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緒經驗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情緒經驗之意涵

長久以來,情緒一直是許多專家學者所關注的焦點議題 (Solomon, 2000; Stearns, 2000)。在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過程中,情緒更經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諮商與心理 治療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均認為情緒的健康對健全個體心理健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 (Safran & Greenberg, 1991)。Rogers (1961) 認為,個體唯有體驗正在發生的情緒事 件,探索具個人意義的情緒經驗,方能發揮最佳的能力。關於情緒的探討,學者主要從 三個面向切入:一、從功能的角度:部分學者認為情緒有害身心健康,但有部分學者從 演化的觀點主張情緒具有適應的功能 (Keltner & Gross, 1999),此外,也有學者從心理治 療的角度強調情緒的正向功能 (Greenberg, 2002);二、從情緒的分類:部分學者將情緒 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而部分學者則將情緒區分為基本情緒和次級情緒;三、從文 化的觀點探討情緒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然而,關於情緒的意涵為何?這個問題仍是當前 許多專家學者致力尋求解答的議題。楊雅惠 (2004) 將各學者專家對情緒的看法歸納如 下:一、將情緒視為一種以神經生理為基礎的現象;二、基於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情 緒是一種行為反應;三、強調認知因素的重要性,主張情緒是介於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 介變項。簡言之,個體的生理、認知與行為等三個層面是情緒研究的重要切入點。

Gross (2002) 認為情緒是一種廣泛的概念,包含許多不同的層面,情緒的各層面均 有其重要性,在探究時應加以區分,有助於瞭解個體的情緒特質與發展狀況。Lewis (2000) 將情緒和情緒經驗作區分,他認為情緒包含:一、情緒刺激 (emotional elicitors):係指 促使個體產生情緒狀態改變的內外在刺激;二、情緒狀態 (emotional states):包含個體 神經生理和賀爾蒙反應的變化,以及臉部、身體和口語行為的變化,情緒狀態可能發生 而不被個體所知覺;三、情緒表達 (emotional expressions):係指個體在臉部、聲音、身 體或活動等可觀察到的外顯變化,亦即個體內在情緒狀態的表現;四、情緒經驗 (emotional experiences):係指個體對所知覺到的情緒狀態和情緒表達的解釋與評估 (引 自楊雅惠,2004,頁10)。Greenberg (1998) 認為情緒經驗被編碼儲存在記憶中,它與感 覺、記憶、習得的反應、插畫式的記憶與動機等有關,而這些元素被編碼儲存在情緒結 構或情緒基模中。簡言之,情緒經驗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當其處於情緒狀態時,對自 身情緒的主觀詮釋與感受,其包含了生理的、感覺動作的、插畫的和概念的訊息處理,

它是多重訊息的來源。情緒經驗的產生,需要個體對所知覺到的情緒狀態、情境的改變、

39

他人的行為以及自己的表達,倘若情緒狀態存在,但是個體沒有注意,則情緒經驗就不 會產生 (楊雅惠,2004)。由上可知,情緒的意涵相當多元,包含許多不同的元素,在研 究上倘若以「情緒」指稱則可能會過於籠統而造成誤解,故近年來情緒相關研究大多聚 焦於特定情緒層面的探究,如情緒表達、情緒經驗、情緒智能、情緒調整等 (楊雅惠,

2004;Gross, Carstensen, Tsai, Götestam-Skorpen, & Hsu, 1997),許多學者亦開始以情緒 經驗作為研究的主軸 (Carstensen, Pasupathi, Mayr, & Nesselroade, 2000; Kitayama, Mesquita, & Karasawa, 2006) 。基於此,本研究將以「情緒經驗」一詞指稱則更能清楚 地指出本研究所要探究的情緒層面。

貳、情緒經驗相關理論

情緒是複雜的綜合體,因解釋觀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論,因各家學者對於情緒 有不同的見解、假設與主張,茲將主要的情緒經驗理論分述如下:

