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Copied!
1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 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塗大慶 指導教授:林靜萍.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2014 年 6 月 研 究 生:塗大慶 指導教授:林靜萍.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 展之差異,及生涯發展、社會支持對學習態度之影響關係。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使用問卷調查法,以「高中 (職) 體育班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 量表」為工具,共發放 797 份問卷,有效回收 729 份。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 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 一、 男女生人數比例差距大;運動項目以球類、陸上及技擊運動為主;多數學生以全 國性競賽為主要競爭舞台,且未來傾向就讀體育科系或體育運動相關科系。 二、 社會支持、術科學習態度及生涯發展現況介於普通到符合之間,屬於尚可的程度, 對於學科的學習態度有待加強。在社會支持方面,以「同儕訓練支持」構面最高; 學科學習態度方面最重視「學習興趣」;術科學習態度以「學習習慣」為最佳; 生涯發展則以「生涯探索」為最高。 三、 性別、年級、專長項目、運動賽會級別、訓練年資及未來升學取向會影響學生社 會支持、學科學習態度、術科學習態度以及生涯發展。 四、 社會支持、學科學習態度、術科學習態度及生涯發展彼此間皆為顯著正相關。 五、 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對生涯發展具有正向的預測力,其中以「學科學習興趣」之 影響力最大。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政府或學校單位應提供多元的社會支持系統,鼓勵關懷學生, 以促進學生學科及術科學習態度之養成。另外,引導學生多面向的學習興趣,從學習中 明確自己的未來方向,進而實踐生涯發展之規劃。 i.

(3) 關鍵詞:高中職體育班、社會支持、學習態度、生涯發展、生涯規劃. ii.

(4) Student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the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es June, 2014 Author: Tu, Da-Cing Adviser: Lin, Ching-Ping.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in central Taiwan.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nduct the survey. 797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729 valid ones.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ga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atio. Ball games, land sports, and martial art sports are the main focus. Most students aimed at participating in national sport contests and tended to attend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r related departments. 2. The level of social s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skill subje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re between “average” and “agree”, and learning attitude needed to be increased. As for social support, the aspect of “peer support training” was the one with the highest score. Regarding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academic subject, “interest in learning” was highly valued. In terms of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skill subject, “study habit” was greatly valued. As to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exploration” was the highest item.. iii.

(5) 3. Gender, grade, specialty, level of sport contest, training seniority, and future study orientation could affect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4.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ne another. 5.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ttitud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career development. Besides, “learning interest in academic subject”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government and school units should provide diverse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s both academic and skill subject. Furthermore,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cultivate multi-oriented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ensur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ulfill career development plan. Keywords: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social support, learning attitude,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planning. iv.

(6) 謝. 誌. 終於,我也熬過來了!!對於自己完成人生的第一本書-「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 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研究」,現在回想起來依然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這名稱對我而言真是又愛又恨。愛,是它培育了我兩年的 學術研究基礎,經歷了許多美好的人事物;恨呢,則是我努力追了它三年,才有幸投入 它的懷抱。不過,也因為有當初的堅持才有今日這光榮的學位。兩年碩士班的生活確實 過得很快,就如同建築師,好不容易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很快地必須離去往下一個目標 邁進,而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能夠進入堪稱國內體育學術界首屈一指的學術殿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是我的夢想,如今真的實現了。首先,要感謝我的老爸與老媽。謝謝您 27 年來的呵護, 這一大段的學生生涯沒有你們的支持,就沒有孩子今日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每當回到 家裡面,你們的迎接總是讓我感到特別溫暖窩心,那些惱人繁雜的研究頓時被拋到九蕭 雲外,因此讓我更加珍惜與你們相處的機會。再來,要感謝的是我的姐姐,妳是我選讀 研究所的啟蒙者!連續三年臺師大的碩士班考試,都是在妳對我的支持下,才有這樣的 經歷 (精力),且也因為有妳,我才相信自己是可以拿到碩士班學位的,有妳真好,我最 愛的姊姊。 毫無疑問地,我的指導教授-林靜萍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外貌與智慧兼具的媽媽, 是在這兩年的研究生活中給予我最多幫助的師長。學校裡,靜萍老師總是細膩的給予教 導,從家門讀書會裡,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表問題,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鼓勵對外的研 究發表,提升自我研究能力與開闊眼界;參與國科會計畫,實際瞭解體育班及精進質性 研究;一直到確立題目方向與撰寫論文,這一路上的磨練意義非凡,也使我更為完整, 能夠作為靜萍老師的指導學生我感到十分榮幸!另外,我要向我的兩位口試委員致謝- 周宏室校長及陳美燕教授,感謝兩位教授細心審閱我的論文,並給予指正與肯定。尤其 是美燕老師,在量化統計上非常耐心、用心地指導我,使我的論文完成更為順利。 接著,是我的研究好夥伴們-魚子姊、幸君與子葳,我們四個人經歷了許多共同的. v.

(7) 回憶。家門讀書會不專心猛 Line 卻可以問出犀利的問題、Seminar 發表內容互相幫忙找 盲點、楊幸君 PBL 行動研究雖累卻是患難見真情、紐西蘭假學術之名行玩樂之實、臺 東迷你之 PBL 家遊、碩二論文大作戰然後魚仔姊櫻櫻美代子..等,這兩年有太多好玩好 笑的事情,說也說不盡。雖然在年紀上我實屬最老,不過很多事情經常讓你們的出手相 助,有你們的照顧真的是太幸福了!再來是研究室坐在我對面的鄰居-彥伶學姊,在學 門裡彥伶學姊就像我的姊姊,碩二這一年得到妳不少的照料,不僅在研究上時常的督促 我、能夠給我明確實用的建言,擔任教學助理期間更是有妳的提拔與引導,使我在教學 上有更多一層的認識,總之就是太崇拜妳啦!另外,感謝子文姊給予我參與體育班評鑑 與訪視計畫的機會,因為參與其中使我更深入認識了體育班,也因此更確立我的研究方 向。然後,莉安姊、豐閔學長、Ruth、恩華也謝謝你們,研究室有你 (妳) 們就會有歡 笑聲而且是連續不間斷,還有難忘的圍爐吃火鍋!當然,感謝的對象少不了運動管理學 門的哲君學長與錦樹學長,因為有你們關懷讓我快速適應了師大的環境,且在研究上也 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還有在碩一時期共同努力奮鬥的同學-羅嵐與小花,感謝妳們倆 平時貼心的照料,才能渡過這艱難的研究生活。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的家人,我愛你 (妳) 們! 塗大慶 2014 年夏 謹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vi.

