於無全國性競賽經驗且學業成績差的體育班學生更 須給予實際的協助,針對其學業表現及生涯取向及早進行輔導,提供往其他興趣領域的 適性發展,避免許多學術科表現較差的學生,因生涯相關資訊不足、生涯方向不明確而 免強留在體育班就讀。

(二) 提供多元社會支持系統,改善學科及術科學習態度

依據研究結果,家人、同儕、老師、教練等支持來源,與學科、術科學習態度以及 生涯發展有相互關係存在,其中,同儕在學科及術科的支持上,分別與學科學習興趣及 術科學習習慣的關係最為深切;同儕訓練支持、學科學習興趣及術科學習習慣也分別與 生涯探索、生涯發展有緊密的關聯性。因此,在課業上與術科訓練時更應注重同儕間的 協助,與適當的時候依照能力分別以同儕小組合作方式,鼓勵學生透過相互的討論、激 盪想法,帶領彼此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在課餘或訓練後的時間進行有主題性的心得

分享,如比賽訓練心得、課業學習、生涯發展等,不僅可讓同儕分享喜努哀樂的生活故 事,同時亦達到指導者瞭解學習者想法的效果,調整教學與訓練的方式,提升體育班學 生學習的意願與態度。此外藉由師生彼此間的分享,可發揮「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 省」的情操,讓學生從他人的生活經驗與想法來進行個人的反思,提升自我的內在心靈 層次。再者,建議家人、老師及教練三方應建置雙向溝通管道與平臺,能隨時瞭解學生 在課業上、訓練上、生活上的學習情形,進一步提供合適的扶持與協助,達到多元的關 懷。

(三) 激發學科學習興趣,增進生涯發展具體化

依據研究結果,家人支持、同儕訓練支持、學科學習興趣、學科有用性、術科學習 興趣、術科學習習慣、術科有用性皆能影響學生對未來生涯的發展,其中應先培養學科 學習興趣以提升生涯發展。教學前,建議調查學生較有興趣的科目,安排上以實務經驗 相結合,透過生活化的情境使複雜艱深的教材能簡單呈現。教學中,老師應寓教於樂,

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安排師生、同儕間的互動機會,設計難度合宜的問題,給予學生 成功學習的喜悅。教學後,反思評量學生對整體的學習情形,作為下一次課程準備的調 整依據。另外,開發與落實多元智能的課程,引導、扶持學生合適的發展機會,籌辦體 育運動或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講座,瞭解不同領域的發展運作情形,期望透過不同面向 的接觸,培養多向度的學習興趣,從中明確自己的生涯方向,進一步實踐對未來規劃的 生涯目標。

二、未來研究建議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量化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在量表內容部分僅能廣泛蒐集表面資料進行現況 之分析,在撰寫上而難以詳述,未來可增加質性訪談配合觀察的方式,獲得體育班學生 較深度內心感受及想法,以深化相關研究內涵,尤其在本研究較為特殊性部分,如參與 縣市或地方性競賽的體育班學生其知覺感受程度在社會支持、術科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 皆為最低,其繼續選擇體育班就讀之原因為何等經驗歷程。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中部地區為研究範圍,未來可接續以南部或東部等其他區域進行更廣泛 的調查。另外,本研究受時間因素之限制,僅以橫斷面方式進行高中 (職) 體育班知覺 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等變項之調查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面的方式,探討體 育班學生之感受在時間序列上的改變情況。再者,也可針對體育班學生之重要他人,如 教練、家人、同儕及老師等為研究對象,以瞭解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態度、生涯發展的感 受與看法。

(三) 研究主題變項

本研究探討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影響情形,而影響生涯發展之因素繁 多,諸如背景變項、社會支持、學習態度等。建議未來可結合動機、生涯阻礙等變項;

依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分別與學科學習態度及術科學習態度之相關情形,為顯著 正相關,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進一步探討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之影響關係,增加相關研究 領域的貢獻度。

(四)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之體育班術科學習態度量表,乃引用自一般高中職學生測量學習態度的 量表,透過語意轉換後,經由專家效度、建構效度及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後,雖然皆具 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然而,其量表內容的完整度仍應再進一步證明,建議未來依樣本 特性進行編修,以提升量表的飽和度。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 (1995)。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 (2009)。教育研究法 (十三版)。臺北市:五南。

王光輝 (2008)。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孟佳 (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俊程 (2009)。受傷運動員希望感、社會支持對復健中之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王俊權、李昱叡 (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

25-21。

王曉祈 (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態度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尤婉芬 (2007)。城鄉差異影響國中生音樂學習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福林 (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曉祈 (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態度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臺北市:作者。

李孚男 (2009)。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意向之研究-以中彰投地區為 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明恕 (2011)。嘉義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升學意向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李坤培 (2003a)。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 (3),109-114 頁

李坤培 (2003b)。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6,67-86。

李佩蓉 (2008)。組織變革抗拒對國營員工工作態度之影響-探討心理安全知覺與社會支 持的調節角色 (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李美枝 (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

李昱叡 (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

44-55。

李 昱 叡 (2012) 。 區 域 運 動 人 才 培 育 專 區 。 取 自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 學 校 體 育 網 網 址 http://school-physical.moe.gov.tw/list.php?catalogid=4&subcatalogid=20

李亭儀 (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詠秋 (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李嵩義 (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武典 (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 (5) ,5-11。

吳武典 (2000)。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佳玟 (2008)。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 (譯) (1996)。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Zunker, V. G., 1996)。

吳芝儀 (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縣:濤石。

吳明隆 (2009)。SPSS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怡儒、 蔡文榮、李林滄 (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 素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 (1),25-57。

吳秋帆 (2006)。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春菊 (2012)。高雄市國小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淑芬 (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學偉 (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 外遊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杜容瑩 (2008)。臺北市國中學生學業無動機、社會支持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美華、董華欣 (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邱佳椿 (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 (未出版碩士

邱佳椿 (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 (未出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