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政府相關部門及學校等規劃高中體 育班學生生涯發展輔導策略之參考,以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參酌依據。

壹、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輔導策略之建議

一、建構系統化生生涯支持體系,提供具體化生涯發展資源

根據生涯認知論的觀點,周遭人士、環境因素與個人行為都是影響生涯決策過程的 關鍵因素,本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支持雖然不會直接影響生涯決定,但卻會分別透過生 涯自我效能與情緒經驗對生涯決定產生影響力。換言之,父母與教練等除給予高中體育 班學生心理層面的鼓勵外,亦應給予實質性的支持與資源,提升其對自己未來生涯計畫 擬定以及蒐集升學與職業發展相關資訊的自信心,將可降低高中體育班學生因為面臨生 涯決策所衍生的壓力,減少不安與焦慮等負向情緒經驗,提升正向情緒經驗,將可對高 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決定產生實質的幫助。其次,自我尋求解決問題方式似乎是學生運 動員最常運用的方式,除了教練外,幾乎沒有尋求其他學校系統的協助,這是學校輔導 單位可以進一步加強對高中體育班學生提供生涯輔導的面向,且透過父母與教練彼此的 溝通與交流所提出來的看法與建議將更有助於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發展與決策 ,亦 即結合政府、學校與家庭的資源,建立長期計劃性的社會支持體系,提供高中體育班學 生在心理層面、學業層面、就業層面和財務層面的協助與建置完善的溝通互動平台有其 必要性。再者,高中體育班學生除面臨競賽成績的壓力外,還有課業學習上的問題,因 此,學校除安排具有較高熱誠的教師協助授課外,應建構完善課後學業輔導制度,強化 高中體育班學生基礎學科能力及學科作業撰寫能力,亦可設立學業優秀獎學金,鼓勵高 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學習精進。

二、規劃適性生涯輔導課程,建立正確的生涯發展信念

自信與正向積極的態度是優秀運動員重要的心理特質,透過專業輔導機制,鼓勵其 利用此特質,提升生涯自我效能將可協助高中體育班學生跨越生涯轉換之過渡時期,順 利進入下一階段的生涯階段。因此,學校除透過生涯課程強化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問題解 決能力以及提供完善的課業輔導與學習環境外,應可辦理生涯發展與生活技能工作坊、

130

學校與企業參訪體驗活動、定期舉辦親師家長座談會、邀請已在大學校院就讀或成功轉 換跑道進入職場之高中體育班畢業生進行經驗分享,以及透過專門性生涯輔導課程的介 入等方式,藉以協助高中體育班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涯信念,強化生涯轉換的觀念與必然 性。其次,體育班行政單位應與輔導中心積極合作,透過課程學習與介入讓高中體育班 學生能夠更深入瞭解輔導中心在其生涯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能夠提供的 資源與協助,增加其使用輔導中心資源的意願,協助高中體育班學生進行生涯探索與規 劃事宜,讓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學期間就可去探索自己未來的升學或就業目標,瞭解需要 具備哪些技能與學科能力,進而依照未來的生涯目標方向規劃學習課程,降低生涯抉擇 之憂鬱感。

三、提升高中體育班學生自我生涯規劃與探索知能

我國目前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生涯輔導措施主要係以升學輔導為主軸,輔導議題 忽略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獨特性,以致輔導之廣度與深度有所不足。為協助高中體育班學 生順利完成生涯轉換,應結合學校行政人員、特教專家,以及生涯管理專家,規劃適性 的生涯輔導計畫,協助高中體育班學生建立對於生涯發展議題關心與瞭解的主動性態 度,經由自我探索過程協助學生設定生涯發展目標,更將有利於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輔 導工作之推動。

貳、對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持續推動與落實體育班訪視

教育部體育署為建構完善的體育班制度,近年來積極推動體育班訪視計畫,針對中 小學體育班之營運進行考核,針對執行績效不佳者,予以必要之輔導,然而,執行成效 未如預期,建議教育部體育署應與縣市政府通力合作,除賡續辦理體育班訪視計畫,確 實依據訪視結果進行必要之輔導,經輔導仍未改善者,則應予以退場,以確保學生學習 權益。其次,應加強審查控管體育班之招生、設班以及專任運動教練聘任情形,定期督 導體育班之教學與訓練事宜,並透過體育班資料庫系統建置,提升體育班訪視行政效率。

二、加強升學輔導措施,暢通運動人才銜續管道

教育部體育署應加強與落實推動升學輔導實施措施,明令設立體育班之高中職學校 應依「高級中學體育班課程綱要」規劃體育班課程,且確實執行,藉以落實教學正常化理 念,並積極輔導各校訂立與落實執行學生課業輔導補教計畫。其次,教育部體育署在核 定高中體育班之發展特色運動種類時,除考量學校聘任之運動教練與師資的運動專長