(8)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 目次………………………………………………………………….…………...………….vii 表次…………………………………………………………………………………………...x 圖次........................................................................................................................................xiv.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範圍............…...………………………………………………………..…7. 第五節 研究限制…………………………………………………………………..…...8 第六節 名詞解釋…………………………………………………………………….....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高中 (職) 體育班發展沿革與現況…..……………………..………………11 第二節 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學習態度與相關研究………...………………………………………………30 第四節 生涯發展與相關研究………………………...………………..…..…………44. vii.

(9) 第五節 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關係…...……..……..…………..………56 第六節 本章總結…...…………………………………………………………………6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62 第一節 研究方法…………………………...…………………………………………62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68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方法.…..……………………………………………………………8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9 第一節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樣本結構分析………………………………………89 第二節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現況分析...…...9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分析…...………………………..10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學科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分析…………………….....109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術科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分析..…...…….…….……..115 第六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涯發展之差異情形分析………………………….....122 第七節 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分析……………………….……128 第八節 高中 (職) 體育班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對生涯發展之預測分析………..13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4. viii.

(10) 引用文獻……………………………………………………………………...147 中文部分……………………………………………………………………………….147 西文部分……………………………………………………………………………….162. 附. 錄.…………………………………....……………………………....167 附錄一 預試問卷……………………………………………………………………...167 附錄二 正式問卷……………………………………………………………………...175 附錄三 體育班社會支持量表使用同意書…………………………………………...181 附錄四 體育班學習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182 附錄五 體育班生涯發展量表使用同意書…………………………………………...183. ix.

(11) 表. 次. 表 1 體育班相關法令與政策彙整表……………………………………………………….12 表 2 各地區高中 (職) 開設體育班情形統計表…………………………………………..14 表 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運動項目分類統計表…….………………………………15 表 4 中部地區 102 學年度高中 (職) 體育班運動項目發展彙整表…….…………… ...16 表 5 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研究彙整表…………………………………………………..18 表 6 社會支持之功能類型彙整表…….……………………………………………………24 表 7 社會支持之來源彙整表……………………………………………………………….25 表 8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27 表 9 國內態度定義彙整表………………………………………………………………….31 表 10 國內學習態度定義彙整表…………………………………………………………...36 表 11 國內學習態度內涵彙整表 …………………………………………………………...37 表 12 國內學習態度內涵累計表…………………………………………………………...38 表 13 學習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40 表 14 國內外生涯定義彙整表……………………………………………………………...45 表 15 國內外生涯發展定義彙整表………………………………………………………...47 表 16 Ginzberg 生涯發展階段時期與特徵一覽表………………………………………...49 表 17 Ginzberg 生涯發展試驗階段與特徵一覽表………………………………………...49 表 18 生涯發展相關研究彙整表…………………………………………………………...53 表 19 社會支持與態度相關研究彙整表…………………………………………………...56 表 20 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相關研究彙整表……………………………………………...58 表 21 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相關研究彙整表……………………………………………...59 表 22 各縣市體育班抽樣學校數分配表…………………………………………………...67 表 23 專家效度之學者專家組合表………………………………………………………...70. x.

(12) 表 24 體育班社會支持項目分析摘要表……………...……………………………………71 表 25 體育班學科學習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72 表 26 體育班術科學習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73 表 27 體育班生涯發展項目分析摘要表…....……………………………………………...74 表 28 體育班社會支持因素分析摘要表…...………………………………………………76 表 29 體育班學科學習態度因素分析摘要表…....………………………………...............78 表 30 體育班術科學習態度因素分析摘要表…...………………………………................79 表 31 體育班生涯發展因素分析摘要表………………………………………………..….80 表 32 體育班社會支持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1 表 33 體育班學科學習態度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2 表 34 體育班術科學習態度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2 表 35 體育班生涯發展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83 表 36 體育班社會支持正式施測信度分析摘要表…...………………………………........83 表 37 體育班學科學習態度正式施測信度分析摘要表…………………………………...84 表 38 體育班術科學習態度正式施測信度分析摘要表…………………………………...84 表 39 體育班生涯發展正式施測信度分析摘要表…...………………………....................85 表 40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性別分布統計表…..……………………..……..……..........90 表 41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年級分布統計表………………………..………………......90 表 42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專長項目分布統計表…..…………………………………..91 表 43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專長項目屬性分布統計表…..…………………………......92 表 44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參加最高運動競賽級別分布統計表…..………………......93 表 45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尚無參與運動競賽分布統計表…..………..........................93 表 46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迄今接受訓練年資分布統計表…………………………....94 表 47 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未來升學取向分布統計表…..………………………...…...95 表 48 社會支持各構面現況摘要表…...…………………………………………………....97 表 49 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現況摘要表…...………………................................................98 xi.

