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生涯自我效能之意涵

自 我 效 能 的 概 念 (self-efficacy) 的概念最早源自於 Bandura 所著之社會學 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後因其認為個體的行為除了透過社會的觀察學習 外,亦須經過心理認知的歷程,故於1986年將其理論更名為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而自我效能則是其理論的核心概念。Bandura (1977b) 所提出之社 會認知生涯取向理論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認為自我效能係 指個體對自己表現成功結果所需行為的信念,亦即個體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上 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其根據過去的經驗,對於該工作或行為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種主觀性 評價,其意味著個體對於自己獲致成功的信心程度 (張春興,1998)。Prterson (1993) 認 為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所賦予的任務或行為,可成功表現的能力態度,並在面對障礙或 負面經驗時,能夠有堅定信念去克服的信心程度。詹俊成 (2013) 則認為自我效能係個 體依自己過往成功的經驗,評估與預期自己能達成某項特定工作或事務的自信程度,此 一看法與期待會對個體付出行動的努力程度及遇到逆境時能夠堅持行動的程度產生影 響。此外,自我效能的基本假設係個體所有形式心理改變歷程之目的都是在創造跟增強 自我效能的預期,而自我效能的預期攸關努力行為是否產生,且個人對於工作動機的強 弱,將會決定其本身自我效能的評估,故自我效能對於個人行為結果具有關鍵性的決定 作用 (Lent et al., 1994)。簡言之,當個體的自我效能越高,其對於成功完成某項工作的 信心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個體將會盡力發揮個人潛能,並以正向積極的態度解決其在 完成任務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Hackett & Betz, 1981)。

生涯自我效 能 (career self-efficacy) 的概念是 Hackett 與 Betz (1981) 根 據 Bandura (1977a) 的自我效能理論衍伸而來,其強調當自我效能理論運用於生涯領 域時,都統稱為生涯自我效能。因此,生涯自我效能這個名詞是建立在自我效能 之 上 , 是 自 我 效 能 在 生 涯 領 域 研 究 上 的 應 用 (Sandler, 1998)。 Betz 與 Hackett (1986) 認為生涯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本身生涯能力的自我評估,而個體的自我評 估係經由其本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而來,評估的重點包括了與生涯相關的作業、行 為決定與適應,其代表著個體對於自身生涯相關行為的信心程度。Bandura (1986) 研究發現,個體自我效能程度的高低與個人生活、能力與成就表現會相互影響,

低自我效能者會盡量避免該行為,而高自我效能者則會開始並維持該行為表現,

28

即自我效能主要是幫助個體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協助個體決定後續的行為,此種 選 擇 與 個 體 所 處 的 環 境 、 所 耗 費 的 精 力 和 時 間 、 思 考 模 式 與 情 緒 具 有 絕 對 關 聯 性。換言之,高生涯自我效能者,生涯選擇的範圍較不受限,較能表現出自己真 正的想法與興趣,當他們面對生涯問題時,也會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問題,面 對壓力的容忍度也較高 (李詠秋,2002)。此外,當個體對於生涯議題中的應對能力 具有高度信心時,越可能排除在生涯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阻礙因素,進而獲致成功 (Herr & Cramer, 1988)。反之,若個體若生涯自我效能較低,將不易產生滿意有效的生涯 相關選擇、計畫與成就 (Hackett & Betz, 1981)。

貳、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理論

Hackett 與 Betz (1981) 根據 Bandura 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架構,提出生涯自我效能 理論,該理論在於探討個體的行為表現受到環境、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及個人行為三者 交互作用的影響情形,其中,核心因素即是自我效能,其對個體行為具關鍵性決定作用 (李詠秋,2002),個體根據自身對自我效能的評估來決定行動途徑 (詹俊成,2013)。相 關研究結果發現,生涯自我效能降低時,會產生個人在學業成就降低 (Prterson, 1993)、

生涯選擇範圍較窄 (Hackett & Betz, 1981)、生涯抉擇不定 (Sandler, 1998) 與生涯成熟度 不良 (Luzzo, 1999;Prterson, 1993),而引發生涯阻礙。換言之,提升高中體育班學生的 生涯自我效能,將可激發其自我成長和生涯成功的動力,進而做出最佳的生涯決定,其 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重要性不言可喻。Bandura (1977b) 強調,自我效能是與環 境和其它自我調適機轉以及個體能力、經驗與成就表現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其以自 我效能察覺模式 (model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說明環境和行為間的關係,如圖 2-3:

圖2-3 Bandura 自我效能覺察模式

資料來源:“Counseling us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Betz, N. E, 1992,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1), p. 23.