一、詹郎二氏情緒理論 (James- Lange theory of emotion)

James 於 1884 年提出「反常識」的理論,認為人快樂是因為笑,人傷心是因為哭,

人恐懼是因為戰慄。不久丹麥生理學家 Lange 亦提出類似的情緒理論。因此,後人將 兩人的理論合一,稱為詹郎二氏情緒理論 (James- 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如圖2-5)。

二、斯辛二氏情緒理論 (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Schachter 與 Singer 主張個體對其生理變化與刺激性質兩方面的認知,都是形成情 緒經驗的重要成分,所以此理論也稱情緒二因論 (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又因為 他們的情緒理論相當重視當事人自己的認知解釋,故而又稱情緒歸因論 (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張春興,1991)。

三、理情治療情緒理論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Ellis 認為情緒並非由刺激所引起,是經由認知而產生的,根源於個體的信念解釋 及看法 (黃惠惠,2002)。他認為個體會產生強烈及不適當情緒反應的主因是個人長期保

察覺到引 起情緒的 刺激

促發內臟與 骨骼反應

身體的反應回 饋給大腦產生 情緒經驗 圖2-5 詹郎二氏情緒論示意圖

資料來源:“現代心理學”。張春興,2002,台北市:東華,頁546。

情緒經驗 (恐懼反應)

40

持在思考結構中的 11 大類非理性觀念。若所遇事件或挫折恰與某一非理性觀念不符,

個人負面情緒則會以移山倒海的氣勢向個體猛烈的襲擊,使得個體長期陷入焦慮、嫉 妒、忿怒或內疚等負面情緒中,Ellis 認為消滅情緒困擾的最好方法是找出與挫敗經驗 有關的非理性觀念,則那些負面情緒就會消溺 (柯永河,1997)。

四、Westen 情緒理論

Westen 統整心理動力、認知、進化三種觀點,對情緒提出一個統整的看法。他指 出情緒的產生在於個體對於事物存在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事實往往與理想有段差距,

個體因而產生痛苦的情緒狀態。此種情緒狀態與認知失調的情況相同,個體的防衛機轉 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情緒智力高的人會隨時間的改變而修正自己原先理想的狀態,使理 想與事實間的差距減小,以降低痛苦的情緒。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能迅速的從痛苦的情 緒中走出來,或是將快樂興奮的情緒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有些人則是長期陷在悲 傷憤怒的情緒之中,久久無法釋懷 (張景媛,1997)。

五、認知評估情緒理論 (cognitive appraisals)

Folkmant 與 Lazarus (1988a) 主張認知評估是情緒形成最關鍵因素。當外在刺激出 現或個體尋找環境中需要或想要的線索,就對這刺激及線索加以評估,評估其對個體的 關聯性和重要性。所以在相同的環境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那是因為該 環境刺激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此不同的意義來自於不同的認知評估。這種評估 分成三個過程 (楊雅惠,2004):

(一) 初級評估 (primary appraisal):初級評估是以壓力事件所造成的傷害程度為評估的 指標,個體會評估壓力事件對自己的意義、傷害或威脅程度,評估的結果包含三面向:

外在事件對個體沒影響、對個體有正面影響、對個體產生壓力。

(二) 次級評估 (secondary appraisal):初級評估與次級評估間的關係密切,透過兩者間的 交互作用決定壓力的程度。次級評估是當初初級評估判斷出外在刺激對個體是壓力時,

次級評估就會進行評估可能的行動,並且評估採用何種的行動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威脅或 傷害。在次級評估階段,通常會藉著自我覺知而採取直接行動、尋求資源協助、接受或 適應現況、放棄想要做的事等四種方式因應。