(13) 表 50 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現況摘要表…...………………………………………………99 表 51 生涯發展各構面現況摘要表…...………………………………………………..…100 表 52 不同性別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1 表 53 不同年級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2 表 54 不同專長項目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3 表 55 不同運動賽會級別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5 表 56 不同訓練年資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7 表 57 不同未來升學取向在社會支持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8 表 58 不同性別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09 表 59 不同年級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0 表 60 不同專長項目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1 表 61 不同運動賽會級別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2 表 62 不同訓練年資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3 表 63 不同未來升學取向在學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4 表 64 不同性別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5 表 65 不同年級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16 表 66 不同專長項目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17 表 67 不同運動賽會級別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18 表 68 不同訓練年資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20 表 69 不同未來升學取向在術科學習態度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21 表 70 不同性別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22 表 71 不同年級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23 表 72 不同專長項目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24 表 73 不同運動賽會級別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125 表 74 不同訓練年資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26 表 75 不同未來升學取向在生涯發展各構面之差異情形摘要表………………….…....127 xii.

(14) 表 76 社會支持與學科學習態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29 表 77 社會支持與術科學習態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130 表 78 社會支持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2 表 79 學科學習態度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3 表 80 術科學習態度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4 表 81 社會支持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6 表 82 學科學習態度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7 表 83 術科學習態度各變項與生涯發展相關分析摘要表………………………….........137 表 84 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對生涯發展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138. xiii.

(15) 圖. 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63 圖 2. 研究流程圖 …………………………………………………………………………...65. xiv.

(16)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期盼能藉由研究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的學習之實際感受,進而深入瞭解體 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知覺程度,以及三者彼此間之影響關係, 研究結果可供學校體育相關單位作為教育與輔導學生之參考依據。本章內容共包含以下 六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研究問題;第 四節研究範圍;第五節界定研究限制;以及第六節定義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處於當前的 21 世紀之際,所面臨的是社會快速變遷且不斷地朝向多元化發展的時 代,各個先進國家皆提出各種計畫性的教育改革制度,往全人教育的目標來進展,並與 國際的趨勢接軌,才能於國際社會中生存發展 (詹俊成,2003)。「體力就是國力」,體 育運動除了反映國民身體健康外,也是國家國力的展現。在國際的競爭舞臺上,推展體 育活動、培養強健體魄的國民、展現強勢的國力,便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因此,各國 皆將大量資源挹注在優秀運動選手的培訓,為了跟進時代脈絡,我國政府亦開始著手進 行體育改革事務,除了制定體育相關法規、提升體育主管機關的層級並進行改組、增設 運動場地與設施,也落實各級運動選手的訓練與發展。另外,為了在國際賽會上能夠脫 穎而出,我國政府也在各屆亞、奧運提出具體的奪牌實施計畫如: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擬訂的「運動人才中長程培育計畫」 、 「挑戰 2008 黃金計畫」等,其實施成效從近幾屆 大型國際運動賽會中,我國選手在運動場上屢創佳績的成果便可得到印證。為了延續及 逐步更長遠的計劃,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以我國競技運動 的現況分析,將選、訓、賽、輔、獎分別提出五種相對應之具體的發展策略,以規劃 2023 年我國國家體育運動的新願景,進而強調「卓越競技」,以強化運動人才並提升國際競 爭力為目標。而我國國家代表隊選手或是國內的地方代表隊選手,非常多皆來自於尚在 就學的年輕選手,是以,想要提升我國整體的體育運動競爭力,以及提供完整的訓練系 統,健全學校體系的選手培訓制度將是眼前的重要任務 (張俊一,2009)。 1.

(17) 為提升我國體育運動在國際的競爭力,首先必須向下紮根、從基層開始培養。洪嘉 文 (2003) 認為,學校體育的發展主要是奠定國家體育基石,且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否落 實,對於我國的教育體系及體育運動推展之影響非常深遠,可見若要提升國家體育運動 事業的競爭力,學校體育相對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而對體育班的成形便有了初階 的想法。成立體育班的目的,對於我國競技運動紮根有相當的助益,既能推動國家體育 的基礎,又能培養學生從事運動 (劉志偉、倪子翔,2013)。政府為了培育學生專項運動 的技能,並從中找尋具有運動潛能的人才,給予系統化的專項運動訓練,提出了一系列 成立高中 (職) 體育班的實施計畫,如 1997 年頒布「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 計畫」、1998 年修訂「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2004 年公布實施 「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以及 2006 年通過「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 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等,歷經多次政策的演變與實施,從最初的雛型運動代表隊模式, 接著重點發展項目模式以及體育實驗班模式的成立,一直到今日的體育班模式 (謝應裕, 2006)。另外,基於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的根基,前體育委員會也推出「國家競技運動 選手四級培訓體系」,將高中 (職) 體育班列入在國家優秀運動員第三級的培訓體系, 以承續我國競技運動選手之培訓 (王俊權、李昱叡,2009)。由此可見,我國高中 (職) 體 育班的發展至今,不僅為中學階段的競技運動奠定穩固的基礎,更是許多國家代表隊選 手的發掘地,也因此,對於培訓優秀運動選手而言,高中 (職) 體育班確實扮演著階段 性的角色 (楊承勳,2012)。 根據前體委會 100 學年度針對全國學校所統計的學校體育年報數據得知,高中 (職) 學校設有體育班之學校數共有 134 所,相較於 1999 年所調查的數據 30 所學校 已有大幅度的成長。儘管成立體育班的初衷,是在於促進優秀運動人才的培養、提昇國 家競技運動水準,不過,在相對擴展的同時,也漸漸浮現一些負面的狀況,經由體育班 的相關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如體育班課程規劃不明確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體育班 學生學業成績與學習能力普遍低落 (李坤培,2003;程瑞福,2011;蔡俊良,2000);相 較於普通班學生,體育班學生學業成績落後許多 (楊承勳,2012;歐淑芬,2003);必須 兼顧專長訓練與課業學習的情況之下,導致學生學習適應上的不良,其中以學業適應方 2.