131

外,應結合各區基層訓練站及大專校院之運動發展特色,進行整體性評估與規劃,藉以 建構完善的運動人才三級銜續管道與體系,提升運動訓練成效。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主題

本研究探討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對生涯決定之影響情形 以及變項間之線性關係模式。然,影響個體生涯決定的因素甚多,因此,未來除以本研 究所提之潛在變項為研究變項外,尚可加入生涯興趣、學習經驗、自我認同、運動員角 色認同、人格特質、生涯阻礙等變項,藉以增加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研究領域的深 度、廣度與貢獻度。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中體育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之範圍,未來可針對其他層級運動員以及運動 員的家長、教練等進行研究,藉以進行更廣泛的討論,當可獲得更寶貴的研究成果。此 外,本研究屬橫切面的調查研究,然,高中體育班學生所知覺得社會支持、生涯自我效 能、壓力因應、情緒經驗等變項可能會因為時空背景之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未來研 究可採縱貫面的多年期追蹤調查研究,亦可在多年期研究過程中介入相關輔導機制,探 討相關輔導策略所帶來的影響與效益,如此將可更深入地剖析高中體育班學生本研究各 潛在變項上的表現與轉變。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主、客觀等條件限制,僅能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未來研究若能夠進行 實地研究 (field study)、深度訪談、現場觀察,或是個案研究等,當可獲得更為豐富且 深入的研究成果。

132

參考文獻

毛菁華、周富美、許鶯珠 (2008)。技職院校女大學生生涯發展歷程模式之研究。

諮商輔 導學報,

19,105-139。

毛菁華、許鶯珠、方紫薇 (2019)。台灣大學生父母期待對發展、焦慮未定向之影響:生 涯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

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56,17-57。

王秀紅、吳淑如、劉雅瑛 (2003)。利用統合分析法檢視社會支持與健康結果的相關性。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

19(7),345-351。

王琳雅 (2006)。

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醫藥大學,臺中市。

王櫻芬、李欣潔、王玉珍、吳若慈 (2016)。依附、因應策略和青少年生活適應困擾 之中介模式分析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

48(1),15-35。

田秀蘭 (2000)。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報,

13,

1-18。

田秀蘭 (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

34(2),247-266。

朱慧萍、饒夢霞 (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

教育心理學報,

32(1),41-66。

行政院 (2019)。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體育專業領域課程綱要

。臺北市:作者。

何卓飛 (2018)。我國體育班實施現況、問題與改善對策。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1),

243-253。

余民寧、陳柏霖、許嘉家 (2010)。教師憂鬱傾向的影響因素之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

32(2),73-97。

余郁雯 (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鑑 (譯) (1999)。

終生之生涯諮商與輔導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Herr, E. L., & Cramer, S. H., 1992)。

吳明隆 (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

統計應用分析

。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 (2000)。

生涯輔導與諮商

:

理論與實務

。嘉義市:濤石文化。

133

吳芝儀 (譯) (1997)。

生涯發展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揚智。(Zunker, V. G., 1996) 吳淑禎 (2012)。師資生的工作價值觀與生涯定向研究。

中等教育,

63(1),61-80。

李坤培 (2006)。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

8(1),33-46。

李欣靜 (2006)。

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金治、陳政友 (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 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學校衛生,

44,1-31。

李素箱、許吉越、許昭雅、楊種發 (2010)。我國高中柔道選手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實 證研究。

運動與遊憩研究,

5(2),31-49。

李詠秋 (2002)。

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嵩義 (2007)。

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靜如、林邦傑、修慧蘭 (2011)。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 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教育心理學報,

43(1),155-174。

杜宜展 (1998)。壓力及其因應之道。

教育資料文摘,

42(3),150-168。

周談輝 (2003)。

生涯規劃與發展

。臺北市:全華。

季力康 (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

大專體育,

47,3-4。

林 秀勤 (2011)。

理工學系大學生生涯選擇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 (1987)。

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

。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 (1988)。性別因素、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高一學生對職業的考量與 選擇之研究。

輔導學報,

11,71-94。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 (2003)。

生涯輔導

。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清文 (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編製及大學生生涯決定狀態調查研究。

輔導學報,

17,175-255。

林敬豐 (2010)。

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志工參與組織承諾與參與利益之研究

-

以福智文

教基金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134

林蔚芳 (2012)。從生涯發展的觀點看如何協助國中生適性發展。

教師天地,

177。4-7。

林蔚芳、游錦雲、李慧純、金樹人 (2014)。社會認知因子對澳門青少年學校滿意度影響 之研究-SCCT 滿意度模式驗證。

教育心理學報,

46(1),27-49。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 (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

輔導季刊,

林蔚芳、賴協志、林秀勤 (2012)。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模式之文獻回顧。

輔導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