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處於當前的 21 世紀之際,所面臨的是社會快速變遷且不斷地朝向多元化發展的時 代,各個先進國家皆提出各種計畫性的教育改革制度,往全人教育的目標來進展,並與 國際的趨勢接軌,才能於國際社會中生存發展 (詹俊成,2003)。「體力就是國力」,體 育運動除了反映國民身體健康外,也是國家國力的展現。在國際的競爭舞臺上,推展體 育活動、培養強健體魄的國民、展現強勢的國力,便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因此,各國 皆將大量資源挹注在優秀運動選手的培訓,為了跟進時代脈絡,我國政府亦開始著手進 行體育改革事務,除了制定體育相關法規、提升體育主管機關的層級並進行改組、增設 運動場地與設施,也落實各級運動選手的訓練與發展。另外,為了在國際賽會上能夠脫 穎而出,我國政府也在各屆亞、奧運提出具體的奪牌實施計畫如: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擬訂的「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挑戰 2008 黃金計畫」等,其實施成效從近幾屆 大型國際運動賽會中,我國選手在運動場上屢創佳績的成果便可得到印證。為了延續及 逐步更長遠的計劃,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以我國競技運動 的現況分析,將選、訓、賽、輔、獎分別提出五種相對應之具體的發展策略,以規劃 2023 年我國國家體育運動的新願景,進而強調「卓越競技」,以強化運動人才並提升國際競 爭力為目標。而我國國家代表隊選手或是國內的地方代表隊選手,非常多皆來自於尚在 就學的年輕選手,是以,想要提升我國整體的體育運動競爭力,以及提供完整的訓練系 統,健全學校體系的選手培訓制度將是眼前的重要任務 (張俊一,2009)。

為提升我國體育運動在國際的競爭力,首先必須向下紮根、從基層開始培養。洪嘉 文 (2003) 認為,學校體育的發展主要是奠定國家體育基石,且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否落 實,對於我國的教育體系及體育運動推展之影響非常深遠,可見若要提升國家體育運動 事業的競爭力,學校體育相對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而對體育班的成形便有了初階 的想法。成立體育班的目的,對於我國競技運動紮根有相當的助益,既能推動國家體育 的基礎,又能培養學生從事運動 (劉志偉、倪子翔,2013)。政府為了培育學生專項運動 的技能,並從中找尋具有運動潛能的人才,給予系統化的專項運動訓練,提出了一系列 成立高中 (職) 體育班的實施計畫,如 1997 年頒布「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 計畫」、1998 年修訂「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2004 年公布實施

「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以及 2006 年通過「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 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等,歷經多次政策的演變與實施,從最初的雛型運動代表隊模式,

接著重點發展項目模式以及體育實驗班模式的成立,一直到今日的體育班模式 (謝應裕,

2006)。另外,基於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的根基,前體育委員會也推出「國家競技運動 選手四級培訓體系」,將高中 (職) 體育班列入在國家優秀運動員第三級的培訓體系,

以承續我國競技運動選手之培訓 (王俊權、李昱叡,2009)。由此可見,我國高中 (職) 體 育班的發展至今,不僅為中學階段的競技運動奠定穩固的基礎,更是許多國家代表隊選 手的發掘地,也因此,對於培訓優秀運動選手而言,高中 (職) 體育班確實扮演著階段 性的角色 (楊承勳,2012)。

根據前體委會 100 學年度針對全國學校所統計的學校體育年報數據得知,高中 (職) 學校設有體育班之學校數共有 134 所,相較於 1999 年所調查的數據 30 所學校 已有大幅度的成長。儘管成立體育班的初衷,是在於促進優秀運動人才的培養、提昇國 家競技運動水準,不過,在相對擴展的同時,也漸漸浮現一些負面的狀況,經由體育班 的相關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如體育班課程規劃不明確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體育班 學生學業成績與學習能力普遍低落 (李坤培,2003;程瑞福,2011;蔡俊良,2000);相 較於普通班學生,體育班學生學業成績落後許多 (楊承勳,2012;歐淑芬,2003);必須 兼顧專長訓練與課業學習的情況之下,導致學生學習適應上的不良,其中以學業適應方

面較差 (王光輝,2008;林德齊,2008;羅明屏,2012);且在專注於術科技能的提升與 競技成績的突破上,學生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學習,造成缺乏生涯發展的探索與 準備 (葉麗琴,2002) 等,這些問題皆應是中央政府機關與學校單位需要重視。

當優秀運動員在競技場上過關斬將、發光發熱最終登上耀眼的頒獎台,我們看到的 是選手最光榮的一面,卻往往忽略在光芒背後所付出的心血與代價,即便我們瞭解卻無 法深刻的體會,要培養像這樣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從起初的訓練一直到最後的成才,至 少需要花費 8 至 12 年的的光陰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可見其付出的努力之龐 大。而就讀體育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具有運動專長,除了必須面對「學科」與「術科」