(18) 面較差 (王光輝,2008;林德齊,2008;羅明屏,2012);且在專注於術科技能的提升與 競技成績的突破上,學生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學習,造成缺乏生涯發展的探索與 準備 (葉麗琴,2002) 等,這些問題皆應是中央政府機關與學校單位需要重視。 當優秀運動員在競技場上過關斬將、發光發熱最終登上耀眼的頒獎台,我們看到的 是選手最光榮的一面,卻往往忽略在光芒背後所付出的心血與代價,即便我們瞭解卻無 法深刻的體會,要培養像這樣一位優秀的運動員,從起初的訓練一直到最後的成才,至 少需要花費 8 至 12 年的的光陰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可見其付出的努力之龐 大。而就讀體育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具有運動專長,除了必須面對「學科」與「術科」 的雙重壓力,也肩負著「運動員」與「學生」的雙重角色,因此體育班學生常面臨生理、 心理上的挫折、困難與壓力。Caplan (1974) 與 Thoits (1986) 指出,透過家人、朋友、 教師、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情緒、訊息或工具等不同形式的支持,可以有效減緩壓力、解 決困難並達到對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 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參與任何的活動中,由周遭他人的幫助下達到其內心渴望的目 標 (Caplan, 1974)。Horn 與 Harris (1996) 認為,社會支持的來源包含父母、教練與同 儕,這些重要他人對個體在參與運動的態度與行為形成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個體知覺 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負面影響的力量也越大,是成為行為背後的動力;反之, 若缺乏社會支持,其影響不僅會在現實環境受阻,也容易導致個體適應困難,造成學習 情緒和態度的改變 (Sallis, Grossman, Pinski, Patterson, & Nader, 1987)。學生在學習的過 程中所獲得較多的家長、教師、和朋友的支持,則學生在學科上的表現與學習態度會越 好 (Rice, Barth, Guadagno, Smith, & McCallum, 2013),且對生活的積極度會更佳 (Sinha, Nayyar, & Sinha, 2002)。另外,社會支持不僅對個體在從事活動的態度、價值觀及生涯 信念等認知有所幫助,也會直接影響生涯發展的認知 (洪煌佳,2012),且 Carron、 Hausenblas 與 Mack (1996) 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將有助個體持續投入運動和進行生 涯發展 (洪煌佳,2012)。因此,在現今講求競技取向的體育班,學生身處於訓練與學業 兩種學習環境的交織中,若能夠擁有完整性的社會支持面向,提供學生有形的訊息與工 具支持及無形的情感與評價支持,將可舒緩壓力的形成、解決困難的瓶頸;在學業學習 3.

(19) 上,相對能提升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態度,逐漸引導學生多元學習興趣,進而改變學生在 學習行為上的積極性,以期對自我的生涯發展有較具體的規劃。是以,研究者欲瞭解高 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自身周遭的社會支持的知覺程度,並探討社會支持分別對體育班 學生自覺之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的影響情形。 Schein (1978) 將生涯發展定義為,由工作環境中的經驗,進而發展並成為個人自身 能力、態度與價值觀等自我概念之知覺;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在不同階段的成長 環境,經由學習、教育及訓練,促進生涯的發展與個體成長 (張添洲,1993)。根據 Super (1953) 的生涯發展理論,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正處於探索階段的試探期與轉變期,學 生在生涯方向會依照個人的興趣,並考量自身的需求與能力,針對學校內、外部環境所 接觸到的機會進行探索,在生涯試探逐漸具體化之後便開始嘗試實現自我並面臨生涯目 標的抉擇 (吳芝儀,1996)。然體育班學生在追求卓越的運動競賽成績的同時,卻忽略自 己在運動以外其他領域能力的探索與養成,缺乏多元學習的機會,導致在面臨升學和就 業的現實面時,往往除了體育運動相關領域之外,似乎便沒有其他的選擇方向,對於學 業與競賽成績較不突出者尤甚。研究顯示,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於確立自己的生涯 定向部分較為薄弱,表示體育班學生在目標選擇與達成目標的規劃能力是不足的 (王孟 佳,2011;張碧娟,2010)。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面對繼續升學和就業的考量,常牽涉 到其往後的生涯發展規劃。因此,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的畢業進路,正是個人生涯發 展的重要時間點,所以其意向將是其進路選擇的重要決定因素之ㄧ。因此體育班學生, 對於自己的畢業進路所抱持的態度,實有必要加以瞭解。 除了上述生涯發展的相關問題,學科學習態度低落上也是體育班面臨的困境的之一。 羅明屏 (2012) 針對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研究指出,多數體育班學 生未曾參與學校課後輔導、校外補習,也不會進行課後自習,顯示學生對於學科學習的 態度不甚積極,且未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為 (陳羿戎、王宗進,2010);相較於專 長術科訓練的學習,訓練學習態度方面的知覺是呈現正向之態度 (宋宗憲,2012)。態度 包含認知、情感、行動等三個組成因素且三者互有關聯,因此態度能反映一個人對某種 特定行為的重視度,也是影響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ㄧ;且與行為意圖為正向關係,即 4.