效能資訊來源

自我效能察覺 成就表現

替代學習 情緒激發

口語說服 持續

表現 選擇 行為

29

由 Bandura 的自我效能察覺模式可知,影響個體自我效能的主要來源包括,成就 表現、替代學習、情緒激發與口語說服。個體的自我效能可經由個人成就表現的累積以 及透過替代學習類化舊經驗,來評估、調整本身的自我效能察覺能力;此外,該能力亦 會經由重要他人或同儕的肯定與鼓勵而受到增強,或受到情緒的激發而影響察覺效果 (李詠秋,2002),而綜合上述因素對自我效能察覺的影響,將會導致個體產生選擇、表 現以及持續等不同的行為結果 (許淑穗、張德榮,1998)。

Hackett 與 Betz (1981) 採用Bandura 的自我效能觀點,透過自我效能察覺模式來說 明自我效能的形成及其與個人、環境和行為之間的情形,並瞭解生涯自我效能對於個體 生涯行為之關係,而 Betz 亦藉此觀點,將生涯自我效能的概念套入此模式中,藉以探 討生涯自我效能與個體生涯行為間的關係。Hackett, Betz, 與 Casas (1992) 同樣強調環 境、個人因素與個人行為的交互影響關係,並且認為透過個人的認知過程,將可以緩和 或調整其生涯決定行為。以下僅將影響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來源分述如下 (李詠秋,

2002,頁29;Betz & Hackett, 1986;Betz, 1992):

一、成就表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助於提高個體自我效能與對成功結果的預期。個人若能克服失敗 的經驗,並找到改進之道,則可增強繼續努力的動機,因此,個體在某生涯階段的學習 與發展經驗良好者,將可提高生涯自我效能。換言之,若要提升生涯自我效能,可從增 加個體獲致生涯表現與成就的成功經驗開始。

二、替代學習 (vicarious learning)

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有時會源自於替代性經驗的學習,也就是個體藉由觀察或聽取 他人的經驗來提升生涯自我效能,作為解決自己生涯困境時的參考。亦即成功楷模的提 供,能使個體透過模仿學習,激勵自己完成生涯相關任務。

三、言語說服 (verbal persuasion )

透過重要他人言語上的鼓勵與支持有助於提升個體生涯自我效能,使其深信自己有 能力可以成功地克服生涯阻礙。然而,這種方式所引發的生涯自我效能預期往往相當微 弱且短暫,主要的原因是無法提供可靠的經驗作為基礎。

四、情感的激發 (emotional arousal)

生理狀態會影響個體對自我效能感的預期,當個體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時,會對其行 為表現產生影響,例如,個體因面臨生涯選擇壓力所產生的焦慮感不僅會對後續的決策

30

行為產生負面影響,也會降低生涯自我效能。Bandura (1977a) 更將焦慮視為是自我效能 預期的連帶反應,即當焦慮感提高時,自我效能則會下降。因此,如欲提升個體的生涯 自我效能,除可從加強對焦慮感的管理外,亦可從行為改變著手,讓個人學習控制情緒,

降低情緒激動,進而增進自我效能。

Bandura (1986) 指出透過成就表現、替代學習、言語說服及情感激發等四種訊息對 個體生涯自我效能的影響,將導致個體在生涯選擇、生涯表現及生涯持續三方面有不同 的行為結果 (Betz, 1992):

一、生涯選擇方面

生涯自我效能會導致個體只選擇或避免選擇某一生涯主題,換言之,個體在進行生 涯選擇前會先自我評估,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任務,當個體意識到在某生涯領域表現不 佳或能力不足時,可能會選擇逃避該領域。

二、生涯表現方面

個體若對於某領域具有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則在面對該領域之要求或困難時,

所產生的焦慮感較低,同時行為表現也會更為積極;相反地,對生涯自我效能抱持懷疑 者,其行為表現會較為消極。

三、生涯持續方面

生涯自我效能較高者,即使在生涯發展或選擇過程中遇到阻礙,仍會受到其生涯自 我效能感的引導而努力堅持下去;相反地,低生涯自我效能者,則會抱持著遲疑的態度 而寧願選擇放棄一途,不願意繼續接受挑戰。

參、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生涯自我效能為個體在處理生涯任務與問題時,對於自己本身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務 或解決問題的預期心理狀態以及自信心程度。高生涯自我效能者面對生涯問題時,會以 正向積極的方式來面對困境 (楊錦登,2007)。有關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詳如表 2-4:

31

表2-4

生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結果

Taylor 與 Popma (1990)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

定向相關之研究 大學生 1.生涯自我效能是預測職業定向重要變項。

Matzeder 與 Kiresho (1995)

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涯發展

32

綜整相關研究結果,生涯自我效能被假設能影響個體生涯決定過程中的態度與行 為,並促進個體從事與生涯決定有關的行為 (Blustein, 1989; Luzzo et al., 1996),所以生 涯自我效能會左右青少年生涯決定的行為與結果,影響後續成人階段的生涯發展與適 應。從過去研究發現,不同性別 (陳佩雯,2005)、年級 (陳佩雯,2005) 個體在生涯自 我效能呈顯著差異,即性別與年級為影響生涯自我效能的主要背景變項。

此外,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行為具正向關係 (陳佩雯,2005;Hoff, 1997;Luzzo, 1999),且生涯自我效能對個體之生涯決定 (Restubog et al., 2010) 以及生涯探索 (Chan, 2018; Rogers & Creed, 2011) 具正向影響力。生涯自我效能對於父母期待與發展或焦慮 未定向間具有中介效果 (毛菁華等,2019)。其次,Jerusalem 與 Schwarzer (1992) 指出

此外,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行為具正向關係 (陳佩雯,2005;Hoff, 1997;Luzzo, 1999),且生涯自我效能對個體之生涯決定 (Restubog et al., 2010) 以及生涯探索 (Chan, 2018; Rogers & Creed, 2011) 具正向影響力。生涯自我效能對於父母期待與發展或焦慮 未定向間具有中介效果 (毛菁華等,2019)。其次,Jerusalem 與 Schwarzer (1992) 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