(三) 再評估 (reappraisal):是指針對初級評估及次級評估進行「再判斷」的回饋過程。

在個體決定因應方式後,評估所選因應策略之有效性,並進行修正調整,以便能夠更有 效的處理刺激情境對個體帶來的威脅與負面影響。

41

從上述理論可知:情緒皆由引起知覺的內、外刺激所引起,至於刺激先引發生理反 應或先引發情緒經驗,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論述。但其根本論點,仍離不開個體心理 感覺、生理反應、對外在刺激認知評價及個體外在行為反應等四要素之間的彼此相互影 響。從情緒認知理論探究亦可得知:情緒對個人的影響,可透過學習改變個體對外在刺 激的認知架構,使用情緒的正面效應。在進行情緒解釋時,仍需考慮個體的個別差異與 獨特性。

參、情緒經驗相關研究

根據認知評估理論之觀點,個體會透過對刺激事件的認知評估,而產生不同的情緒 經驗,當事件結果被認定是正向有益時,會引發個體正向的情緒經驗;而事件結果是具 有壓力時,便會引發焦慮等負向情緒經驗 (Lazarus, 1991),而對認知能力 (Wyer, Clore, &

Isbell, 1999)、決策行為 (Emmerling & Cherniss, 2003; Gati et al., 2011),及身心健康 (Richman et al., 2005; Smith, Glazer, Ruiz, & Gallo, 2004) 產生影響。Agnew (2001) 則認 為凡是生活中的緊張因素,包括與他人的負面關係、生活困擾、課業壓力、未來目標不 明等,皆可能使個體產生憤怒、挫折感等負面情緒經驗,進而影響到主觀幸福感。國內 過去有關情緒經驗的研究均以測量整體性的正、負向情緒經驗為主,其中又以負向情緒 經驗的相關研究居多 (余郁雯,2006;林續琴,2003);然而,近年來正向心理學的觀點 逐漸興起,一改以往研究者聚焦於探討個人負面心理層面的取向,強調探討個體正向情 緒的重要性與意義 (楊雅惠,2004),並認為減少負向情緒經驗,並無法保證正向情緒經 驗的產生 (Diener, Lucas, & Oishi, 2002; Fredrickson, 2001)。因此,同時測量負向情緒經 驗與正向情緒經驗,對於瞭解個體的情緒經驗有其重要性與價值 (Lightsey, 1994)。

Ginzberg (1952) 認為情緒是影響個體生涯決定的關鍵因素。Emmerling 與 Cherniss (2003) 更指出,情緒經驗會影響個體的生涯決策模式,亦即情緒經驗與生涯決定關係密 切 (邱卉綺,2005;Zhou & Xu, 2013)。茲將探討情緒經驗的相關研究綜整,如表2-6:

42 時應加以區分 (楊雅惠,2004;Gross, 1999)。Lewis (2000) 認為情緒包含情緒刺激、情 緒狀態、情緒表達與情緒經驗等四個不同層面,而情緒經驗是指個體對所知覺到的情緒 狀態和情緒表達的解釋與評估,然有關情緒經驗的研究並不多 (e.g., 楊雅惠,2004;

Carton & Fruchart, 2014; Crisan,Vulturar, Miclea, & Miu, 2016; Szabó, 2011)。其次,過去 有關情緒經驗的研究,多以探討負向情緒經驗為主,正向情緒經驗則較少獲得關注 (Fredrickson, 2002),然而減少負向情緒經驗,並無法保證正向情緒經驗的產生 (Diener et al., 2002),人們即使是處在壓力中仍能體驗正向情緒,而此種認知將是導致較佳壓力因

Carton & Fruchart, 2014; Crisan,Vulturar, Miclea, & Miu, 2016; Szabó, 2011)。其次,過去 有關情緒經驗的研究,多以探討負向情緒經驗為主,正向情緒經驗則較少獲得關注 (Fredrickson, 2002),然而減少負向情緒經驗,並無法保證正向情緒經驗的產生 (Diener et al., 2002),人們即使是處在壓力中仍能體驗正向情緒,而此種認知將是導致較佳壓力因