(20) 對於所從事的行為抱持愈多喜愛的態度,則行為意圖愈強;反之則否 (Ajzen, 1985)。多 數的體育班學生從國小、國中就投入專項訓練,也耗費相當多的心力於專項訓練,在學 業進度長期處於落後之下,學生對學科方面漸漸不感興趣,最終導致排斥與逃避學習。 陳麗娟 (1992) 指出,個體在生涯發展過程中生長與學習並重,可透過適當的學習經驗 而增進成熟和發展,亦會因某些因素而阻礙發展。因此,在面臨運動與學業衝突的壓力 下,體育班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會成為其生涯發展的阻礙或助力,此為本研究欲探討項 目之一。另外,現存的高中 (職) 體育班在以提升競技實力的風氣主導下,常以訓練績 效為重而忽視體育班學生於其他方面的學習機會,這與目前教育改革「適性揚才」、「多 元進路」的理念似乎是背道而馳。高中 (職) 體育班的運作現況中,學生是否能夠透過 教師、家長、教練的教育,甚至是同儕彼此間的互動學習,對未來的生涯探索、志向能 有正向的幫助,此亦為本研究欲探討目的之一。此外,研究者蒐集體育班相關研究文獻 發現,大部分皆以北部地區學校的體育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王孟佳,2011;林俞秀, 2009;周惠如,2008;徐郁婷,2008;楊承勳,2012;鄭秀君,2012;鄭維宜,2008; 魏玉珍,2010;羅明屏,2012),中部地區較少受到關注,有加以研究的必要性。最後, 期許透過本研究結果的呈現,能夠為學校相關單位、教練、甚至是中央及縣市政府機關 帶來具體的建議與參考。. 5.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相關文獻分析,本研究以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為主要 研究對象,旨在瞭解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現況, 同時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差 異情形,於後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學習態度對生涯發展三者間之影響關係。透過本次 研究結果,希望提供學校體育相關單位辦理教育與輔導等措施之參酌方向。.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瞭解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樣本特性為何? 二、瞭解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現況為何?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知覺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學科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術科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六、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對生涯發展之差異情形為何? 七、分析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相關性為何? 八、探析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學習態度是否能有效預測生涯發展?預測力 為何?. 6.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區分為主題範圍、對象範圍和時間範圍,分別敘述如下: 一、主題範圍 本研究以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瞭解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 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現況,進一步分析其在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 發展三者間之差異性與影響關係,最後透過研究結果的分析進行討論並提供相關建議。 二、對象範圍 本研究以高中 (職) 體育班為主軸,以 102 學年度就讀於中部地區 (苗栗縣、臺中 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高中 (職) 體育班在學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 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針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進行施測與相關資料蒐集。 三、時間範圍 本研究為一年之研究期程,其中擬於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1 月間進行文獻蒐 集、分析與彙整。預定於 2014 年 2 月底至 2014 年 4 月間進行問卷施測,包含預試 問卷與正式問卷兩部分,並於 2014 年 6 月提出結論報告。. 7.

(2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影響關係。由於本研究只針對特 定地區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仍因某些限制條件而無法臻至完善,相關研究限制如 下: 一、研究範圍限制 本研究之對象僅限於就讀中部地區 5 個縣市 (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雲林縣) 32 所高中職 102 學年度在學之體育班學生,故研究結果無法完全推論至臺灣 其他縣市高中職學校的體育班及重點項目發展學校的選手。如欲將本研究結果推論到其 他母群體,則應注意彼此的相似程度。 二、研究方法限制 本研究採用量化問卷方式作為研究資料蒐集之工具,由於量化的填答是屬於自陳性 方式,研究參與者在問卷填答時,可能會受到當時情緒、態度、認知等因素影響而在題 目填答上有所保留。因此,研究者並無法掌握受試者填答的真實性,以研究倫理立場而 言,研究者不宜影響受試者之填答,僅能嚴謹實施研究的過程以將整體研究臻至完善。. 8.

(2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主要為分析中部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於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 現況與影響,為了更清晰界定本研究所使用之相關名詞,以下針對學習態度、社會支持 以及生涯發展等三個名詞之概念性定義逐一解釋,茲分述如下: 一、 高中 (職) 體育班 (High School Athletic Class) 教育部為了使中等學校體育班的成立有法源依據,於是分別在 2002 年與 2006 年 修正「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六條之一與訂定「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 育班設置要點」 ,其目的除了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也希望在配合國家重點運動發展的同 時,於中小學階段發掘具有發展運動潛能之運動人才,提供中學運動績優的學生進入高 級中等學校繼續升學就讀,以此建立針對選手的銜訓制度 (教育部,2006)。 本研究之體育班係指臺灣省中部地區 5 個縣市 (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 縣、雲林縣) 32 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或職業學校,經教育部主管機關核定及向地方縣 市政府函報設置之高中 (職) 體育班。 二、 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House (1981) 認為,社會支持是人與他人、人與團體組織間互動的歷程,包括情感 上的關懷、工具上的協助、訊息與評價的支持。當個人處於壓力或困境時,主要是由家 人、鄰居、朋友、同事等重要他人提供協助與因應方式,進而提升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 力 (Thoits, 1986)。 本研究之社會支持定義以「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量表」測得之「家人支持」、「同 學支持」、「教師支持」、「隊友支持」、「教練支持」五大構面的得分情形指標,分 數越高表示體育班學生知覺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三、 學習態度 (Learning Attitude) 學習態度乃是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對學習活動與情境中的人、事、物所表現出一 致性的認知、情感及行為的反應,包含正面或負面、贊成或反對的評價,並反映在外顯. 9.

(25) 行為上 (林倩瑜,2008)。 本研究之學習態度是指,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在高中期間,對於學科與術科的學 習狀況所進行的內在評價與反應。本研究之學習態度分為「學科學習態度」及「術科學 習態度」兩部分,分別以「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焦慮」與「有用性」四 構面的得分情形為指標。其中,「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與「有用性」構面分數越 高,表示體育班學生表現的學習態度越好;反之,則越低。而「學習焦慮」構面分數越 低,表示體育班學生表現的學習態度越好;反之,則越高。 四、 生涯發展 (Career Development) 生涯發展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歷程,在不同階段的成長環境,經由學習、教育及訓 練,促進生涯的發展與個體成長,進而達到自我實現之目標 (張添洲,1993)。 本研究之生涯發展是指,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從不同階段的歷程中所累積的學習 經驗,透過成長以瞭解個人的生涯發展方向,包含「生涯探索」、「生涯定向」與「生 涯規劃」三個構面,在「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量表」之得分越高表示學生生涯發展越佳; 反之,則越低。. 10.