的雙重壓力,也肩負著「運動員」與「學生」的雙重角色,因此體育班學生常面臨生理、

心理上的挫折、困難與壓力。Caplan (1974) 與 Thoits (1986) 指出,透過家人、朋友、

教師、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情緒、訊息或工具等不同形式的支持,可以有效減緩壓力、解 決困難並達到對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

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參與任何的活動中,由周遭他人的幫助下達到其內心渴望的目 標 (Caplan, 1974)。Horn 與 Harris (1996) 認為,社會支持的來源包含父母、教練與同 儕,這些重要他人對個體在參與運動的態度與行為形成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個體知覺 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負面影響的力量也越大,是成為行為背後的動力;反之,

若缺乏社會支持,其影響不僅會在現實環境受阻,也容易導致個體適應困難,造成學習 情緒和態度的改變 (Sallis, Grossman, Pinski, Patterson, & Nader, 1987)。學生在學習的過 程中所獲得較多的家長、教師、和朋友的支持,則學生在學科上的表現與學習態度會越 好 (Rice, Barth, Guadagno, Smith, & McCallum, 2013),且對生活的積極度會更佳 (Sinha, Nayyar, & Sinha, 2002)。另外,社會支持不僅對個體在從事活動的態度、價值觀及生涯 信念等認知有所幫助,也會直接影響生涯發展的認知 (洪煌佳,2012),且 Carron、

Hausenblas 與 Mack (1996) 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將有助個體持續投入運動和進行生 涯發展 (洪煌佳,2012)。因此,在現今講求競技取向的體育班,學生身處於訓練與學業 兩種學習環境的交織中,若能夠擁有完整性的社會支持面向,提供學生有形的訊息與工 具支持及無形的情感與評價支持,將可舒緩壓力的形成、解決困難的瓶頸;在學業學習

上,相對能提升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態度,逐漸引導學生多元學習興趣,進而改變學生在 學習行為上的積極性,以期對自我的生涯發展有較具體的規劃。是以,研究者欲瞭解高 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自身周遭的社會支持的知覺程度,並探討社會支持分別對體育班 學生自覺之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的影響情形。

Schein (1978) 將生涯發展定義為,由工作環境中的經驗,進而發展並成為個人自身 能力、態度與價值觀等自我概念之知覺;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在不同階段的成長 環境,經由學習、教育及訓練,促進生涯的發展與個體成長 (張添洲,1993)。根據 Super (1953) 的生涯發展理論,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正處於探索階段的試探期與轉變期,學 生在生涯方向會依照個人的興趣,並考量自身的需求與能力,針對學校內、外部環境所 接觸到的機會進行探索,在生涯試探逐漸具體化之後便開始嘗試實現自我並面臨生涯目 標的抉擇 (吳芝儀,1996)。然體育班學生在追求卓越的運動競賽成績的同時,卻忽略自 己在運動以外其他領域能力的探索與養成,缺乏多元學習的機會,導致在面臨升學和就 業的現實面時,往往除了體育運動相關領域之外,似乎便沒有其他的選擇方向,對於學 業與競賽成績較不突出者尤甚。研究顯示,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於確立自己的生涯 定向部分較為薄弱,表示體育班學生在目標選擇與達成目標的規劃能力是不足的 (王孟 佳,2011;張碧娟,2010)。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面對繼續升學和就業的考量,常牽涉 到其往後的生涯發展規劃。因此,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的畢業進路,正是個人生涯發 展的重要時間點,所以其意向將是其進路選擇的重要決定因素之ㄧ。因此體育班學生,

對於自己的畢業進路所抱持的態度,實有必要加以瞭解。

除了上述生涯發展的相關問題,學科學習態度低落上也是體育班面臨的困境的之一。

羅明屏 (2012) 針對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研究指出,多數體育班學 生未曾參與學校課後輔導、校外補習,也不會進行課後自習,顯示學生對於學科學習的 態度不甚積極,且未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為 (陳羿戎、王宗進,2010);相較於專 長術科訓練的學習,訓練學習態度方面的知覺是呈現正向之態度 (宋宗憲,2012)。態度 包含認知、情感、行動等三個組成因素且三者互有關聯,因此態度能反映一個人對某種 特定行為的重視度,也是影響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ㄧ;且與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即

對於所從事的行為抱持愈多喜愛的態度,則行為意圖愈強;反之則否 (Ajzen, 1985)。多 數的體育班學生從國小、國中就投入專項訓練,也耗費相當多的心力於專項訓練,在學 業進度長期處於落後之下,學生對學科方面漸漸不感興趣,最終導致排斥與逃避學習。

陳麗娟 (1992) 指出,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生長與學習並重,可透過適當的學習經驗

陳麗娟 (1992) 指出,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生長與學習並重,可透過適當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