(2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藉由探討、分析以瞭解本研究主題與各變項之理論基礎,並透過相關研究 文獻之實證,釐清存在於高中體育班中學生對知覺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間的 關係,形成發展本研究架構之依據。全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高中 (職) 體育班發展沿 革與現況;第二節為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學習態度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生 涯發展與相關研究;第五節為社會支持、學習態度與生涯發展之關係;第六節則以本章 總結綜整各節文獻探討之結果及發現。. 第一節 高中 (職) 體育班發展沿革與現況 體育班的發展過程,起初是由運動代表隊模式開始,繼而演變重點發展項目模式以 及體育實驗班模式的組成,一直到發展為現今成熟階段的體育班模式。透過中央主管機 關的體育政策之推動與實施,體育班的設置主要是以挖掘、栽培優秀運動人才為基礎, 並運用專班集中管理的方式,教導學科知識與術科技能,發展各項運動專長,落實學校 教育目標,進而培養健全的運動員。爰此,高中 (職) 體育班的發展,對於提升國家競 技水準有其重要性,本節就高中 (職) 體育班設置沿革、現況部份及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我國高中 (職) 體育班設置沿革 體育班的概念是源自於體育實驗班發展而來,其成立目的主要為貫徹臺灣省政府在 1968 年 2 月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之精神,頒布的方案目 標第一點最先指出,「發展全民體育在於全面普及,廣泛實施;以增進國民健康,提高 國民素質」;其次提到「選拔並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加強訓練,提高體能技能,給予必 要之扶助,俾能參加國際體育活動,為國家爭取榮譽」(張瑞鈴,2012)。此實施目標之 背景有二,一來是因為當時學校強調升學主義,學生面臨學業壓力與背負家長期望,而 忽略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田徑選手楊傳廣與紀政在國際上的優秀表 現,連帶推動我國對於體育的熱潮,更成為政府機關重視優秀運動人才培育的契機。 11.

(27) 而正式提及「體育班」一詞,是於 1971 年所頒布之「臺灣省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 班設置計畫」,該計劃目的有二:(一) 建立運動人才培養網,對有潛能、有優良運動紀 錄之人才作有計畫之長期訓練,以發展其運動專長;(二) 建立運動人才接受教育之理想 環境。也就是透過集中訓練之方式,對具有潛能、優良運動記錄之人才,作有計劃之長 期培訓 (謝應裕,2006)。1973 年教育部成立體育司,規劃推展學校體育事務,並以積 極培育優秀運動人才為其重點工作計畫之一。1976 年訂定「重點發展學校單項運動辦 法」,由臺灣省教育廳及臺北市教育局遴選運動成績優良之中等學校,將有潛力之運動 人員集中、長期的訓練,優化其專長技術能力,當時主要推展的運動項目有四種,包含 田徑、游泳、體操與桌球,此時設置的中學體育班便是以單項重點運動項目模式。而教 育部亦於 1984 年頒布「重點發展單項運動實施學校得依需要實施其他適當之編班方 式」之行政命令,解除常態編班之限制,將原本分散至各班的選手集中於同一專班 (曾 瑞成,2011)。直到 1997 年,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 同年修訂「特殊教育法」將體育班的概念從最初運動代表隊組訓,轉化為依據特殊教育 的理念及法令來規劃與發展體育資賦優異學生教育 (李坤培,2003a,頁 109),並於 1998 年修訂「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及訂定「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 班成績考查試辦計畫」,於是高中體育班展開有制度性的規劃與發展。以下綜整我國高 中 (職) 體育班設置沿革文獻,將分為四個階段敘述,如表 1 : 表 1 體育班相關法令與政策彙整表 年代. 體育班相關法令與政策 規劃設立體育班. 1968. 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 1971. 臺灣省公私立中等學校體育班設置計畫. 1976. 重點發展學校單項運動辦法. 1984. 重點發展單項運動實施學校得依需要實施其他適當之編班方式 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成績考查試辦計畫 (接下頁). 12.

(28) 表 1 體育班相關法令與政策彙整表 (續) 年代. 體育班相關法令與政策 階段一:體育班之發展目標為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 1997. 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計畫 修訂特殊教育法. 1998. 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 2001. 實施辦理高中體育班的訪視計畫 階段二:為配合國家之體育政策,體育班法源獨立. 2002. 國家競技運動發展會議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2004. 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 階段三:整劃體育班現況,發展機制體系轉型化. 2004. 93 學年度高級中學體育班工作檢討會 9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計畫研討會. 2005.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 95 年度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 2006.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階段四:體育班發展制度與政策精緻化. 2008. 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 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 2010. 體育班設置專任運動教練改善計畫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及運動代表隊訓練注意事項. 2012. 學校競技運動人才 6 年計畫.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政府在各個時期提出階段性計畫,以利我國體育班的運作。起初體育班的設立即因 提升競技運動而成立,其後為了達到連貫性且系統化培訓運動員,便主張獨立體育班之 法源,進而落實國家體育政策。而體育班發展之際也面臨諸多困境,為求統一管理,於 是公布體育班設置要點,針對各級學校體育班的設置標準嚴格把關。然,當體育班發展 越趨向成熟,體育班學生的學習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因此體育班課程綱要的訂定,使學 生的基本能力學習有了保障。最後,因應 2017 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來臨,體育署將實施 「學校競技運動人才 6 年計畫」 ,建置國小、國中、高中的培訓體制,從培訓站、專運 動教練設置、選手升學進路、生活輔導及課業輔導計畫等進行訪視與督導,以強化競技 運動的支援環境,進而推動我國學校區域運動人才培育一貫體系 (李昱叡,2012)。 13.

(29) 二、我國高中 (職) 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 (一) 體育班數量與人數 自 1998 年由教育部公布「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之後,我國 政府逐年致力於體育班的發展與設置, 由起初僅有 30 所學校發展體育班,至今已有 134 所高中 (職) 有設置體育班。依據 100 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顯示,各縣市高中 職開設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之體育班學校數,占全國學校數整體的百分之 27.05 %; 體育班人數共 9,731 人,其中男生 7,200 人,女生 2,531 人。以開設體育班的學校數 來看,依照內政部所劃分的五大行政區,以北部地區 (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 桃園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的密集度最高 57 所,其次依序為南部地區 (嘉義縣、嘉義市、. 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澎湖縣) 40 間、中部地區 (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 縣及雲林縣) 30 間,而東部地區 (花蓮縣和臺東縣) 5 間數量最少,如表 2 所示。 另外,國內 100 學年度高中職學校成立體育班的班級數共有 413 班,每班平均為 23.56 人。符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第十三條規定,體育班編班方式 以每班學生人數 15 人至 30 人為限 (教育部,2013)。 表 2 各地區高中 (職) 開設體育班情形統計表 男學生. 女學生. 學生. 開設體育. 占全國學校百分比. 人數. 人數. 總人數. 班校數. (N=495). 北部地區. 3150. 1224. 4374. 57. 11.50%. 中部地區. 1680. 512. 2192. 30. 6.06%. 南部地區. 1993. 683. 2676. 40. 8.48%. 東部地區. 277. 112. 489. 5. 1.01%. 7,200. 2,531. 9,731. 134. 27.05%. 縣. 市. 總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100 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教育部體育署,2012,頁 22。. (二) 體育班運動分類之情形 教育部 (2008b) 為了長期培訓優秀運動選手並將資源有效整合運用,依據「教育部 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 ,配合國家體育政策針對高中 (職) 學校體育班之重 點發展方案給予分類,分類原則分述如下: 14.

(30) 1. A 類運動項目: 具奧、亞運奪金奪牌實力之運動種類,包括跆拳道、柔道、射箭、射擊、桌球、羽 球、壘球 (女)、棒球、網球、舉重、高爾夫、田徑、游泳、體操等 14 種。 2. B 類運動項目: 具國際比賽競爭實力之奧、亞運運動種類及教育部推動之運動聯賽運動種類,包括 空手道、拳擊、角力、武術、軟式網球、手球、橄欖球、排球、籃球、足球、自由車、 擊劍等 12 種。 3. C 類運動項目: 非屬 A 類及 B 類之奧、亞運運動種類及其他具地方特色之運動種類,包括撞球、 保齡球、曲棍球、運動舞蹈、現代五項、鐵人三項及具地方特色之競賽種類。 2005 年教育部訂定與實施「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 ,其整體最終目標 在於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化、輔導體育班發展精緻化以及重點競技運動項目之發展,以成 為優秀運動員之培育搖籃 (蘇錦雀,2006)。由國內高中 (職) 體育班運動項目的發展現 況得知,發展 A 類運動項目共有 85 所學校、B 類有 75 所、C 類為 108 所,教育 部會依照類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等級的經費補助與配合辦理升學輔導等機制,整體發展 現況如表 3 所示。 表 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運動項目分類統計表 級. 別. A 類運動項目校數. B 類運動項目校數. C 類運動項目校數. 國小. 96. 62. 13. 國中. 210. 133. 63. 高中(職). 85. 75. 33. 總計. 391. 270. 108. 資料來源:整理自“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發展”。李昱叡,2011,學校 體育,122,頁 48。. (三) 中部地區體育班運動項目之分類現況 中部地區縣市政府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其高中 (職) 學校體育班以 A 類運動項 目發展較為平均,其中田徑 21 所學校為最多,其次跆拳道 10 所、羽球 7 所、柔道 15.

(31) 與游泳各 6 所、棒球與射擊各 5 所、桌球 4 所、舉重 3 所,其餘項目皆為 2 所學 校,但尚未有中部地區之高中 (職) 體育班招收擊劍專長,其餘在 B 類或 C 類運動項 目各學校便依照該校之傳統、地方各色或人力師資為考量。經由彙整中部地區高中 (職) 體育班之發展運動項目,將作為本研究之背景變項之一「運動專長項目」為參考依據, 如表 4 所示。 表 4 中部地區 102 學年度高中 (職) 體育班運動項目發展彙整表 編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項 校名. 目. 運動發展項目. 數. 苑裡高中 興華高中 大甲高中 豐原高商 沙鹿高工. 4. 田徑、排球、木球、柔道. 6. 排球、羽球、體操、合球、扯鈴、空手道. 3. 田徑、手球、自由車. 3. 排球、角力、保齡球. 3. 跆拳道、武術、拳擊. 臺中高農 后綜高中 大里高中 新社高中 長億高中 中港高中 忠明高中 西苑高中 東山高中 惠文高中. 3. 棒球、軟網、跆拳道. 5. 田徑、籃球、羽球、柔道、滑冰. 5. 田徑、跆拳道、舉重、划船、游泳. 5. 田徑、棒球、木球、法式滾球、拔河. 3. 田徑、擊劍、空手道. 5. 桌球 、跆拳道、射箭、曲棍球、劍道. 4. 田徑、籃球、軟網、高爾夫. 4. 棒球、羽球、跆拳道、游泳. 7. 籃球、桌球、壘球、劍道、游泳、韻律體操、競技啦啦. 3. 田徑、足球、輕艇. 二林工商 員林農工 員林崇實高工 和美實驗學校 彰化藝術高中 二林高中 田中高中. 4. 田徑、拳擊、舉重、武術. 2. 田徑、跆拳道. 3. 田徑、羽球、跆拳道. 3. 桌球、跆拳道、柔道. 9. 田徑、棒球、桌球、曲棍球、柔道、拳擊、游泳、高爾夫、射箭. 3. 田徑、巧固球、拳擊. 4. 田徑、籃球、射箭、武術.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接下頁). 16.

(32) 表 4 中部地區 102 學年度高中 (職) 體育班運動項目發展彙整表 (續) 編 號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項 校名. 目. 運動發展項目. 數. 成功高中 南投高中 埔里高工 草屯商工. 4. 田徑、羽球、曲棍球、拳擊. 3. 網球、柔道、拔河. 3. 壘球、射箭、游泳. 2. 田徑、跆拳道. 水里商工 旭光高中 斗六高中 虎尾高中 斗南高中 麥寮高中. 3. 籃球、划船、輕艇. 4. 田徑、網球、空手道、射箭. 3. 田徑、軟網、柔道. 2. 田徑、游泳. 3. 田徑、羽球、舉重. 4. 田徑、棒球、排球、跆拳道.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高中 (職) 體育班之相關研究 如表 5 所示,針對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的文獻整理,以學生為研究對象居多,研 究主題變項為學習適應、升學意願、學習動機、學習歷程、升學意願、生涯發展與滿意 度,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形或未來的生涯發展之規劃;也有針對學校行政 層級的人員或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體育班的發展現況與困境或課程規劃上的深入探討。 而近年來,我高中 (職) 體育班的發展逐年擴大,在研究量上以 2007 年開始逐年增加, 此時期體育班發展是處於由轉型化邁向精緻化。因此,在落實體育班等各項設置要點的 同時,教育研究者也將重心逐漸轉移至學生個體,察覺到體育班學生因長期的專項訓練 而忽略學業上的學習與態度,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歷程與生涯發展。. 17.

(33) 表 5 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與發展現況相關. 詹俊成 (2003). 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 徐郁婷 (2008). 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 黃意玉 (2010). 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困境之初探 與學生學習情形相關. 林德齊 (2008). 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 王光輝 (2008). 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周惠如 (2008). 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張木雄 (2008). 臺中縣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自我評估對升學意願影響之研究. 陳羿戎 (2008). 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學業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 鄭維宜 (2008).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 林俞秀 (2009). 臺北市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專項術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魏玉珍 (2010). 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與課程滿意度之研究. 羅明屏 (2012). 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楊承勳 (2012).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 陳香珍 (2013). 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田徑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 與生涯發展相關. 洪煌佳 (2010). 影響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 張碧娟 (2010). 臺灣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的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 張榮升 (2010). 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 王孟佳 (2011).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洪煌佳 (2012). 社會支持與生涯信念對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影響 與課程相關. 李坤培 (2003b). 高中體育班發展脈絡與課程規劃之研究. 林佳瑩 (2011).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 陳姵伶 (2011). 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上述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文獻,可發現上述研究者們對體育班各種研究主題 變項的選定與探討並進一步分析其影響因素。體育班學生屬於學校教育的一份子,其學 習的過程及環境與普通班學生截然不同,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專長訓練上, 在學科學習部分也要有所顧及,再加上體育班學生還必須面對高強度的專長訓練,這是. 18.

(34) 普通班學生無法體會的學習歷程。然而,體育班學生身兼雙重角色的任務之下,其背負 的壓力自然不言而喻,當學業與訓練因無法自我控制而失衡時,學生必定面臨二選一的 抉擇,而相關研究也都指出體育班學生課業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態度不佳等問題。此時 若能適時給予有形或無形的正向支持力量,對體育班學生的求學階段必定有相當大的助 益,如此學生周遭身旁的家人、教練、教師以及同儕的支持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以, 本研究欲先瞭解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的社會支持知覺情況,進一步探討社會對學生的 學習態度是否有所影響。本研究除了以社會支持、學習態度為研究之變項,另外對學生 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也將一併納入本研究的主題範圍。. 19.

(35) 第二節 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社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透過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共分為 四部份,依序為「社會支持之定義與內涵」、「社會支持的功能類型」、「社會支持的 來源」、「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作為分析高中 (職) 體育班社會支持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支持之定義與內涵 英文的字彙裡,「支持」 (support) 代表給某人的聲援支持或力量,而社會支持是 從社會關係所得到的幫助 (葉忠達、梁啟華、林文政,1999),這些人們所感受到的幫助 來源,是來自於個人、社會、團體或是社團等。起先,「社會支持」一詞最早始於法國 社會學家 Durkheim 在 1858 年對自殺的研究,其認為自殺率與缺乏親密的社會關係有 很大的關聯 (徐靜芳,2003),也就是人際關係的貧乏現象所造成的原因之一。一直到 Caplan (1974) 提出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 的概念之後,許多研究者才開始投入研究 並探討社會支持之意義、面向、種類、來源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過,由於在不同 的學科領域研究,社會支持常被賦予不同的名稱社語,例如: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s)、 社 會 連 結 (social bonds) 、 友 誼 關 係 (human companionship) 、 有 意 義 的 社 會 接 觸 (meaningful social contact)、可信賴的知己 (availability of confidants) 和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等。這些詞語都被常用來表示「社會支持」這個概念,而這些詞語所指出的共 同點,都是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和重要性,也就是「互動」的觀點,是指人與人之 間,因為情感、實質或訊息的流動關係,形成支持網絡之聯繫 (郭哲君,2010)。 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的研究眾多,但是有關社會支持的概念並沒有明 確的定義與統一,因為社會支持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做解釋,其涵蓋的範圍非常廣。 以下為國外學者針對社會支持提出不同的定義: 國外學者 Caplan (1974) 認為,社會支持是當個人在面對壓力、挫折等情境來臨時, 其身旁的家人、朋友或重要他人給予不同形式的支持或援助,以維持幸福感、增進其適 應能力。Cobb (1976) 指出,社會支持是一種或多種訊息的提供,使個體感受到自身被 他人愛、照顧與尊重、價值受到肯定,促使自己相信屬於社會網路中的一份子,彼此有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stering Children’s Whole-person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uter attitudes, the digit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digital game attitude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digital game-based

The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in children to performance in a complex learning task.Child Development, 27, 333-337. Ordinary learning: Programmatic connections among child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